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研究
2012-12
经济管理出版社
胡德宝
202
310000
博士后制度是19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若干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培养高级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积极倡导,在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酝酿实施博士后制度。1985年,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最初仅覆盖了自然科学诸领域。经过若干年实践,为了适应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需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设站领域拓展至社会科学。1992年,首批社会科学博士后人员进站,至今已整整2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飞猛进之时。理论突破和实践跨越的双重需求,使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科学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激励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正视国外,大量引进,兼收并蓄,同时,不忘植根本土,深究国情,开拓创新,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在短短20余年内,随着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宽、交流方式的创新和交流频率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科学不仅基本完成了理论上从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在中国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伟大创造。中国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功不可没。 ……
《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研究》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和二章,主要确立了研究框架并进行理论评述。第一章分别从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角度提出研究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问题的重要性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概述了本书的内容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紧接着对国内外的垄断、竞争理论及自然垄断和与之相关的管制理论进行了理论回顾和评述,对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为后面的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研究的展开做出铺垫。
第二部分为第三至六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从制度、福利、改革和管制多个视角对构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市场并实施相应改革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从制度的视角对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在运用制度经济学解释产业改革的制度变迁本质后,本章中设计了由中央政府、行业管制机构、垄断产业及公众组成的博弈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从深层次揭示了垄断产业改革的阻力及动力。
第四章从福利的视角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以传统的SCP范式为参照,结合制度政策变量对SCP范式进行了扩展,并以1985~2007年中国工业两位数代码的产业为研究对象。计量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绩效与产业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大。在估算出各行业的垄断势力后,比较可发现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势力处于最高位,然后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方法,估算出自然垄断产业造成的福利损失。此外,分析了垄断产业对生产要素价格影响效应及对个人的收入和财富的转移效应。
第五章从管制的视角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市场结构重组的竞争改革和产权改革入手,提出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模式的思路,并辅以具体的电信产业案例来加以说明。
第六章结合中国转型经济中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的特点,分别探讨了成本及收益不确定性下的政府管制模式,提出了优化政府管制的模式路径选择。
第三部分为第七、八章,是结语部分。基于第一、二部分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结果,对中国当前的反垄断立法和管制实践两个方面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指出了本书的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研究》有以下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将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纳入制度变迁的框架下,从利益集团的视角,通过对改革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分析揭示了自然垄断改革存在的动力和阻力;第二,对我
国当前的自然垄断进行了福利经济学分析,并用数量模型测度出相关产业的垄断势力及福利损失的大小,为自然垄断改革的必要性提供了证据;第三,结合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特点,探讨了不确定性对管制模式的影响,并引入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以及数理推理,分析了不确定性下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模式的选择。
胡德宝,1981年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访问研究1年。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由河北省唐山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唐山市滦南县挂职副县长两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P项,省部级课题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在内的国家级课题6项,曾参与了国家电网、苏州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委托的多项研究课题。在《中国软科学》、《产业经济评论》等国内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并参与编著书籍3部。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垄断的分类
二、有效竞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自然垄断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管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竞争、垄断、管制的理论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竞争与垄断的相关理论演进
一、市场竞争理论——反垄断理论的沿革
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垄断的观点综述
第二节 自然垄断理论综述
一、早期的自然垄断理论
二、自然垄断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管制理论的演进
一、管制的含义
二、管制俘获理论
三、管制的经济理论
四、放松管制理论
第三章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制度分析视角
第一节 理论基础:转型经济的本质
第二节 中外自然垄断差异的制度比较
一、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
二、经济转型期间中国自然垄断的特殊性
第三节 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一、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博弈分析:利益集团视角
二、博弈结论分析
第四章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福利分析视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垄断势力的测度及比较——基于产业层面
数据的分析
一、SCP范式的相关假设
二、SCP基本范式及其扩展分析
三、基于中国工业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四、各产业垄断势力测度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企业层面垄断势力的测度——以电信运营商为例
一、中国电信业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企业层面数据的测度方法
三、实证研究结论
第三节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福利损失测度
一、国内外的研究方法
二、中国垄断产业福利损失的估算
第四节 自然垄断的分配效应分析
一、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
二、对个人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效应
第五章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改革路径
第一节 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一、结构性重组
二、竞争性引入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的产权改革
一、自然垄断产业产权结构优化的动因
二、自然垄断产业产权结构优化均衡路径
三、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协调向更优化均衡的进化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实践
一、电信业
二、电力行业
三、民航业
四、城市公用事业
第六章 不确定条件下的政府管制:模式选择
第一节 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与政府管制
第二节 不确定性下的企业、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与政府管制
一、不确定性下的自然垄断型企业的决策
二、垄断产业、消费者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及管制激励
三、不确定条件下管制成本的分担与转嫁
第三节 不确定性条件下政府管制的方式转变
一、管制方式的演进
二、管制方式的转换: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的选择
第七章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反垄断与政府管制实践
第一节 中国的反垄断法律法规与自然垄断产业改革
第二节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 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管制改革的目标
二、改革与各利益方利益协调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在静态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动态竞争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熊彼特对完全竞争的价值的质疑。他认为,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理论意义上,企业家的创新的竞争和导致的非均衡远比价格竞争和静态下的均衡价格重要得多。在完全竞争模式中,价格虽然是竞争的一种手段,但就均衡的结果而言,价格只是外生于竞争过程的参数。而在熊彼特的理论中,价格这个参数本身是在始终变化的,是由竞争过程内生的。相对于完全竞争条件下原子型的企业,熊彼特更支持垄断和大企业。由于大企业应付外界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更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也更强,创新的技术也不容易被模仿,所以大企业更有动力也更有能力进行生产方式的创新。熊彼特的理论对于反垄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①企业的某些市场势力和超额利润都是正常的,这反而会激励企业进行创新,进而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显然,这些市场势力不是反垄断应该否定的,甚至是政府应该鼓励的。重要的市场势力要有明确的分类,分清哪些是应该鼓励的,哪些是应该受到政府反垄断管制的。②竞争和反垄断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不能只从静态角度考虑,更要关注垄断的跨期影响。③反垄断不是简单地管制某些企业,而是对整个竞争过程的监控和管制,即“反垄断不是保护竞争者,而是保护竞争”。所以说,反垄断应慎重,不应随意反对和拆分大企业,而应立足整个市场的动态过程,本着消费者和社会整体福利和动态效率的目标,适度地采用反垄断法,维护和促进整个市场的竞争。 熊彼特的动态竞争理论,补充了竞争理论静态分析的许多不足,但由于它对现实存在的长期垄断势力难以解释,也难以给出反垄断目标可行的判断标准,还不足以成为反垄断的指导理论。美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将静态和动态要素相综合,首次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反垄断政策的比较基准。 ……
《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研究》针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需要,分别从制度、福利和管制视角对自然垄断产业开展有效竞争进行了分析。首先,运用制度经济学解释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制度变迁本质,设计了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博弈模型,从深层次揭示了垄断产业改革的阻力及动力;其次,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方法,估算出自然垄断产业造成的福利损失,并分析了垄断产业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及对个人收入和财富的转移效应;最后,分别从市场结构重组的竞争改革和产权改革入手,提出了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模式思路,并辅以具体的电信产业案例加以说明,提出了转型经济背景下提高政府管制水平的路径选择。
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研究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