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研究
2010-10
社科文献
周水涛//轩红芹//王文初
404
无
站在“史”的高度,我们会发现,新时期以来的任何一种小说创作都具有“一过性”,笔者相信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将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看做一种创作潮流。出现这一潮流的现实促动力量与生活依托是农民进城和“民工潮”的涌现,是一个古老农耕大国的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家的急剧社会转型,是一个庞大底层社会的逐步形成。这一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股流脉构成:随着农民进城现象而萌发的“草根创作”,随着“三农问题”凸显和“底层”、“底层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流行而勃发的“精英创作”。这两种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末汇合成一股潮流,延续至今,我们现在研究的核心就是两者叠合的部分。事实上,这两种创作有着不同的发生、发展背景,有着不同的创作依托,因而我们用同一种体例研究两种不同的创作,用同一种话语解读两类不同的作品,难免留下不少缺憾。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草根创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民间创作”,我们用研究精英创作的模式研究这种“民间创作”,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误读”,因为它的平民性、通俗性、底层性、商业性及其创作指向的非集中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下的精英文学评价模式难以完全框定的;而精英创作的文人性、纯粹性、精致性、创作的“中产阶级情趣”及发展与流变的时髦性又在一定范围内将自己与草根创作区分开来。因此我们不得不选取两者具有可比性或相似性的部分进行研究,而舍弃其余。因为这两种创作的共性、“可兼并性”是我们在划定研究区域和确定研究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所以研究整体设计层面的缺憾在所难免。本课题研究的逻辑建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例如,我们将农民工题材小说的两大创作板块命名为“草根创作”和“精英创作”,这两个概念在学理上存在缺陷,部分作家对这种命名也颇有微词,但目前确实找不到更好的名称,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用于描述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特征的“去主流意识”、“类型化”等概念还需进一步斟酌……理论资源的选取,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研究方式的采用和理论资源的选取。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特殊的描写对象、特殊的价值立场及对特殊历史现实的记载等三个方面。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的描写对象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这一描写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自身价值负载的“零价值”。农民工题材小说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但最普通的还是受苦受难的农民工形象。序鲁迅写阿Q、祥林嫂的麻木愚昧,其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主义,阿Q、祥林嫂等人物的“负价值”隐喻着作家对“正价值”的追求。赵树理描写小二黑、小芹实际上是欢呼新一代农民的觉醒,肯定了解放区新一代农民的人格精神与文化品格。梁生宝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问题的同时,构建了一种伟岸的时代人格。这些人物以其“先进性”直接体现了农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正价值”。但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则显露出一种“价值空缺”:尽管《阿吉》(贾平凹)、《宝儿闯京都》(程军波)等作品对农民工的人格审视中隐含价值期待,《发廊》(吴玄)等作品的道德谴责隐含着作家的人文判断,安子笔下那些创造了成功“神话”的打工妹都负载着一种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但农民工的整体形象依然缺乏集中的价值负载,显现出“价值空缺”,即农民工形象的塑造这一文学行为有价值,而被塑造的农民自身的价值模糊。农民工苦难的都市之旅意味着什么?农民工形象概括或预示了什么?被塑造的农民工形象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什么价值?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现实问题——对于现代化或工业化而言,农民工的作用或价值在哪里?例如,阿Q、祥林嫂的不幸可以归之于赵太爷、鲁四老爷之流的压迫与残害,张铁锁(《李家庄的变迁》)等贫雇农的生存艰辛源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胡玉音(《芙蓉镇》)、赵镢头(《赵镢头的遗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苦难来自“四人帮”的“捣乱”。而农民工的苦难能归咎于谁呢?精英创作从某种道德义愤出发痛斥二元经济格局,草根创作从自身生存困境出发指责城市现有秩序,但斥责那些体现着某种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层面的东西又能说明什么呢?农民工在整体创作中既不是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也不是“潜在的新生力量”的萌芽,更不是某种腐朽存在的反面印证,那么他们是什么呢?农民,有过身为革命可靠同盟军的辉煌,有过充当知识分子及知识青年的精神导师的自信,“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榜上留下了他们的光辉形象。但在现代化语境中,一切都成为过去,现代化的进程似乎预示着几代农民要充当文明演进圣坛上的祭品。与农民工形象价值负载的“零价值”问题相关的是价值判断的两难。与新时期其他类型的小说相比,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尤其是精英创作,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价值判断悖论:饱受作家们诟病的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无声地证明着其存在的必然性及必要性。作家们斥责城市对乡村剩余劳动的无情剥夺,但我们今天的现代化成果与国家工业化的特殊积累方式(转移乡村剩余劳动为主要积累途径)关系密切,包括作家在内的城市人都在为已有的现代化成果而欢欣鼓舞,为既得利益而沾沾自喜。作家们抨击社会分配不公、为“三农问题”忧心如焚、对城市的社会排斥与文化排斥深恶痛绝,但他们的哲学基础是现有的经济格局、社会秩序及通行的社会整体价值理念,即他们并没有否定现有的经济格局、社会秩序及通行的主流意识。因此,我们说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有着特殊的价值立场。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特殊的历史现实,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农业大国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尤其是几代农民“被现代化”的苦难历程。“特殊的历史现实”的最明显的特殊之处在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矛盾包含的这种历史悖论。例如,一个农业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应该是主要受益者,但它却承受长期的利益剥夺,因为这个国家不能像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那样以海盗抢劫、殖民掠夺等方式进行原始积累;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民实际上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但一系列经济与文化的置换以及由“素质论”与经济至上理念所决定的价值观,尤其是“素质论”对立足于阶级论基础上的“本质论”的替换,使农民成为“被现代化”的对象或现代化的累赘,驶往现代化明天的城市列车大有弃农民于不顾而独自前往的趋势;被马克思恩格斯所深恶痛绝的资本的劣根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暴露无遗,资本权利正在无限膨胀,资本的恣意妄为是使农村问题日趋严重的祸首,但资本却受到现代化的青睐:“欢迎打扰”。农村本能地拒斥乡村女性以出卖身体的方式参与乡村发展的原始积累,但这种方式又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原始积累必需的“补充方式”;农民进城是农业大国的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又在一定程度上阻挠农民进城;一个有着上千年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积淀的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包括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但有着价值取向差异的多种“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从农民工题材小说所记载的历史现实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既不同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例如,在工业化进程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的中国农民不是像英国农民那样有着进入城市、前往美国西部拓荒等多种选择,而是一齐涌入城市),也不同于日、韩等东方国家。温铁军说,中国的发展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见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一书)。
《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研究》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农民工题材小说的专著,具有某种开拓意义。 将农民工题材小说整体创作分为“草根创作”与“精英创作”,具有逻辑建构层面的开创性,符合创作实际,凸显了这一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拓展了当代小说研究的视域;对这两种创作的比较研究也具有原创意义。 搜集了许多少为人知的作品,整体研究囊括了近二十年来各阶段出现的主要农民工题材小说,对代表作进行了解读,具有开创性。
绪论001一 农民工与农民工题材小说001二 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定义及其与乡土小说等的关系009三 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的研究现状及特征016四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030第一章 农民工题材小说:草根创作033第一节 草根创作的流变与发展036一 20世纪80年代:萌发阶段038二 20世纪90年代:发展阶段045三 21世纪初:调整阶段052第二节 草根创作的基本特征071一 草根创作的平民性071二 草根创作的通俗性102三 艺术层面的芜杂性111第二章 农民工题材小说:精英创作119第一节 精英创作的发生与发展流变120一 20世纪80年代:草创时期125二 20世纪90年代:成长时期135三 21世纪:成熟与爆发时期144第二节 精英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写作局限147一 主体意识的精英性150二 艺术品位的高雅性166三 文本建构的精致性168第三章 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175第一节 直面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精神175一 矛盾揭示的真实性176二 矛盾揭示的深刻性191第二节 朴素的表现手法201一 人物描写简洁201二 情节单纯211三 语言直白平易215第三节 凝重沉郁的整体风格222一 沉重的话题222二 冷色调的主流人物形象226三 悲剧性的情节230第四章 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艺术价值244第一节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246一 现代化语境中的叙事立场246二 想象农民工的方式254第二节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社会学意义270一 “向城求生”的“政治经济学”271二 “向城求生”的生命特征276三 “向城求生”的命运反思291第三节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审美意义306一 现代性焦虑的叙事策略306二 悲剧意识:现代性焦虑的审美之维323三 有限度的悲剧328第五章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整体缺憾336第一节 功利意识的干扰336一 精英创作的功利意识337二 草根创作的功利意识343第二节 技能技巧与生活体验的错位354一 精英创作:生活的缺失与技能技巧的成熟355二 草根创作:生活的丰厚与技能技巧的稚嫩377参考文献391
事实上,农民工题材小说是乡村小说的一个分支——随着乡村的青壮年农民潮水般地涌入城市,乡村小说的描写重心也随之转移到进城的农民身上,于是就有了“农民工题材小说”一说,也有了与此相关的研究。我们以一种近乎圣洁的态度对待我们的研究,我们力求以朴实的方法和直白的文笔尽量真实地展示或描述一种现实:一种创作现实,同时有意间接展示一种生存现状——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生存现状。笔者认为,面对一个严肃的话题或一种严峻的现实,任何技术的表演或理论的炫耀都可能意味着浅薄或亵渎!当然,研究中也注入了我们复杂的情愫,对农民及乡村的,对城市的,还有对自己的,如为自己最终逃离乡村而自喜,为自己有资格悲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自得,因自己背叛乡村而自责(因为我们不能像某些洄游生物一样返回到自己的生命发源地,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放弃城市人的优越去与我们曾经的同类一道承受苦难的打算)。由于能力及时间有限,我们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缺憾。例如,农民工题材小说的文体特征研究、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草根创作”与“精英创作”的比较研究、农民工题材小说发生发展与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研究等还不太深入,限于时间与篇幅,农民工题材小说的传播学研究、农民工的形象塑造研究还未涉及,等等。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立足于已有研究基础上的深化研究正在进行,新项目申报即将付诸实施。
《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研究》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无
这本书早在图书馆借过,就因为那一次就忘不了了。它里面系统而丰富的讲述了近些年来的底层打工文学,可以说是底层打工文学的一把解剖刀,详尽,细致的分析了它的局限与缺陷,但又不无鼓励和怀着希望。贵是贵了点,但知识永远是美丽的,相信有志于了解底层文学的朋友,它系统而全面的评析一定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