第一图书网

当下的力量

[德] 埃克哈特·托利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德] 埃克哈特·托利  

页数:

241  

译者:

曹植  

Tag标签:

无  

前言

  或许,像《当下的力量》这样的书10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产生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在这本书中还有活生生的能量,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感受到这种能量。它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读者去体验书中的内容并改善自身的生活。  《当下的力量》在加拿大首次出版时,加拿大出版商科尼·凯洛(connie Kellough)告诉我,她已经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有关此书的故事:当人们深入地读这本书时,积极的变化和奇迹就会出现。她说:“读者打电话给我们说,白他们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后,他们生活中的欢乐、积极的变化都大大地增加了。

内容概要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

作者简介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他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地的人。自1996年以来,他居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

书籍目录

导读 活在当下序言前言本书的由来真理在你的体内第一章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开悟的最大障碍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开悟:超越你的思维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第二章 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别在当下制造更多的痛苦过去的痛苦:瓦解你的痛苦之身小我对痛苦之身的认同恐惧的起源小我对圆满的追寻第三章 深深地进入当下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结束时间的幻象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进入灵性殿堂的关键汲取当下的力量摆脱心理时间消极心态和痛苦植根于时间之中在生活情境之中寻找你的生命所

章节摘录

  导读 活在当下  张德芬    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这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每一次读它,我都有新的收获。我在台湾出版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中,一再地提到、引申这本书里的内容。这本书被形容为“灵性开悟的指引”,可对我而言,《当下的力量》是教导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我们受的苦减到最低。每个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活得更好, 过得更开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首先,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见第一章)。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当下的力量(新版)》  心理咨询师、原台湾著名电视主播张德芬小姐撰文推荐  那些没有找到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财富,但他们依然在四处找寻。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当下的力量。  阅读本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下的力量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在很多人的推荐书单上,拖了很久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正如一个博客主说的,也许这本书,对于心理疗愈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他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我觉得相比起克氏的书,我觉得这本书让我觉得更接地气点。本书的作者,艾克哈特,我搜索了下他的照片,他本人长的其实蛮有喜感的,不是很像心灵导师哎~
  在卷首,作者首先介绍了他顿悟的过程,是在29岁生日不久的晚上,然后一切就那么发生了,在他的那个想法之后——“我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如果我不能忍受我自己,那么肯定有两个我,我和自己。或许我想,只有其中一个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问过自己,都会有过至少是一刹那的疑问,我和自己是一个人吗?不过一般我们都只是那刹那的疑问罢了,极少有人深入去想,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呀!可是有人就会因这个问题的提出,而发生巨大的心灵顿悟和转化,普通人确实不能体会这个境界。
   书中几乎都是经典语录,我觉得值得反复阅读。
   这里我写一些第一遍看了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首先是那个“观察者临在”的问题。其实表达的就是自我觉察的意思,这个临在和我们一直以来的旧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改变思维方式和自我对待方式是很难的,需要自己有意识地不断练习,但是我现在是感觉我有点完全不能入门。当我尝试去“观察”的时候,出现在我心中的问题是,那我平时又是如何的?“去倾听,不要做任何判断。你会很快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他,观察他。”我觉得我的问题是,我对“我”的感觉特别微弱和模糊,我几乎感受不到。所以我尝试不断的对自己说,我爱你,本来的自己。我不要自己想太多,和以前的不同的是,我有意识的去观察自己的所有想法,情绪和感觉,尽自己的努力不去做任何判断,就默默的观察。然后别多想!
   再者,我尝试和自己的身体连接,当下力量中的描述其实比较抽象,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武志红有过相关具体的建议,就是感受自己的身体,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然后想象自己的身体会生长之类。我的想象方法是从脚开始想象,大拇指开始各个指头过去,想象指头下面长出树根,绵延到想象中的大地,然后把大地下的树根都做一个冥想,然后往上延展,想象自己的小腿,大腿,然后往上的各个部位,具体到胸部的时候,我就想象那里有“种子发芽,花蕾开放,树木发芽”的力量,然后是手部,各个手指,手指的话,我会想象他们像小树那样一个个的长大,然后到头顶,最后我会冥想一下头顶上方想象中的巨大的树冠,感觉自己是一棵大树,沐浴在阳光中……非常美好的感觉。上班时间我没有机会闭上眼睛把自己全身想一遍,我就直接想象自己是一棵大树在走来走去,这个挺好玩的我觉得。我就但是我在想,这样想象感受到的身体,和以前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吧。其实我想是有不同的,听说那种很有功力的气功师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跳的速度,那人家也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所以我觉得我不能太着急,慢慢练习,慢慢的对身体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锐了,就会有比较深入的连接了。
   我要努力的方向,是自己从来不曾到达的地方,我要多多鼓励自己的。


  这是一本不能用思维去读、去研究的书,这是一本需要我们用身心去真切体会的书,当我们的思维放空、暂停,当我们能够真切体会到那种身体里涌动的能量,用身体、感官去听、去看、去触摸到身边的美时,当下的力量,已经来到了我们之中。——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曾经听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或是我们想的太多,感知太少。以前我也曾经被周围的人劝诫,你这个小孩太会想了。我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想”是指什么,还天真地以为那是懂得为别人着想或是懂得为未来做打算,不管还有没有其他指代,就算不是全都是褒义的那也至少不坏。直到看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想”并不是原来自己想的那样。
  
  就像肚子饿了要吃饭一样,脑子的机能决定了它喜欢琢磨事情的本性。
  
  举个例子,你和你的同事共同负责完成一件主管安排的工作,工作完成的不尽如人意,尽管主要责任是在同事的身上,但主管却把你骂了个狗血淋头,你的内心很气愤,晚上回到家,你依旧气愤,晚饭吃得郁郁寡欢,老婆孩子看着你阴沉的脸,话都不敢说一句,直到晚上上床休息,你仍然还在气愤,你的脑子不停地在告诉你,你的主管处事对待下属是有多么地不公平,你的同事对你是多么的不友好,搞砸了事情还任由主管把责任推在自己的身上,脑子在没意识的状况下下了这样的结论,尽管如此,你的脑子依旧不满足,还不断地在做你的主管是为了打压你、你的同事是为了排挤你,甚至主管和同事之间存在暧昧关系所以才栽赃嫁祸等各种各样的推测。在各种各样的推测中,你俨然变成了一个受害者,你很认同这个角色,以为自己就是他。你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让你彻夜难眠的事情发生在白天,尽管它已经过去了八个小时,你的脑子依旧对它不依不饶,不是你利用脑子的方式不对,根本上你没有在利用你的脑子,而是脑子在利用你。它用它习惯的思维方式解读着过去的事情,解读的结果让你怨恨、愤怒、后悔、懊恼,但是这些它不管。
  
  再举个例子,三天后,你就要参加公司组织的竞聘上岗,你并不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甚至有点自卑,你担心自己的面试表现不如意,无时无刻你都在脑子里设想着面试场合各种各样的情境,设想可能会问到的各种问题,设想如果被问到这些问题你要如何回答,你并不关注眼前发生的事情,比如你现在遇到一个问题,电脑系统崩溃了,需要重装,因为你的脑子被关乎三天后那场面试的情境塞得满满的,已经没有空闲的精力来学习装电脑系统,所以叫来了系统维护员帮你修理电脑,一直以来你都是这样,所以至今还未学会自己组装一台电脑。
  三天后,面试如期举行。这是一家电脑销售公司,你目前的岗位是销售员,两年来销售业绩公司上下有目共睹,事实上总经理和人事主管已经达成默契,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销售主管的位子就是你的了。
  面试中途,现场演示所用的电脑出故障了,碰巧设备管理员出外勤工作。面试被迫中断,总经理和人事主管面面相觑,现场有点尴尬。机智的人事主管提出既然作为电脑公司的销售人员,掌握基本的电脑调试机能也是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于是提出让你来试一下,善良的人事主管以为给了你一个展示的机会,殊不知...
  为什么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触手可及的当下,而要去忧虑那些无法掌控的未来呢,你能想到你为之准备了(在脑子里准备的)三天、三个星期、三个月甚至三年的一场面试,却只是要你调试一台电脑吗,即便想到了,那又如何呢,须知变化总比计划快呀!
  
  不悔过往,无惧未来,也许这样的两个例子,能够形象地告诉我们,对过往的悔恨、怨愤、懊恼,于今日于事无补,对未来的担忧、焦虑,更加让我们赖以为生的当下时刻无辜地消逝。着眼当下吧,没有什么比它更珍贵了。
  
  当下,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没有什么是可以离开当下而存在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发生在过去或者未来的,在当下,你做了一件客观上对你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你是在当下做这件事情的,过后,你后悔了,你是在过后的那个当下后悔的,你在想以后我再也不要做这种让自己后悔的事了,因为你总在想着以后要怎样做才不会令自己后悔,走神的你又把手头的事情弄砸了,同样的戏码再一次上演。原来,当下才是真实存在的一切,看看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吧,是在做一件会让自己懊悔的事,还是正在懊悔,无论你对以后是怎么想的,这些正在发生的才是真实,无论你正在做错事还是正在懊悔,如果你那么关心未来,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些在未来还将继续上演,因为未来在它到来之时,也只是另外一个当下。
  
  懂得了当下才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但是思维不会那么轻易地放过我们,尤其是充斥着负能量的思维总是喜欢跑到过去或者未来,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走神,无法集中精神。思维会跑到过去是因为这样让它有存在感,如果你曾经有过觉得别人是在排斥你、讨厌你的念头,而且没有对这种想法及时地疏导,它就有可能在你体内生根发芽,形成所谓的小我或痛苦之身,它喜欢去寻找一些符合它思维逻辑的事件,因此跑到过往发生的事情中,寻找一些别人讨厌自己的事件,这是它赖以存在的土壤;思维同样喜欢跑到未来,一个工作生活现状不甚如意的人往往容易掉进关于未来的思维中,因为在那里,他拥有当下所没有而又极度渴望的东西,幻想,可以让他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只是他忽略了,未来在到来之时,也只是另外一个当下,他仍旧只能依靠幻想。
  思维不仅具有这些劣根性,而且对思维的认同,让我们误以为思维里的那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并不断地给予它能量上的供给。从而,我们丢失了自己。
  直到我们认识到,我们不是思维里的那个人,我们不是那个害羞、小气、自卑、胆小、令人讨厌的人,也不是那个大方、自信、勇敢、讨人喜欢的人,更不是那个在未来会幸福、快乐,能够随心所欲的人,我们不是任何我们所想的人。我们,就是我们。当下,是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事物,当下,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于当下而不会因为思维的劣根性而频频走神呢?
  
  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些可以让我们把意识收回并专注于当下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观察我们的思维。无意识的思维通常是与实践有关的,只要当我们意识到思维的内容是关乎过去或者未来的,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停止这种思维继续进行,从而停止思维认同。试着作为一个观察者,不带评判地观察我们的思维,倾听思维的声音,情绪是会为思维活动注入活力的,通过不加评判地观察思维,可以停止为思维活动注入活力,时常观察我们的注意力是否习惯性地跑到过去或者未来,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从思维中脱离并进入当下;
  二是关注我们的内在身体。把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当你能从内在感受到活生生、有能量流动的肉体时,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能量场,而这种感觉用头脑和思维是感受不到的;当发现自己很难将注意力从思维挪开转移到身体时,可以试着先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来,有意识的呼吸,可以将我们把身体和意识更有效地联结起来;
  三是臣服。对已然存在的事实臣服,内心不再对已然存在的事实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也是我们能够摆脱思维的困扰,全然地感受内心的安定平和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种对已然存在的事实抗拒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状态就是等待,它是与未来有关的,最典型的等待有如“我会成功的”、“我会有钱的”等等,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在内心创造一种矛盾,我不要此时此刻,我对当下和眼前的东西感到不满,我只要未来,而这样的思维模式在无论外在条件和情境如何变化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都不会是快乐的感受,很大的可能就是你会在更为成功更加有钱奢侈的条件下感受这种不愉快。只有当我们完全接纳当下的状况,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心存感激,那么我们所想要的外在境况就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出现。臣服吧,由此,我们将更加安在于当下从而更真切地感受生命!
  
  不悔过往,无惧未来,认真活在当下,用心做好每一件当下应该做的事,美好的生命旅程即会由此展开并延伸...


  活在当下
  书中说,没有过去、未来,只有当下。过去和未来都是以某个当下的形态存在的,确实如此,活在当下好好去经历、感悟、成长、享有。
  还有人说,不存在当下,只有过去、未来。每一秒、每一刻都在不停的流逝,都将成为过去。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两种观点矛盾,你觉得呢?


  A friend of mine recently experienced an unsuccessful love affair. She is painful, resentful, sad, upset. After the person she loves refuses to answer her phone calls, she explodes. She calls me up almost every day - in the morning, during my work, at bed time and pours her negativities all to me.
  
  It's not an uncommon scene. When the contact with the man you "love" is cut off, you always feel cut off from the whole world. Then, what you do is trying crazily (which means, with mad efforts) to get it reconnected, in whatsoever form.
  
  We are no longer living in a world of war, famine and poverty, so we are not struggling for a physical living. We do not have a concrete enemy to fight with so we start to fight ourselves. Psychologically we do not better off that much from the material success we've accumulated through generations. Testification is simply an unrequired love can beat us so hard and degenerate a highly educated, intelligent person into a pollute-around negativity engine.
  
  That's why I would say, we need this book.
  
  Don't read its Chinese version. Read the English text. Don't try to think about its logic and reason. Don't judge. Just read. Let the words flow through you as if you are transparent. Read it like you're doing mental exercises.
  
  I read it 2 years ago and rated it 4 stars. When hearing my friend's long time calls I read it again and added another star to its credit.
  
  When I was sitting for my bar exam I read a textbook recommending doing meditation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exam. I felt it's childish. Years later when I've been through a lot of spiritual crisises, I began to acknowledge its working mechanism.
  
  NOW. NOW is a powerful thing, a strong mental practice method and it works. You can't function in past or future (well we're all customarily expecting so), and you can't live for past or future. All you have is NOW.
  
  The author is not a somewhat trickster making up words to delude you (at least not what it reads like through the Chinese version). He has been well educated, spiritually experienced and trained. This book is as well not high-end metaphysics hard to comprehend. The arrangement of words has within it a power to lead you to that portal open for inner peace. If you learn to read without your mind and ego, you will notice its function. On the contrary, if you read through thinking, you would probably find it meaningless and nonsensical, which will be a huge pity and waste.
  
  I still remember in Kongfu Panda 2 Bao's teacher murmured "inner peace" to himself several times but always failed to be peaced. Well, I hope he can read this book, sometime.
  
  Remember: read it without thinking/judging. I'll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此书对ABC理论做了很好的阐述: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心灵类的书籍总是有一种可以给心灵洗澡的功效,这个励志就和平时清洁身体洗澡一样,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掌握好一个度一个量,就能够帮助自我 。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一个本我,还有内在的一个自己,你如果能够时刻掌握你的身体,你就是人生的赢家。
  这是一本心灵的工具书,当您找不到方法的时候,看一看,他会告诉你方法。
  掌握自己,掌握现在。这就是The Power of Now.
  


  多数人看不懂(包括我啊),他不是一本励志的书。但能让人 进入一个神奇的状态。需时间慢慢研究。现在只看了几节,还不懂又反复看了几次,能让人面对自己,提高情商。对自己有的迷惘的同志可以看下。了解内在的自我。


  内心的小我,通过思维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它存在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思考,即使是对于当下的思考,也不过是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思维到了过去,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到了未来,产生压力、贪婪、焦虑、恐惧。
  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能够看得出小我的思想的作用。情绪是思维在身上的反应。当某些情境下,自我意识对于思维完全失去控制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剧烈的暴怒和暴力,这种现象时由于意识水平低下所造成的。这种现象称之为“深层无意识”。
  由思维产生的欢乐,很脆弱,很容易立刻转化为痛苦,但是对于当下感受而产生的喜悦是油然而生的。
  当我们把当下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等待”,永远是对当下不满的,意味着一种思维状态,需要未来而不是当下。
  解决这种思维的方法,可以通过不佳批判地去观察,而不是批评或者分析。当你去等待下一个思想出现的时候,它却偏偏躲起来了。这意味着,当意识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思维就停止了。可以做好充分准备,像仆人等待主人回家一样,等待思想的出现。
  


  人不该存在幻想,一切幻想都是对于过去的执着和未来的的妄想,只有当下所做的一切,才值得你去体会,感知,只有当下,才能有临在的宁静和喜悦,我们的心智习惯于在内心建立一个虚无的自己以获取存在感,无论是幻想改变过去,还是幻想在未来变得如何美好,这种不断地使自己错失当下的行为,再怎么冠以梦想之类的美名,也不足以改变她虚假的面目。 完成一个目标,可能需要十步,百步····十万步的努力,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这十万分之一目标的完成,而不是局限在对目标的意淫或是对目标遥遥无期的苦恼中。 人可以回忆过去,也可以憧憬未来,但更多地是,感知当下,免受那个只活在于过去和未来的心智的困扰。还是那句话,除了当下,我们一无所有。


  2013年元旦,葡萄哥哥带着这本书来长寿看我。
  本身带着对葡萄哥哥的博览群书的无比崇拜之情,我坚定的相信这是一本好书,我在好几年没正经看过专业书外的任何书籍的情况下看完了这本书。
  心灵鸡汤的书很多种,但这本我看了之后我觉得我正能量爆棚。
  谢谢葡萄哥哥及时带着一本书拉我走出绝望的苦海。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眼里的人生是痛苦多于快乐的,而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快乐。读完这本书,作者实际上是对“我是谁”这样一个关乎生命本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人生不应该有目标,快乐也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当下的宁静。
  宁静不是快乐,也不是幸福,快乐和幸福往往伴随着痛苦和不幸,因此它们是暂时的,是会消逝的。只有保持当下的宁静,才是永恒的存在。
  生活中那么多的痛苦,其实都不属于本质的我,它只是思维的产物。我们大多数人把思维当成“我”,听由思维控制,痛苦来了就变得抑郁,通过倾诉、逃避、麻醉等方式去对付痛苦。
  文章给了我们一种根本性的解决痛苦的方式:深深的进入当下,观察你的思维,思维是如何产生了痛苦,感知这种痛苦,并最终接纳它。这样痛苦就成功地转化成了平和,而且一旦你掌握这种方法,你将不再受思维的摆布,痛苦来的也会越来越少。同样的方式适应于你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诸如恐惧、嫉妒、愤怒等等,这些情绪都是思维的”小我“所产生,而你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小我“的牵制,以为那就是你。
  你的本质就是当下的临在,那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是一种空无的存在。
  
  


  这本书第一次看没有看懂,后来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每天自己待人处事都时刻提醒自己要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都只是一种影响自己的幻影,建议看的时候做读书笔记,读的时候将那么几句使自己突然眼前一亮的句子摘抄下来会事半功倍;在看了这本书后我也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但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多去感受得到之后的喜悦,所谓的能量吸引和心想事成和《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活在当下的观点有些冲突让我思绪有些混乱,或许是读的还不够透,我建议看灵修书时书里的观点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个选择,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灵修格言和方式。


  1,心是大脑的奴隶,当心能控制大脑的思考与否,我们才能自主思考。
  古人刻意锻炼的静止运动可能就是在学习这种技能,下棋啊钓鱼啊冥想啊什么的,作者的方法更随和一点,就是关注当下每一件事的每一个点。比如我就该改变刷牙的时候想用什么洗发水洗发的时候想用不用吹风机,而该享受每一刻的感觉。
  2,不要沉浸于过去和未来,过去是大脑对幸福,快乐,伤心,难过的反射,不具有意义,只会徒增烦恼。未来是盲目而乐观或愚昧而悲观的,不具有指导性。
  3,情绪,大脑思维越多,精神意志越少时,情绪力量越大。情绪力量越大,吸引到的大脑思维越多的同类越多,情绪越负面(有点吸引力法则的意思)。别让情绪控制你,观察情绪或许会得到答案。
  4,控制好欲望,把欲望转化成对当下更细腻的体验。通过外界刺激而得来的快感总是转瞬即逝的(参考陈奕迅的反高潮)快乐终究得从内在寻找。
  27页,当地球只有动植物,时间还会存在吗?植物会问现在几点吗?现在就是现在啊。这个。。。课题有点大,有点四维空间的意思了。
  5,一旦你被痛苦之身控制,你就只能制造痛苦或传播痛苦,因为痛苦之身只能以痛苦为食,它惧怕快乐,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都在使自己和别人痛苦(垃圾传播者)。
  6,恐惧的克服方法,直面恐惧。越寄希望于从外界得到满足感,得到后越失落。
  


  看完全书,我想我并没有开悟,或者,更诚实一点,我还没到相信书中大部分理论的地步。看的过程中,我有好多好多好多疑问,或者是没理解到位书中的理念,或者是还没实践到生活中验证,又或者我原本就是个唯物主义真的信不了这些。
  
  比如,圆满了的爱情,是形式上还不完整,需要另外一个人,这是由于性别的限制。而内心上,其实就算还只是一个人,也应该是圆满了的,而不是急切地需求另外一个人来圆满。(我靠,如果没看这书,全世界的爱情观都是混乱的了?!!!!)说实话,那我们还对爱情有个什么期待?!!!!期待自己圆满就好了啊!!!
  
  再比如,专注于当下,不去对别人的无意识攻击做反应。那别人打你一下,你真的不还手吗?!把另外一边的脸给他?!!!
  
  
  好吧,其实真的没有不尊敬的意思。我能坐下来把整本书看完还立刻写了一篇书评,就说明我是真的有收获的,而且是很急于要记下来,以防很快就忘了或者懈怠就不会写了,就像我看过的其他的书一样。
  首先,当然还是要表达一下我对书中理念太过“开悟”,是在不符合基本人性甚至是反人性的观点现阶段地不可接受性。让人放弃作为人的特性,如果不是太难,就是我真的不明白,如果我不能体会很快乐的感觉即使我不再感到很痛苦只是一直处于平静的“神仙的开悟后”的状态后,人生还有多少乐趣?!当然,或者我就是开不了悟的俗人。。。好吧,毕竟,自己还年轻,才25岁也不算经历了太多坎坷之类。而且这本书一定是要再看好多次的。不能理解的,以后再慢慢顿悟吧。
  
  
  说一说一定要来写书评的理由:
  1. 各种情绪的反应,包括恐惧,焦虑,受威胁,愤怒,痛苦,悲伤;对当下不满意不接受的态度,都是我们的无意识反应。首先是我们是收到我们思维的控制,思维是我们对一件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和诠释,导致我们之后的反应,包括身体上的情绪。任何我们对当下的不认可,不接受,都是我们受到了思维的控制,想要掌控外界,希望外界按照自己的思维来,不然就不满意。比如,外面车鸣笛的噪音引起我莫明的烦躁。而我为什么要烦躁呢?因为外界不按照我的思维来。而我烦躁是为了什么又能解决什么呢?这是由于我的思维,我在无意识的情形下对外界的反应。
  同理,所有的焦虑,不开心和痛苦,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没有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运作引起的。
  要提高自己的意识力。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反应,自己对外界的无意识反应。再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情绪之后,控制自己,不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此处我并不太认同作者的,对别人表达出你的想法,怎么表达啊。。。这是一个那么不讲理的世界。。。如此多不靠谱的人,如果大家都讲理这世界就不是这样子啊!)
  
  2. 专注于当下的力量。没有时间的改变,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有当下。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一直以来我看时间管理的书,都没有这么思考过。但仔细想来,这又是那么有power的一个理念。确实啊,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永远之后,“当下”,那时候的当下,此刻的当下,那一刻的当下。而我们唯一能做的,能把握的,永远永远都有此刻的“当下”。用其他的话说,叫做好此刻你能做的你该做的事情。所有对未来的焦虑对未来的悔恨,真的都不必要。如果做不好现在的,你再焦虑,未来即现在,你期望的未来永远不会到来。而你的现在也会和你悔恨的过去一样,没有区别。而我一直以来,是有那么多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焦虑啊,而我从来也没有把握好现在过。好多好多的道理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我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理解这句话一样理解了它的意思。
  是的,我不再去多想了,只是专注于做现在的事情。尽量过好每一个当下,并告诉自己,未来即现在。
  
  3. 不要纠结于过去。
  理解了过去是好的,了解到自己的模式甚至是引发这个模式的原因,但是不要心心念着过去。过去,放下即可。重要的,是当下。
  或许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到作者的意思。但是我的理解是,结合自己的体会,无论你把自己的过去分析得太透彻都好,其实对未来并没有那么重大的指导作用。首先,情形会不一样,第二这样你反而会将自己束缚在过去的概念中,反复担心是不是会和过去一样,而不能自由地去做当下的自己。这样,过多的对过去的注意力,并没有很好的效益,真的还不如,就此放下。偶尔想起就好,真的不必一直抓着不放。
  
  
  当然,我没能理解的到的还有,我不确定书中是否有解释,做好当下和准备未来的关系。
  不否认专注于当下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对未来的规划呢?虽然说未来并不是会按照规划走的,但事实上是,有规划的人会比没规划的人更能专注于达到目标完成更多的事情。而就我目前的体会,心中有规划人,无论是对自己的时间还是对自己的职场方向,的确是活得更自信些,更从容些,更笃定更专注些。
  
  这本书或许主要还是关注心灵的主题,而且开悟的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灵修的方向也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选择的,所以,其他我比较关注的主题书中并没有提及,或者并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的生活重心排序是能展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的。所以,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书中很多甚至是很重要的开悟的理念我暂时无法接受,尽管,我还是希望能表达对此书的敬意。
  
  希望下一次读的时候,会有新的体会。
  
  记于2013-10-19


  艾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g告诉我们的答案是:
  1.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你将它看成是你对生命和存在的感受的替代品;
  2.如果我们因为这个愿望或目标,将注意力专注在自己的未来的目标愿望上,寄希望于未来,就会把当下当成达到未来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你更多的状态就是等待,当下的时刻永远没有你未来的时刻好,意味着你需要未来,你不要现在。你不要你所拥有的,你要你所没有的。
  3.其实,你可以既追求目标又活在当下,那就是把注意力专注在当下的人或事,打开你和他人、世界的联接场域,让你的目标和愿望与他们联结,一种整体的更深的意义会流入你所做的事,不仅赋予你更大的力量,而且就此实现了生命的圆满,这些每个微小的时刻累计,最后经由你,那个伟大的目标或愿望就会以它本来的面貌显现出来。
   比如,那颗小树苗,它深植与本体生命大地,全然地与周围的阳光、雨露联接,可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早夭后安详地死亡,它臣服于生命,也臣服于死亡,但是充满宁静和祥和,没有担忧,没有焦虑,因为它一直都与灵性的力量在一起,它的生命是有品质的,那就是它对整体生命周遭的关注和觉知,那就是临在。


  这本书已经这么多版本,这么多版次,这么多评论,似乎无须再多一个人写点什么,做做广告。但这次的珍藏版实在太好,无论原文还是译文,装帧还是质量,都让人没话说,只想静静捧着书看完。
  对于当下这个概念,在读本书之前,有三个人向我介绍过。一位是新华社中东问题特约记者,埃及王子,他在与我的微信中反复提及,他很快乐,除了得自于对自身能力和现状的肯定、带给他人快乐的能力以外,还因为他live in the moment 。但对于这个话题,我并没有深究,而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另一位是最好的女朋友,每当我再次抱怨什么人对我冷淡,对未来的担忧,对孤独的恐惧,她都会说,要活在当下,不要被时间绑架。什么叫被时间绑架?当时我也没有深究。第三位是一名编辑,QQ上的自我评价就是当下,乐活。总是认为我的忧虑很愚蠢,因为没有活在当下。他们这几位都走在我前头,但也都只是在他们各自理解的基础上零星讲解,不够系统,直到我真正读到本书,才豁然开朗。
  什么叫时间?这个我们之前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构成效率和生命本身的元素,在这本书里却是负能量。被时间绑架,也就是被自己的心理时间绑架,被对过去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担忧所引发的负面情绪控制,而这一切都是幻象。有句朴素的话说,我们手里除了现在,别无其他。李宗盛有句歌词也说,别问他过去,也别问将来。曾经对这种似乎转瞬即逝的当下感到恐惧不安,好像当下过去后,再来的依然是昨日的苦恼,当初跟自己讲好的规则,一碰到现实就粉身碎骨。那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关注当下。
  十一期间我沉迷在植物大战僵尸2中,玩得忘记了时间,唯一提醒我回到现实的是手机没电的声音。于是我想到那些沉迷游戏世界的人,在对当下有所体会后,不能再用以前的角度看待这种现象。媒体会说他们在逃避现实,而其实,他们和我,都只是无意中沉浸在当下,仿佛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一样,全身心投入,非生即死,问题消失了。所有的一切,纠缠,痛苦,都意识不到了。进入当下时,外界再也不能影响到自己,这个外界,包括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因为大脑是对外界的投射的总和,与本体无关。外界越是纷繁复杂,我们越是容易关注外界,而忽略了真正的自我。小我欲壑难填,自我深藏不露,我们日复一日,种下欲望并求得解决欲望,次日再清零重来,和西西弗斯没什么两样。我们没有意识到自我和当下的珍贵与美妙。
  普天之下,我们只有自己,而我们的喜忧总与外界相关,无暇顾及和观察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以格言的形式自省,并没有上升到当下的本质。如果不能认清这个本质,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句格言实在太难实践。
  道理不必再赘述,只愿自己能真正与己为友,善待当下,则心灵的宁静终将永相伴。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感觉幸福的人越来越少。每天我们在熙熙融融的人群大潮中不停奔波,为着房子、车子、孩子以及种种而不停奋斗。一辈子的生活是否就是为了这些?读读《当下的力量》,也许会有些感悟。
  
    严格来说,《当下的力量》属于心灵修炼书,最佳阅读方式是在晚上睡觉前,喝上一小杯牛奶,身体保持放松的时候再来阅读。让你的心保持柔软,才可能真正体会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不是用来读,而是用来体会和融入。让我们从分享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开始: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我们是乞丐么?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存在。
  
    现代的人为啥会活得很累?因为我们总是在为未来在不停地打算。什么时候能买有一个更大的房子?什么时候能有一辆更好的车子?小孩什么时候才能上更好的学校?未来,永不停息的对未来的追逐,让我们自己掉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追逐——达到——不满足——再追逐。
  
    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我们现在在读书评、在说话、在工作、在生活。在当下,把自己的心放在现在做的事情中,沉浸在其中,安心地做,不要去想有意义还是有意义,不要去想对未来有什么作用和帮助。只是纯粹地做,用心地做,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一片空明,你会发现自己也同样能享受当下的宁静和快乐。
  
    我观察过很多幸福的人。有的是接近夕阳的老年人,他们在阳光下开心地聊着天;有的是心态稳定的中年人,他们在稳定的生活中体验着生活的每一个快乐;有的是专心致志的小朋友,他们在快乐地奔跑着、呐喊着。其实所有这些幸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忘记未来,享受当下。
  
    当下应该是被享受,少抱有功利的思想来看待当下。当下不只是赚钱、往上爬,当下更多应该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看看书,喝杯茶,聊聊天,写写文章,享受当下带给你的快乐,这才是人生。
  
    不要让你的大脑来主宰你。一心一意地做事情,大脑里自然不会发出那些奇怪的噪声,不会有个声音大声在呼喊:“你应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又想起某位开悟的大师说过:“开悟以后,吃饭就是吃饭,砍柴就是砍柴,吃饭的时候不会想砍柴,砍柴的时候不会想吃饭。”
  
    不喜欢成功学。很早以前也曾经为成功学兴奋过,看着某位大师在台上大喊着“我为什么不能赚一个亿”,人性里的那些浮躁、虚荣一下子就被煽动了起来;而今天更看重的事情,是我现在实实在在在做什么事情,自己得到了那些修炼和提高,自己是否真正享受这个过程。
  
    重视当下不是要没有梦想。当下和未来是硬币的两个面,两者本来就是一个总体。重视当下是要欣赏当下的这个瞬间,而心怀梦想则是期望着未来会更加美好。心怀梦想更要重视当下,从当下做起;心怀梦想重视的不仅仅是那个结果,而是由一个个当下连接而成的过程。心怀梦想,重视当下。
  
    多做一个旁观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现在做的事情,未来要做的事情,多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那个人真的去做了那些事情么?用有趣的眼光来审视那个远处的自己,也许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更可爱。
  
    把握当下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更宁静、生活更幸福。
  
    好的知识需要传播。动两下手指,即可将今天的好书评价分享给更多朋友,让更多人都能轻轻松松读点好书。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看到本书的更多试读内容。
    本文撰稿:波波羊


  多年前,我就一直有这种困惑,明明在做着一件事,但总是会去想一些跟事情本身毫不相干的其他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这种漫无目的思考还停止不了,吃饭、走路、打扫房间,甚至是睡觉,只要是和工作无关( 因为工作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就会出现这种“思考强迫症”。当时认为,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可能正是因为有了思考才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笛卡尔不是说,我思故我在吗?虽然是有些困惑,但是还没有怀疑过。
  
  据说人的一天平均会产生6万个念头,有些念头是稍纵即逝的,有些念头会让你去忍不住思考,这些念头在耗费着脑力,让人觉得很累。就像一台电脑,在系统初装的那一刻,运转速度挺快的,随着应用程序越装越多,垃圾越来越多,电脑的运转速度就慢了下来。
  
  看完我称之为奇书的《当下的力量》后,对“我”有了新的认知,也算是解开了我多年前的那种困惑。
  
  通过思考来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个“我”就是自我( ego ),在书中称为我执,我执的说法来源于佛教。自我总是会通过思考来证明存在感,这种思考从心理时间的维度来看就是迷恋/纠结过去或憧憬/恐惧未来。
  
  迷恋过去就是太认同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取得的成就,无外乎就是金钱、名利等。记得在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女主人公外出旅游时问一对富商夫妇他们是谁,但是富商的回答却是我在某某城市都有房产。难道房产、汽车、金钱、成功就代表“我”吗,只有通过这些才能证明“我”是谁吗?自我想通过各种外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通过追名逐利来找认同感,追求更大的房子,追求更好的汽车,追求更多的金钱,追求更大的成功。殊不知,在这种不断膨胀的对物质追求的欲望面前,其实人人都是穷光蛋。如果你过分的认同这些,就是被自我裹挟了。
  
  对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过于纠结,从而导致沉侵于过往的负面心理之下。过去做的错事,或者过去发生的悲剧这些都已经发生了,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再有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要尝试臣服,臣服并不是消极的应对,而是保持积极的沉默,全然的接受已经发生事实,不要抗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取决于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围绕该事件可能由个人编织出来的“故事”。
  
  憧憬未来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这样的心理,就是认为拥有了某某事物,发生了某某事情,那么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比如通过努力的工作,然后取得了更高的职位,或者有了更高的薪资,那么生活可能就会更好。然后在这种心理下会认为现在是不重要的,只有拥有了某某或者达到某某阶段,我才会解脱。但正是由于有了当下的努力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通往明天的道路正是由当下铸成。当然并不是说努力工作本身不好,我常常对同事或者对自己说,努力工作是应该的,但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本末倒置。
  
  对未来抱有恐惧,很容易产品莫名的焦虑心理。比如担心工作做不好,害怕被人背叛,害怕自己会生病,害怕自己会失去某些东西,亦或者是直接对未来很迷茫等等。其实这些统统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当下的失落和焦虑。那你能做什么呢?你能做的就是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做好,而不要过于在意事情的成功或失败,要知道,很多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死亡会带走一切不真实的东西。
  
  迷恋/纠结过去或憧憬/恐惧未来这些都是在抗拒当下,认为当下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能进入当下,那么就无法感受到本我,就会被困在自我编织的囚笼中。当“思考强迫症”无法停止时,可以有意识的转移到对当下的感受中来,感受当前体表的温度,感受微风拂面,感受呼吸的节奏,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抛开杂念,做好当下的事。进入当下,只要有了足够的“临在”意识,就会感受到本我,这才是真实的自我。用曾国藩先生的话说就是: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对于进入当下,取得全然的临在感,感受本我,这并不是说转变就能转变过来的,越是沉醉于自我就越是难以感受到本我。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通过有意识的放弃自我,不断的增强本我的临在感,才能达到开悟的状态。


  原来世上绝大部分人,都被思维控制着,陷于漫无目的、绵绵不绝、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中。而生命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内心无法宁静,被恐惧、苦难所折磨,所有真正的关系——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上帝——受阻,及至疾病、灾难,不止,“思维能量创造了现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通过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媒体不断地扩散。”人类如此无药可救,其肇因原来是思维。
  
  《当下的力量》是我所读的第一本关于灵修的书,一开始,读得颇为困难,陷入不解。可是读着读着,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触,接着是在一次无意识的漫想中,当然是并不愉快的漫想,我突然想:怎么又在想这些?不要想了,回到“当下”。然后,真的就还停止了那个无意义、无价值、不快乐的思维。后来又有几次,特别是清晨渐醒未醒时,思维已经滑入大脑,要在以往,肯定就会那样想下去,想到哪是哪,其实是根本不会意识到脑子在想,随后那些不请自来的思维多半会在大清早繁忙琐碎的生活细节中不知不觉减弱、退后,但十有八九又会在上班路上重新潜回大脑,路上某些吸引注意力的事情出现时,思维可能会暂时退后,但只要外部刺激一消失,脑子稍稍得闲,它们又会回来。工作时间同理,除非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其余时间,思维总是片刻不停。周而复始。可是现在,不经意的思维间,我有了本领,让意识出来发问:你在想什么?为什么要想这些?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思维往往会挣扎一会,然后退去。当然它们会一再在不知不觉间溜回大脑,但我总能意识到,而且意识到的时间在缩短,一旦意识到,便能够叫停它们,从意识到,到叫停的时间,也在缩短。这在前所未有的体验。有时候,意识虽已现身,却不急于发问,只是在一旁观察,观察思维的内容、以及思维带来的感受。果真,思维是有模式的,如作者所说,往往是那些缠绕多年的“旧唱片”,除了徒增内耗,别无它用。思维发出低频噪音,间或冒出声把尖锐嚣叫,恐怕危害还不止是内耗。“在你观察这个思考者时,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是的,我真切的体验到了。思维原来是可以被警惕、被发现、被意识、被叫停的。
  
  作者所言的“思维”,除了“思考”,还有“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为何要叫停思维?“你不等于你的大脑”。埃克哈特•托利开篇便讲这个。人们成天想啊想啊,不由自主地陷在思维中,在思维中勾勒出一个自己,其实这个“自己”是“小我”,是“虚假的自我”。“我”很多时候不是“我”。作者将“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称为“本体(being)”。怎么才能接触到“本体”?停止思维,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当下时刻。作者认为,人们从心智上永远无法理解“本体”,所以“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只要觉知到本体,并保持这种觉知体验的状态就行——这也是“开悟(enlightenment)”的滋味。开悟,“其实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更伟大。”很玄?换个说法,作者说他喜欢佛陀对“开悟”的定义:“受苦的终结”。禅宗大师将短暂的无思维、完全的临在状态,称作“顿悟(satori)” 。埃克哈特•托利说,当顿悟来临时,要心存感激。“临在(presence)”,指“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当有意识地叫停思维,或者有意识地观察思维时,“临在意识”便出现了。
  
  如何体验“临在”?作者传授一个简单的方法:将注意力从思维中直接转移到身体内。跟着他学,闭上眼,将注意力转向身体,从内在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就行,不用思考。我试了,颇觉不可思议,双手、双臂、双脚、双腿……注意力放到哪,哪便有热呼呼的气流涌动。埃克哈特•托利说当注意力集中在感受上时,身体的生命力便苏醒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是无形的内在身体的显化状态,通过意识感受你的身体,便实现了和未显化的生命的紧密相连,便能“无生,无死,永恒存在。”
  
  对“显化”、“未显化”,作者有专章论述。声音离开了寂静无法存在,是寂静创造了声音。物体如果没有安置它的空间——“无物(nothing)”,物体也不会存在。声音是寂静的显化部分;而寂静,是世间所有声音的未显化状态。物体是空间的显化部分;空间-无物,是物体的未显化状态。于是说,人们通过思维感知到的宇宙空间,是宇宙未显化状态的外显状态,造就宇宙的,其实是寂静和广阔,“它们不仅存在于空间之中,还存于你体内。”其所对应的,空间是寂静、无念,时间是临在、当下。无念和临在,是空间和时间的未显化状态。世界是为了实现未显化状态而存的,“未显化状态通过这个世界并最终通过你,才能知晓它自己。因为你,宇宙的神圣目的才会展示出来。你是多么的重要!”很玄很玄是吧?反正我是明白着明白着就不明白了,不明白着不明白着又明白了。
  
  如何停止受苦?从你的大脑中解脱出来,全神贯注于当下时刻,进入一种纯意识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却没有思考——这也是冥想的本质——感受临在、“无我(selfless)”。只有思维出现空白时,人才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喜悦、爱、平和,都只会出现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中。“欢乐总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悦是由内而生的。”欢乐可能会转化为痛苦,或者由于失去而痛苦。喜悦不会,真正的爱也不会。
  
  除了要从大脑中自我解放,还要从“时间”中自我解放。“思维和时间密不可分”,而且“思维不断地利用过去和未来掩盖当下时刻”。作者认为人们感到压力、焦虑、恐惧、担心、忧心忡忡……是因为脑子太超前了,跑到了未来;人们痛苦、悲伤、愤愤不平、自怨自艾、后悔……是因为脑子跑回了从前。无论是跑到未来还是跑回从前,都是一种内在的分裂:你分明在当下,你却逃离当下。解决之道便是回到当下,只在当下,永远只在当下,“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以“时间”言,便是“不要再创造时间”。只要当下好,一切就好,“人的整个生命都是在这个永恒当下的空间展开的”,因为所有的未来都会以“当下”的面目出现,而过去,过都过去了,“有什么比对已然存在的东西进行内在的抗拒更徒劳,更疯狂的吗?”如是以来,我们既停止创造当下的痛苦,又瓦解了过去的痛苦,内心平和及喜悦,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吗?
  
  与思维导致的“小我”类同,作者还提出了“痛苦之身”的概念。亦即如果将体内各种痛苦合并,并视其为体内一个无形实体,这便是“痛苦之身”。痛苦之身可能绝大多数时间处于休眠状态,但它并未沉睡,不时会小打小闹一番,危害尚不显著,可一旦它被激活,往往会变得非常邪恶,甚至具有毁灭性。一个人一旦被痛苦之身所控制,就会需要更多的痛苦,“痛苦只能以痛苦为食,它不能享用欢乐。”要么成为痛苦的受害者,以痛苦折磨自己,要么成为给别人制造者痛苦者。“小我会被更大的小我吸引,黑暗无法认出光明,只有光明才能认出光明。”埃克哈特•托利因此告诫,密切观察内心任何痛苦迹象,不要放过一丝它被激活的端倪。具体来说,痛苦之身跟思维一样,害怕意识之光。你只要活在当下,保持临在,有意识地观察它,觉知它,便能摆脱它对你的控制。
  
  去年一个朋友发现老公外遇,那几个月她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在我面前,喋喋不休地诉说她内心无边无际的痛苦、愤怒、诅咒,脸成天都是肿的,身上发出不洁的气味。先我还小心耐心劝慰,她不走就陪着,耗进大把时间,心痛得要死也不好意思露声色。别人的痛苦驾到,你的什么不得退让?后来事情终结于他们因意外不得不搁置婚姻危机,她的痛苦戛然而止,我总算长舒一口气。现在想来,我那会儿的劝慰大多不得要领,如果当时懂得“痛苦之身”,懂得“当下”,会引导她活在当下,不要通过近乎强迫性的反刍痛苦来喂养自己的痛苦之身。
  
  作者一直强调“意识”和“无意识”、“临在状态”和“思维认同”的差别,他很无奈地指出:“大部人并不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徘徊,而是在不同程度的无意识间徘徊。”普通的无意识,带来的可能是不安和不满,深层的无意识就是被痛苦之身所控制。如果一群人或一个国家陷入深层无意识,进入到“集体的消极能量领域”,离暴力就不远了。自我衡量意识水平的指标是: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挑战,能不能不全神贯注于当下。
  
  “臣服”,是一个看上去十分不好接受的概念,其实作者说的仍然是当下。“臣服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又深刻的智慧。你唯一能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当下时刻,所以臣服是无条件、无保留地接受当下时刻。”这种接受,纯指内心,并不是说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恰恰相反,臣服会使意识的质量、做事或创造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作者提醒,要小心区别臣服和“戴着面具的抗拒”,比如“我不愿意再烦恼了”或者“我不在乎了”。抗拒跟思维一样,也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毫无宜处,它是伪装成力量的恐惧和懦弱,臣服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所在。“臣服改变的是你。当你被改变了,你的整个世界就改变了,因为世界只是你内在的反映。”
  
  埃克哈特•托利问:“你是否曾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当然有,若干年前,和一群朋友陪一个朋友去海边一座小庙还愿,菩萨在庙外,面朝大海,上完香,一回身,呆了,天在海上,海在天下,天似穹顶,海似凸镜,无边无际的繁星在遥远天际坠入海中。埃克哈特•托利认为人只有完全进入当下,思维宁静时,才会关注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圣和伟大。但我认为是大自然美到、神圣到、伟大到你不可能对她视而不见。
  
  《当下的力量》以问答形式出现,作者说因为书中内容“起源于研讨会、冥想课程和私人咨询会谈”,但提问者被处理成了一个人的口气,且为女性。读时,为了追求连贯,时常跳过提问。跳过的还有间隔不等、置于页首的要点。但全书读完后,我将全部要点连起来看了一遍,一共122条,尽是些明亮的光束,如果多少能握一些在手,生命总会被照亮一些。
  
  (请勿转载)


  当下的力量几年前就看过,那是绿皮的老版。隔几年再阅读,又有新的收获,好书果然是常读常新,反复阅读会有新的收获。
  
  这一次重点看了第三章“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一边在阅读的时候一边思考,收益颇丰。
  
  如原文P50中的:小我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它感到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它一直生活在一种恐惧和缺乏的状态中。……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他们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因为这意味着自我感的丧失。所以,小我喜欢你无意识地大量投资在痛苦和苦难中。
  这部分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某些上瘾行为,像强迫,受虐也会上瘾。有人做着很不开心的工作,有人爱着一个让自己痛苦的人,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明明很痛苦却不愿意离开,还给自己找很多合理化理由:也就是书中说的,思维认同和情感认同。
  
  
  再如: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了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因此你会强迫性地认同它们,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幻象。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让我联想起心理学上的“固着”,固着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如果一开始你就认定自己无能,不擅长什么,自卑,那么你在后来所经历的事情只会一边边去印证你的认识。又或者你以为自己自信魅力大,但当你遇到困难纠结时,你情绪失控,你没认识到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你只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设定在一个过高的认知水平。很多人认为未来是对过去的延续,但其实,从任何一个当下开始,你都能发起一个新未来。所以,请时刻回到临在,保持客观。
  
  
  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而引起的。
  
  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要去做的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受到喜悦、自在和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变的是你做事的方式。
  ……
  
  很多类似这样的句子,都能一一落在心上,获得启发。
  
  
  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于有的人而言,只是证明了时间的存在。
  
  但其实时间是虚无的,且不需要证明,我们要做的是在虚无的时间中,活出自己。
  
  
  丢掉所有预设的幻象和虚妄,找到真实。
  
  


   埃克哈特·托利打破了结果论。
    众所周知,有一种工作方式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根据想要达到的结果来制定周密的计划。
    似乎你想要到达哪里,全世界就真的会给你让路似的,未免太过天真。
    为了达到结果C,我们往往老早就制定出了计划A,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当下B。
    试想一下,我们以ABC为三点来铺一条路,没了B,A与C的中间便是鸿沟,很多人在A处便望而却步,制定计划而很快放弃,是许多人的通病。
    而关于放弃,更多是来自过去的失败经验以及对未知的恐慌。
    我们总是被过去和未来打败,学不会抓住现在,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当下。
    埃克哈特·托利告诉我们,活在当下,很容易,你便可以到达未来。
    毫无疑问,这本书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那本《秘密》。
    这两本书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在当下的所有努力,便是你向宇宙发出的你的强烈渴求,这种渴求,形成一个力量无穷的磁场,从而改变你的生活,让你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中国有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而所谓的跬步,便是你的当下,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这便是成功要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活在当下,你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最后,希望所有奋斗在成功路上的人们,静心屏气,踏实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孔子说,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还有困而知之者;然而对于灵修之道,却没有前两种来源,就连佛陀的觉悟也需要一个惊诧与苦修的过程。因此,几乎没有人天生会灵修,也没有人天生就意识到自己需要灵修或悟道。我们从事灵修是因为我们痛苦,而我们的痛苦大部分均来自于我们的愚痴与迷惘。这愚与迷,按照的佛教的见解,即是贪嗔痴慢疑见;若用哲学的话语讲,我们的愚痴则是因为没有看到那个多维度的自己。我所说的多维度,并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自我、超我与本我”的三个维度——而是已然包含意识层面的“三个维度的自我”:肉体之我、精神之我以及灵魂之我,或者还可以说是情感的我、思维的我以及灵性的我。
  
  当然,强唯物论者一定会质疑我所划分的这三个维度的“我”,在他们那里,只存在一个物质的“我”,所有精神、意识、情感、思维都能还原成物质的运动及其属性。不得不说,科学以及哲学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离不开还原论者的理论癫狂,从物理学中对最小微粒的不断突破到形而上学终极概念的不断演变,还原论与一元论的倡导者总是率先扛起思想解放的大旗,但是迄今为止,人类意识、心智与人格的谜题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此后的理论都会返回某种节制与谨慎的立场。因此,作为一个哲学层面上的实用主义者,我只能接受建立在自身经验与常识之上的实在,比如情感、思维与灵性。
  
  通常的宗教书籍与灵修书籍不愿花篇幅去探讨他们所说的现象的实在性,也不会在证明灵性、本体上面花费什么笔墨,而是从人们最习以为常的常识性概念作为出发点,直接针对人们的现实问题来答疑解惑。我手中的《当下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籍。当然,这并不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灵修书籍。真正将我领入灵修世界的书是《观呼吸》,迄今为止,我所有的实践法门都来自这本书的指导,是这本书的实践威力彻底让我放弃我曾有的理性主义的傲慢,让我虚心的接受来自另一个陌生领域的教诲。在不长的一段亲历与体证之后,我已确信内观禅修的实际用处与真理性。此后,以禅修的受益为基础,我又尝试阅读佛教以及其他的灵修类书籍,而中信社的这本《当下的力量》则是新近的一个小小惊喜。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全面介绍灵修活动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如何进行灵修指导用书。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并没有炫耀他的知识与理论,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推荐给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逐步带领我们去体验这些方法的有用性。与佛教或者瑜伽不同,托利有他自己的一套概念系统,比如本体、临在等等。但作者提出这些概念并不是为了像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一样去搞理论创新,而是为了更朴素地展开论述,丝毫没有求新求奇的初衷。我相信,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不错的入门指导。当然,它也可以成为已经有所积累的进阶读物。
  
  总体来说,这本书想要讲述的道理是这样的:
  
  首先,你不是你的大脑。因为大脑负责思维,而大脑中的思维现象却是转瞬即逝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东西是不灭的),因此大脑中的思维现象是不真实的;而作为大脑或思维的你就不是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不是真正的你。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你?真实的你,属于本体(being),西方哲学又称其为“存在”,几乎等同于基督神学中的“神”或“上帝”。本体是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超越了所有的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中。因此,本体也不能用“它”来指代。那么本体是什么呢?用“是什么”来做判断时,就已经不是本体了。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体正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实体,不是一个对象,更不是一个概念。本体是超越了时空所体验的那个“是”。《圣经·旧约》中上帝耶和华就说“I am who am(我是是者)”,这话我早几年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了,感受是(being)本身,才能体验到上帝。而这个感受,就要靠“临在(presence)”。
  
  其次,临在是什么?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当中,就是出于临在之中。临在,按照托利的观点,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住于当下。现在,闭上眼睛,抽空思维,开始等待你脑中将会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怎么样,是不是等了好久这个小小的念头,那些个曾经让你烦恼让你忧的念头还没出现?没错,这就叫临在。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作为自己绵延不绝的意识之流的观察者。用佛教用语说,这就叫内观。用内在的眼睛(inner eyes)去看。东西方的哲人都明白,外在的眼睛一方面让我们看见世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盲目”:看不见真实的世界和自己。巴门尼德主张不要凭借眼睛而是凭借理智来判断明暗;苏格拉底则“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德谟克利特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当然了,我在这里将临在或内观,并不是要让你去模仿德谟克利特,闭上眼去感受你的呼吸,你的右手,你的腹部,这就是培养觉察力的方法。而培养觉察力是为了让我们不被脑中的思维所捆住,让我们真正的自由且自主。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起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这种理念。长青哲学认为目前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在“深层结构”上都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都有能力组成意象、符号、概念和准则;虽则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意象和符号,但组成这些头脑结构和语言结构的能力以及这些结构的本身,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以我有限的认知和实践经验而言,在修行这一点上,东西方所用的方法虽然不尽相同,然而得出的结论却都惊人的一致。“活在当下”既是佛学、印度教的修行方式之一,也是庄子的坐忘想要达到的境界,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也采取这种方法。
  
  只有进入当下,并感受到当下的力量,才会让我们出离我们目前的负面情绪。进入临在,就会感受到“空”,感受到“道通为一”以及“物我两忘”。在深层的临在状态下,时间不在了,一天与一秒钟没有差别,这就叫做“入定”。也只有把“自己”从对过去的悔恨与对未来的焦虑中重新拉进“当下”,我们才能获取当下的力量并更好地处理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本书内容丰富,但却深入浅出,能快速地带领我们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自己。更加可喜的是,它还配有一本“实践手册”,它会更好地指导并记录我们修行状态。由于篇幅限制,我的解读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还请读者自行品读。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培育自己的心智,否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变得越来越糟糕的自己,我们可能拥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存款,却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不善良、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没有智慧。”
  
  --
  
  今年年初,一个睡吧的网友给我说:组长你的观点很像《当下的力量》。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
  
  那时候我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越来越接近失眠、焦虑等痛苦的真相。在这种成熟的因缘中,我接触到佛法,极为震惊的发现佛陀所有的教授就是从痛苦中解脱的根本方法。于是我不断的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并且把所学通过非常朴实的方式运用到失眠的治疗中,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很有意思的是,从那时候开始,不断有更多的人给我提到并推荐《当下的力量》。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读到了这本书。
  
  一直在考虑应该怎么写这本书评,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从这本书中受益?在翻阅《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的想:再简洁点就好了,再平实点就好了。显然,这本书的作者为了满足时尚和流行的需要,加入了许多“灵修”的概念,加入了很多时尚的生活元素,比如女性、延缓衰老、健康、睡眠等大众关心的很表面的话题。如果这本书把内容精简为现在的1/10,或许会有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性。我非常希望下面的文字能让这本书变得更有用一点,虽然它已经很有用了。
  
  【抛弃“灵修”的概念】
  
  “灵修”是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这个概念和宗教紧密相关。许多人也把《当下的力量》归入灵修类的书籍。然而这个词本身就会造成误解,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唯物”的国家,很多人看到这种与心灵或灵魂相关的东西就会立刻离的远远。其实我更喜欢“心智的培育”这个解释,更朴素,更如实。每个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就抛开灵修这样一个概念,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这本书。
  
  看到一些佛教徒,甚至一些上师或者仁波切在批评这本书,认为这本书完全抄袭了佛法的修行方式和概念。事实上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认为这些就是把佛陀的教授换了一种说法,甚至根本就是原话,有些容易懂了,有些做了解释,有些复杂化了。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做法和动机,我们看到的只是这本书,这本书对大家有用,这就够了。把它放到一个特殊的对立面去看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抛弃所有的成见,如实的看这本书:这就是每时每刻和我们身心息息相关的一些认识;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观念;这就是我们从生活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它对我们有用】
  
  为什么需要读这本书?为什么我们需要活在当下?我猜想大多数人对作者所说的开悟兴趣不大,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个开悟的境界。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减少生活中的烦恼,学会消除焦虑的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和人相处的时候更加愉快,冲突更少。这些是我们希望得到的,那么这本书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关于为什么需要活在当下,需要举个实际的例子。
  
  如果你有过长期的失眠,就会明白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失眠的人最经常的状态,是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就担心:“今天忙了一天,如果还睡不着,明天怎么办?我如果以后每天都睡不着怎么办?”在一夜没睡好之后的第二天白天,又会每时每刻都在担心:“昨晚没睡好,今天又工作一天,这样我会不会累垮了?今晚还睡不着可怎么办?”
  
  对失眠的人来说,永远都在回想过去糟糕的睡眠经历,并且在不断担心这种糟糕的经历持续下去该如何是好。他们都活在过去的阴影和将来的臆想之中,这就让每个人持续处在焦虑的情绪中。几乎所有的失眠、抑郁都是这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情况呢?我们不可能说不担心将来就不担心了,说不恐慌过去就不恐慌了。唯一的做法就是:【你想要放下对过去的恐慌和对将来的担忧,就必须先拿起自己的现在,就必须活在当下】。所以,让自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治疗所有焦虑、抑郁的最好方法。
  
  不要认为自己幸运。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因为人生无常,你可能不失眠,但是一辈子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极为痛苦的经历,这本书就给出了如何安然度过这些痛苦的方法:活在当下。
  
  【怎样让自己活在当下】
  
  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好像没法做到。大部分人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没法留在当下,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喜欢聊天看电视,上班工作会不断刷新新闻网站,甚至蹲厕所都要拿着手机发微信……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培育自己的心智,否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变得越来越糟糕的自己,我们可能拥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存款,却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不善良、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没有智慧。《当下的力量》提供了很多培育心智的方法。不管是什么方式,我非常强烈的提醒所有读这本书的朋友:【这本书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用的。是需要依照其中的意见去实践去坚持的。】否则看过之后,理解了概念,一点用处都没有。理解了一个概念和自己通过行动证明这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当下的力量》中阐述的实践方式比较零碎,或许是因为作者开悟的过程是即刻的而不是渐进的,所以没有进行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片段讲解如何让自己安住于当下,却没有系统的讲解。我很冒昧的试着通过一些其他的资料、自身的体验将本书的练习方式做以总结。 对安住于当下的练习大致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并不是完全的分离或者有前后顺序,它们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交叉练习。
  
  1. 止息
  
  我们常常听到的冥想、禅修、打坐大多都是“止”的练习,许多宗教的修行方式中都包括止的修习,可以让人进入非常平静的状态,长期练习会直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可以简单的认为“止”就是“自我”的止息。“自我”的一切活动,包括身体上、语言上、意念上一切活动的停止。在这个所有活动止息的过程中,通常会专注于自身的某个位置,比如腹部、鼻尖处、或者呼吸本身,通过专注于自身内部,可以抛开一切外部世界带来的影响,这就有机会抛弃了一切过去的经验,也抛弃一切对未来的妄想,让自己安住于当下自身的自然反应。
  
  例如在呼吸的练习中,刚开始因为种种念头的打扰,我们甚至无法连续专注于几个呼吸。但是逐渐深入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可以如实的觉知自己的每一个呼吸。
  
  2. 观察
  
  仅仅有“止”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止”让心摆脱各种困扰而完全开放,但是如果没有“观”的引入,便无法对事物有如实的了解和认识。为什么结合“止”的观察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通常的观察都在依据历史的经验和当前的感受,这就存在种种自我的成见,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当你看到一个LV皮包的时候,你会认为那是个奢侈品,而不是装东西的包。而“止”让我们有机会抛开“自我”,做如实的观察。你有没有试着片刻停止思考,去观察眼前的一切呢?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你试图这样观察的时候,眼睛已经在接受场景并转化为种种念头,观察立刻被破坏,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止”的练习。
  
  有一个很好的安住于当下的方法:去考虑我们即将死去。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假设自己在一年后死去,或者一个月、一天后死去,因为那样做你还是会做许多思考和计划。应该尝试考虑自己在一秒之后就死去。“如果我在一秒钟之后就死去。” 那么你现在会怎么做?你会放下所有的妄想和回忆,但是不会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眼前的风景,你会稳稳得安住于这一瞬间,这才是活在当下。
  
  【修行不是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
  
  关于心智的培育,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练习让自己活在当下的过程中,不是说我们需要每天用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自己,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分分秒秒,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应该被用来培育自己的心智,因为每件事,我们都在面对自己的贪念、嗔恨和愚蠢。所以修行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
  
  最后,希望每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智慧和慈悲。
  


  
  这本书读了开头讲的那个乞丐和箱子的故事以外, 其它的地方都不像是一本成功学畅销书。实际上也不是,大多数都排在灵性开悟一类里面了。
  
  其实这本书讲了很多,如放下思维,放弃痛苦之身,进入意识(翻译用词),进入当下状态,寻找和超越幸福等。
  
  其实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所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 ...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说了什么呢,和金刚经洋洋洒洒说了几万字是一样的, 什么都没有说,一切有为法,全是空的。
  
  
  有豆友说此书只说了理论,没有说具体的方法和细节,倒也不尽然,比如126页提到放松全身的具体方法。只是说这不是一本教程,来教导你如何达到宁静的彼岸,而是一本告诉这个东西很好东西,即所谓指月之指,非月本身。能不能找到,还得靠自已。
  
  
  这本书对于平常思维转得很多,背负重重的负能量情绪的人还是很有用的。自已前两年开始患有头疼,后来发现还是自已太紧张了,太恐惧了,在理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发自已全身都紧绷着。在让自已放松下来以后,再过一会发现又还是紧绷着。 对于类似有这种情况的人来说,告诉一种方便法门而已,万千法门,还得靠自已去体会。
  
  感觉和正念的奇迹有点类似,只是那本书更不成体系。
  
  


   这本书是在我所看的灵修书中,读的最慢的一本,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本。特别推荐读一读。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下面摘抄一部分内容。
   P17
    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是不具有创造性的。
    
    P18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P19
    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练习,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体验到它们,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
    
    P53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以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P151
    每晚,当你进入深层的无梦睡眠时,你就进入了这种未显化的状态。你与源头融为一体。
    
    P155
    每一种声音都源于寂静,又消失在寂静中,它所存在的每一刻,都被寂静围绕着。


题目太有共鸣了!每次去雍和宫许愿,说着说着就好像不是那么个意思了呢


说得非常好。


讲的很多,说明楼主懂得很多,佩服!
记下了两个要点,1观呼吸 2感受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念头,从而进入临在的状态中


很好,因您的推荐,看了一小段总结后,刚刚在当当网下单买了《观呼吸》。感谢!


希望把(怎么活在当下)这点的行为方式展开讲。


行,可以写得更具体一点。


OMG 还没写啊。还等着看呢。不要拖延


好了已经写了……


仁波切,这个词是指谁的?
我刚才意识到你可能不是说宗萨仁波切?而是其他仁波切。因为仁波切很多。


没有关系。有些人喜欢甜口,有些人喜欢咸口,我们总会有很多喜好和不喜好。我的目的是有用的书评,而不是喜欢一本书才去写的有感情的书评。如果它引起你的思考,那很好。
是宗萨仁波切,在远离四种执着里面说到的。


ok。在你回复后,我感觉到了,它的有用性。
我想说的是,在这篇书评里我没有看到你对于这本书的好感,除了链接部分,你觉得跟它有缘。
其他内容没有感觉到你对这本书的认同。而是自己的观点居多。


是啊,我只是说这本书有用。说实话好感比较少,却也没多少不喜欢。基本上看一个标题也就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只是换一些词语和说法。我想做的,就是让更多人更容易接受和修习书中的内容。毕竟大多数人只是看一看,而不是真的去实践。


把这本书分析的很透彻,高手在民间


这本书是用来实践的,只是当心灵鸡汤随便看看,感觉好了一点是没什么用的。lz辛苦了,从书评中可以看到lz的诚意和善意。lz其实可以把止观的概念和意义更通俗和详细的写出来。


止观也是要修行的。概念和意义字面很容易懂,然而除非长期坚持在日常生活中修习,否则不可能彻底领悟。
你可以认为止就是无为。面对自己的贪念和不满时,不为它们产生任何行动,也不为它们放弃任何行动。这种情况非常多,所以你有很多机会来练习。
观就是抛弃二元对立的概念去观察。只有修习好了止才可能学会观,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结论和判断都被各种对立的概念所左右。
很大程度上这些是超越思考和逻辑的,因为每个人的思考和逻辑都建立在各种各样对立的概念上。所以止观需要长期的,规律的,坚持不懈的练习和学习。这里面内容太深,可以尝试搜索一些资料,并且尝试着开始学习。本书就有一本修习手册,我看了下还可以,完全可以参考它。


本书的作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他自己的讲述来看,他自己应该属于某种顿悟的情况,至于有多深就不清楚了。某种意义来说,这也算是上根利器吧


你有没有将来出家的打算


暂时还没有,大千世界,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需要做,红尘之中,精进即是修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