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孙子原来这样说

姜正成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姜正成  

页数:

239  

字数:

21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孙子所著的《孙子兵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且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专著。历史上许多军事家、政治家和企业家都曾得益于这部旷世奇书。军事家们学习它,得以登堂入室,从而步入军事学的宝库;政治家们学习它,得以高瞻远瞩,点燃起智慧的圣火;企业家们学习它,得以获取财富之术,成就一世功业。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就是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论述精当,思想深刻。
本书《孙子原来这样说》以权威经典的原文、译文及解析,轻松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智谋案例,帮助您感悟《孙子兵法》的博大精深。
《孙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计篇——孙子原来这样说战争的计谍
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备五德,方可成功
筹划缜密,少算不胜
第二章 作战篇——孙子原来这样说速胜的重要性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先发制人,兵贵神速
因粮于敌,以战养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第三章 谋攻篇——孙子原来这样说克敌制胜之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第四章 形篇——孙子原来这样说战争中如何做到自保而全胜的问题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先胜后战,百战百胜
善用兵者,修道保法
运筹帷幄,所向披靡
第五章 势篇——孙子原来这样说将帅如何造势的问题
正面交战,以奇取胜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以利诱敌,严阵以待
第六章 虚实篇——孙子原来这样说避实击虚的方针
形人而我无形
避实击虚,攻其不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第七章 军争篇——孙子原来这样说如何夺取战争的胜利
以迂为直,以退为进
三军夺气,将军夺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归师勿遏,穷寇勿迫
第八章 九变篇——孙子原来这样说灵活作战的问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第九章 行军篇——孙子原来这样说处军相敌附众等问题
审地度势,择便处军
察微知著,赢在细节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
第十章 地形篇——孙子原来这样说知地知天才有胜算
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
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知天知地,知彼知己
第十一章 九地篇——孙子原来这样说九地作战及用兵原则
首尾相应,协调一致
置之死地而后生
顺详敌意,巧能成事
第十二章 火攻篇——孙子原来这样说以火助攻,夺取战争的胜利
火佐攻者明,水佐攻者强
不以怒兴师,不以愠而战
第十三章 用间篇——孙子原来这样说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方法
巧用内间,内部攻破
妙用反间,为我所用
无所不用间,机密不外露
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章节摘录

  这句话体现了孙子的重战、慎战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兵学的伟 大之处。它不仅概括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规则,而且始终秉持义战、慎战的原则而反对穷兵黩武。这一主题思想非常明确,是这部兵书的 精髓所在。文中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国防”和“军队”。这是 《孙子兵法》中第一句话,非常有气势。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 亡的高度上来。这样,《孙子兵法》全篇就被定位在国家安全的战略 高度上,使我们认识和研究战争问题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战略起点上。“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语句也非常有分量,将研究战争问题的必要 性点得非常到位,使我们会带着一种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到战 争问题的研究上,而这一点,正是每一位战略家必须具有的战略思想。要知道,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政 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 失败者臣服。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 个国家的命运。当你在战争中失败,就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 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 略,必须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明白不察兵而轻易发动战争,不察兵 而轻易与敌国作战都是危险的,轻者丧师杀将,重者失地灭国。春秋时期,宋国是弱国,却一心想做霸主,不断攻击比自己更弱 小的国家。一次,国君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慌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国君派能征善战的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本土发起攻击。宋襄公 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兵,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国大司马公孙固非常清楚宋国绝非楚国的对手,劝宋襄公道:“楚国是大国,兵多将广,土地辽阔,我们宋国弱小,哪里能与它相匹 敌呢?还是跟楚国议和吧!”宋襄公生气地说:“楚军虽说兵力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宋国兵 力不足,但仁义有余,仁义之师是战无不胜的。你为什么要长敌人志 气,灭自己威风呢?”公孙固还想争辩,但宋襄公怒气冲冲地说:“我意已决,不必说 了!”宋襄公命人做了一面大旗,高高地竖了起来,旗上绣着“仁义”两个醒目的大字。战斗开始后,楚军强渡泓水。宋将司马子鱼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 来,一半还在河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乘楚军尚无立足之处打他 一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却说:“寡人一向主张‘仁义’,敌人尚在渡河,我军趁此进攻,那还有什么‘仁义’可言?”楚军终于渡过了河,开始布阵。司马子鱼又劝宋襄公:“楚军现在 队列未成,较为混乱,我们赶快进攻,还有希望获胜,赶快下令吧!”宋襄公指着迎风飘扬的“仁义”大旗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 能趁敌人布阵未稳就发起进攻呢?”宋军由此坐失战机。楚军布好阵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军一战即溃。楚军乘势掩杀,宋军丢盔弃甲,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仁 义”大旗则成了楚军的战利品。宋襄公惨败后,还不服气,他对司马子鱼说:“仁人君子作战,重 在以德服人,敌人受了重伤,不应再去伤害他;看见头发花白的敌人,也不应抓他做俘虏。敌人还没有摆好阵,我们就击鼓进军,这不能算 是堂堂正正的胜利。”司马子鱼长叹一口气,说:“我们宋国兵微将寡,根本就不是楚国 的对手,本不应该跟楚国交战。可是您却非要交战不可。一旦交战,就应抓住战机,痛击敌人,可是你却讲什么仁义。不伤害重伤的敌人,就等敌人来伤害我们吧;不抓头发花白的人做俘虏,就让敌人抓我们 做俘虏好了。”宋襄公无言以对。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伤势过重,久治不愈,死了。宋襄公在不了解敌人和自己实力的情况下就盲目用兵,用兵之后 又不断丧失战机,完全无视战争规律。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是讲察兵、用兵的重要性。宋 襄公无视自己的力量,先伐楚之盟国郑国,引来楚国重击,又不听劝 谏,滥讲仁义,导致兵败身死,实在是不察之罪也。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无数历史 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不认真审察而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 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掉。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要从自身的生死存 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顺利的时候。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兵家文化和儒家 文化一样,其根本精神都是和合文化,都是倡导亲仁善邻、与邻为伴、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儒家主张仁义安天下,墨家主张“非攻”,道家 追求建立一种“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社会,主旨都是相同的。在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一国之安危与国际社会息息相 关,安己之国与安人之国相辅相成,孙子“慎战”思想把保护人民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战争最高的价值目标,不仅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 智慧的光辉,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吕氏春秋》这本书里,记载了魏文侯同魏国大臣李克的一段对 话,更是告诫人们如不节制运用力量将会带来灾难。魏文侯在中山国 时,向李克请教说,吴国灭亡的原因若何?李克答道“屡战而屡胜”,魏文侯不以为然,觉得屡战屡胜乃国家的福气,怎能说是灭国的原因。李克解释说:屡战就会使百姓疲惫,屡胜就会使国君骄傲。以骄傲的 国君去驱使疲惫的百姓,这样的国家趋于灭亡是合乎规律的。李克进 一步解释说:骄傲必然恣肆放纵,恣肆放纵就会穷尽物欲;疲惫会产 生怨恨,怨恨之余会铤而走险。上下都铤而走险,吴国不灭亡更待何 时?吴王夫差自刎乃情理所致。也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吕氏春 秋》主张以节制开始,引出“适威”(运用威力应适当)、“慎大”(谨慎对待强大)、“慎势”(有节制地对待权势)、“不侵”(不可随意 欺侮别人或别国)、“慎己”(时刻不忘审查自己)等观念,宣扬以 “节”制“暴”,这与孙子以慎待战的思想是一致的。P3-6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孙子原来这样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