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

刘素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刘素芬  

页数:

319  

前言

  神州大地风雷激荡,海峡西岸春潮澎湃。福建师范大学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与大家见面了。  本文库以坚持、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为宗旨。这既是神圣的使命,又是历史的责任。马克思主义问世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尽管她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围攻、谩骂、禁锢、歪曲……但仍顽强地成长、广泛地传播、蓬勃地发展;尽管也有成百上千种理论、学说来与之较量,企图取而代之,但都无法得逞。“苏东剧变”虽然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无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者在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后,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更纯洁、更成熟,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风云人物”的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得票高居榜首。中国共产党人80多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贫困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再次庄严宣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且以极大的决心和气魄,在全国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宏大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她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的品格:  一是科学性。一种理论、观点能称为科学,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合理地解释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难题、怪象;二是有效地预见未来,并为尔后的实践所证实。列宁在评价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时这样写道:“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如何从农奴制度中生长出资本主义。”①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已向世人有力地证明中国所选择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而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所鼓吹的“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则是完全错误的。

内容概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面向21世纪新课程改革,立足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际,较为全面、系统地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尝试初步搭起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衔接的“桥梁”,使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的教育理念相一致,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符合循序渐进原则,从而提高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大、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

  刘素芬,1969年生,福建龙海人。硕士学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的教学与论文指导工作。曾参与编写的教材有: 《思想政治课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教程》、《思想政治微格教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先后独立承担4项与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相关的省级以上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中外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第二节 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节 构建德育系统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历程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历程回顾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历程回顾第三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历程带来的思考第二章 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涉及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二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三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标准的创新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和依据第二节 把握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第三节 整体规划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标准的创新点第四章 德育课程目标衔接第一节 德育课程目标概述第二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简介第三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的衔接与贯彻实施第五章 德育教材内容改革衔接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第二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教材内容简介第三节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衔接第一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第二节 常用教学方法在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与优选第三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衔接中主导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第七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衔接第一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意义第二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衔接第八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第一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第二节 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衔接第九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衔接第一节 评价与考试的理念、原则与分类第二节 评价与考试的方式和方法第三节 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通知》要求:“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受到社会主义道德、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要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常识,学生要正确对待人生的意义,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观察社会现象,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勤奋学习并勇于献身的远大理想。”  《通知》强调,要“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们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  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国家教委在1986年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教学大纲》。大纲制定了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从初一至高三课程设置依次为: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法律常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这一阶段改革的大背景是,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正如《通知》所强调的:“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又是随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