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命的肖像

(德)瓦尔特·舍尔斯 贝阿塔·拉考塔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作者:

(德)瓦尔特·舍尔斯 贝阿塔·拉考塔  

页数:

179  

译者:

王威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什么是对一个人生命最简单也最平等的概括?看过德国摄影师瓦尔特那套著名作品“死亡肖像”的人,会回答:两张黑白照片。如果你捧着这部摄影集中文版《生命的肖像》,会觉得它可能是你看过最沉重的书,因为不算太厚重的书里竟承载着20多人的生老病死,而你必须直面他们濒临死亡时的瞳孔,以及死后安详的面容。

作者简介

  瓦尔特·舍尔斯(Walter Schels)
  其实把他定义为肖像摄影师并不是十分准确,他的拍摄对象范围可以说相当广泛。如今的舍尔斯已经有71岁的高龄了。这位非常有天分的摄影师最初的职业是一名橱窗装饰师,工作的性质让他常常奔走各地。而在1966年,舍尔斯来到了纽约,为的却是当一名摄影师(纽约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摄影师都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有机会一定要去啊~~~)。1970年,舍尔斯回到德国,此时的他作为一名摄影师成功地活跃在时尚杂志、广告等领域。
  说到舍尔斯的人像摄影,就要提一下他的一段职业生涯。从1975年开始后的许多年,舍尔斯开始在一家名为《父母》(Eltern)的杂志担任摄影,而拍摄的就是儿童肖像,从那时起,舍尔斯开始非常钟情于各种各样的面孔。
  也许舍尔斯正式从儿童天真无邪的面孔中体味到了关于生命的种种感悟。而与“生”相对的便是“死”,虽然很多人并不愿与提到这一点。可能正是因为关于人类生生死死的想法,促成了日后那本轰动一时摄影作品集《生命的肖像》的诞生。如今舍尔斯拍摄过的面孔可以说不计其数,他的肖像摄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摆造型,而是将人的个性以及意识通过面部表现出来,以明朗的呈现来打动人。舍尔斯曾说过一句话,“人必须看透表面现象”。而他表现内在的方式则是摄影这种直面的视觉形式。这使我想起了曾经介绍过的另一位德国女摄影师罗海塔·卢克斯(Loretta
Lux),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他们的作品中有同样富有深意的面孔。其实正是有了跨越地域的语言障碍,才能使图像的感染力具有独特的魅力。

书籍目录

序(周国平)
前言
六个星期过去了,我本该死了
海茵茨·穆勒
我不想在您走开的时候死去
艾莉·根特
他脑袋里在想些什么?
米歇尔·弗格
要是我再去一次非洲就好了
瓦尔特劳特·贝宁
爱是一切的答案
洛斯韦塔·帕朔莱克
亲爱的上帝在哪里呢?
格尔塔·斯特莱士
我在等一个信号
米歇尔·劳尔曼
精神还会继续
伊尔姆戈特·施密特
至少她来过这个世界
艾尔米拉·桑·巴斯蒂安
看待这个问题,人要现实点儿
彼得·科灵
是生命本身在欺负我
芭芭拉·格岁纳
你得跟它斗!
海纳·施密茨
小香肠和土豆沙拉
乌苏拉·阿派东
我们的心灵之旅
沃尔夫·伯恩特·亚诺茨夫斯基
生命的毕业考试
埃德格特·克拉维
梦想生命
沃尔夫冈·考茨恩
对不起,我得了癌症
亚尼克·伯姆菲尔德和斯尔克·伯姆菲尔德
再一次回到真正的生活中去
莉塔·舒弗勒
他一定少受了不少苦
延斯·帕拉斯
我没做过什么,不该病得这么重
贝阿塔·陶伯
沙漠里的一粒沙
克拉拉·贝伦斯
精心设计剩下的时间
贝波尔·谈普林
“美好的死亡”——临终关怀和医药之所能
谢辞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只有当我们不再把死亡当作禁忌,我们才能建立起一种与自己的死亡之间的人性的关系。  ——临终关怀医院首倡者(希思黎·萨德斯)    这里远离新闻,发生在这里的死亡不像战争、灾难、凶杀那样有轰动效应,但因此和我们每个人有更密切的关系。  ——周国平


编辑推荐

  周国平作序推荐,最直击人心的记录,金奖肖像摄影师经典作品。  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德国摄影师瓦尔特?舍尔斯像拍纪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震撼人心的瞬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命的肖像 PDF格式下载



“ 同样的死亡等待着所有的人。没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还能活得过明天。 ”
临终关怀医院里,关于 22 个人的采访文字,他们临终前和临终后的两张黑白肖像。细细端详他们的脸,又如何窥探得他们的一生?
关于死亡,总不那么容易读。如序言中周国平所言,读它,像是做某种预习。
有时候做做预习,在面临人生的毕业考时,可能会淡定一点?
所得所思:
1、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确实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由中世纪以前的坦然和习以为常变得神秘且忌讳,这种态度也增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2、社会越发达,人的权利越有保障,包括选择有尊严地死亡的权利;社工等民间力量越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社会互助和救济越易实现。
3、绝大多数人最后都是被疾病送上死亡的列车,致力于尊重个体选择、减轻痛苦、保持尊严的临终关怀医院和保守镇痛治疗有着广阔的社会和经济前景。
4、对死亡的恐惧无可避免,但不可回避。应把做好对死亡的准备(包括形式上和心理上)当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生命呈现各种形态,无论成功或失败、激荡或平淡,都值得尊重和认真对待。
6、珍惜,努力,好好活着。


《生命的肖像》,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临终关怀医院完成,少数几个采访是在临终者家里。这些人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甚至刚出生的婴儿,也有身世简单的平凡人。每一篇文字至少配有两张图片,一张是他们临死前的脸部特写,另一张则是死亡后的表情,还会有一张是他们在医院里活着时的状态。
  
  一开始,我不敢去阅读这本书。随便翻了几页,看到老人,男人,女人甚至婴儿脸部表情的变化,从睁眼到闭眼,有一种恐惧在心里。因为我几乎每天都会做梦,而梦的内容阴晴不定,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我害怕,我害怕会梦到他们。可能我是中国人的缘故,会觉得临终的人们都是带有一种很强的磁场,是有灵魂的。心理上总觉得有一点冒犯,有一些触到他们的意思,但是现在我决定去阅读。
这几天,我的情绪有些奇怪。每天看起童话来,总忆起四、五岁的时候,住在外婆家看的童话故事和连环画,外婆家里有好多小人书,国产的国外的每天每天我重复的读都不厌倦。昨天,还去电驴上下载小飞侠彼得潘来看。
  
  舅舅说我是心态老了,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来。可我觉得我是以一个童心来看世界,于是,我拿起这本书《生命的肖像》。我读他们每一个人临死亡前的故事,有的人已经无法讲话和写字,只有家人陪伴;有的人变得和善起来,与所有曾为恶的人都和解了;年轻时自杀几次未果的人,临终前得到教训终于明白自己并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等等。
  
  其实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只看了前面几个故事而已,但这个午后,忽然我也变得勇敢和珍视自己起来。不要惧怕死亡,也不要轻言放弃生命,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去完成,静静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读懂别人的故事,你会更加释然,更加坚韧。加油吧,孩子,爱是一切答案,我刚好读到这里。


原来 最达意的生命描述是
死亡
摄影师镜头下的模特,竟然眼睛如此明亮有力,第一张看上去,他们看不出任何抱怨生命的痕迹,接着的是,闭眼,像死了一样。
我曾经尝试过,一个个去模仿他们的表情,他们眼睛的神态。我以为我会跟着老死,可是也没有。
我忽然觉得我生命实在太有力。太一无所却。
精神焕彩。像是交换得来。


我想说,读懂这本书非常的不容易,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甚至不能转移我的注意力,为什么让人感觉到,书中描述的那25个主人公根本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至少让人觉得消失的只是他们的身体,他们在这个世界最后的痕迹还在。
在这方面的,两个作者的描述非常成功。我本以为,黑暗,恐惧,对生的希望应该是被着重描述的,可是给人的感觉却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不知道,事情是何时何地怎样发生的,当医生和生命维持机器也不发生作用的时候他们不想呆在医院里。我们不可能感觉不到死亡是非常恐怖的,但是我们看到书中呈现出来的照片是平和的,安静的,放松的,尽管这是一个悲剧是一个很让人伤心的事情。


生命的肖像


沉重的视角,让我们直面真实的人生、死亡,一本具有非凡意义的摄影书~~


以最真实的方式,记录生命的本质


几年前翻过这本书,当时就很震撼,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审视人死去后的照片。努力想从生与死两张照片中读出点什么,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吧。平静、安详与愤怒、不甘都是我们自己情感的映射。看着他们,如同看自己。


文字和图片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具有冲击力。好书!好摄影!!


坦然的直視死亡,我們便懂得珍惜當下,好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书很好,铜版纸,很精美,是摄影类,有些小贵,买前要考虑是否真的需要。不过书真的不错。


虽然是以组关于死亡的照片,但是很震撼,很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被照片吸引之余,细细看了文字,才发现生硬、粗砺一如生命本身的照片背后,触感也很温暖,一样有质感。


帮朋友买的。朋友看完借我看了。生命的感悟。值得一看


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意义?大多人们会避之不谈吧。但是在这里我们却能看到一群人真切的面对死亡的样子~~~


很不错的书...让人有很多感悟.....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 及时赶到了 HOHO 太棒 了


我是被封面的那幅照片所吸引,因为那是一个死去的婴儿,看上去依然如熟睡般惹人疼爱。


经人推荐,感觉非常满意


很棒的书,让人深省。


书的内容确实沉重,但值得一阅,但存放地点要注意,尤其胆儿小的,不可当枕边书。。


还没看,但印刷很好,适合收藏。内容瞄了一眼,有关临终之人,应该不错,值得购买


正版书,质量很好,很喜欢,


震撼?苍白?不不不,形容词在这儿有如小丑。第一次感到----语言、文字甚至思考都是多余的。


不忍读下去


很棒的题材


好书,收藏


这本书确实该归为教育类,他可以教给你一辈子也不会懂的东西,装帧也很不错


图片很震撼,不过不多,很多文字


记得是年少时候,那是自由读书心绪飞扬的青春时代。每得到一本书,都如获珍宝细细品读,不必理凡世的喧嚣,也不必在现实中挣扎。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至友,共同涉过重重时光,获得心灵的丰满。
周国平的书,富有哲理,遣词造句中自有平淡的韵味,又带着理性的思索。如同一个经历丰富的老者,带着和风细雨的感悟。给我们贫瘠的心灵浇灌丰饶的精神沃土。
也许,行走在繁华而落莫的城市,每天房子车子票子,每日都在奔波中忙碌,物质生活的无限欲望,也让人更需要关注心灵的世界。在某个静静的夜,酌一壶清而弥香的茶,读几页周大师的文字,会让我们生出更多的感叹,心灵也能盛开朵朵莲花。
值得一看,生命的肖像。。


感悟生命,思考人生。


直面死亡,不一样的观点,


同题。内容独特。内容抓人。


像我喜欢图片便会觉得图片有点少,也有点小


会有感触,但没想象中的深刻


主题很好,但显得有些太过悲惨,沉重了


内容很不错,有点沉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