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的风格
2011-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崔应令
264
无
《柔性的风格:女性参与建构社会的实践逻辑(双龙村性别关系的百年变迁)》通过对湖北恩施土家族双龙村女性参与社会的实践进行详尽的田野考察,对女性参与建构社会的特殊风格、女性的自我、女性与国家、地方社会的互动以及女性权利地位的百年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性别关系模式及变迁作出探讨。本书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的自我是“情感主体”的,它包括包容性和排他性两个方面,呈现出女性参与社会建构的一种“柔性的风格”。2、在乡村社会的实践生活中,性别关系是均衡的,性别关系的基本结构经由实践而与历史融合,由此形成性别关系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3、乡村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是观念与制度共谋建构出来的。4、女性同国家以及地方社会在实践中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女性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的运行和建设,在新的时期应对国家对地方社会的重塑,形成了区别于男性的另类社会体验,形成性别关系模式的三种类型变迁。
崔应令(1981-),女,湖北恩施人,社会学博士,人类学硕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后,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助理。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妇女研究论丛》、《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编写武汉大学全校通识课教材《人类学基础》,撰写12万字。曾在湖北黄陂、云南周城、湖北恩施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半年以上,累积田野材料共计100万字。根据湖北恩施田野调查材料撰写了8篇论文,其中女性研究系列论文4篇,女性研究相关论文4篇。所撰写的文章曾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或被《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刊用。
序言引言第一章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理论视角第一节 研究背景一 关注女性地位与权利的历史状况及长时段变迁二 关注女性的社会参与及性别关系多样性的结构分析三 关注女性与男性本质关系的探讨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第三节 理论分析视角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一节 社区研究与“多点”田野工作一 社区研究传统二 “多点”田野工作第二节 “家乡民族志”与“场景分析法”一 “家乡民族志”二 “场景分析法”:对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一种综合第三节 研究材料的来源第三章 血亲等级制度下的规范与实践:传统社会中的性别关系第一节 “男尊女卑”和“分工合作”一 生而不同:初生阶段的性别歧视二 长而相异:成长阶段的性别偏倚三 夫唱妇随与分工合作:婚姻中的两性角色第二节 “宗亲至上”与“姻亲原则”一 “宗亲至上”对女性社会权利与地位的制约二 “姻亲原则”的介入与调节第三节 “长者为尊”与“贤能为先”第四节 伦理主导下的性别关系模式第四章 集体生活中的女社员:“阈限”时期的主人第一节 政治生活中的女性权利崛起一 女性对政治身份、权利意识的觉醒二 女性积极参与公共政治活动三 女性直接运用国家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四 男性权力被局部颠覆第二节 被“异化”的女性:集体劳动中的性别关系第三节 “男女平权”下的家庭关系一 长老权力的失落:女性在顺从或反抗中显示个性二 贫困生活中的夫妇平等合作三 女性与丈夫家族第四节 抗争与决裂:三位“能干”女性参与建构自身社会地位的个案分析一 斗争与强女人的形成:时代命运的承担者与开启人二 国家:一个工具和一个法官三 无所遁形的悲伤:扎根于现实及观念深处的传统四 阈限时期的女性命运第五节 革命剧场中的性别关系模式第五章 远足与固守: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索的女性第一节 劳燕分飞终不散:两地分居夫妇的情谊整合一 男性的探险与帮派斗争的是非恩怨二 留守的妻子与“主内”的新内涵第二节 双栖双飞同命鸟:打工夫妇的情感整合一 从农业劳作到打工:“挣”来的新的生存方式二 融入市场三 再度社会化与异化四 打工女在家庭中的新位置第三节 留守故土两相依:长辈夫妇的理性整合一 经济中心被替代与劳动量的加重二 强制隔代养育与亲子关系疏远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性别关系模式第六章 情感主体的女性自我第一节 女性自我的“他性”批判第二节 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呈现一 人前表现与人后表现的矛盾二 女性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性第三节 包含“他者”的女性自我:女性主体的包容性特征一 女性的个人幸福观以“他人”的幸福为基础二 女性人生的意义关乎对他人的奉献第四节 吵闹与自杀的率性行为:女性主体的排他性特征第五节 情感主体的女性自我第七章 女性与男性:性别均衡的百年实践第一节 性别关系的时代变迁:从传统到现代第二节 一种性别均衡观一 两性社会贡献静态均衡二 两性社会地位动态均衡第八章 制度与观念的共谋:被建构的女性社会地位第一节 女性低下社会地位成因的几种探讨及问题第二节 观念与制度的合谋:女性社会地位与作用失衡的原因分析第三节 整体论视角下的女性解放观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