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愚人船

[美] 凯瑟琳·安·波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美] 凯瑟琳·安·波特  

页数:

678页  

译者:

鹿金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1931年8 月,一艘名为“真理号”的船载着50多个头等舱乘客和876 个统舱乘客,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驶注德国不菜梅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航行途中以各种方法排遣时光,在他们的脑海里则有种种光怪陆离的念头时时浮现,通过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

作者简介

凯瑟琳.安.波特,,1890年出生于美国的克萨斯州印第安河市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时接受修道院教育,后抛弃信仰出走。曾任《评论家》周刊编辑,《落基山新闻》记者何艺术评论员。192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浦西翁》,著有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和其他的故事》以及长篇小说《愚人船》。鹿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籍目录

1.目录阴暗的寓言 精致的刻画――《愚人船》译本序第一部 启程我们何时向幸福出航?(波德莱尔)第二部 公海没有房子,没有家……(勃拉姆斯的歌)第三部 海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愚人船 PDF格式下载



   最近一直看美国当代文学,发现的一个特点就是篇幅巨大,内容深邃,想要反映一整个世界的恩怨情仇却总有种力不从心之感,于是整部小说就会给人一种焦灼感,这种焦灼感之下就是读者怎么也无法真切地融入到作品中,不进入状态的理性的读者不是好读者,所以《愚人船》我真的不能说很喜欢。真不过,我能看到作者想表现的远远超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有趣的是,这么一部在美国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在中国反应平平,不仅仅在业余读者,连学术届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可它又的确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
  
   首先,我想是因为文化差异。波特描述的是自己航行时的所感所想,小说的题目又来源于德国的一个寓言故事,在这种语境下中国读者很难有亲近感。特别是小说极力想宣染的那种对西方文化对犹太人的特殊感情,这也是中国读者无法深切理解的。这种态度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歧视那么简单,它还涵盖着一种暧昧不明的情绪。以“真理号”为例,以船长为代表的德国所谓的上层人士对犹太人勒温塔尔的歧视,单独的桌子,嘲笑,甚至以与他同处一个船舱而为耻。同样地歧视表现在对弗莱塔格先生的态度上,刚开始弗莱塔格坐在与船长相近的这个无比荣耀的位置,当大家得知弗莱塔格的妻子是犹太人时,船上的“上流社会”驱逐了他,把他与勒温塔尔贬为一桌。因为船上最开始安排餐厅座位的时候就是按照乘客的相关登记信息排列的,弗莱塔格与“石油公司”的关系使他拥有了可以坐最靠近船长的位置,这是资本主义中金钱至上的规律,有钱的就是大爷。可是对于老牌的严肃的德国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血统。所以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不仅仅单纯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其下掩藏的更深的是美国与德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年轻的美国作者当然对这种死板的德国传统不屑一顾,所以波特在描写这一段时明显是持批判态度,小说中,以美国人珍妮为代表的一些非德国乘客对弗莱塔格的遭遇是抱有同情之心的,当然也只止步于同情。
  
   这就引出我想谈论的另外一点。在这个故事里,你无法与任何一个角色达成联盟。我想作者之所以无法融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把自己与任何一个人物对号入座,因为他们都不讨人喜欢,虽然人都有缺点,可是读者在阅读时总忍不住把自己想象为天真善良的那个。这部小说中是有天真的,善良的,比如艾尔莎,可是她的天真善良来源于她的懦弱无知,她的丑陋与自卑,这样的角色的确不讨人喜欢,可这就是人,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我们不会喜欢她,她实在是太懦弱了,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想中却又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爱,自己喜欢的人又是那么一个肤浅的古巴学生。在小说中,那些强势的人物都是一副罪恶的嘴脸,船长的故作姿态与偏见,舒曼医生道貌岸然下对女伯爵的情欲之想,里贝尔与利齐像畜生一样的调情寻欢,鲍姆格特纳一家的荒唐可笑,胡滕教授的大男子主义与太太的愚昧还有他们对穷人的冷漠。。。这样的例子太多。而那些中层人物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姑娘珍妮是挺可爱,可是她对爱情的态度实在让人不敢苟同,而汉森只是一个热衷于与舞女调情的男人,丹尼是个无聊的美国工程师,他的懦弱跟艾尔莎有一拼,斯科特就是个醋坛子,动不动就来小情绪。至于那些着力描写的下层人物,什么古巴学生,西班牙歌舞团,简直就是社会的渣滓一样的存在。所以说,波特在这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刚好构成了社会的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无论身份贵贱,都是一样的不讨人喜欢。如果说非要挑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的话,我想那就是出场不一会儿就死去的人,那个为了救哈巴狗贝贝而牺牲的没有名字的木偶雕刻者。只是,他的出现只是为了烘托上流社会的冷漠,我们除了知道他手艺好心灵好之外一无所知,如果作者着力描写统舱客人的话,可能还会有酗酒等问题。
  
   所以说,《愚人船》本身就是一个寓言,它一开始就立志于塑造的各种愚人形象,诉说人类的各种罪孽。贪财的,贪色的,傲慢的,偏见的,各种各样的丑陋暴露在我们面前,甚至直接塑造了两个浑然天成的坏家伙——里克和拉克,明明应该是可爱的儿童却像两个恶魔。忍不住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塑造这么一个人世间丑陋的船,还取名为很有讽刺意义的”真理号“?她完全可以抛弃那些不美好的一面只描写美好的一面,这是这就是真理啊。真理就是人的确很蠢,而故以为很聪明。


   我们看这本书时,一定需要学会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波特的《愚人船》,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理解这部小说。
   如果只顾着倾向于对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写作技巧进行探讨,而忽略了该作品更深刻的关于女权运动低落时期女性现状和广大妇女女性意识悄然酝酿,准备再次挣脱父权社会束缚的内涵。那么我们就读不懂这本书。
   在这本小说中,我们清楚地发现,波特是如何以“真理号”的小世界影射当时父权制社会的大环境,展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由于被置于“他者”地位所经历的生活的压抑与困境,同时把自己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人物的塑造表达出来。真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此书名气甚大,但我更喜欢波特的短篇小说《正午酒》。《愚人船》太过雄心勃勃,人物太多杂乱,无法让人真正读进去。同样人物众多的《水浒传》,人物一个个出场,每个人物都带有鲜明的特点,直到一个人的故事讲完,再讲下一个,这样就容易进去。总之,从纯粹阅读的乐趣而言,本书一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