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帝国图记

(英)怀特 著,托马斯·阿鲁姆Thomas Allom 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

(英)怀特 著,托马斯·阿鲁姆Thomas Allom 图  

页数:

304  

译者:

刘佳,马静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古老而腐朽的封建制度历经两千余年,犹如西天的落日,只有余晖照耀着这片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踏足这片土地,他们中有旅行者,有冒险家,有商人和传教士,也有少数的没落贵族,他们最初是怀揣着对东方帝国的好奇心情来探访中国的,或多或少也有着某种想象和希冀,以为遍地黄金的东方土地必定会为他们带来荣耀与财富。甫一到达,他们确实感到了震撼——中国辽阔的幅员,丰富的?源,奢华壮观的建筑,如诗如画的风景都让他们迷醉。然而在天堂般的土地上,百姓的生活却如在地狱。没落腐朽的封建统治,猛于虎的官府盘剥,大帝国的固步自封,破败衰朽的农耕经济,这些又无一不令来自工业文明社会的西洋人信心爆棚,一群完全不了解东方的“游客”不免仅凭一鳞半爪、浮光掠影的观感,便对中国文明下了管中窥豹的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形诸文字、绘画,传回西方世界。 由英国怀特、托马斯·阿鲁姆编写的《清帝国图记》是一部以版画加文字的形式反映清代中晚期中国的风土人情、景物地貌,包括一些民间传说以及沿海地区市井百态的书。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以版画加文字的形式反映清代中晚期中国的风土人情、景物地貌,包括一些民间传说以及沿海地区市井百态的书。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古老而腐朽的封建制度历经两千余年,犹如西天的落日,只有余晖照耀着这片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踏足这片土地,他们中有旅行者,有冒险家,有商人和传教士,也有少数的没落贵族,他们最初是怀揣着对东方帝国的好奇心情来探访中国的,或多或少也有着某种想象和希冀,以为遍地黄金的东方土地必定会为他们带来荣耀与财富。甫一到达,他们确实感到了震撼——中国辽阔的幅员,丰富的资源,奢华壮观的建筑,如诗如画的风景都让他们迷醉。然而在天堂般的土地上,百姓的生活却如在地狱。没落腐朽的封建统治,猛于虎的官府盘剥,大帝国的固步自封,破败衰朽的农耕经济,这些又无一不令来自工业文明社会的西洋人信心爆棚,一群完全不了解东方的“游客”不免仅凭一鳞半爪、浮光掠影的观感,便对中国文明下了管中窥豹的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形诸文字、绘画,传回西方世界。
到了清代末期,西方的坚船利炮攻开了中国的国门,迫使清政府签下屈辱的条约,本就自以为是的西方人开始以胜利者的姿态、以优越文明的视角讲解中国,图画东方,其中更不乏以强盗的逻辑解释自身的侵略行为。也许最初踏上中国土地的西方人还可称得上是观光客,但鸦片战争之后,他们已经不折不扣地变成了侵略者。
本书正是初版于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1843年,在作者的序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人对东方中国观感的上述转变,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毫不掩饰地站在侵略者立场对鸦片战争的“评价”,自认优越地对清帝国当时的现状甚至中国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指指戳戳。这是作者认知的局限,历史的局限,也是不同文明间不可避免的偏见。可以说,这些完全不同立场的、不乏谬误的、生硬的指戳会让中国人很不舒服,但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中国人的胸襟日渐宏阔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理性地、从容地从这些异族记录的史料里,读到一些新鲜有趣、对于丰富我们对自己国家历史的立体认知不无裨益的东西。
这本稿件自2009年初夏开始编辑审阅,跨越了2010年几乎一整年,因原稿作者所使用的英文与今天的英语有较大差别;再加上似是而非的名词译音,并且清代的人名、地名、官制、地理区划亦是无比繁杂;作者写作本书时还借鉴引用了一些前人书籍资料,难免以讹传讹,这些,都为翻译增加了极大难度。单纯就语言翻译而言,“信”尚且难能,遑论“达”、“雅”。尽管译者与编辑们共同核查了大量资料,整理文字,索隐史实,但仍有个别问题实难索解,无奈保留原文的说法。
作为一个西方人,原作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古迹的描写,穿凿附会、以讹传讹、地名人名之误常现笔端。如将“焦山”写为“秀山”,地名由人名而来,地名一错,人名亦错,东汉的隐士焦光变成了不知所云的Tseaou-kwang。再比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人将北京称为北都,这是不对的,北京就是京城,不能加个“北”字,满人入关前,曾建都沈阳,入关后,往往称沈阳为北都。还有对于长城的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亲身去过长城,甚至对于长城是否存在都是持存疑的态度,但是,他在中国的时候,大概曾听人提到长城,毕竟皇帝年年去热河,是要经过长城的,再加上他据去过长城的西方人所作的游记所记,于是凭揣想写出了关于长城的篇章,笔下写到的长城某些关隘,或从别处抄来,或根据中国某地的方言音译,其真实面目,根本无从猜测了。除了长城之外,通览全书,发现作者是沿海岸从北到南活动游历,沿运河,到过临清、镇江、定海、宁波、广州,对于中国内陆的情形则相当陌生,所以他把武当山搬到了江西。作者在文中屡次提到“江南省”,这应该指的是江浙地区,清代的行政区划中无江南省之名,江苏和浙江各有巡抚,但同归属两江总督管辖,统称江南地区,不加“省”字。对于运河的描述,也是很让人觉得不知所云。作者明确说大运河起点在临清,我想这是他的误会。运河自陆续开凿以来,北面开通之后,一直是联结南北的重要纽带,直到清末,运河北端都是在北通州,后来河泥淤塞,冬天水浅走不了大船,清代中期以后朝廷财政已相当窘迫,贪污成风,黄河水患尚难治理,运河疏浚更是遥遥无期,所以许多人往往先走运河,船到山东后,改漕运为海运,为京城输送南方的粮食、茶叶、绸缎等货品。也有的在山东临清起旱,改马车运货进京。大概作者看到临清码头的繁盛,起货上岸的甚多,前面不再走船,便误以为运河到此为止了。
以上所列只是舛讹的一部分,另外,书中关于单位的使用,多是“英尺”“英寸”“华氏度”等非公制单位,如果硬性改为现在出版物要求的公制单位,行文未免有些可笑,所以保留了作者原文的叙述,不再折算。
本书插图版画的作者是托马斯•阿鲁姆(Thomas Allom),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建人,他是根据荷兰、英法多位作者的中国风情画作,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游历,综合想象创作出这百余幅精美的插图作品,因此,其中可以有趣地看到高鼻深目、却一身中国衣装的华人形象,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文字作者为传教士赖特(G.H.Wright),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似乎也算不上透彻了解,书中的观感多来自道听途说的记叙和自己浮光掠影的匆匆一览。作为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因为往往有着盲目的优越感,所以他的讲述中不可避免带有文化偏见以及大量的地理历史谬误。但作者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同时也没有中国正史、野史记录者在意识形态方面通常受到的影响与局限,因此,他的文字大部分具有一种别样的真实,他为中国女性地位之低下唏嘘不已,他为中国农民的悲苦生活感叹连连,同时他也写下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养蚕缫丝、种茶栽棉技术的高超。
距今不过百多年的光景,中华的风物、人情已俱不相同,今天的读者通过书中这些精致的图片回溯我们曾经的历史,殷鉴不远,既可以作为史料留存,也可让今人记住我们曾经的耻辱,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正是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

书籍目录

序中国长城普陀宗乘之庙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北京西大门北京皇家园林道光皇帝阅兵官员府邸晚宴官宦家中的杂技表演官员的拜访礼节达官显贵的亭阁花园达官的内宅贵族女子的闺房北京灯笼商的陈列室中国八旗军禁卫军弓箭手官宦之家的妇女勤劳的中国女性街头剃头匠中国剃头匠抽大烟的人纤夫衙役和囚犯审讯犯人竹杖之刑打板子的刑罚枷刑夹刑天津戏院天津的游医临清的街头表演踢毽子通州府卖猫肉和茶叶的商人东昌府卖饭人黄河人海口逆水行舟千帆过——京杭大运河运河上的卫所迎春的仪式元宵节赛龙舟丰收节的祭献婚礼的筹备迎亲队伍祭奠已故亲人求签算命《日月奇观》种茶记茶树棉花洁净的棉花春蚕作茧煮茧缫丝染丝水稻种植插秧拖网捕鱼和鸬鹚捉鱼?京城南京瓷塔南京金陵桥江南虎丘虎丘试剑石宫殿漫游镇江西门银山焦山上的皇帝行宫扬州渡口瓜洲水车太湖碧螺寺杭州西湖乍浦钱塘江口浙江省的富春山湖州的蚕丝场宁波城甬江人海口定海定海云谷寺佛像宏伟的普陀寺福建武夷山厦门从鼓浪屿看厦门厦门古墓从香山炮台俯瞰澳门澳门的大湾澳门妈祖庙澳门的寺院香港——上海香港的竹制?架水渠中国商人的住宅中国商人潘长耀之家潘长耀住宅的喷泉庭院运河边的宝塔和村庄虎门炮台广州的街道广州郊外的寺庙河南寺广州的帽店斗鹌鹑的广州船夫肇庆府附近的西樵七星岩广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帝国图记 PDF格式下载



书里面的图都是现代画师补画的,我还以为是作者画的呢


  “作者在文中屡次提到“江南省”,这应该指的是江浙地区,清代的行政区划中无江南省之名,江苏和浙江各有巡抚,但同归属两江总督管辖,统称江南地区,不加“省”字。”
   译者肯定没学过历史,江南省即明朝的南直隶,系清初建制,康熙年间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但名称一直在公私沿用,清末尚有江南省造龙洋。两江总督指江南江西总督,总辖苏、皖、赣三省,和浙江没有一毛钱关系;浙省在有清一代属闽浙总督管辖。这种错误,稍微读点书就能避免。
  
   “ 焦光变成了不知所云的Tseaou-kwang ”
   Tseaou-kwang 是标准的威妥玛拼音,就好像江南一直被拼做'KIANG NAN" 一样,这有什么好不知所云的呢?在我党的汉语拼音出世以前,公私文书都用威妥玛拼音法的。
  
  “本书插图版画的作者是托马斯•阿鲁姆(Thomas Allom),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建人,他是根据荷兰、英法多位作者的中国风情画作,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游历,综合想象创作出这百余幅精美的插图作品”
   翻这种书,没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必备的历史知识储备也就罢了,最起码作者的背景都没弄通。阿鲁姆(一般翻译做阿罗姆)从来没到过中国,又何来“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游历”呢?
  
   此书早有译本,上海古籍的《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印刷的不错,译文也好很多,惜非全豹。这么好的一本书,就找不到一本像样的中译本么!


  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图片了 线条清晰有质感 虽然不是绘本 但是图片质量却不比绘本的质量差 用纸也很好 很适合摆在书架上 爽眼哦 而且 好像还显得很有文化 对于不爱看书的人来说 可以很随意的拿来翻翻 说不定从此爱上读书了 哈哈


  天津教育出版社最近重新出了这书,纸张和图片质量都不错。虽然阿鲁姆的绘画在准确性上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但与文字配合阅读,还是让现代人能够从西方人不同的视角了解到十九世纪的中华帝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82114/


  关键句:“1843年首次发行的一本名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画册”
  
  
  
  肇庆四景“现身”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5-1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于敢勇
  
  
  
  画册
  
  肇庆鼎湖山
  
  羚羊峡
  
  七星岩
  
  崇禧塔
    ●《鼎湖》呈现出满目苍翠、奇峰高耸、瀑布飞泻的景象。亭台楼阁遍布,远处寺庙建筑群依山而建,掩映于丛林之中;近处人们正沿路而上,有的还抬着轿子。
  
    ●《羚羊峡》描绘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的景色。岸边依稀隐现村落,而江心岛上民房排列井然。
  
    ●《七星岩——星湖》中,岩如七星形状排列地上,与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交相辉映。
  
    ●在高高耸立的崇禧塔的南边,西江滚滚东去,江上帆船顺流而下,5名儿童在一起快乐地踢毽子。
  
  
  
    本报肇庆讯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梁毅娟)肇庆美景享誉海内外,其实早在清代末期,肇庆的七星岩、鼎湖山、羚羊峡、崇禧塔四个风景名胜,就出现在1843年首次发行的一本名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画册里。一位热心的网友“九洲岗”近日的惊人发现,立刻引起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关注。
  
    这本大型画册出自英国建筑师、插画设计家阿罗姆(ThomasAllom)之手,据了解,是他借用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画稿重新描画的19世纪的中国世态风情。
  
    清朝洋人入粤必到肇庆
  
    画册内收百余幅反映中国风土人情的金属版画, 其中有4幅分别描绘七星岩、羚羊峡、鼎湖山和崇禧塔的版画。
  
    从这生动活泼的四幅画中,世人可以感觉到,尽管当时已经进入清朝康乾盛世晚期,但肇庆依然物阜民丰,人民生活比较安逸,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过着恬静的农耕生活。
  
    “肇庆曾是明清两广总督府所在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士来广东,必定到肇庆一行。因此,肇庆风光也很早为国内外所知。”肇庆的资深导游谈雅伦老师如此解释。
  
  
  
  
  
  


  前阵子翻《清朝的皇帝》查资料,老许满篇的考据直看得人头晕,顺手把《大清帝国城市印象》放在床头解乏。
  
  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China,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初版时间在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结束那年。那时的中国,还保持着大清帝国最后的体面,一派繁荣和平景象。在欧洲人眼里,仍然是其大无边的天堂国度,是一千多年来唯一能和罗马帝国相较的“中华帝国”。
  
  埃及人在神庙王陵之外尚有成片贵族陵墓壁画描述斗升小民的日常生活,而中国人除了在成篇累牍的文字中臆测外,何尝有机会一窥老祖宗时代的情情种种?中华风物(万古长城、西直门外、江南闺阁、秦淮古桥、湖边道观、东海妈祖);坊间百态(民工食摊、广州帽庄、天桥杂耍、江湖郎中);世间民情(中秋拜月、祭祖祀亲、收受聘礼);战争场面(虎门战役、英军营地、攻占定海):这些都经Thomas Allom的画笔,一一呈现眼前。中国的长城、运河、圆明园、景山、午门、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闸门、捕鱼、宴请、鸦片、辫子......也是经这本画册流布了全欧洲。
  
  Thomas Allom没有来过中国,而是借用别人的素描稿重新描画19世纪的中国世态风情。目前所知,他主要借用了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随团画师Willian Alexander的画稿。毕竟不是亲身经历的,细节处的偏颇不少,象江南缫丝一图,几个缫丝女子的脸庞形态,活脱脱就是欧洲乡间女子的翻版;澳门妈阁庙前的两个男子,顶了日本和尚的发式,身上衣不衣、袍不袍,反倒更象印度僧侣。但瑕不掩瑜,Allom的再创作大体上是考究的,没有太大偏差。整本画册格局一律右手为整页的独幅版画,共约一百二十余幅;左手页为版画说明,附小幅的临摹原画,大部分由Willian Alexander所做。全书除了封面的烟色,其余画面全为黑白,写意苍劲,又兼版画的细腻写实,韵味十足。
  
  比利时人画笔下的《蓝莲花》已使人备感亲切,而《城市印象》给我的感觉是"回家",能够如此直观地细细体味关于那个逝去年代的遥远记忆,这种经历,弥足珍贵。
  
  
  摘了一些版画,陆续更新在这里
  http://ceresp.blogchina.com/2346437.html


我昨天刚看到,图片的确很棒的。文字质量待核实。


2012-02-13 23:14:46   来自: 常凯申
清帝国图记的评论 2
  “作者在文中屡次提到“江南省”,这应该指的是江浙地区,清代的行政区划中无江南省之名,江苏和浙江各有巡抚,但同归属两江总督管辖,统称江南地区,不加“省”字。”
   译者肯定没学过历史,江南省即明朝的南直隶,系清初建制,康熙年间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但名称一直在公私沿用,清末尚有江南省造龙洋。两江总督指江南江西总督,总辖苏、皖、赣三省,和浙江没有一毛钱关系;浙省在有清一代属闽浙总督管辖。这种错误,稍微读点书就能避免。
  
   “ 焦光变成了不知所云的Tseaou-kwang ”
   Tseaou-kwang 是标准的威妥玛拼音,就好像江南一直被拼做'KIANG NAN" 一样,这有什么好不知所云的呢?在我党的汉语拼音出世以前,公私文书都用威妥玛拼音法的。
  
  “本书插图版画的作者是托马斯•阿鲁姆(Thomas Allom),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建人,他是根据荷兰、英法多位作者的中国风情画作,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游历,综合想象创作出这百余幅精美的插图作品”
   翻这种书,没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必备的历史知识储备也就罢了,最起码作者的背景都没弄通。阿鲁姆(一般翻译做阿罗姆)从来没到过中国,又何来“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游历”呢?
  
   此书早有译本,上海古籍的《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印刷的不错,译文也好很多,惜非全豹。这么好的一本书,就找不到一本像样的中译本么!


这位大人,请问您的这本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转让吗?


lz提供地址的图全挂了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