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史话

贺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贺渊  

页数:

147  

内容概要

  孙中山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热爱和崇高的责任感,以他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求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革命思想,他们用进化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在纷杂的各种思想的百花园里,采撷自己需要的花粉酿造出救国之蜜——三民主义,它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为蓝本,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嫁接点,用苏俄的组织和革命的手段为方法,融合而成。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前最先进的救国治国理论,它比较深刻鲜明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所必需。

作者简介

  贺渊,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1986-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先后师从林茂生教授、彭明教授攻读中外政治思想史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国民党思想史研究,已出版《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新生命研究》等专著。

书籍目录

引 言
一 孙中山行舟万里酝酿三民主义
1.在檀香山
2.在香港、澳门
3.在伦敦
4.在东京
二 笔墨大战高扬主义
1.主义的认同
2.革命与改良间的恩怨
3.《民报》诸人
4.保清?反清?
5.专制?共和?
6.私有?均富?
三 “民国”名下突显“一民主义”
1.为求统一让出政权
2.《临时约法》自身难保
3.“政党政治”此路不通
4.奔走独唱民生主义
5.幻想“修路”二十万里
四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反思
1.孙黄之争
2.“以党治国”
3.“知难行易”
4.直接民权
5.佐证直接民权
6.取舍马克思主义
7.《实业计划》
8.达尔文的影响
9.友乎?帝国主义!
10.敌乎?帝国主义!
五 孙中山晚年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
1.民族自强
2.自由平等辨
3.全民政治
4.国民会议运动
5.马克思主义之是非
6.“耕者有其田”
7.反帝救民生
六 孙中山逝世后的三民主义
结语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孙中山行舟万里,酝酿三民主义  大海将陆地分割,海水却把地球连成一体。  1878年的5月,12岁的孙中山登上了前往檀香山的轮船,面对浩渺的大海,欣喜与企盼充塞了心房。多年以后,他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13岁随母往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从此以后,万里行舟护送他周游世界,汲取救国救民的思想,寻觅志同道合的伙伴,传播自己的主张。  在檀香山  到檀香山后的第二年,孙中山的哥哥孙眉送他去火奴鲁鲁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这是一所由英国基督教办的教会学校。在这所学校,他平静地度过了三年时光,首次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  学校的教材除了圣经、英语外,还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当时一般人不同,孙中山不是由中学而西学,而是由西学再中学。这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是颇有影响的。  当他踏上檀香山这片土地时。檀香山在当地女王的统治之下,并不属于美国。但是,美国却一心想吞并这块太平洋上的“跳板”。1874年夏威夷(檀香山)发生内讧,美国乘机派军队干预,支持架刺鸠取得王位。随后,又迫使国王与之签订“互惠条约”,使夏威夷成为经济上的附庸,并插手干涉当地的政治,夏威夷的独立被剥夺,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这必然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他们高呼“夏威夷是夏威夷人民的夏威夷!”,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孙中山所在的学校是站在夏威夷争取独立的势力一边的。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如一粒种子,深埋在孙中山的心里,由他播撒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在这块适宜的土地里生根、开花、结果。  在香港、澳门  1883-1896年,孙中山在香港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医生。这一阶段是孙中山自我塑造的重要时期,思想上,他由改良转变为革命;行动上,由言论批判发展为武装起义;组织上,成立了兴中会。  从国外归来的孙中山,带回的是一颗批判的脑袋。他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故事中了解到,洪秀全造反首先就是砸烂已有的偶像,宣传基督教。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史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