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效率违约理论研究

王艳丽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王艳丽  

页数:

276  

字数:

265000  

内容概要

效率违约理论为美国学者创造且这一理论在目前已趋于成熟并在美国合同法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王艳丽所著的《效率违约理论研究》对这一理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其起源、内容、价值取向、发展过程中的争论乃至其被美国立法与司法全面接纳以及为其所产生的世界影响均作了细致详尽的研讨,作为该书基本部分的前面五章基本上是以具有第一手资料性质的由外国学者发表的法学论著包括外文文本的这种论著与属于翻译可靠的中文译本这种论著为依据写成,且其在对这类资料的引用方面显得细致翔实,至于作者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表的意见则在该书中各处的评析性文字中处处可见,且这种评析性文字大多也显得细致。

作者简介

  王艳丽,女,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经济法博士,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部门经济法、合同法研究,在《法学》、《学海》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审计法》、《经济法》等教材三部,主持和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五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国外研究情况简述
二、国内研究情况简述
第一章 效率违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效率违约理论萌芽
一、效率违约理论萌芽的背景分析
二、霍姆斯:法律与道德分离以及合同选择理论
第二节 效率违约理论的形成
一、背景分析
二、效率违约理论的产生与普通法
三、效率违约理论的形成
四、效率违约理论与引诱违约侵权的博弈
第三节 效率违约理论在争辩中发展
一、效率违约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效率违约理论向其他领域的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效率违约理论解读
第一节 效率违约的概念、类型
一、效率违约的概念
二、效率违约的类型
第二节 效率违约的理论基础
一、效率违约理论的基本经济学前提
二、效率违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效率违约理论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效率违约理论的基本理念
二、效率违约理论的价值取向——效率(社会财富最大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效率违约理论争鸣与评价
第一节 争鸣
一、肯定说
二、否定说
第二节 分析与评价
一、关于效率违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
二、关于效率违约的“效率”价值
三、关于效率违约与道德的关系
四、关于违约责任之补偿性
五、其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大法系的态度
第一节 英美法系
一、美国
二、英国
三、加拿大
四、总结——兼评一个质疑的观点
第二节 大陆法系
一、德国
二、法国
三、日本
四、其他大陆法系国家
五、总结——兼论对实际履行的再认识
第三节 有关国际规则的态度
一、《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态度
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态度
三、《欧洲合同法原则》的态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效率违约的具体规则
第一节 效率违约的构成要件及效率违约规则的适用条件
一、效率违约的构成要件
二、效率违约规则的适用条件
第二节 效率违约的具体救济规则
一、违约救济方式的选择
二、赔偿的具体规则
第三节 效率违约规则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一、与预期违约制度比较
二、与情势变更原则比较
三、与德国法上的履行不能制度比较
四、与英美法上的合同受挫制度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效率违约理论在我国
第一节 立法的态度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
二、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
三、1999年至今
第二节 司法实践的态度
一、《合同法》立法前的司法实践
二、《合同法》立法后的司法实践
第三节 学界的态度
一、赞同说
二、反对说
第四节 效率违约理论借鉴——兼论我国《合同法》相关制度的完善
一、借鉴效率违约理论的意义
二、我国借鉴效率违约理论的障碍评估
三、对效率违约理论的借鉴与对我国违约救济制度的完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笔者认为,这种对效率违约的基本划分方式也是最有意义的划分方式:首先,意外收获型效率违约和意外损失型效率违约的划分明确地指出了效率违约的两种“效率”所在,有利于我们全面和深入理解效率违约的内涵。其次,这种划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效率”的计算标准,虽然这个计算标准只是针对简单的效率违约类型。意外收获型效率违约的“效率”体现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所获得的收益与履行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收益相比较仍然有盈余;意外损失型效率违约的“效率”体现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所避免的损失与履行合同给违约方造成的损失以及守约方所得的收益之间比较仍然有差距。“效率”并非违约方违约所得之收益超过自己履行的收益或违约所避免的损失超过自己履行合同的损失。最后,这种划分至少使得意外损失型效率违约更容易被接受,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履行方效率违约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允许他们这么做有悖于诚实信用,不利于维护合同交易的稳定性,因而从履行方获取利润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效率违约理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违约可以避免更重大的损失,允许当事人违约,以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则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  (三)转售型效率违约、减损型效率违约、缓和型效率违约  麦尔文·艾森伯格(Melvin Eisenberg)教授在其论文“效率违约理论和效率终止理论”中将效率违约分为三种类型:转售型效率违约(the Resale Paradigm)、减损型效率违约(the Loss Paradigm)和缓和型效率违约(the Mitigation Paradigm)。转售型效率违约即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由于第三方出价更高,卖方就对买方违约将标的物转售给了第三方。例如:甲对自己的房屋估价10万美元,乙对甲的房屋估价12万美元,甲与乙签订合同将自己的房屋以11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乙,在合同履行前,因为丙急需该房屋,对房屋的估价是15万美元,于是丙愿意出14万美元购买甲的房屋,甲发现将房屋卖给丙所得的收益在赔偿乙的损失后仍然有利可图,于是甲对前一合同违约了,将自己的房屋卖给了丙。减损型效率违约,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由于制造该种商品的成本高于合同价格,卖方即对买方违约。例如:甲乙就一项预期可以让他们分别获利10万美元的商业交易达成一致,签约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卖方的成本上升了30万美元,使原本10万美元的利润变成了20万美元的损失,于是甲选择违约,因为违约可以使其减少损失。缓和型效率违约,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由卖方为买方加工某种商品,在卖方还没有完成生产前,买方违约,因为对买方而言,该商品的实际价值低于合同中规定的价格。例如:甲和乙签订合同,由甲为乙制造1000个钢锭用于某种机器的生产,合同订立后,乙发现这种机器滞销,价格大跌,如果乙按时接受这些钢锭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乙在甲只生产了100个钢锭时通知甲自己违约,要求甲停止生产剩余的部分,并赔偿甲的预期利益损失。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效率违约理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