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组合预测

汪同三,张涛 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汪同三,张涛 等著  

页数:

241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3年,本课题获准立项,课题组的成员全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此前,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从1990年起就开始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研究,并与国内外一些权威预测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这为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率7位国际著名学者来华讲授经济计量学,培训了中国百余位中青年数量经济学者。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成立,下设的经济模型研究室,专门从事经济模型和经济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当时的国家计委预测中心、复旦大学共同研制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此模型一方面用于联合国世界模型的连接项目( Project Link).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为强大、技术较为先进、操作性较强的能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便开展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  经过几年的试运行和不断调试,自90年代初起,模型正式投入使用,开始了中国宏观经济的预测。也就是从那时起,课题组的一些成员即开始进行预测模型的设计和预测方法的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预测信息组合技术、预测方法组合技术、预测结果组合技术以及组合预测的基本理论,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组合预测、什么时候进行组合预测、怎样实现组合预测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一部现代组合预测理论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模型、经济预测。
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成为我国第一批数量经济学博士。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期间,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再次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先后任该所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并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50人论坛”。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模型集》、《21世纪数量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发展报告》等。专著《宏观经济模型论述》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成果特别奖;作为主要参加者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系列专著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孙冶方经济学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副主编之一的《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书籍目录

导论 研究背景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问题提出:预测的不确定性和预测的精确性 第二节 研究主题:组合预测 第三节 文献综述:组合预测研究进展及评述 第四节 问题的再提出 第五节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第一章 组合预测的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必然规律、统计规律与逻辑规律 第二节 预言、预见与预测 第三节 统计规律与统计推断 第四节 经济系统与经济规律的性质 第五节 经济预测面临的知识困境 第六节 组合预测第二章 预测的精确性与组合预测 第一节 经济预测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预测评价方法——损失函数方法 第三节 组合预测第三章 预测信息组合 第一节 信息组合 第二节 信息组合——指数方法 附录一 合成指数的编制 附录二 卡斯特预警信号系统的制作第四章 预测方法组合 第一节 结构预测方法论:“理论驱动建模” 第二节 非结构预测方法论:“数据驱动建模” 第三节 非结构预测方法的组合 第四节 结构模型与非结构模型的组合:动态经济计量模型 第五节 微观经济计量预测第五章 预测结果组合 第一节 权重确定的数理统计法 第二节 权重确定的回归分析方法 第三节 权重确定的规划法 第四节 简单还是复杂 第五节 组合预测的优性证明 第六节 组合预测的包容性检验 第七节 有偏预测的组合 第八节 误差修正机制与组合预测模型第六章 结语:组合预测理论延伸 第一节 组合预测中数理分析的作用——先验理论、数理分析与预测模型 第二节 组合预测中后验分析的作用 第三节 组合预测一例:数理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第四节 构建组合预测的体系框架 附录 数据处理说明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组合预测的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必然规律、统计规律与逻辑规律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说我们能对未知或尚未出现过的事实做出判断,似乎是一个矛盾。  对这一问题的一个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式的回答是,我们是依据规律性认识预见未来,而规律性认识则是源于我们对已知世界的反映。这也是理论界回答这一问题的普遍方式。这大体是对的,但过于笼统。因为我们仍不知道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和它们的具体关系,也就无法弄清所谓规律性认识与预测的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自培根以来的认识论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而这种探讨是集中围绕主体和所认识的客体的关系进行的。这一问题显然先于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因为从前者的回答中可以逻辑地给出后者的结论。而规律性认识与预测的关系问题则属于另一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已有认识的功效问题。因此,这只是一个边缘问题,所以也就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而在以科学哲学命名的哲学流派或哲学分支中,由于遵循了不同的研究路线,所以使规律性认识与预测的关系问题很快就占据了核心位置,从而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以此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科学哲学主要从形式上探讨了理论的科学性,或者说,即使我们不涉及理论的具体内容,科学理论应具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理论的一般特征,虽然我们不能以此就判断出什么理论一定就是科学理论,但至少使我们可以判断什么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组合预测 PDF格式下载



从事预测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