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及其治理实证研究
2012-7
法律出版社
孔一
242
252000
《犯罪及其治理实证研究》由孔一所著,经验(实证)研究从来不排斥思辨和价值理性。但纯粹的思辨和价值判断并不能有效分析和解决犯罪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统摄下,本书探讨了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试图应用犯罪学的成熟理论解读当下中国的犯罪问题,并将研究成果谨慎地应用到司法实践之中。如此,当有人问及“什么是你的贡献?”时,将不再过分惶恐。
孔一,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副教授,社会学硕士。著有《犯罪预防实证研究》、《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理论与方法》,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刑事法杂志》、《刑事法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导论 实证研究的纲领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二、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三、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四、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五、求证的准则
第一章 犯罪实证研究中的“犯罪”
一、有没有普适的犯罪定义
二、典型案例的启示
三、实证主义的犯罪定义
第二章 描述犯罪的指标与方法
一、犯罪总量(规模)
二、犯罪率
三、指标犯罪(率)
四、犯罪趋势
五、犯罪损失
六、犯罪时间分布
七、犯罪空间分布
八、犯罪类型
九、犯罪人
十、被害人
十一、犯罪组织化程度
十二、犯罪恐惧感
第三章 解释犯罪的指标与方法
一、什么是犯罪学解释
二、建立罪因罪果间的关系中的三类错误
三、解释犯罪的层次
四、解释犯罪的指标
五、解释犯罪的方法
第四章 实证调查的主流工具
一、问卷的格式、内容及功能
二、问卷设计的过程
三、问卷设计的一般问题
四、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五、问卷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检验
六、问卷设计示例
第五章 实证研究的边界与限度
一、研究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犯罪预防的策略与程序
一、犯罪预防的策略
二、犯罪防控的程序
第七章 犯罪形成的过程
一、文献综述
二、现象描述
三、原因分析
四、结语
第八章 再犯原因的结构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九章 社区矫正人员再犯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结果
四、再犯预测表的制作原则与根据
五、再犯预测得分表与等级划分表
六、检验与修订
七、成效评价
八、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2.情景预防发展的理论根据 情景预防发展除犯罪预防的社会实践方面的原因外,还得益于犯罪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1)新古典学派为情景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曾从犯罪行为人手考察犯罪原因,认为犯罪是理性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后来,实证犯罪学派认为他们并没有探寻到犯罪真正的深层原因,把研究的重点由犯罪行为转向了犯罪人。犯罪人研究和矫治风靡一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犯罪的不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犯罪都是普通人实施的,他们在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遵纪守法的。犯罪人并非异于常人的特殊人。因此,犯罪原因的研究需要再从犯罪人返回到犯罪行为。新古典学派便产生了。其核心观点是犯罪是行为人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犯罪风险和成本,减少犯罪回报和收益来控制犯罪。 (2)被害人研究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新视野 被害人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其理论研究的深化,1966年美国进行了首次被害人调查,联邦犯罪被害调查(NCVS)是从1972年推行的一项每年两次的家庭犯罪被害调查。调查每次抽取43,000个家庭80,000名12岁(含12岁)以上的成员进行访问。通过被害人调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各种案件的被害人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相当多的被害人自身具有一定的被害性。人们不再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所实施的单向的加害行为,而把它看成在一定的社会自然环境中犯罪人、被害人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从被害人的角度消除被害要因,减少被害的机会和条件——被害情景,亦不失为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3)环境犯罪学的发展为情景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环境犯罪学认为犯罪只有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犯罪才能得以发生: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没有法律,就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人,就没有人去实施违犯法律的行为也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目标,犯罪便失去的指向;没有一个特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亦不能发生。所以,法律、犯罪人、目标和场所可被视为犯罪的四维特征。环境犯罪学认为目标和场所与犯罪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此针对犯罪目标和犯罪场所而展开的犯罪预防活动——情景预防的重要性得到了明显而充分的肯定,并且指明情景预防的具体路径。
《犯罪及其治理实证研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