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融大崩溃

(英)梅森 著,徐秀军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英)梅森 著,徐秀军 译  

页数:

2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金融大崩溃:贪婪时代的终结(第2版)》讲述了发生在本世纪初的金融危机摧毁了西方投资银行体系的故事,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了瘫痪,破坏了三十年来一直视为正统的自由市场主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保罗·梅森从信贷紧缩,到经济前沿的余震,探索了美国和英国金融金融狂妄自大的根源,记录了福特工厂、华尔街,以及伦敦的金融现实及其引发的后果。为应对目前现行经济制度面临的挑战,《金融大崩溃:贪婪时代的终结(第2版)》也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废墟中重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保罗·梅森,出生于1960年,是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经济专栏编辑,也是一名资深的行业记者。他的报道和采访足迹遍布全世界,包括美国、拉丁美洲国家、非洲国家和中国。其作品《带电作业和死亡的战斗》曾获英国卫报最佳畅销书奖。

书籍目录

推荐序
第二版序言
序言
第1章
中心商业区危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崩溃
第2章
快速闪电战:华尔街的傲慢扼杀了援助计划并激怒美国
第3章
金融火山:从银行业大爆炸到萧条的火山冬天
第4章
白鞋阶层:放松监管如何使投行无所不能
第5章
次贷危机:低工资水平的经济何以推动高风险的金融
第6章
大冻结:2007-2008年信贷紧缩和通货膨胀急剧攀升
第7章
徒劳的救助: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存亡
第8章
中断的长波周期:萧条前夕还是新的长期上升?
第9章
灾难性的刺激政策:从全球衰退到欧洲危机
第10章
政治经济学的回归:谁为经济危机埋单?
词汇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与此同时,荷兰和比利时大型银行富通银行的股价也受到压力。在周二已损失了股价的21%,到周五又继续损失20%。其首席执行官向媒体保证该银行不存在任何破产的可能。接着,周五晚上一休市他就在没有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解职了。在德国,前30家大公司中,一家名为海波房地产(Hypo Real Estate)的银行,股票下跌42%。海波的问题是,它收购了一家名为Depfa的爱尔兰银行,Depfa严重依赖来自货币市场的短期信贷,现在Depfa陷入危机,所以海波也被卷了进去。  欧洲银行系统的压力增大,主要是因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很多在美国有经营业务的大型银行不得不在已然不能进入的市场借进美元。虽然像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在国内有庞大的储户作支撑,但这对于它们在美国的经营来说却派不上用场;第二,一些银行直接陷入美国国际集团和雷曼兄弟公司的坏账。  现在,欧洲的政治家开始向美国报以嘲笑。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PeerSteinbrueck)抨击美国国会的不作为,并预言:“美国将失去作为全球金融体系超级大国的地位,尽管不会在顷刻之间,但它将会遭到侵蚀。全球金融体系将变得更加多极化。”①同时,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土伦市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这位被法国左派嘲笑为撒切尔先生的人极力抨击盎格鲁一萨克逊模式,“市场从不出错的理念是疯狂的……目前的危机必须激励我们重建资本主义的道德和工作基础……自由放任已经结束了。总是知道如何优秀的全能市场已经结束了。”②  星期五晚上,危机管理人员开始行动。在那个周末,布拉德福德一宾利银行、海波房地产和富通都倒闭了。布拉德福德一宾利银行被国有化,其业务迅速出售给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其500亿英镑的债务由英国政府承担。海波房地产由德国政府进行救助,德国政府组建了一个私人银行财团提供350亿欧元的贷款。比利时和荷兰政府给富通提供110亿欧元,各自享有它49%的股份。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全新的、引人入胜的报告……梅森头脑敏锐--却表现出愤怒。”  ——威尔·哈顿,《卫报》    “一本关于金融危机的好书。”  ——《标准晚报》    “人们需要的是关于金融危机的值得信赖的指导……而《金融大崩溃》正是这  样一本书。”    ——约翰·格雷,《新政治家》  “对金融危机的简明易懂、敏锐又具争论性的描述。”  ——奥利佛·卡姆,《泰晤士报》    “一位记者对新闻核心事件的观察,他用鲜明的笔触使事件跃然纸上。”  ——《星期日电讯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融大崩溃 PDF格式下载



   这个世界从2008年9月开始,就没有安分过。
  
   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所牵连,都希望能从深层次上理解并解释这场危机的成因。与此同时,政府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无论何处方式,都或多或少的摊薄了现有的财富。出于心理上的防御机制,还是希望能找出一种全新的思路,在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能彻底解决这场危机。
  
  
   在贪婪的银行家的鼓动下,废除1933年银行法,放松管制,解除了套在老虎头上的枷锁。
   逐利本性,促使银行家揭开了次贷的潘多拉盖子,引发了埋葬自己的危机。
   热钱在次贷危机中撤出,在政府焦头烂额之极,又掀动了大宗商品的泡沫。
  
   在应对这一方式过程中,单纯的货币刺激,财政刺激,以及量化宽松等方式都粉墨登场。
  
   虽然中断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的衰退周期,但是以货币供应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不过就是用通货膨胀替代了萧条而已。
  
   财政刺激,量化宽松等政策形成以刺激行动和复苏乏力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危机。随后第三阶段形成了二次衰退的威胁,希腊,塞浦路斯陷入通货紧缩,竞相采取阻碍全球化发展的退出政策。
  
   在新自由主义陷入困境时,他们迫切需要采取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或阐述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只是,结论早已经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给出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在阅读《Bad Money》时,形成一种观点,金融行业的所谓理财都是庞氏骗局。终于也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原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Minsky Moment。
  
   对于影子银行系统,竞争性货币贬值等,这些在2013年屡被提及概念,书里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在2013年4月12日,作为避险功能的货币,黄金,暴跌240美金,引发了一场新的恐慌。真的不由得不想,我们又面临一个Minsky Moment了?
  
  
   作为一本新闻著作来说,Paul Mason的<Meltdown: the end of age of greed>做到了每一句话,每个数字都有据可查。相当详尽的引用资料,保证了它的真实性。同时,作为一个经济类的记者,Mason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对于经济的阐述也是相当有深度和理论基础。
  
   建议对照《Bad Money》(中文翻译:金融大崩盘)来阅读,虽然描述的同一场危机,随着取角不同,理解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
  
   不得不说的,这本书,特别是后面几章,是不是通过google自动翻译?很多句子不仅晦涩难懂,还包含歧义,从正从反,都无从理解。还有原文引用,居然没有引号,没弄明白是排版还是翻译的问题。迫切期望能读到原版著作。
  
  
  
   P129 在本土遭受重创的新自由主义没有资格要亚洲国家做“资本主义好伙伴”,对俄罗斯的石油管道有所异议,对中国的民主进程横加指责,或者肆意批评别人为艾恩.兰德的《地球战栗》唱赞歌。
   ====明显的歧义
   P138 促进经济增长的贪欲在于已经破灭的战后经济快速发展
   ====无从理解
   P88 在经济繁荣时期发行的价值58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开始发挥经济改革计数器的作用。
   ====应该是 “盖革计数器”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