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中庸>>导读

雷原,郭思敏,张媛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

雷原,郭思敏,张媛  

页数:

136  

字数:

120000  

内容概要

《大学中庸导读》本着述而不作的精神对《大学》《中庸》加注了拼音、注解与导读。《大学》重在明明德,明德是天人之同然处,亦是人之同然处,至此明德境界则身修,身修则可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明明德则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庸》重在讲诚则明,明则诚,明在知道,道即为中庸之道。
《大学》《中庸》虽不如《论语》具有“欲载吾之空言不如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的寓教于故事之中的生动特点,但其论述雄健有力,逻辑性强,直透事物之本体,虽然仅有五千字左右,然而国学经典具有一通百通之功效,精通《大学》《中庸》亦可奠定人生之根本。
《大学中庸导读》雷原编著。

作者简介

  雷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西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行政教育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委党校教授、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教授、全国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华孔子学会儒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苗族经济促进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农耕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目前,还担任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课题组首席专家,创立了文化资源份额化交易模式。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哲学、人才学、管理学、三农问题、国家战略等。

书籍目录

《大学》导读
《中庸》导读

章节摘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是性是自然具有的,是天赋予的,或者人与天共有的,是人与天的“同然处”。正如孟子所讲,某个人某一天到外面去,突然间看见自己父母的尸体暴露在外面被野兽、虫子吮吸咬吃着,乍然间产生了一丝难以接受的情感,急忙回家拿来农具掩埋了自己父母的尸体。这种难以接受的心即是人性之“同然处”。这个性是与天俱有的,此性便是天命。依此性而行之路以及依此性而行背后蕴含的精神即是道。由此可知,性道是统一的,性是自然的,道是人文的。中国文化是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人文虽说是外在的,但却发乎于内在之性。由此还可以推知,道即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是文化中之“共相”。是文化的核心价值。此“共相”会伴随中国历史,演化附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附着在中国历史中的周、秦、汉、唐时期。在此时期实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理想。  “修道之谓教”,言下之意教育之宗旨仍在修道,即以道德为教育之根本。修道重在学会做人,所以《论语·学而》中有:“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则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致的。那么,实现这种道德人生、理想文化的方法何在?本章又进一步讲了“和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就是说“中”是超越“喜怒哀乐”的,是喜怒哀乐之“共相”,既不是喜怒哀乐又是喜怒哀乐,是喜怒哀乐发而未发之境界。此境界是心之体,正如王阳明的“四句教”中讲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就是没有分别心的境界。然而此境界很高,一般而言能发而适度、发而有节制,达至“和”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  ……


编辑推荐

  《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导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以此体现述而不作的治学精神。对这些经典的阐释有利于奠定文化基础,厚积薄发,使我们的文化永远有一个凭借。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经典著作,并且我们对经典永远保持着一种敬意,使经典著作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源泉,如此,也使我们的文化自始至终有一个中心。  《〈大学中庸〉导读》不仅加了拼音,还加了注解与导读。《论语》、《大学》、《中庸》被列入《四书五经》,自宋之后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今天以这种敬意与温情对待仍然是必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既离不开这种精神,也离不开这种做法,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与态度。中华民族即使遇到磨难或灾难,有这样那样的不测,若还有几部经典,我们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下来,记在大脑里,藏在心中,用在实践,我们的中华民族就必然有复兴之日。背诵和研读经典,有熟能生巧的意义,修身养性,启迪智慧,这必将对改变人生的气象具有积极作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中庸>>导读 PDF格式下载



儒家经典,中华文化的精髓,很喜欢


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好书


第二次购买了,很好的书


儒家文化,百读不厌。智慧的光芒启迪后人


带拼音,注释取多家,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