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列子原来这样说

姜正成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姜正成  

页数:

243  

字数:

228000  

前言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日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于六经元号列子书日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辞而不受。列子之学,本以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瞀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问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他的思想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论说。 第一,列子这样说大道:顺从自然之道。人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奥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道家思想家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的指示,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文化的规范,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二,列子这样说巧术:内外相应。所谓巧术是人为的,是自主意识的产物,不是人生下来顺着自然成长所具备的。在列子看来必须要得之以外,内心与事物吻合是应之以内。只要内外相合,发生共鸣,也就是人的主观与外界事物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 第三,列子这样说修身:物我两忘。它是指顺依人之自然本性,放纵心之所思所想、体之所欲所求,实现与生俱来的物质和精神欲望,尽情享受人生所获得、所拥有的一切。 《列子·杨朱》中管夷吾说:纵欲就是不要阻碍遏制身心欲望,放任耳朵所想听的,放任眼睛所想看的,放任鼻子所想闻的,放任嘴巴所想说的,放任身体所想处的,放任意愿所想做的。 第四,列子这样说生死:淡然生死。列子认为人之所以恋生惧死,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能真正地认清生与死,一旦人们正确地认识了生与死的本质,他们自然就能克服对生命的贪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从容做到达生乐死,于是对生与死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生与死的本质,首先要确保人们用来认识生与死的思维方式是能够用来把握生与死的本质。 第五,列子这样说智愚:观行闻声。道家否定前识,但并不否定分析和判断事物发展的未来。在它看来,前识是没有根据、谎托神意的虚构,分析和判断事物发展则需要依据事物目前存在的状态及其发展的趋势。 第六,列子这样说口才:至言无言。列子说:“至为为不为,至言为不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列子·汤问》中的《纪昌学射》讲述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不为,达到最终的为,纪昌得之,所以成了知名射手。而《不射之射》中,则讲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在最终的放弃后,才最终得道。 第七,列子这样说立命:安时顺命。列子认为,人无法改变命运,想要改变也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顺从它,也就是认命。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顺其自然,道家说:“顺其自然是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故而,安时顺命,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被动性,却具有潜意识状态下的主动性。 第八,列子这样说真假:虚虚实实。哲人们总爱说真假,既有智慧与通达,也多少有点骗人的意思。哲人们自己看透了,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勉强去凑合一般人的口气,便说:那是假的。要是说得有点深奥,那便是:境由心造。 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的生命观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著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这样你就能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内容概要

  本书以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了列子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大道、巧术、修身、生死、智愚、口才等方面的理论。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的生命观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著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这样你就能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自然而然——列子原来这样说大道
盗与非盗
吕梁之游
天意难测
杞人忧天
列子惊心
剑不杀人
养养之义
第二章 内外相应——列子原来这样说巧术
伯牙鼓琴
偃师造人
幻化之术
歌遏行云
不恃智巧
造父学驭
梁鸯驯兽
杨朱治国
纪昌学射
第三章 物我两忘——列子原来这样说修身
列寇射箭
九方皋相马
呆若木鸡
列子拜师
仲尼适楚
薛谭学艺
黄帝梦游
第四章 淡然生死——列子原来这样说生死
理无不死
季梁问医
死生皆道
吾尝无子
拾遗于野
子贡倦学
名而不实
景公忧死
第五章 观行闻声——列子原来这样说智愚
胜有忧色
一毫利物
列子观影
列子好游
理无常是
简子放生
清贞误善
子列子穷
人有亡铁
第六章 至言无言——列子原来这样说口才
至言无言
列子适卫
万物皆一
物职所宜
得聃之道
子牟好游
至为无为
第七章 安时顺命——列子原来这样说力命
至人若死
知命安时
管鲍之交
友不相交
季梁赏医
西门之荣
谁知其故
力命之辩
第八章 虚虚实实——列子原来这样说真假
梦中得鹿
换心医之
逢氏医迷
万物化生
苦逸之复
幻化之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事实上,道家并非对政治这一人类重要的活动视而不见、有意回避,如同谈论天地、生死、智慧之类的话题一样,道家也把政治作为一个话题。只是按照道家特有的风格,他们不把一般人十分看重的政治当作什么神圣的东西,而是经常把它当作调侃的对象。庄子就曾经说,生活中一个小偷儿去偷人家一个衣带钩是要受到惩罚的,可是那些上层的政治人物偷得国家政权却变成了堂堂诸侯。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就在于小偷儿的行径是处于法律的监控之下,而法律又是政治的一个组件,无论政治体系多么复杂精密,它总是人造的而非自然产物。因此,本质上说,凡是将东西易主都可以算得上偷,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不要忘了,法律也是人造的,唯独管不了它自己的主人。法律的主人,当然就是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所谓诸侯。对偷儿来说,谁是国君并不重要,因为无论谁当国君都要惩罚偷儿;对国君来说,谁是国君很重要,因为如果别人做了国君那自己不是去世了便是失败了。所以,历来取而代之的篡位者窃取的就是权力,至于能够保障权力有效实施的制度,那都是现成的,就像对偷儿的惩罚条款一般总是不会大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篡位者尽管是大盗巨偷,但唯其买卖做得够大,大到连惩罚偷盗的法律执行权和执行方式一并收归己有,那当然是不用担心受到制裁的。这就是著名的“窃国者诸侯,窃钩者诛”。庄子提出这样的观点,当然充满了讽刺,虽说很有道理,但多少有点情绪因素在起作用。在道家的高人中,平静理智地谈论政治也是很寻常的,老子就有不少论政之语,比如“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等等,姑不论我们能否接受、是否赞同,至少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有思想深度的治国建言。道家喜欢寓言,《列子》这一则也是以寓言的手法戏说政治的,看上去是两拨人在斗嘴,但其中却蕴含了对政治的理解。政治究竟是什么,这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但可以肯定政治是人造品。双方争论的问题实际上是孰贵孰贱。邓析以支配权为贵,别人听从你,别人为你服务,那你就是贵的。这样的人,当然就是执政者。这个观念很有点世俗化,至今很多人还是认同的,古人称州的地方长官为“州牧”大概也是这个用意。伯丰子一方并没有正面与此观念交火,这也是辩论术中的一个技巧,通过一个实例他们绕到了邓析的背后,反过来把邓析套了进去。我们撇开辩论术不谈,这话中就有两个要点:一是实例中所指齐鲁之国丰富的专门人才和缺稀的“相”究竟是什么关系,二是“执政者,乃吾之所使”究竟作何理解。先说第一个问题。用今天的话说,这涉及管理学的一些原理,专门的人才和自然资源一样,如果调配、使用不合理,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小的麻烦。这个问题在今人并不难理解,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深度感受,因为远非所有人都对管理工作有亲身的接触。然而由此却不难想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社会要求人们对管理者必须服从,而管理者事实上也总是面临着复杂艰苦的工作。通常人们不了解这种工作的全部内涵,所以片面地艳羡为官者的威仪与财富便成了世情常态。在道家眼里,管理确实和放牧牛羊是同—个道理,但他们所取的并不是人比畜牲高贵这样一个意义,而是说牛羊也是自然之物,它们有其自身的特性,能不能依据这些特性使之更快更好地成长是做一个好牧人的关键。管理百姓,就要把百姓也视作自然之物,总是和他们的天性相龃龉,那就不是好官了——当然,好牧人也不是万事由着牛羊、百依百顺的意思。只有合理地把握百姓的天性,使之顺利成长,才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道。另一个问题,说执政者是“吾之所使”,是受我支使的——这个我是谁?当然,在文中是指伯丰子一班人,问题是这班人以什么身份自居呢?一种可能,以贤者自居,道家说的贤者自然是指“有道者”。齐鲁之国有的是好木匠,有的是好铁匠,有的是好军人,不过是精通一门技艺。你们这样的执政者也不过是精通律法制度,所以忝居其位,充其量只是个特种工匠罢了。但是很不幸,执政者真正需要的技艺是“道”,你们不懂,终究要向我们这些贤者讨教,这不是受我支使吗?另一种可能,以平民自居。民是自然万物之一,他们也按照大道繁衍生息,像要求有人耕地、有人打铁一样,他们要求有人出来把他们管理起来,以期能够更好地生活。这样看来,执政者不过都是被民众支使的奴仆罢了。从文义来看,第二种理解或许有些偏离,而且,道家的性格也不是动辄要说“民贵君轻”的。但无论从哪个理解看,道家对人群中的官与民、对政治的本质都有着其独立的理解,他们断不都是看到政治就避之唯恐不及的。而把政治也纳入“自然”的范畴,将其平等地视为万物之一,这也正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吧!


编辑推荐

《列子原来这样说》编辑推荐:了解圣贤,让我们不断提升自我!走近圣贤,让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但愿《列子原来这样说》能使你通过自己的领悟而成为充满智慧的人。在传世文化经典的熏陶下,你可以到达通向成功人生的彼岸!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列子原来这样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