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

马银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马银琴  

页数:

26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作者马银琴)旨在揭示作为周代王官之学的《诗》演变为儒家经典《诗经》的历史过程:周代礼乐制度下,《诗》是瞽矇之教与国子之教的共同科目。西周时代,乐教为本,瞽矇是传《诗》的主体。春秋时代,聘问歌咏为《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途径,而赋诗断章则推动了歌辞与乐义的疏离。至战国时代,聘问歌咏随着周礼的崩溃而销声匿迹,儒家成为《诗》唯一忠实的传承者。从孔子到苟子,《诗》在不断德义化、伦理化的阐释中成为儒家经典,并在汉初的文化重建中被立为博士,重新回归王官之学的位置。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馬銀琴:女,寧夏隆德人,1972年5月生。自1990年至2000年,先後為寧夏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湖北大學中文系文藝美學專業碩士生,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歷獲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于2000年10月進入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2年10月出站。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文學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歌的传授系统
第一节 瞽矇传诗——注重诗之“声”的传诗系统
第二节 国子之教——注重诗之“言语”、“德义”的传诗系统
第三节 “声教”与“义教”的相互关联与转化
第二章 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诗》的传播
第一节 春秋时代《诗》传播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赋引风气产生、衰变的原因及其对诗文本传播的意义与影响
第三章 战国时代《诗》的流传及特点
第一节 从“争为战国”到“秦并天下”——战国时代历史简述
第二节 从《战国策》看《诗》在官府中的地位
第三节 诸子与《诗》
第四章 战国时代儒学的地理分布及《诗》在各诸侯国的传播
第一节 儒者的故乡——鲁国
第二节 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齐国儒学的发展
第四节 战国楚简与《诗》在楚国的传播
第五节 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与《诗》在秦国的传播
第五章 儒家诗教与儒学传统中的《诗》
第一节 从《论语》、《孔子诗论》等看孔子的诗教主张
第二节 子夏与《诗》的传授
第三节 孟子的诗学思想
第四节 荀子与《诗》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言。”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确切地判断,倡言“师法”,主张“隆师”、“贵师”的荀子绝对不可能做“呵佛骂祖”的事情。因此,荀子绝不可能是子夏之学的传人。他既不出于子夏氏之门,自然也就不应出现在子夏学派的传经系统当中。这是笔者认为荀子不传《毛诗》的理由之一。其次,荀子进入《毛诗》的传授系统是一种晚起的说法。在《汉书》。的记载中,荀子与《毛诗》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艺文志》在述及《毛诗》时仅云:“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在《儒林传》中,亦仅云:“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未具其名。至郑玄《诗谱》,第一次出现了“大毛公”、“小毛公”的区分:“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一直到三国时代,吴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才开始出现了一个完整明确的《毛诗》传授系统:“孔子册《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到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则在疏解《东门之杨》时明确地提出了“毛公亲事苟卿”的说法。如果说郑玄对“大毛公”、“小毛公”的区分,反映了原来作为民间学术派别的《毛诗》在取得自己的学术地位后师承关系得到重视的实际状况,那么,荀子与大毛公之间师承关系的进一步建立,则应是在两汉时代“师法”、“家法”传统的影响下,一部分《毛诗》传人为争取经学正统地位所做出的努力。在陆玑把荀子纳入《毛诗》的传授系统时,同时代的徐整则持不同的说法。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同一时代出现两种各不相同的说法,其说法本身就值得怀疑。徐复观在《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论及《毛诗》的传承问题时,对这两种说法就做出的这样的评价:“这两说都是在《毛诗》被抑压之下,有人伪造出两种单传统绪以自重,其不足信至为显然。”


编辑推荐

《周秦时代的传播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学术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 PDF格式下载



周代礼乐制度下,这是瞽蒙之教与国子之教的共同科目。西周时代,乐教为本,瞽蒙是传《诗》的主体。春秋时代,聘问歌咏为《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途径,而赋诗断章则推动了歌辞与乐义的疏离。至战国时代,聘问歌咏随着周礼的崩溃而销声匿迹,儒家成为《诗》唯一忠实的传承者。从孔子到苟子,《诗》在不断德义化、伦理化的阐释中成为儒家经典,并在汉初的文化重建中被立为博士,重新回归王官之学的位置。马银琴,女,宁夏隆德人,1972年5月生。自1990年至2000年,先后为宁夏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湖北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生,扬州大学中因文化研究所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历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于2000年10月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2年10月出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出版过专著《两周诗史》等。目  录导 言……………………………………………………………………………………………1第一章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歌的传授系统……………………………………………………7第一节 瞽矇传诗——注重诗之“声”的传诗系统……………………………………10第二节 国子之教——注重诗之“言语”、“德义”的传诗系统……………………23第三节 “声教”与“义教”的相互关联与转化………………………………………34第二章 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诗》的传播…………………………………………………39第一节 春秋时代《诗》传播的基本方式………………………………………………40第二节 赋引风气产生、衰变的原因及其对诗文本传播的意义与影响………………50第三章 战国时代《诗》的流传及特点………………………………………………………62第一节 从“争为战国”到“秦并天下”——战国时代历史简述……………………62第二节 从《战国策》看《诗》在官府中的地位………………………………………75第三节 诸子与《诗》……………………………………………………………………81第四章 战国时代儒学的地理分布及《诗》在各诸侯国的传播……………………………99第一节 儒者的故乡——鲁国……………………………………………………………100第二节 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109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齐国儒学的发展……………………………………………………123第四节 战国楚简与《诗》在楚国的传播………………………………………………143第五节 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与《诗》在秦国的传播………………………163第五章 儒家诗教与儒学传统中的《诗》……………………………………………………186第一节 从《论语》、《孔子诗论》等看孔子的诗教主张……………………………187第二节 子夏与《诗》的传授……………………………………………………………204第三节 孟子的诗学思想…………………………………………………………………211第四节 荀子与《诗》……………………………………………………………………229小 结………………………………………………………………………………………242结 语……………………………………………………………………………………………244主要参考书目……………………………………………………………………………………255后 记……………………………………………………………………………………………264好书,值得细细读。


以前还买过同一作者的《两周诗史》,这一本是接着讲的,都很不错,研究诗经就该如此。


读了《两周诗史》必读此书


买了两周诗史,很喜欢。这本姊妹篇也该凑齐。


角度切入得很好,很有启发性。只是字有点小。


跟《两周诗史》恰成双璧,可跻身文革后《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准,足以传世。


给我爸爸买的。书很满意,就是物流不满意,快递员大哥擅自帮我把未送达的货物改成配送成功不止,还要求我自己去较远的物业不送上门,差评。希望亚马逊改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