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

刘国福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刘国福  

页数:

445  

内容概要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的确认及其法律制度完善,试论获得公民身份证件权:从华侨短期回国在国内证明公民身份困境切入,试析新型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
第二章 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的确认及其法律制度完善
 引 言
 第一节 确认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确认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存在的实体性法律问题
  一、华侨身份认定方法对移民法“国外定居”的背离及其修正 
  二、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存在法律漏洞及其修正
  三、未明确华人的法律含义
  四、未赋予华人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的优先地位
  五、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华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
  六、未赋予华人取得中国国籍的优先地位
 第三节 确认归侨侨眷身份存在的程序性法律问题
  一、归侨侨眷证全国不一致
  二、审理归侨侨眷身份证申请的时限不明
  三、侨眷证的有效期不清
  四、对确认归侨侨眷身份决定不服的救济不明
  五、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派出所先行审核
 第四节 确认华侨身份存在的程序性法律问题
 第五节 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公民居留期制度,实现公民的动态管理
  二、建立外国人(华人)居留期制度,实现外国人(华人)的动态管理
  三、修订2009年《国务院侨办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有关规定
  四、统一归侨侨眷证的名称、形式和内容,明确审理归侨侨眷证申请时限,规定归侨侨眷证的有效期
  五、赋予归侨侨眷身份申请人对确认身份申请决定不服时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
  六、取消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派出所先行审核/出具归国情况或亲属关系证明的规定:改为确认归侨侨眷身份申请均由侨务部门直接审批
  七、积极确认华侨身份和签发华侨证或者非居民身份证
  八、进一步明确华人身份,赋予华人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和国籍的优先地位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试论获得公民身份证件权:从华侨短期回国在国内证明公民身份困境切入
 引言
 第一节 获得公民身份证件权
 第二节 华侨短期回国证明自己身份的困境及现行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公民身份证制度的法律实践
  一、香港特区:所有居民均有资格申领居民身份证,兼具准护照
 ……
第四章 试析新型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
第五章 华侨国内权益保护立法模式探究
第六章 中国公民境外权益法律救济手段探析
第七章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未来发展
第八章 我国现行归侨安置制度的思考与完善
第九章 试论外国人身份转换制度:从引进外国人才切入
第十章 引进海外人才与中国技术移民法建设
第十一章 试论国际移民融合制度:以外国人融入中国的法律问题为视角
第十二章 完善评估海外人才才能的方法和标准
第十三章 中国反贩运人口法律的理性回顾和发展思考:以国际法为视角
附录一 华侨、归侨、侨眷和华人探微
附录二 引用法律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法律手段是调整侨务关系的最终方式,不可不察。本书的研究目的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实施的关于侨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为主要资料基础,以权益保护为中心,论述中国侨务法律制度的现状,以及其在国际移民和法治建设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提出发展和完善侨务法律制度的建议。三个具体的研究目的是:第一,论述中国侨务法律制度的现状,着重批判性视角。第二,分析国际移民和法治建设的深化与发展对华侨归侨侨眷群体的影响,以及对侨务法律制度的冲击,突出三者之间的互动。第三,探究与侨务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问题。第四,探讨发展中国侨务法律制度的策略、方案和具体建议,力求降低改革成本和具有前瞻性。 第二节 研究背景 华人、华侨、归侨和侨眷规模庞大,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是结构复杂,分布不均匀,加大了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特别是华人华侨所在国关系,以及国籍问题的难度。中国海外侨胞总数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00多万发展到5000万左右。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约为4543万,其中95%是华人。其中,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分别有3548万、630万、215万、95万和55万,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78%、13.87%、4.7%、2%和1.2%。东南亚有3348.6万,约占全球华侨华人的73.5%。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约1000万。另外,国内约有4000万归侨和侨眷。仅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等地区出去的新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人。他们分布地域更为广泛,除东南亚等传统的侨胞聚居地外,北美、西欧及巴西、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地区和国家,已日益成为海外侨胞新的聚居地。特别是北美与西欧,是新华侨华人主要分布的地区,约占新华侨华人总数的50%以上。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层次,职业构成更为多元,与祖(籍)国联系更为密切,融入当地主统社会更为积极。 华人、华侨、归侨和侨眷,特别是华侨、归侨和侨眷具有海外关系的独特性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初,华人、华侨、归侨和侨眷因海外关系而成为特殊群体。当时,我国急需打开国门,密切与国外的联系,由于历史和血缘原因,华侨、归侨和侨眷具有丰富的海外关系,国内其他中国公民由于长期以来的封闭,与国外基本上没有接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温家宝总理·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和侨情的新变化,进一步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推动侨务工作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开展为侨服务,维护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涉侨法律法规和政策。  ——国务委员戴秉国·2011年全国侨务工作会议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侨务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侨务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贯穿其中的核心原则就是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的正当、合法权益。  “侨法”成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部分。 “十二五”继续维护侨益,改善侨界民生。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李海峰·2011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全面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维护侨益工作。积极促进《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完善修订工作,积极参与其他涉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从源头上为维护侨胞权益提供依据;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涉侨法律的实施工作,通过法律途径,有效保障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各项权利落到实处。  ——中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主任邹瑜·2010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伤悲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20周年


编辑推荐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讲了法律手段是调整侨务关系的最终方式,不可不察。其研究目的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实施的关于侨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为主要资料基础,以权益保护为中心,论述中国侨务法律制度的现状,以及其在国际移民和法治建设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提出发展和完善侨务法律制度的建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很专业,有借鉴意义。


主要对目前侨务工作法律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观点有点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