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冯友兰研究论丛(全四册)

刘长城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刘长城  

页数:

1241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为“冯学”研究系列的四部书终于完成了,实现了我多年来的夙愿。冯友兰先生是我所敬仰的一代哲人。他集“三家”于一身: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作为哲学家,其学术代表作是“贞元六书”,即以《新理学》为纲的六部著作;作为哲学史家,其学术代表作是“三史”(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作为教育家,他终生从事大学教育,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并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领导职务,他曾把一个完好的清华大学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新理学”哲学代表了中国20世纪40年代最高的理论思維水平。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庙中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因为它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可尊敬的东西。”(黑格尔语)“冯学”是中国宋明以来的哲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李慎之语)。一直到现在,西方人学习中国文化,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首选教材。20世纪末,美国出版了一部大篇幅的哲学工具书《哲学家指南》,收录了历史上的哲学家尤其是最近一个世纪出现的著名哲学家,20世纪中国哲学家仅入选三人:康有为、毛泽东、冯友兰。这三位哲学家中只有冯友兰一人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

内容概要

  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人: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作为人,应当怎样?如何做人?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属于人“是”什么的问题。人在物质和地位方面多寡、富贫、尊卑、高下,这是属于人“有”什么的问题。中国文化认为,这二者都很重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文化向来把人“是”什么放在首位,人“有”什么是第二位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就是讲“人”的学问的,人如果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他即使腰缠万贯,又何足道哉!挺直你的腰杆,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本书从文化的“轴心时代”讲起,中经历史变迁而引起文化的变迁: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文化——宋明理学——近代文化——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文化走向——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见中国文化的曲折发展历程。“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学,从一定意义上说,身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如果对于“国学”一问三不知,我们很可怀疑他的国入之资格!该书系作者在对于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写就的,是人们简略而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读本,是大学各专业选修中国文化课的较为合适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刘长城,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哲学系,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冯友兰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南阳分会秘书长。著作:《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百家》(合著);“冯友兰研究论丛”四部书:《传统文化时述》(冯友兰哲学史研究)、《解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的发展》(冯友兰哲学研究)、《哲学大师冯友兰》(冯友兰传记)、《山人斋文集》(学术论文集);《青山之路——一位农民发明家的坎坷人生》;《沉浮神州——段祺瑞军政生涯》;《中原骄子——孟忠焕》等。

书籍目录

《冯友兰研究文丛之一:传统文化时述》目录:序 自序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一 地理环境二 社会政治环境三 民族和人文条件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形式一 文化与文明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一 理论系统的特别二 表述方式的特别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一 文化与时代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第一章 先秦诸子文化(上) 第一节 先秦诸子文化概述一“诸子百家”的缘起二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时代三 奴隶制解体和“官”“师”分离 第二节 诸子之一一一孔子一 生平与著述……第二章 先秦诸子文化(下)第三章 先秦其他文化典籍第四章 两汉文化——经学第五章 魏晋文化——玄学第六章 隋唐文化——佛学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理学第八章 中西文化的冲突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后记 《冯友兰研究文丛之二:中国哲学的发展》目录:序一 序二 自序第一讲 中国哲学的起源一 哲学是什么 二 哲学本是“外来户” 三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四 中西哲学,各具特色五 为什么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讲 “照着讲”与“接着讲” 一 首先应当“照着讲二 怎样“照着讲三 冯先生的“接着讲四 “接着讲”的得与失五 余论第三讲 “三道”“十派”话人生一 《人生哲学》题目之来历 二 《天人损益论》三 中西比较以求同四 一个新人生论五 人生的无奈第四讲 以“汉”为界说“两分” 第五讲 最哲学底哲学第六讲 新理学的施政纲领——《新事论》第七讲 人生的境界 第八讲 新作应需代旧刊第九讲 “冯学”与“冯友兰现象:后记《冯友兰研究文丛之三:哲学大师冯友兰》目录:引 子 第一章 漫漫求学路 殷殷赤子情耕读世家 私塾读经客居武昌延师崇阳辗转求学就读北大心系五四留学美国民族情结第二章 中国哲学成巨著 学科建设开山人文学院院长加入国民党南北独行客安身立命地天人损益论中国哲学史子学和经学两分得与失清华秘书长“河南党”风波……第三章 贞元之际所著书 且将新理接旧理第四章 南渡北妆多事秋 泰然从容守清华第五章 三十年来是与非 一生系得几安危第六章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后记《冯友兰研究文丛之四:山人斋文集》目录: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卧龙论坛》1993年第2期) 一 冯友兰先生的生平二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活动三 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简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精神文明建设(《卧龙论坛》1994年第2期)《新理学》的理气观(《南都学坛》1994年第2期)一 理与太极二 一理与众理三 气、真元之气四 理气的统简析《新理学》的"性"与"心(《殷都学刊》1994年增刊号) 一 性兼形上、形下二 从性兼形上形下说,性可有义理与气质之分别 三 心与心之理四 心与性之关系五 性善、性恶的历史性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章节摘录

插图:首先,要求统治者自然无为,尊重客观规律,因势而利导。《修务训》说:“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自然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都依客观的情势,或自然的趋势,不能人为地改造它、改变它。人为地改变它,无论有多大的才能,办事情都不可能成功。不改变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而是顺其发展,因势利导,这叫做“无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原道训》)但是,无为绝对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无为的前提下“无不为”,但“无不为”必以“无为”为前提:“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同上)据此,《淮南子》要求对社会的治理首先当顺人的本性,同势利导,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以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为原则。比如,民有好色之性,则制婚姻之制,以别男女;民有爱声乐者,以正雅颂之音,故风俗不流;教民以顺,有父子之亲;教民以悌,有长幼之序,等等。其次,安民定国,既要民富,又教之节俭。因有余而谦让,因不足相争,为防止民争,以定礼义、法度,用于约束之。“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诠言训》)富余,这是民生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富余,不可作绝对的理解,不能认为民富而有余是无限的满足。事实上,民之欲是多方面的,要使“欲”得到完全的满足是不可能的。作为统治者,既要富民,又要定国,而定国必先富民,民富则安,民安国乃定,这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为使民、国统一,必须尽一切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增收的基础上提倡节欲。既开源又节流,民可富、国可安。这种政策措施还应以“无为而治”为宗旨。

后记

站在我家后面的小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到冯友兰先生的故居——坐落在祁仪镇东北角的冯家人院。小时候,常听家乡的老辈人说,祁仪出了一个冯博士。那可是一个大人物。因为是小孩子,自然闹不清什么是“博士”,但知道他是一位大人物。每当听到“冯友兰”这个名字时,我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敬畏。读中学时,我们的学校——唐河六中就在冯家大院的旁边,一有空闲,就到冯家大院去观看冯友兰先生早年在院中所植的腊梅,还有那株参天的白果树(银杏)……“文革”后期,我在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除我所教的语文课外,常按照要求,给学生们读一些“批林批孔”、“评法反儒”之类的报刊文章,就在这个时候,我在冯友兰先生的大宅院旁边的新华书店里得到了他所写的一本小书《论孔丘》,我把这本书买了回来,从此我与冯友兰先生取得了联系。“文革”结束,大学恢复招生,我从此走出家乡的小山村,到省城去读大学。在冯友兰先生的书信教诲下,我读了郑州大学哲学系。1980年暑假,我来到了冯友兰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他当时正在写作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我便在冯先生的书房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得以亲聆冯先生的“耳提面命”,醍醐灌顶,茅塞初开。也即从那个时候起,我本能地感觉到我这一生将有可能同“冯学”联系在一起。


编辑推荐

《冯友兰研究文丛(套装共4册)》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冯友兰研究论丛(全四册) PDF格式下载



我看了一下,觉得很普通,可能作者自己会很高兴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