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德利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王德利  

页数:

323  

字数:

309000  

内容概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五个之都研究丛书: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对宜居城市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及教训,提出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基于缓冲区分析模型、空间可达性分析模型、空间插值分析模型、问卷调查分析方法等,以街区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分要素分异特征,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重点、对策及建议。该研究对完善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体系,有针对性的建设北京宜居之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方案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宜居城市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第一节 宜居城市思想渊源与形成发展阶段
一、国外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
二、国内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
第二节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二、宜居城市的综合测度方法
三、宜居城市综合影响因素研究
四、国外重要的宜居城市发展思想
第三节 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二、宜居城市定量评价体系研究
三、宜居城市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四、宜居城市建设的提升对策研究
第四节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宜居城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宜居城市的内涵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二、宜居城市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宜居城市相关基础理论
一、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三、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四、健康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五、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六、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七、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八、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温哥华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二、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三、墨尔本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第二节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大连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二、青岛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三、杭州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四、成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第五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理念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 宜居之都建设理念
第二节 宜居之都建设的基本模式
第六章 北京宜居之都判别标准及综合评价方法
第七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现状与总体评价
第八章 空间合理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基础
第九章 产业生态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前提
第十章 社会公平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重点
第十一章 居住安全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关键
第十二章 交通便捷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载体
第十三章 环境舒适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核心
第十四章 宜居北京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
第十五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节宜居城市思想渊源与形成发展阶段一、国外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纵观国外宜居城市研究,可以发现宜居城市探索从19世纪末开始,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及成熟期四个阶段(董晓峰,杨保军,2008):  (一)萌芽期  宜居城市研究的萌芽期开始于19世纪末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矛盾与城市问题频有发生,诸多学者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探索改善人居环境的路径。具有代表性的有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标志着人类在研究城市宜居性方面的开始。此书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是宜居城市萌芽期的标志,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诞生。  (二)雏形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宜居城市的概念才正式被提出。1954年希腊学者道萨迪斯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概念,诸多研究学者在城市宜居性研究方面开始侧重于对人居环境的综合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论著中,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呼吁社会创建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首次人类住区大会,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开始了广泛关注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工作,这标志着人类对城市宜居性的研究正式进人雏形期。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