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离现代农业究竟有多远

黄德林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黄德林  

页数:

558  

内容概要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经典的内容,即现代农业不仅包括农业装备的现代化,精准化,还包括,农业管理的现代化,知识化。二是现代农业还是与时俱进的产物,21世纪,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农业已经步入信息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赋予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可以这样理解,从符合国家特征条件而言,现代农业的内涵优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它更适应于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特征。其一,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工业化国家,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的原始成分含量高,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还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农民个体的进步。二是受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影响,中国的学者们试图寻求一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自身路径。三是在后现代化社会阶段,即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能否出现跳跃式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黄德林,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致力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微观经济学与实证研究。著作有《动物产品质量、现代畜牧业、动物疫病与补贴制度理论与实践》、《转基因水稻专利战略研究》、《中国农民创业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看中国现代农业 第一节 现代化的命题 第二节 后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现代化理论新思想 第四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征第二章 中国现代农业应该是什么样 第一节 中国现代农业的定义 第二节 国外现代农业实践 第三节 中国现代农业实践 第三章 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看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趋势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特征 第二节 农业经济增长的劳动力特征 第三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化特征 第五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专业化特征 第六节 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化规律及特征 第七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产业化发展 第八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农村社会化发展 第九节 农业科技投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十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市场化条件 第十一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自由贸易化特征 第十二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补贴因素 第十三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建设 第十四节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农民素质 第十五节结论第四章 中国现代农业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

章节摘录

  第二节 后现代化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已经完成经典现代化,开始迈入“后现代”发展阶段。学者们注意到三个现象,(1)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持续上升;(2)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轨道,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3)工业文明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它们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  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教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开启后工业社会的研究,他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问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后工业社会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职业分布: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1979年出版的法国学者利奥塔教授的《后现代状态》引发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它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罗斯诺教授把他们分为怀疑论后现代主义和肯定论后现代主义,格里芬教授提出结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分类。一般而言,怀疑论和结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反现代化的;肯定论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在专业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离现代农业究竟有多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