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

桑锦龙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桑锦龙 著  

页数:

337  

前言

  谈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在中国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甚至出现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千金难求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大量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成为整个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中矛盾最突出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高等专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得不带着毕业生到处谋职,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也绞尽脑汁,通过各种办法和政策,帮助这些专科毕业生找工作。而且,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在每年的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在各种人才市场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都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这些措施和讨论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就这些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谈问题,恐怕也只能是权宜之计,或者也只能是一种所谓的治标的方式,根本的问题仍然在中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本身。因此,虽然目前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少,关于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也有一些,但从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入手,却又不局限于就业本身,而是能够非常深入地分析这种专科毕业生就业难背后的原因,特别是能够从中国专科教育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来进行讨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桑锦龙同志的研究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而这也是这篇博士论文的特点和价值所在。我认为,这也恰恰是抓住了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  桑锦龙同志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高等专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他认为,中国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与这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转型中的调整有关。我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但是,我希望借桑锦龙同志的研究和观点进一步追索的是,在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有哪些呢?当然,不少专家学者已经从学校的定位、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和思想观念的角度等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许多非常有建设性的观点。桑锦龙同志的论文对此也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在这里我希望补充的是,高等专科教育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在传统意义上所具有的“完整性”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尖锐的挑战。  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代序谈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所谓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我这里是借用了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研究的一个概念来描述中国高等专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按照它的原意,它指的是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性,即“一个群体或组织的实际成员与潜在成员的比例”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第367页。。一般而言,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相对立场,包括它的社会地位与权力等,虽然不是必然以线性的方式,但往往是被这个社会群体或组织所达到的完整性的程度所决定的。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所谓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则是指,符合与达到高等专科教育水平和标准的人才是否基本上或者绝大多数都是由高等专科教育的学校所培养的。如果说,这样的人才基本上或者绝大多数都是由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高等专科教育是完整或至少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如果这样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或者一个相当的比例不是由这种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专科教育所培养的,那么,它的完整性程度就是比较低的。当然,按照社会学完整性理论的一般假定,两种情况下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都是不一样的。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就会出现非常不同的情况。  那么,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程度如何呢?它所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首先,我们看看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专科教育应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它不需要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不需要掌握被有些人认为重要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而更加强调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专科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但由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缺乏明确的规定,我们便认为它们与高等专科教育中的有关规定是相同的。按照这样的规定,具备和达到这种要求的人才是不是都是由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呢?这恰恰是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挑战。按照我的说法,中国高等专科教育传统意义上所具有的完整性正在遭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侵蚀和瓦解,因而其完整性的程度正在逐步降低。根据初步的了解和研究,这样一种侵蚀和瓦解主要来自以下各个方面。  第一,各种职业证书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近年来各种为人们提供职业证书教育和培训的机构越来越多,它们有政府部门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有企业举办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还有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市场需要所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参加这类教育和培训的人员比较复杂,既有已经获得相当学历的未就业青年,也有各种在职人员,还有一些其他具有这种学习需要的人等。虽然这些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时间不一,但都是以职业技能的学习为主,包括一些高级职业技术的课程和培训项目。所以,这样一种教育和培训已经在现实上成为高等专科教育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进而侵蚀和瓦解着传统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  第二,高等本科学校的替代。这种替代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现实中不少高等学校已经在从事着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近年来从专科升级为本科院校的普通高等学校,虽然这些大学改变了名称,也从事着本科教育,但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这些大学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其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主要是一种专业教育,没有能够在本科阶段真正实现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实施的所谓通识教育,因此,从实质上看,这种专业教育仍然属于一种职业教育。特别是随着整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本科教育本身的分化,实际上有相当一批高等学校主要是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的。这样,也从更高层次上形成了一种对高等专科教育的侵蚀和挤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专科教育完整性的瓦解。  第三,企业自身的专门培训和职前教育。这种现象在部分比较大型的企业,以及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些企业本身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水平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非常强的专业性,专门化程度非常高,一般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往往还不能提供相应的课程。有些企业则是考虑到自身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特别是考虑到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以后专业技术人员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知识能力的迁移性,他们宁可选择那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比较好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专业化培训,也不愿仅仅招聘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由此也在实际上形成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完整性的侵蚀与瓦解。  总之,符合或达到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的人才,已经不再完全由高等专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和提供,而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培养。这样,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程度实际上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当然也就不如以前了,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则是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就业越来越困难。  如果说,高等专科教育的这种不完整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关键就是这些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如何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局面与挑战。它们有可能努力地重新恢复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吗?或者是按照一种新的标准重建高等专科教育的完整性?或者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提高高等专科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正是高等专科教育所面临的战略选择。当然,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类型的高等专科学校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往往是不同的,它们的选择也一定是有差异的。但是,希望恢复和重建它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性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于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模式,国际上和学术界早已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只要普通教育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就业取向,那么,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众化条件下,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替代性就是合理的。此外,世界银行1990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比普通教育更花钱,而且也可能不是传授所希望的技术的有效方式;相反,企业和部门的短期培训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所以,社会和企业提供的各种职业培训也就获得了它的合理性根据。当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职业教育仍然是提供技术劳动者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于那些不适应普通教育的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高等专科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这种不完整性也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其实,高等专科教育所面临和出现的这种不完整性岂止是合理的或正常的,它甚至是必然的。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就可以发现,高等专科教育所面临的这种不完整性其实并不仅仅是它独特的现象和危机,而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现代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组织和群体,包括各种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组织和群体所共有的一种挑战,甚至是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变化趋势。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选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即恢复或者重建这种完整性已经是不太可能了。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加强和扩大与相关部门与教育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在合作和共同发展中建设一种包含差异,甚至是竞争的完整性,并由此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显然,现代社会和教育体系中专科教育的这种不完整性,也给予了高等专科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视角,为我们认识和发现高等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桑锦龙同志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方面一个非常有益的探讨。他的研究最后在探讨高等专科教育发展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时提到,“专科教育不应是教育部门的‘独角戏’,要积极加强产学结合,真正

内容概要

  《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引向了其中的就业困难群体——专科毕业生,针对制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从变革社会中的高等教育转型的视角给予了独特的阐释,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非经济因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1世纪初,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历、学科、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的影响持续增强。

作者简介

  桑锦龙,甘肃临潭县人,副研究员,博士,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主持或参与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各类课题近20项;主持或参与过北京市重要教育决策调研任务和咨询项目20多项;参与主编《2001~2003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1~2006年卷)等著作8部,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 论一 问题的背景二 文献评论三 问题提出与本书框架第二章 世纪初高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状况——以1999-2002年中国高校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待就业状况为例一 指标及数据说明二 世纪初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三 世纪初我国高校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四 世纪初我国高校专科毕业生待就业状况五 世纪初我国高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社会变迁、教育转型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种教育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一 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二 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三 现有理论和研究的不足四 教育转型与毕业生就业难: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 高等专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毕业生就业难一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管理政策的变迁(1978-2003年)二 世纪初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管理体制三 地区化的高等专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毕业生就业难四 小结第五章 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毕业生就业难一 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二 市场化: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的演变(1978-2003年)三 西部地区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毕业生就业难四 农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毕业生就业难五 小结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与毕业生就业难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实用主义与毕业生就业问题二 世纪初作为专科教育转型政策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三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困境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四 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高等专科教育与社会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重建一 从高等专科教育转型的角度来审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二 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专科教育的转型模式问题三 关于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与社会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重建的思考附 录附表1 高等专科教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1980-2003)附表2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高校专科毕业生就业政策(1999-2003)参考文献后 记

章节摘录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与国际接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网络和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具有公益性的数据发布机制,因此全面、准确地描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首次开始公布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做法①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是目前为止我国用于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同时本章使用的由教育部学生司提供的相关资料也主要是以中央部委院校和部分地方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为基础的,因此,正确把握这项指标的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人们对其局限性和有效性的争论,对于全面把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