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云水
2012-11
中国青年出版社
袁志鸿
464
“尊道贵德、和谐共生”,这是当代道教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中华文化自觉、自强的关键之处。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知,这首先就需要我们回溯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阐发其思想底蕴、文化精髓。而宗教文化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真谛,是其发展和弘扬的根本始基。在今天中国发展态势最为强劲的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所承载的文化蕴涵及寓意故而不言而喻。道教以其“道法自然”的姿态经历了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见证了中华文化沉浮消长的“苦难辉煌”。正是基于这一深刻洞观,鲁迅先生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之感慨。因此,“认识道教”应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功课;“大道无名”、“海纳百川”则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而我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尊重、敬畏,就是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惟道为尊”,我们的文化传承才能历久弥新。 正是在这种展开文化反思、重获文化自知和确立文化自觉的时代氛围中,袁志鸿道长推出了他的力作《凝眸云水》,为我们关于中华文化本真及其命运的思考与讨论提供了他的真知灼见。袁道长才思敏捷、博学多闻且勤于笔耕,我们在多年关涉宗教研究之以文会友、切磋商议的沟通中已经成为至交,并且形成了许多共识。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与袁道长一道来凝眸、沉思,关心中国道教的发展,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应该如何来继承与弘扬的雄图大业。 ……
《凝眸云水》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介绍道家文化、道教知识的通俗读物。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详细介绍了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的教义与教规、宗派和宫观、典故和节日等方面的知识,阐述了道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并对道教在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应持的态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见解。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凝眸云水》对普及道家文化和道教知识、构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文化价值。
序一——卓新平序二——任法融序三——葛荣晋序四——刘仲宇序五——冯今源序六——王宜峨自序——袁志鸿第一章 中国道教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适应第一节 道教历史的传承与衰弱第二节 道教的新生与新时代的改造第三节 社会政治运动对道教的损伤第四节 拨乱反正中政府为道教开放活动场所第五节 道教官观场所的登记开放与协会组织建设第六节 当代道教神圣教义精神的坚守与思考第七节 从授徒方式的变化看道教传统与现代的链接第八节 道教研究、教义阐释与文化精神之传播第九节 道教在当代社会的开放和交流第十节 道教对当代社会的关怀和适应第十一节 道教事业未来和前景的展望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形式,从古老的岁月中走来,经历了悠久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度过了明末、清朝、民国衰微的艰难。当东方雄狮从沉睡中醒来,道教也获得了新生。道教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面对当代社会,道教既有现代新文化冲击的诸多困惑和危难,也有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进步发展的巨大空间。第二章 道教之源流第一节 道教的源起与形成第二节 道教的承续与流传附:道教基础知识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形式,如果将西汉与东汉前后研习和实践道学和养生者作一划分,那么东汉前学道、研道并以之实践者,则被称之谓“道家”;东汉前学修养生并实践者则称方仙术士;将黄帝和老子的学问和养生方式结合研修,则称“黄老道”;东汉以后则均为道教的范畴。东汉以下道教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这其中有许多可资研究探讨的主题和内容。作者试图以简略的文字,勾勒出道教历史的线条,以资人们了解道教历史衍续的概貌。第三章 道教教义、教规和基本信仰第一节 道教的教理教义简述附:道教的教理教义第二节 道教的清规戒律简述附:清规戒律和禁忌第三节 道教的传戒与授篆第四节 道教的神仙信仰简述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乃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形式,《道德经》为道教最主要经典。道教依据老子《道德经》,阐述对自然社会、万事万物、客观现象的认识、观点和主张,因此《道德经》为道教之教理根源。道教的教义提倡养生,重视长寿方法的研究,神仙境界是道教信仰的追求。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道教的重要教义精神。授策与传戒是道教神权授受和传承清规戒律的一种方式。第四章 道教经典第五章 宫观在道教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六章 道教宗派第七章 道教节日第八章道教典故第九章 道教研究第十章 宗教与文化第十一章 道教与社会伦理第十二章 道教与和谐社会第十三章 新世纪的道教
三、我们有责任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宗教有许多优秀的教义精神和经文内容,具有各种积极有益的功能,如道德功能、心理功能、公益功能、文化功能。古往今来,这些都对架构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们向上进取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有人说,佛教是请进来的、伊斯兰教是传进来的,基督教是打进来的,道教是土生土长、传统固有的,但在中国社会各宗教间却都相安无事,并且佛教的理论高峰是在中国形成。这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伟大的包容性。中国的宗教有许多优秀的文明特质,其与西方宗教有着显著的区别。过去大的宗教形式都积极配合政府维护社会的稳定,安抚人心,赞成社会的改革进步和发展。宗教的教义精神还有延续性、传承性、稳定性,这对社会的监督和批判,以及伦理教育都有积极作用。中国的宗教多年来一直是皇权支配教权,并且中国社会主导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基础。儒学是传统的“归和文化”,主张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念,也就是今人所谓寻求社会互相依赖的多元一体,而不强调思想意志的绝对一致,亦即“求大同,存小异”。 民族的文化精神,有许多值得弘扬传承的内容,如“诚信”精神。进入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接触更为频繁。社会多元一体,这使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支持、关心和谅解,这就需要架构起“诚信”认同桥梁。人们之间是否能够相互接纳,是基于相互间所具有“诚信”程度。人们常说“要做事,先做人;做好人,再做事”这句话。而评判人是否做好了“人”,“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和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还有谁能够信任和接纳他,还有谁能够与之交往,配合工作呢?所以,弘扬“诚信”精神,利人利己,有益共同发展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