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笔墨烟云

丁建顺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丁建顺  

页数:

318  

Tag标签:

无  

前言

  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建顺贤弟到寒舍百尺楼讨论书艺,同时送来了他撰写的几篇解读古代书法艺术的文稿,并请我在闲暇时节能否点评一二,随便写上几句。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的文章已经写得愈来愈少,字画创作却越搞越多。这次建顺要我为他的文稿写上几句,自然便心里感到有点犯难。倒不是因为长久不写文章,手底生疏,而是因为就写作来讲,建顺是个高手里手,为高手里手的文章做评,不难而何?尤其是他的中短篇小说,这在我书文(书法文章)双兼的弟子群中,更是出类拔萃,风光独擅的。这几篇涉及书法艺术的学术散文,就建顺的写作生涯来说,还是第一次,自然是进入师门,激情涌现,朝斯夕斯结出的硕果。我为建顺贤弟有如此精神,如此成果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多年以来,大凡入我门下学习书画,必定要书法文章齐头并进。平时我总以为欲做书法家,本身首先得是个文人,这也是历代书法家们千年沿袭的一个优良传统。王羲之写《兰亭集序》,虞世南编《北堂书钞》,欧阳询集《艺文类聚》,颜真卿撰《祭侄》、《争座位》等稿,无一不是学问修养和人品胆识相融合的结晶。苏东坡则尤其显著,文章之外,能诗能词能书能画,一曲“大江东去”,倾倒多少古今文人,几篇《前后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折服几许往来墨客……  什么是“字外功夫”?要说最大的字外功夫,就是道德文章,再加点性情和审美,而并非是什么投机营钻、巴结逢迎之类。纵使摧眉折腰事逢权贵,四面投机八方钻营,也算一种“字外功夫”的话,但这毕竟如日本电影中的“沙器”,是经不起什么考验的,更不要说是时间考验、历史考验了。  作为“字外功夫”的一出重头戏——学问文章,建顺谦虚,说是书法之外,同时向我学习写作。说句实话,我虽然曾经在大学的讲台上有过多年写作教学的经历,然而有时与建顺聊,却发现建顺在写作上过去主攻中短篇小说,现在又兼擅散文随笔,并且有着相当的成就,看来非是偶然。建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除了学习英美文学,还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和美学,所以在行文中,处处显示出人文历史的丰厚底蕴。建顺认为,要写好文章,必定得要“用力用情”,否则任你基础再好,也写不出什么好作品来。“用力用情”四个字下得极好。我看这“力”,首先是指能力,有能力而“用力用情”,才能使建顺弟子写出如此厚重的学术散文。我看文稿中对论及的书法家人生故事的描述,对艺术的人文的深入挖掘,和对一碑一帖的评论等等,无不都是“用力用情”,全身心投入所写成的妙文。  所谓“用情”,就是文章作者内心常怀感情,怀着对先贤,对山川、家乡、风物的无限深情,方能汩汩滔滔,书之笔底,打动读者的心。也就是说,要打动读者,必先打动自己。所谓文章“用力”,就是绞脑汁,耗心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非但心头脑际不断地构思过“电影”,并且还要笔底纸上,不辞劳累,及时捕捉。苏东坡讲:“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永难摹。”尤为难得的是,建顺写文章纵使是“用力用情”,但却往往是灵光闪现,出之自然,半点也不着人工斧凿的痕迹,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一般而言,书法家写此类题材,往往停留于技法或书论的层面。建顺写小说在前,精研书论在后,写此文章便发挥他的长处了。每写一人一事或书法史上的一个节点,他都能以动人之笔紧紧抓住读者的情绪。以小说家的叙事方式而写书法家,又加以恰当而简洁的点评,读其文不仅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享受,亦可作一次书法艺术的人文巡游。  作为一个书文双栖的弟子,在书法上我曾经设想建顺贤弟五到十年登堂,十到二十年入室。《论语·先进篇》讲:“由也升堂矣,未八于室也。”这是讲一个人进门后从外到里,先到厅堂,然后才进入内室。就以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讲,子路进门后已经登上了厅堂,然而还没有最后进入到内室;而同样是弟子,颜渊却已经深入到了孔夫子学说的内室了。当然,有弟子入门后徘徊在过道和庭院里,一辈子井不了堂的也多的是。这是讲入门有缘,但登堂却并不容易,至于入室,那几乎是终身孜孜以求,获得大成的事。  前两年我常去建顺的雅舍蒲斋挥毫,建顺小心侍纸,又细心观察我挥运时的笔意形势,玄妙处解析领会,殊为难得。某日,我书“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唐人诗联,指腕使转犹如神助,转左侧右,满纸点画狼藉……建顺看得真切,不觉吟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评。此语用于做人万万不可,用于书评则大胆而熨帖。  “大胆”源于“艺高”,而“艺高”则基础于勤奋的学习、广泛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眼界。结合写作,建顺精研书论,所撰论文时见灵光闪烁。建顺称研习书法受我影响,写作累了或思绪受阻,他即入蒲斋习字。不说有“领袖如皂,唇齿常黑”之状,但建顺每购纸墨以车载之,每日弃废纸一篓,每日临创书作数件却是实在。唐太宗尝言:“书学之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此语既讲学书3-法,又讲学书精神,一直为世人所重。建顺善于学习,勤于创作,可谓领会了“技进乎道”的要旨,书艺也就渐入佳境了。  由写作而讲到书法,由书法而讲到写作,建顺贤弟,升堂入室,其庶几乎!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专著。 该书以史为经,以人物、书法事件和书法作品的审美为纬,编织着中国书法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叙述中,其以史载人,以人说书,以书论艺,将重点放在书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对每一个于书法艺术作出贡献的书家和事件为切八点,纵鉴正史野史,列举悬疑,陈述观点,探幽发微,择善而从,力求全面而准确地还原出历史的风貌,并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出博大精深、绚烂多姿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将学术与艺术结合,将高深与通俗统一,将历史与演义互重,将书法与人生相融,是本书的特点。篇目虽以森然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排列,但笔调生动,图文并茂,具有收藏价值,阅读犹如获得一次中国书法艺术史的人文精神的巡游。

作者简介

丁建顺,1955年生,字沙夫,号天海居士,上海市川沙县(现属浦东新区)人。自幼习书,崇尚文人书法精神。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现供职干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起专事写作。《封眼》、《大内高手》、《封笔》等中篇小说被《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已出版《丁建顺中短篇小说

书籍目录

书法艺术的人文巡游(代序)诡异的甲骨卜辞浑厚典雅的金文石鼓文——石刻之祖李斯与小篆两汉隶书的兴盛草圣张芝乱世名士蔡中郎钟繇的痴迷行书——隐士的创造陆机的悲剧永远的王羲之少年才俊王献之大字无过《瘗鹤铭》北碑奇葩智永禅师的真经虞世南君子藏器追求法度的欧阳询《兰亭集序》传奇《集王圣教序》——沙门的定力遭放逐的褚遂良书坛游侠李邕酒神的选择——张旭与狂草大美颜真卿行者怀素柳公权——楷法的终结者散圣杨凝式王著与《淳化阁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蔡襄百代风流苏东坡黄庭坚自成一家米芾为何而癫天下一人宋徽宗赵孟頫唯余笔砚情宋克与章草中兴台阁体之家祝允明的选择文征明——勤奋出天才徐渭的哀荣羞其昌其人其书蒙冤的张瑞图慷慨书生黄道周王铎的悲剧与自化傅山的风骨郑篮——隶书复兴的先驱扬州最好是金农难得糊涂说板桥刘墉——帖学的集大成者淡墨探花王文治布衣巨匠邓石如壮哉伊秉绶阮元的悖论问字老人包世臣遣日使杨守敬碑学巨擘康有为吴昌硕——承前启后的大师后记

章节摘录

  行书——隐士的创造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汉末和三国纷争的年代。陆续亮相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艺术史家确认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是由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  易写易认的隶书是由程邈创制的。隶书的出现,是文字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书写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具有象形含义的古文字而开创了符号化的今文字。  汉末的张芝从民间和前辈那里汲取书写艺术的精华,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他创制的今草书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汪洋恣肆的展示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  三国时代的钟繇则是创制楷书的鼻祖。从“楷”字的含义上看有法度、范式、楷模的意思,因而楷书在后世成为学习书法和刻版印制书籍的标准字体之一,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功莫大焉。  关于中国书法五体之一的行书,现存的所有史料全都指向一个人——东汉末年一位叫刘德升的人创制的。但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各种史料却很少提及。  刘德升,生卒年不详,东汉桓、灵帝时颍川(现河南禹州市)人,字君嗣。相传行书为其所创,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唐张怀瑾在《书断》一书中评说:“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这是文献中关于刘德升创制行书字数最多的一段记载。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刘德升是东汉桓帝、灵帝时的河南颍川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笔墨烟云 PDF格式下载



人物小传与书法欣赏相结合,品味书家的人生种种,感悟传世之作背后的历史渊源,叹为学之艰难矣。


这是我读过的讲书法史的书中,写得最生动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