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
2012-10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张镜源 编
443
36000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本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第一集记载了张锡纯、丁甘仁、萧龙友、王朴诚、曹炳章、恽铁樵、冉雪峰、谢
观、施今墨、汪逢春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是:组织研究攻克疑难病症,探讨研发中药及保健新产品,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国际合作,书刊编辑,展览展示,咨询服务。 张镜源,山东海阳市人,现任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曾在陈毅、万里、谭震林、叶飞、张彦五位领导身边做秘书工作。离休后,立志在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做些有益之事。在多方支持下,带领全体编审、工作人员用了三年时间,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弘扬中医文化的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以此献给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体魄康健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中医伟业。
张锡纯卷
秋闱不第大器晚成于医名
行道救人实验派大师杰出代表
志行高洁济世活人愿力大
丁甘仁卷
理想的确立——巨匠成长之始
“医为仁术”——毕生的座右铭
爱国如饥渴——儒医的拳拳之心
力挽狂澜——擎起捍卫中医的大旗
萧龙友卷
四诊合参尤重问
医须识药药应良
医道古朴医风淳
中西汇参说病名
脉象卦象细钻研
单方验方简而廉
临床勤思疗效显
……
王朴诚卷
恽铁樵卷
曹炳章卷
冉雪峰卷
谢观卷
施今墨卷
汪逢春卷
张锡纯(1860—1933),号寿甫,河北盐山人,生于清咸丰十年二月八日(1860年2月29日)。他天资颖悟,从4岁开始识字诵诗,少年时广涉经史子集,诵读之暇,游艺方书,识见广阔,才气过人。 张锡纯祖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张锡纯之母刘氏系书香世家之女,父亲彤元为庠生,教私塾,通医、善诗画,著有《莲香斋诗稿》。张锡纯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就显示出诗人的才华。他在题为《天宝宫人》的试帖诗中有一句“月送满宫悉”,其父大加赞赏,并对人说此子“异日当以诗显名”。实际上,日后令张锡纯“显名”的,并不是“诗”,而是“医”。 张家家道小康,世代业儒,其家训为学儒兼习医而益世润身。其先祖张友三有言:“凡后世子孙,读书之外,可以学医。”其父为他取名“锡纯”,含有天赐纯良之意,其号“寿甫”,含有既寿且贵之意,希望他长大后品性纯良,既寿且贵,达济天下。张锡纯谨遵家训,年岁稍长即习儒,读书之暇,随父习医。弱冠之年即为人诊病疏方,每有效验,功底渐见。 为了遂祖望,慰父愿,张锡纯走上了科场求功名之路。19岁第一次乡试落第后,他赴天津继续进学,后来长期在乡间教私塾,兼给人疏方看病。据他自己回忆,起初有人请他看病,因无把握,不敢应允。但母亲对他说:“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鲁莽误人。”听了母亲的话,他开始应诊。 一次,张锡纯诊治一位年逾花甲的病人,只见其身热不退,傍晚尤甚,继而腹部胀满硬痛,手不敢触,昏聩谵语,大便秘结不通。前医诊断为“热人阳明”证,用大承气汤无效。张锡纯觉得用大承气汤通下有理,仍用此方,可病人大便仍不通。无奈,病人家属只好火速请远道而来的刘老中医诊治。刘老察舌按脉,四诊合参,也觉得证合法明,为何无效呢?刘老略加思忖,灵机一动,予威灵仙一味,量只三钱。张锡纯为了偷艺,一直守在病人家中,此时颇感疑惑,旁观不语。但见服下不久,病人腹中作响,解下燥屎几枚。刘老即令病人多多饮水,须臾,病人腹软平坦,体温渐退,不几日便康复如初。张锡纯心中不解,不知刘老独用一味威灵仙奥妙何在。为知究竟,便前往刘老住处求教。刘老见他谦虚请教,就认真替他解惑:“病属热人阳明证,用大承气汤正确无误,但患者病久且年迈,其脏腑之气郁滞,故原医所用汤药皆停顿其间,药停腹中,不下大肠,难以奏效。故借威灵仙走窜之功以触发之,如火药之导火线也,导脏腑之滞气通于外,则大承气汤如冲墙倒壁直通攻下,大便通,病自愈。”刘老所言,给了张锡纯很大的启发。 1885年,张锡纯治愈了当时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无策的危重症,颇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 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重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张锡纯时值壮年,挺身而出,参加了义和团,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中。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张锡纯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潜往母亲娘家黄骅大仁村避难,并被聘为塾师,执教于大仁村南学堂。至今学舍犹在。 1893年,33岁的张锡纯参加乡试,再次落榜。两度秋闱不第,张锡纯自觉仕途无望,遂决意功名,矢志学医以济世。这是张锡纯人生的转折点。一个士子的考场做官梦破灭了,却催生了中国近代的大医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国人上下震动。为救危亡、求富强,知识界多认为必须向日本学习,引进西学,更新观念,增强国力。张锡纯就像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兼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张锡纯学到的这些西学知识,为他日后汇通中西医打下了基础。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张锡纯在盐山县的一所新式学堂里讲学,是当时盐山县唯一能教授代数和几何的教员。 张锡纯立志从医后,潜心岐黄,广求方书,博采众家,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至清朝的医学著作,搜集了百余种之多。他闭门谢客,潜心研读10年,每起沉疴,救危急,名扬一时。 由于深感医道药理之精深,自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认为中西医学各有长短,萌发了衷中参西之念,从此潜心钻研起来。他自学西医,以图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经过10余年的学习及应诊实践,终于在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的初稿,此时他的学术思想已趋于成熟。随后,他开始在《绍兴医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成为杏林咸知的近代开明派医家。 据史载。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甫面世,如一石击水,千层浪起,为医界奉为独一无二之著作,多次再版重印,各地学人,争相抢购,并流传至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学报》称之为“医家必读之书”;《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之为“至尊至宝之救命书”。各省医校多以此书为教材。该书堪称站在当时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及科学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P6-8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1集)》,传主有张锡纯、丁甘仁、萧龙友、王朴诚、曹炳章、恽铁樵、冉雪峰、谢观、施今墨、汪逢春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