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钱穆  

页数:

1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如何研究通史、如何研究政治史、如何研究社会史、如何研究学术史、如何研究历史地理等内容。

书籍目录


一 如何研究通史
二 如何研究政治史
三 如何研究社会史
四 如何研究经濟史
五 如何研究歷史人物
七 如何研究歷史地理
……
八 中国史学之特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以下中国历史上遂搜罗了极多无所表现的人物,而此等人物,亦备受后世人之称道与钦敬。此又是中国历史一特点。故我说此乃中国之「史心」,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诸位只有精读中国史,深研中国历史人物,始能对此有了悟。 让我姑举数例以作说明。如春秋时代之介之推,战国时代之先生王斗,西汉初年之商山四皓,及噜两生。循此以下,如陈膜初年的俨洸,此人对历史亦一无表现,但后人永远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人物。汉光武即帝位,以前长安太学中同学,均已攀龙附凤,功成名遂,独严光隐身不见。光武思之,乃令以物色访之,久而后得。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除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这一番故事,虽若有表现,只可说是无表现,亦可谓是「表现了其无表现」。此等更说不上得志与成功。似乎他既不像有志,亦不求有功。又如宋初陈搏,居华山修道,恒百余日不起。又有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垂二十年,足不履城市,植梅畜鹤,时谓其「梅妻鹤子气此等皆同为后世称道。我们今天如去富春江畔,或去西岳哗山,或去杭州西湖,自然知道对这些人心仪向往。即使我们并不亲历其境,但也多知道他们的姓名;对于他们那种无所表现的人格,亦可谓乃只表现一无表现的人格,还像历历在目;这也真是怪事! 又如三国时代,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大家各显身手。可谓在此时代中人,必是各有表现者。然亦有无所表现,而被认为第一流人物的,如管宁即其一例。管宁在当时,实是一无表现。但论三国人物,管宁必屈首指。他少时曾与华歆同席共读,遇轩冕过门,歆废书往观,宁即与割席分坐。魏明帝时,华歆位至太尉,欲逊位让宁,宁终不就。看来歆虽佩服宁,宁终不重视歆。史书称其: 「虽出处殊涂,俯仰异体,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此亦孟子所云「禹、隈、颜回同道」之意。其实管宁固可比颜回之不出,而华歆又岂得与禹、稷相提并论?要之,中国史家喜欢表彰无表现之人物,真是无微不至。论其事业,断断不够载入历史。但在其无表现之背后,则卓然有一「人」在,此却是一大表现。这意义值得吾们深细求解。 又如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他并不是不能有表现,却又不想表现。后来刘先主三顾草庐,始肯出许驰驱。他在出师表中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今且问,此两语是否当时诸葛真意?我且举其友作证。一是徐庶。他知诸葛最深,应亦是一有作为人。初事刘备,曹操获其母,庶乃辞备归操。虽仕至御史中丞,然在历史上,终不见徐庶曾为曹操设一谋,划一策。其人便如此无表现而终了。又一人如咙德公,时荆州刺史剧表屡以礼延,不能屈。隐鹿们山,采药以终。诸葛孔明常拜于其床下。可见其人亦非不能有表现,只是宁为一无表现人。除、庞如此。故知若非刘先主三顾草庐,诸葛定亦永无表现如徐、庞。


编辑推荐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校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历史研究法 PDF格式下载



看了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就决定收集他的全集了,这套书竖排繁体,真的很好


在积极收藏钱穆先生的著作。九州出版的这套新校本很好,加之又是繁体竖排,颇为经典,比三联出的好多了。


钱老是近代史学界泰斗级别的人物,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脊梁,钱穆全集目前市面上没有,只能一本一本的购买,这套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钱先生作品全部都是繁体竖版,入门者开始会觉得阅读不方便,但是我的无论是排版还是印刷,这套书的品质是很不错的,钱老的思想与观点往往微言大义,让我辈汗颜深省,唯一就是对于钱先生的泛文化比较的观点持保留意见。


钱穆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买了很多钱穆先生的书,这本是竖排版的,应该只有等到闲下来才有时间虚心拜读了,我想我会为了那一天努力努力再努力的。


钱穆的一套书还是建议买这个版本的,排版方面做的很好,看起来非常舒服,纸质也很好,封面简约,对于收藏而言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总之,这个版本的值得买啊


這本書還沒有閱讀,不過賓四先生的書應當是不錯的。


賓四先生的書還用多解釋嗎?


錢穆先生是史學大家,文史哲向來不分家,瞭解歷史,可以更好地瞭解文學及其他。


与梁启超的同名书一起阅读 必大有益于中国史研究


正版!繁体,竖版,顶!


钱先生的书,没得说啦。送给学习历史的同学的,她很喜欢


还没读过钱老的书,看到本书的内容最早是在别人空间里,但没注明作者,后来查到是钱老大作。和我们在学校时老师说的不一样。值得收藏。


学到不少!话说钱先生真的很爱国史。


大家之作!!!!


为了收齐。质量还是很好的。


好书,没挑剔的了


= = =================================================


钱穆老教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言简意赅,简单明快,甚是初学史者入门必读之书。


包装还可以..快递给力.


余二年之前读此书之三联版。唯余过去学识尚浅,未能理解钱大师之真意。后读九州出版社之钱老全集10之又5,占全集60部之四分之一。又通读《春秋》三传,涉及“班马”。自以为略领钱老之精神。此书乃新校本,又附加几篇文章。可谓包装精美,质量上乘!


繁体字,竖排,简洁大方的设计,看着很舒服,内容自不必说,钱穆大家。


钱老的书必买~


钱穆的好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全集收集中


历史学大师的书


书很好,做活动时买的,非常好的书!


   中国的历史是一首在岁月里吟唱至今的诗歌,无论你对其抱着怎样的感观,都改变不了前人为我们书写的传奇。无论真实,抑或虚幻,它就在那里,伴随岁月的流逝继续传唱下去。
  
   然而在中国近代以来,却不断有人在否定自己的文化,否定自己的历史,极力推崇着另一个体系,甚至因此而沾沾自喜。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当今的社会上有着许多的人,不读书,对自己家的历史一无所知,却不断攻击和嫌弃自己祖先宝贵的遗产。历史是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无历史的支持,那我们的文化还剩下什么东西呢?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的民族存斗,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存斗。所谓民族力量,底里就是一种民族力量。如若有一天,我们曾引以为豪,亦曾厌恶万分的史籍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冰冷的展示窗中无声地叙说自己的故事,成为他过学者口中传唱的传奇,那将是一种遗憾,一种悲哀。
  
   大多数国人的历史存在着偏见,无法看清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真正内涵,那么同样,他们也无发看清楚中国有内在精神所推动的发展走向。首先我们要认清的是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内在精神的不同,由于地域性和各种偶然因素的外在原因,各个民族形成了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中国的历史体系自成一家,若强行套用西方的体系来着眼于中国历史进程的研究,那将是一种荒谬的行为。正如同中国自秦朝以来2000年王朝变更时期,从近代一直被人误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期。然而,封建社会一说,本就源自西方的历史体系,而实际上这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体系,不过是人照搬西方的体系强搬到中国的体系上。中国所谓的“封建时期”称呼为四民时期应更为妥当,一个由士农工商所形成的稳定社会结构。中国的历史研究本在西方就找不到太多相似的地方,其两者间在政治,经济,学术方面大相径庭。
  
   从历史的演变上来看,西方的历史像是歌剧,而中国的历史却像一首诗歌。西方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其历史可以作为断史来看,但中国的历史演变却不是剧烈的具有爆发性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延续下来,不间断的,即便是王朝的变更,已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所以说,中国只存在造反,而少出现革命。这样的现象既有文化的不同,同时亦受到地域性的限制。
  
   人因地而异。地不同,人不同,则历史演变亦不同。西方史受地域性的限制,而成分裂所谓。中国历史则总是合而为一的。与此,两者在社会和疆土的扩展亦没什么相似之处。西方历史是地域性转动的,而中国历史是展拓的。不同于近代欧洲史上如英格兰日不落帝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扩展,其疆土推扩与文化进程无关,反而像美国在开国崛起之初表现其文化精神以及历史区域之放大。这既影响了其民族的文化,又使民族的文化受到影响。西方的历史哲学,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不能摆脱地域性的偏见,乃至于阶级偏见。而中国文化则在每一次大乱的居民迁徙中,由原来呆滞不前的地方带到一个新的地方发芽生根,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新生,乃因新地域带来。两者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亦是不同。西方文化发生在城市,而中国文化扎根在农村。都市中之工商业,必求对外扩展,以求维持此城市的存在与繁荣,成为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敌对的情况。欧洲各国间也大致如此,因而西方的历史中心总是在不断地转移。而中国都市则由四周农村向心凝结而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农村既是大片地的存在,城市与城市也相互联络融和合一。城市兴衰,此起彼落。农村虽有兴衰,但比较稳定。然而中国的地势之复杂比之欧洲亦不差多少,且中国的各地情况亦是复杂的,彼此不同。所以此历史进程之不同的原因不止是受到地域性的限制,且受到民族发展初始本源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之传统理想,乃是由政府领导社会,学术领导政治,而学术发起于社会下层,不受政治所影响。中国古代帝王独尊儒家以达到对人民实施专政统治乃一种荒谬的误解,因为学术往往由社会兴起,且在野的学术党派往往更加得势。中国传统学术界中,寓有一番宗教精神在内。故宗教之所以在中国社会不发达不成长,无法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政教分离,乃是因为儒家思想内本已含有一番宗教精神在内,可以用来代替宗教功能了。中国传统学术界分为二大纲,一为心性之学(德行之学)一为治平之学(史学)。正如大学之道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为德行之学,亲民为治平之学,止于至善为最高境界。‘善’乃中国学术思想最高精神所在,若无,则一切毫无价值意义所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更重视于内在,更在乎于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而由此可见,西方的科学艺术更加注重于实际需求。西方哲学所追求的是一套纯理论,纯知识,此理论和知识可以超事物而先存在。然而,中国的传统学术与西方的科学方面亦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重视实践。学与问,皆须从实习下手。只不过西方着重于自然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但中国传统学术所着意者,皆在于人文界之一应实物上。中国传统学术界侧重在人文界,必求落实到人生实际事务上。在通不在专,在彼不在此。文化即是人生。正因为彼此对于文明的不同理解,所以各自在经济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正如董仲舒所言“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和之”。中国在各个时期应对社会动乱时所做的措施亦是如此——调度。以满足底层人民的最低生存需求为标准,进行的各种经济调节。这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所形成的只注重经济之必须。如此而有裕,则着意在人生的美化上。故经济向上发展,虽同属于同一种物质西方偏重机械科学方面,中国则侧重于艺术陶冶方面。中国传统经济观,均是一种人文本位道德本位者,重人生,不重经济。
  
   正是因为西方历史进程与中国的种种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当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社会形态的差别。社会之平切横断面,正由许多历史传统纵深不同的线条交织而成。社会就是历史进程的当前归宿,社会就是一部眼前的新历史。中国传统的精神与历史既包含精华不亦存在糟粕,不要因为经济原因而否定掉我们民族的过去,无论光荣还是屈辱。如果你否定掉历史,那就是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与存在。试问,有多少个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消散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此,不要借着西方民主的口号,否定自己的人生。人,就是活着的历史。如果你连自己的存在都否定,那么你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面对外来的文化交流,必须先有主宰。文化革新,也需要步骤。文化体系中,外来体系中,外来者稍作改变,足以使整个文化体系改头换面。文化乃历史的真实表现,亦是历史的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我们必须从历史之整全体内
  
  寻求历史之进程才是文化之真正意义。文化即人生,此人生非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集合而成的人生。包括人生之各方面,各部门,无论物质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人生之总全体。又当是立体的,而非是平面的。
  
   我们的人生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我们的人生。或许你可以对于历史缺乏了解,但你不能对他们缺少敬畏。行云千遍,悠悠是青天,无论你都于历史是什么评价,历史就是历史。任岁月流逝,予于历史的正确评价永远不会迟来,但最令人遗憾的是,往昔的荣光却在误读中让人误解,而得不到传承,只能在未来他人的惊叹中惋惜一光辉时代的结局。
  
  
  
  
  
  
  
  
  
  
  
  Ps:这就是一篇普通的读书笔记,摘抄居多,含剧透。
  
  不过我觉得钱穆先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政治体系过于推崇,将其优点长处过分赞叹。到底是没清楚地解释了中国近代落后于外国的具体原因,有点含糊不清的感觉。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香港的八次演讲的汇集,分门别类地简单叙述了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以及在研究国史时采用的方法。钱先生无疑是典型的传统史学家的代表,他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有着传统中国文人所具备的情怀,可以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民族精神。书中一切专题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文化”这条主线展开,并且始终保持着宽广的视野范围,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着很高深的境界。
  
  钱先生无疑是一代国学大师,这本书对于了解他的史学思想有一定的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指出,先生在书中对马克思的一些质疑与否定,从我个人而言,感觉有待商榷。
  


  之前读钱老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觉颇有所得。因此也就一气买了这本《中国历史研究法》。对于我等喜读历史的读者来说,虽说还谈不上“治史”,但为何读史,如何读史,终究是应该考虑一番的问题。钱老的此书,正是讲的读史的意义和方法。因此,以钱穆史学界“一代宗师”的身份,他的这本书想必也相当有启发性吧。
  
  全书以钱老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分别从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人物地理方面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阐述。钱老讲史,并无学究之酸腐气,而是深入浅出,着重说明道理。他对治史方法,一向提倡有“大局观”,即最好是对整个历史的走向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去研究具体的问题。因此,不管是自古到今,还是由今溯古,都是通读一遍最好。如此,方能知一件事物之源流,而不是只看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承继历史,才能传承文化,并与今日之现状相连,此点令人信服。而他对中国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浑括”特色也有独到见解。所提出的不能照搬西方历史研究方法,犯削足适履的错误的说法,对于从小接受用唯物史观硬套中国历史的僵硬教材长大的我们来说,可谓极有启发意义。从大局看,从长远看,全面看中国历史,这无论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专业历史研究者,都有借鉴意义。
  
  当然,钱老的一些观点,我也并不完全接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他说相权制约君权,已经有点一厢情愿。而本书中,也有此类问题。比如说到经济,竟对中国历来之平均主义与重农轻商有所肯定,连汉武的盐铁专卖也成了“裁抑兼并”。且不说盐铁专卖的实质不过是政府筹措军费,与民争利。就算真如钱老所说,为何到了有样学样的王安石那里,就成了“裁抑太过”?这未免有些偏袒了。言及中国学术与政治精神中以“善”为第一位,钱老又对今人指责尧舜禹汤之类圣人皆系作伪而大加指责,甚至说出“即使这些系伪造,不也是为了造就一部善的历史?”之类的话来。殊不知,如果把善放在“真”之前,其结果只能是“伪善”,“仁义”也只能是“假仁假义”罢了。钱老推崇儒家,可儒家总要求人做圣人,其结果就是中国历史上盛产“伪君子”,此为儒教之最大流弊所在。老子当年即言“大道废,有‘仁义’”,就是专指那些假仁假义。如今对此,更应该有清醒认识。中国的特点是“士人社会”,这点不假。但对于士人及其学术对统治者的作用,钱老又太过乐观。却忘了打江山的不是白面书生,而是掌握暴力者。古往今来,多的是权力选择学术,改造学术,而非相反。董仲舒的儒家,又岂能和孔孟的儒家一概而论?中国学术历史的“浑括”是一特色,但过分注重大而忽视细部,重道而轻技,结果落得“大而无当”,不也是中国在近代被西方超过的原因?看来,钱老在“维护传统文化”这条路上,又有些矫枉过正了,这一点在阅读时还是要注意的。
  
  但即便如此,这本书对当今时代仍有价值。钱穆之所以如此维护中国历史,也是因为其所处时代所盛行的“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偏激思潮。时至今日,这种想法仍然在许多“西化精英”的言语中多有流露。但是,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则必然还是要正视自己的过去,客观对待而不是一味排斥。这也是钱老在书一开始就提倡的读史意义:欲作一中国人,则应先知道些中国历史。然而现实之中,虽然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成为民众的精神图腾,但却与本国历史和文化传承割裂。先前曾与人在网上讨论极端民族主义“愤青”之种种不可理喻,余自不遗余力批判。有人便揶揄我为“国际主义精神”,余以“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之热爱,自当不输任何人”回应。竟笑答“此为历史文化,与爱国心不可同一论也”。“爱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居然被生生割裂,两不相干,此何其谬也!需知所谓民族国家者,绝非仅仅是血缘与种族遗传,更非一块僵死的地理区划,而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不知中国历史,不谙中国文化,则何以言爱护中国?钱老在书中即言:“要做一真真正正中国人,起码条件应该诚心爱护中国。这不是空空洞洞的爱,他应该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此言诚哉!割裂爱国主义与历史文化,则必然使前者空洞化,口号化,沦为歇斯底里式的极端主义和抱团式的庸俗集体主义。这岂不是现今“爱国主义教育”空洞而“愤青”横行的症结所在?所以说,钱穆的精神,他所提出的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的阐释,对我们今天仍旧有不小的现实价值。


  本书中钱穆谈到晚清以来的这一段社会变革的现实是如何将人们对于“中国为何落后”这一问题的简单回答一一推翻的。
  
  帝制时代,人们说中国之种种腐败、落后、衰弱、贫困的情形皆是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所致,只消推翻这样的政治体制,国家必可起死回生,药到病除。
  
  随后,帝制崩溃,但是若干年之后,人们发现国家不单是没有药到病除,而且似乎有旧病未愈又添一“动荡、混乱” 等新症的状况,如是人们又回答,中国今日之不堪情形,是由于封闭保守的封建文化长久蒙敝人心所致。病根并不在某朝某代,而是历朝历代,千年以来的这个民族的活法出了问题。
  
  随后新文化运动等种种之革故鼎新,若干年之后,国家似乎仍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盛极发达的样子,于是人们又说,落后是因为经济落后,生产能力太弱,必须活跃经济,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等等。
  
  当然,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简单回答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国家和人们仍然是感到不爽。
  
  在书中,这一段话就算是完了。
  
  但我看来,这一段观察和分析倒是非常好的,国家折腾了一个半世纪,似乎大体脉络还真是这样的。百年前的一些问题有所解决,但未完全解决,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回答错了,而只是说明社会的问题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归结为一个简单原因是靠不住的。


  对大师们的了解了,太少了!   读毕,发现历史体系的学习还要整理,大师就是大师,总结的东西学学即可,呵呵,不用自己费劲了!


  以下为读书笔记。边看边盲打,可能有错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一讲 如何研究通史
  我们是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史里认识我们自己。不仅要认识我们的遗忘,并且要认识我们的将来。若非研究历史即无从得此认识
  历史尤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型。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
  诸位研究历史首先注意变,其实历史本身就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研究历史之变,要分辨变化的大小
  如何研究历史,跪在能从异中求变,从变中见性。从外到内,期有深入的了解
  史才:贵能分析,有贵能综合。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出。
  
  第二讲 如何研究政治史
  从前人学历史,必须特别注重政治制度方面。亦可以说中国历史价值,即在其能含有传统的政治制度,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自秦朝到清朝,大体说来,政府均设有宰相。最低限度说,在明以前是显然有宰相的。明代废除宰相,但是荏苒有内廷与外朝之发扥,期间细节虽然多变动,但是大体制度则沿袭不改。宰相一下,政府百官,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职官或者称为管制。西方论政重权,中国论政重职。一官既有一职。职官及时政府组织中之职位分配。实际上中国政府仅有职位之分,无权利之争。中国人称权,乃是权度,权量,权衡之意,此乃个官职在自己欣赏斟酌。非属外力之争。
  设官所以分置,职有分,则权自别。非在职位之外别有权。中国史有职官制,君也只是一个职,仅仅只是在百官之上而已,不是在百官之外。
  近代只有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国传统制度和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参酌配合。他主张把中国政治上原有的考试检查两种制度,加上西方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从而得到无权宪法的理想。
  中国古书上常用版图两个字,版字即是指的户籍。我国自周既有户口调查。
  研究制度,不应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
  研究制度,必须名在在此制度背后实在有一套思想和一套理论的存在
  
  第三讲 如何研究社会史
  我们最重要的者,当上察其政治,下究其谁会,以寻求此潜力所在。
  但就我们东方人开发,则马克思之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他所说的社会的三种形态,是否可以运用到中国社会,则确是一大疑问。
  我们绝不认为世界人类历史,都遵循同一个轨道演进,而互相间可以更无异致者。
  当注意的便是,要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所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
  
  第四讲 如何研究经济史
  物质经济在整个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经济对于人生自然属于必须。但是此项必须也有一限度。也可以说,就人生对于经济的需要而言,并不是无限的。
  低水平的必须经济,对人生是由其积极价值的,可是不必须的超水平经济,却对人生并无积极价值。不仅如此,甚至可称为无作用,无价值,更甚至可以产生一些饭作用与反价值。
  中国以农立国,只有农业生产为人生所最必须,乃最具低水平经济中所有的积极价值者。
  正因为对于人生的低水平经济需要易于满足,于是中国历史很早就轻松地走向了一条人文主义的大道。中国的人文主义,又可以说是人本位主义。
  中国人的传统意见,总是不让经济脱离了人生必须而放任其无限发展。
  中国经济的理想水平在于平,中国人言,贫而乐,富而好礼。这里的贫字,其实既是低水平。由于富而始见其为贫。富者,则求能好礼,礼的意义就是在求其平。所以中国社会的人生标准,主要即在于求平而乐,最终目标是天下太平
  西方历史主要在于求不平
  可以说,中国人一向的经济理论都是以人文主义为立场的,或者说是以道德主义或者礼义主义为立场的。
  人生的欲望,本可以无限的扩张提高,但是欲望无限提高,并菲人生理想所在。若使物质经济常追随于人生欲望之后,而亦求无限提高,此将使得人生永远成为一种无限。无休止浙江市人生的苦痛和祸害,绝非人生的幸福和理想。
  既然有富,必然有平困,所以在所难免。但是也要使得贫者能够获得他们低水平的必须,有他们低限度的生活,不要让他们的内心老师忧虑。
  仅知道有经济,指导经济以外有人生,则富必然会骄,因骄而生出人类相与之不合与不睦来。这些不合不睦,却非是经济所能解决的。
  总而言之,中国人只注意经济的必须。如此而有裕,即着意在人生美化上。
  中国传统经济观,均是一种人文本位道德本位者,重人生,不重经济。经济只以辅助人生,非以宰之人生。于是,经济发展,就成为有限度的
  就中国人传统个观念,一个时代,若其物质上的积聚多而消散少,此时代即是富而安,否则反是。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创新制度,来结局当时之种种问题的大政治家,大经济学家,固代有辈出。但是今天我们则失去了这种自信,种种聪明,都奔凑到抄袭与模仿上,自己不能长早,也不敢创造。惟此是中国今日最大最深的病症。
  西方人有他们一套浮士德式的无线向前精神,有他们传统的个人主义、自有主义与财力主义。他们一意提高物质生活,而把其他人生尽追随着向前。我们明知道此一套净胜实在为中国社会所不易几首。而他们这一套精神,亦已弊病百出。但是我们便要勉强学步,则所谓落后,便真的成为落后。而无法追上了。故中国今后最要急起直追,却不是嘴碎西方,乃在能追随中国古人那一种自创自劈的净胜。
  
  第五讲 如何研究学术史
  故中国学术的主要出发点,乃是一种人本位主义,亦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其主要精神,乃在面对人群社会中一切人事问题之各项实际措施。
  中国学术精神之另一个表现,厥为不尚空言,一切都会纳在实际措施上。所谓坐而言,起而行。若徒言不行,著书立说,知识纸上加纸,无补实际,向为中国人所轻视。因此西方人所有纯思辨的哲学,由演变逻辑可以无限引申而成为一套完整的大系统大理论,在中国学术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我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可以分为两大纲,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心性之学也可以说是德行之学,既是正心,诚意之学,此属人生修养性情,陶冶人格方面的。
  治平之学,也可以成为史学,这与心性之学同样是一种实践之学。
  所以欲研究中国学术史,首先需要注重其心性修养与人群实践。研究中国学术史,必须特别注意个学者之人格,即学者其人本身。
  故立功与立言,任然以立德为本源
  心学是做人大纲,史学则为做事大原则
  
  第六讲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中国史学家喜欢表彰无表现,真是无微不至。论其事业,短短不够载入历史,但是在其表现的背后,则卓然有一人在,此确是一大表现。这意义值得我们深细求解。
  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者,或者甚至做一无表现的人。这个时代失败了,单处此时代之人,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
  所以中国人的文学,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也不是纯粹的艺术。重要的是在其内心一直一面。
  
  第七讲 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若把天代表共通性,地则代表了个别性。人处于共同 天下,单必须经过个别的第,而后再能回复到共通的天,此为人类历史演变一共同的大进程。人由个别性回归到共通性,亦为人类文化理想一项大目标
  中国之伟大,正在其500年来的历史进展,不仅是地区推扩,同时是历史将于文化将于也随而推扩。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之伟大,乃在于不断推扩之下,而仍保留着各地区的分别姓
  我要问诸位,未来世界人类前途久久该永远分裂宜抑融合相通,应非采用中国里轩昂走上众人的历史大陆不可。正因世界上唯有中国人无敌于偏见,无民族偏见,而能高劫以文化大理想来融通个低于,调和个人群。
  讲到此处,我不经想到今天海外各地遍布中国流亡人士的足迹,我认为经过这一次新的拨钱,可能有云年出中国文化刺瞎的新生命。
  中国都市则由四围农村向心凝结,都是与农村相互依存农村既是大片地存在,都市与都市夜相互联络和合一。因此西方帝国主义,同样是向外伸张,而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推广,则也同样知识一种向心凝结。
  
  第八讲 如何研究文化史
  在二三十年前,常有人说,西方文化之比中国文化走前了一步,中国文化仅相等于西方的中古时期。若中国能再前一步,便将于现代西方文化无二致了。
  
  


  自学成才的钱穆先生治学方法是中国式的,但是很多时候他的文章读起来,一个概念又来解释另外的概念,相比余英时先生的文章,要难懂得多。
  
  还是喜欢余先生的。概念把握的很好。


钱先生的论调真的有些夸大化了。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有其精华,而且很多都是我们今人所忽视了的,这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发现,古为今用的。但有些地方我们确实不如西方,值得反思。我们有这样的观点,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吧,不能达到钱先生的高度。


什么才叫落后呢?gdp,还是工业时代的工业产值?这个似乎没有标准。


落后这个概念可以用高程来打比方,我们说一个地方比另外一个地方高,是因为水可以从一地流出,而进入另一地。
基本这个思路这样描述,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意识形态等,受外来的影响而趋于接受外来的一套东西,我们就可以将外来物视为先进,而本土则视之为落后。因此说起来,现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无不落后。


通俗点说,老是山寨别人的东西的同时,是在不断的证明自己的落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