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

史自力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史自力等  

页数:

347  

字数:

290000  

内容概要

  《中国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以中原经济区为样本》由史自力、胡国恒、乔俊峰、杨玉珍、翟永会等编著,本书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三化”协调机制为背景,对中原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理论部分从产业内在演替逻辑与区域比较优势变迁的双向契合分析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因,结合国内外经验和中原经济区现实探究产业优化升级的合理模式。实践部分围绕构建创新能力、吸引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状态维、速度维和动力维的三维协同分析,甄别不同类型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和制约因素。政策部分从政策引导、要素培养、多元化产业平台建设等层面为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带动下的“三化”协调提供政策依据。
  本书集学术性与政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既可以为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学者提供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切入点,又可以为政府机关、决策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

作者简介

  史自力,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胡国恒,工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企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乔俊峰,经济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杨玉珍,管理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翟永会,金融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因与条件
第一节 产业链分工与产业优化升级
第二节 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产业优化升级的条件分析
第三章 产业优化升级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韩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实践篇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的SWOT分析
第五章 承接产业转移
——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外源动力
第一节 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的新趋势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匹配选择
第六章 创建产业集聚区
——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规模动力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三化”协调条件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新模式
第七章 产业创新平台
——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路径
第一节 产业创新平台的架构与运行机制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第八章 中原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的三维协同分析
第一节 现代产业体系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状态维评判——基于结构整合层面
第三节 速度维评判——基于动态序列发展层面
第四节 动力维评判——基于驱动与约束力层面
第五节 动力一速度一状态三维协同分析与机制构建
政策篇
第九章 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模式定位
第一节 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内源动力
第二节 把要素禀赋升级作为产业升级的基础
第三节 把市场一体化作为产业升级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把价值链升级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
第十章 提升要素质量,优化禀赋结构
第一节 人力资本培育
第二节 土地市场培育
第三节 金融资本培育
第十一章 建立产业升级多元支撑平台
第一节 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移与扩散平台
第三节 多元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二章 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引导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布局合理化
第三节 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助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方面,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兴建了一批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用地占全省可利用土地面积的36%,人均耕地面积和生活用地也十分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当前,平均一个产业园区的规划面积至少要在30平方公里左右,仅目前的180个产业集聚区的占地面积就接近10000平方公里,预计河南省未来一年的工业项目用地要达到12万亩,总投资4000亿元。按照产业集聚区与产业园区现有发展速度,要妥善处理好耕地面积和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的矛盾,保证河南省产量大省地位的同时保障工业化进程速度,土地问题便成为制约河南省产业承接的瓶颈。  3.综合配套能力不足,本地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是指本地企业为某一产业提供的零部件供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咨询服务等各种服务能力。目前,河南省拥有全国40多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工业门类齐全但层次不高,对于转入产业,当地政府和企业也没有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导致东部转移到河南的企业往往因为在当地寻找不到相关生产服务,或者当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达不到要求,进而转向其他市场,实质上是提高了落地企业的相关成本,也抵消了河南省在人力、资源、区位上的优势。  4.承接产业类型单一,且经济效益水平低  近年来,河南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来的项目多为加工贸易,即仅仅是在当地进行生产、组装、贴牌生产,之后返销回东部地区或国际市场。转出企业多半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中小型企业,大都是看重了河南省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这种依托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企业长期发展下去给河南省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日益减少,如不进行优化升级会由于缺乏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而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