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伪币制造者

[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页数:

383  

译者:

盛澄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伪币制造者》是唯一一部纪德称之为长篇小说的作品——有点像侦探小说,几个误入歧途的孩子犯下使用假币的罪行;又有点像成长小说,以贝尔纳·普罗菲唐迪厄发现自己是私生子而离家出走开始,经历一连串事件,从青涩走向成熟,以回到他父亲的身边结束。也可以称其为冒险小说,记录当下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他们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却又不断迷失。同时也是伦理小说,意识小说,追问个体的道德责任,借文中爱德华的话:“不停地爬自己的坡,只要这个坡是向上的”。这还是一本心理小说,追查伪币,同时也在揭露用话语及行为编织的各种谎言、伪装和虚假表象。

作者简介

  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生于巴黎一个富有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4岁时爱上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1895年同玛德莱娜结婚。1893—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1925年的非洲赤道之行是纪德人生的又一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之行》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   纪德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梵蒂冈的地窖》、《窄门》、《伪币制造者》等,此外,纪德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纪德一生思想比较复杂,他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二次大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是他的思想总结。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纪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巴黎第二部 萨斯费第三部 巴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伪币制造者 PDF格式下载



  唔,看这本书的感觉和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你很容易从字句里找到共鸣,时常感觉作者说出了在你脑海一闪而过或者是长期寻思的问题。可是一遍看完以后,若是不再看一遍,你很容易忘记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
  书里的角色爱德华对自己的书的设想正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它用不着主题。”
  书里的人物关系盘根错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人生态度。
  因为我刚刚看完,也确实没有总结出什么主题,只是有一些看书过程中记下的自己认为很有意思的零星的观点。
  ①书里的裴奈尔和拉鲁贝斯的家庭,都陷入了一个怪圈。长辈希望孩子道德上完美无瑕,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也深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他们郑重的姿态、说教的态度反而让孩子更不容易坦白,反而趋向于说谎去掩饰,可能是为了避免双方的不愉快,也可能是单纯为了逃避惩罚。
  ②爱德华里的日记里写到他和萝拉的感情:两人对对方都有好感,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这种好感是流于表面的。为了取悦我们喜爱的人,把自己塑造成我们想象中我们喜欢的人可能喜欢的形象,我们压抑了自己的本性去伪装出另一个人。而这种伪装是会被时间和岁月消磨殆尽的----终有一天我们会受够了这种对双方的欺骗而回归自己内心的需要。
  ③我们可能平时也会看不起那些自负自傲的人,认为谦逊才是真正的气度,才会被尊重。可是,我们的谦逊建立在我们被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有人认为这种谦逊是本来能力不够所致,又是在我们在乎的人面前所言,人就很容易变得激动、无法自制,开始发表一些自己后来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或者显得自己很情绪化的言论,事后才会明白并无必要激动。
  ④而两个互相在乎的人,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太过热情而吓跑对方,往往会抑制自己的感情,反而会显得双方都很冷淡,最后也竟然就此疏远了。
  ⑤作者谈了很多关于小说究竟该如何写的问题-----爱德华觉得他的书应该不为了写主题而写主题,也不应描述太多,小说虽非完全真实,但是即便非现实的特殊写法中也可以表现出一般来----读者能够自己从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无需赘述……等等。
  ⑥人有时即便知道前来搭讪的是引人堕落的恶友,依然会选择依附,但是最后也应该醒悟而回到正道上来。
  ⑦一个东西的价值竟然这样奇怪-----一张假钱在你未辨认出和辨认出后竟然在你心中价值会变得那么大---即便是高仿的硬币。但是伪币毕竟是伪币,最终成色终究会显示出它掩盖的秘密。书里的人物各有其秘密,但是终会有人知晓,而罪行也无法掩盖。
  ========================================================
  文字非常细腻,心理描写尤其精确。一口气看完做不到,断断续续地看,但是拾起来也能迅速地寻找到共鸣。
  怎么说呢,可能是和作者的性向有关系,他描写感情的文字总有一种女性化的色彩。写男人之间的友情也好,亲情也罢(等等,爱德华对俄里维的感情真的是亲情么),总是让人觉得他在写爱情--所以你看到他写的男人爱上女人总觉得很惊讶。
  不是那种平常看剧啊动漫啊关系好容易被YY的那种---而是他的文字确实给你一种很奇怪的“他们绝对是爱情吧”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不过写到第三卷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没有那种奇奇怪怪的感情描述了。
  


  原文刊于《文艺生活》
  
  《伪币犯》是纪德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被纪德认为是自己创作生涯的一部真正的小说。在纪德的创作生涯中,北非之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经历了由重病到康复的过程,由此他认为自己获得了新生,“他觉得过去自己的生活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太多的道德考虑束缚压制了官能的感受” 。从此,纪德的创作走向成熟。
   在《伪币犯》中,“伪币”象征着一切旧有的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揭露人们虚伪面纱之时,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也都在最后被赋予了不同层面上的新生。   
    一 引领人
    小说中,爱德华日记占据一定的篇幅。日记中写到爱德华正在创作一部名为《伪币犯》的小说。它实际上就是纪德给我们呈现的这部作品。在小说中,爱德华并没有完成他的创作,但真正的《伪币犯》却呈现了出来。
    纪德认为该日记“大部分事件,是对故事本身的促进。” 在日记中,除了提出了纯小说的形式,更多的是通过一个敏锐的小说家的内心独白。在小说中,除爱德华以外的其他重要人物都与其有着重要的联系。出走的贝尔纳成了他的秘书,奥利维哀与他存在着同性恋倾向的关系,帕萨旺是他在文坛上的敌人,劳拉是他过去的情人……
     在纪德赋予新生的方式上,爱德华可以看作是一个引领人。他带领着贝尔纳,最终告诉他应回到父亲那里;他最后让奥利维哀找到了快乐的归宿。他被作者赋予了一个批判者的角色,他在引领小一辈的青年时,无时不透露着对这个社会的评判。爱德华也许晚辈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在拉贝卢斯的身上也许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他不想让青年一代在迷茫中堕落,也不想让自己的晚年沦落为像拉贝卢斯那样。他要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所以他收容偷了自己行李的贝尔纳,放弃了自己的情人劳拉,控诉像帕萨旺那样的作家,所以他内心不愿见到拉贝卢斯。他始终关怀着年轻一代 。小说结尾“我很好奇的想认识卡鲁”。因为,贝尔纳、奥利维哀、乔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新生,而比他们更小的卡鲁又到了成长的阶段,而爱德华又责无旁贷的成为了引领者。小说到此为止,却在无形中生发了一段新的故事,而新的故事注定要写入爱德华的那本《伪币犯》之中。
    二 枪声与自杀
     乔治出于单纯的好奇和希望集体互动的心理参与了一起贩卖伪币的案件。他渴望被人关注,这正是这一年龄段人的共性,当爱德华察觉出这一心理时,采取了漠视,而被冷落的乔治开始反观自身的行为。他和同伴放弃了贩卖伪币的行为,但随之而来的是“同盟会”的建立,他们变得更疯狂了。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日里达尼索,他实质上是一个激进的爱德华。他反对一切当下的文学主张,他利用“伪币”试图给社会造成冲击。失败后,便利用同盟会的行为,颠覆雅善思学校。在他看来,这种清教徒式的学校是应被焚毁的。他的“伪币”变成了“伪阄”,但行为本质是一样的。最终学校解散了。但那一阵枪声,让年轻的乔治觉醒了:“当晚,他一回到家里,就投入他母亲的怀中。”纪德认为只有那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枪声才会惊醒乔治。歌德用维特的枪声拯救了自己,而纪德运用这一方法,使得乔治获得了新生。
     奥利维哀,一个对社会认识比较透彻的人,他不像哥哥樊尚那样无情,也不像弟弟乔治那样盲从。但,他却在社会中同样扮演着虚伪的角色。他违心去承担一份杂志的主编,他了解帕萨旺的为人,却跟随他游历。在法语中“passavant”译为非学者,奥利维哀跟随他只不过是一种嫉妒的排解。他的内心中存在着同性恋的倾向,而那个对象就是爱德华,他的种种行为不过是想引起爱德华的注意而已。所以,在他为其创刊号誓师的聚会前,十分渴望爱德华能够前来。在聚会中,他的嫉妒发展到了极致,使得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与人大动干戈,最终被爱德华带回了家。奥利维哀认为“自杀的可能性只在人们达到最愉快的阶段,而这种愉快此后只能每况愈下永不可追。”所以在他得到与爱德华同处的机会后,确定那就是自己内心的最大欢愉,为了永保这种欢愉,他选择了自杀。
     在纪德眼里,同性恋的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他认为是对旧道德反叛的形式之一,他主张的是个性的绝对解放,无拘无束的满足欲望和本能,以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生活。所以奥利维哀的塑造本身就是一个反叛者,纪德采取自杀的方式,是让奥利维哀获得新生,因为“青年或少女,必须通过一个可怕的阶段”而在这阶段中“精神的伟大始终存在于拒绝,存在于热切的不安于现状之中。” 奥利维哀被爱德华解救后变得从容了很多,不再羞愧,他果断的放弃了但任帕萨旺麾下杂志的主编的职位,他的精神世界开始向爱德华靠拢。他之于爱德华是一种重复的开始。   
    三 流亡
     “贝尔纳,我非常喜欢这样一个人物。” 纪德曾这样说过。贝尔纳的流亡,正是纪德流亡在文本中的体现。
     贝尔纳在偷读母亲信件后得知自己是个私生子,便立志离开这个家庭,要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其实,即便贝尔纳不明了自己的出身,他也会出走的,这是由他天生具有的反叛性决定的。他要找的只是一个适当的理由罢了。他认为“只有私生子才是自然地产物。”在小说开始部分,通过对普罗费当地的记述,我们已经窥探到了贝尔纳的家庭的情况。每个家庭成员无一例外的都扮演着自己虚伪的角色,离开对于贝尔纳而言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于流亡,这样的描写在纪德的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总之,纪德认为“家,是一切能引起人觅得安息的处所;我也憎恨那些牵续的情谊,情人似的忠心,思想上的成见——总之,一切损及正义的东西;我曾说我们应该时时准备着接受每一种新的事物。”(《人间食粮》)“因为家关住了我。”(《浪子回家》)纪德在非洲之旅后,如获新生,因为他经历了生与死的折磨。纪德让贝尔纳经历流亡,正是纪德给他新生的方式。贝尔纳出走时,身无分文,漫无目的,因为纪德看来“投身尘世间也需要放弃自我”但贝尔纳出走后,面对自己曾想过的自由的生活,他动摇了。当他爱上劳拉时,他对她倾诉“自从遇到您以后,立刻我就放弃追求我所憧憬的自由……在您身前,我连欲望都没有了……”在经历爱情的洗礼后,贝尔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其后贝尔纳与萨拉发生的关系看,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肉体上的体验,所以他离开萨拉时才会“竟无一吻,竟不回头”。
     会考后,贝尔纳陷入无边的迷茫之中,引领人爱德华此时已不在身旁。这时,纪德巧妙的介入了天使这个角色。天使,引领他,见识了类似纳粹党份子的会议,见识了贫民窟的生活状况。在他与天使经过一夜的“搏斗”后,他决定重新回到他曾离开的家庭。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这是由贝尔纳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他自身的反叛与对抗的习惯一定会促使他反叛他自己的反叛行为;这同样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因为“青年们永远找不到真实,他们的反抗无济于事,都以失败告终。”
     他回到了那个原来的家庭,但弟弟卡鲁已经开始步向成熟。这一描写很像是《浪子回家》的再现。归家的浪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弟弟出走。所以,这也是一种新生的方式。
     无论是乔治感受到的枪声,还是奥利维哀的自杀,或是贝尔纳的自我放逐,这都是一种对传统旧道德即“伪币”式社会的反叛。在《伪币犯》结尾处,纪德写道上帝“残忍!这是上帝的第一种面目。”纪德不是背离整个社会的认同,在他的宗教观里是“和上帝联盟,与人为敌;他相信上帝不会制造谬误,因而不背弃上帝,他抨击的是基督教的道德。” 所以纪德笔下的青年人,在背离传统道德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原始的自我救赎,是获得一次洗礼后的新生。
  


  第三遍,终于读进去了
  
  读书里面最大的挫败感是一本名著放在面前,无论如何都读不进去,宛如置身于昏昏欲睡的春天午后,或是酷暑难熬、心浮气躁的夏夜。这个时候,平日里的其乐无穷仿佛遭到了幸灾乐祸的反扑,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莫大怀疑,因此这一本阅读失败的书可能会让你对所有的书都味如嚼蜡。
  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前前后后读了三遍,还好,第三遍总算读进去了,那一刻通体舒泰。
  第一遍是在如今看似十分遥远的青葱岁月,看了半天,没看到一个关于造假币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有如惊险小说里的犯罪集团出现,这种理解期待上的偏差顿时让阅读索然无趣。
  几年前的第二遍原以为以为已经准备好,静心恭迎。读至一半,猛然发现从头至尾都是未能融入其中,不过是在一味往后机械翻页,只得忍痛作罢。
  第三遍里,当看到了那个小小的伪币出现时,不禁宛尔一笑,那时作者已进行大半,回想到前两次的困难重重,与此次的顺畅无比,不由得是要有些感慨的。
  每一个作家身上似乎总有着一些固定主题,让其穷尽一生,反复摩挲。《伪币制造者》其实是与纪德的另一名作《人间的食粮》一脉相承。后者正是写给少年的一首赞歌,一篇鼓动之作。行走大地,浪迹天涯才是正途。如果说它是带有散文诗的浪漫色彩,《伪币制造者》则是一下子落入了更加真实的世俗生活里。同样,他描写了一群正对世界张开犹疑双眼的少年。犹如与《人间的食粮》对应,小说开首第一页就是一名少年离家出走。
  所以如果是以此视角读进去,顿觉简单而有趣了。苏醒的少年们总是带些盲目的,做作的,在往何处去的问题上逡巡徘徊,沉吟不已。这一群少年里,有着成熟者,青涩者,阴险者,走入歧路者,理想主义失败者和早早凋零者。他们或是在自己的身上寄托着无限大的希望,或是对这个世界匆匆地下着自己的定义并身体力行,对父兄往往是同情鄙夷。作者的写作也仿佛正是从少年的视野出发,青年正在挣扎,有的已经沉沦;父辈早就庸俗;而走向死亡的老人更是惶恐不安。
  至于作者对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方面寄予的意图与期望,不遵循结构,散任自由,造出一篇小说里的小说,那则是要在内容上读进去以后才能感觉到锦上添花的。在这部一心想要摆脱传统小说窠臼的作品里却又安排了无数的巧合,想想倒是颇有意思。
  再回想当初读不进去,反复翻阅出版说明或是译者前言,倒是有害无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大部分的前言都是点明作品的意义,有时,这些意义却更像是中学语文考卷里的标准答案。书都没能读进去,意义焉存?就像《白鲸》,先把那些人与自然的大道理抛开吧,当初读得兴高采烈,就是感觉到了作者在漫天撒网的胡诌,他说得开心,读者也跟着高兴,然后那些无数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滔天巨浪里出没隐现了。此时,阅读的快感就会恩赐到了你的头上。
  


   篇幅的长短绝对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因素。纵然你知道《伪币制造者》是安德烈-纪德一生中写过篇幅最长的小说,同时你还知道纪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你也别太把篇幅当一回事。要知道海明威最广为人知的小说是《老人与海》,马尔克斯最优秀的小说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当然在阅读一个重要作家的时候,他最长篇幅的小说又是这个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在你读完《地粮》、《梵蒂冈地窖》、《窄门》之后,静下心来再去看看《伪币制造者》,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盛澄华这个译本在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版本中(想想李斯那个被无数人唾骂的译本),实在是最佳的选择了。
   纪德的文章不好读,但《伪币制造者》算是他作品中情节性比较强,理解也比较简单的一部了。而我在阅读渐入佳境的时候,脑海中竟然浮现出宇多田光对着话筒唱着:“I'm a prisoner of love;prisoner of love”,接着一根红丝带漂浮在空中串起一帮穿着白衫青年男女的场景(详见日剧Last Friends)。我不得不说,纪德这部小说的情节实在是非常的狗血。
   纵观整部小说,给我最直观地影响大概就是——各种婚外恋、忘年恋、同性恋穿插在整个故事之中,如果情节能够再唯美一点,那么纪德绝对可以成为一个耽美文学的大师。当然熟悉纪德的人应该知道纪德本身是支持同性恋的,而他在作品中也没有避讳什么。
   我觉得故事的进程是由三个非正常恋情决定的。第一是裴尔纳发现自己是私生子开始了整部故事;第二是由于文桑勾引莎拉[待查]推动了整个情节的发展;第三是由于老钢琴教师女儿的私生子波利[待查]自杀完结整个故事。全文的叙述除了作者第三人称的叙述外,还穿插了爱德华的日记作为主要叙述部分。
   当然爱德华除了自己的日记之外,本身就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爱德华的介入,我可能会把裴纳尔与俄理维的关系看作是贾宝玉和秦钟那样的关系。可由于爱德华,小说中产生了一个由三个男人组成的三角恋。核心人物的三角恋关系,以及周边人物或是亲戚或是熟人或有孽缘的各种关系,最终形成了《伪币制造者》中人物虽然不多,但却极端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纪德可能试图在这个有限的篇幅内既能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又能浓缩整个社会的复杂性,而他却是做到了。不过这也让他的小说牺牲了很多——首先是合理性,人物形象越鲜明我觉得人物的刻画反而越做作,人物就完全成为了“小说人”而不是“现实人”;其次是完整性,由于繁杂的人物关系与一直变换的叙述角度,让人觉得小说没有重点,虽然作者在转场上运用的很自然,但是却觉得每个情节都没有讲透;最后是真实性,小说的内容是反映社会的问题,而这部小说所反映的问题太浓缩了,以至于有的地方其实经不起推敲。
   不过我一直没有把纪德看做是一个讲故事的大师,因此纵然这本小说在情节上让我觉得很奇怪,我还是能看到很多东西的。在我看来纪德仅仅是希望通过这些情节比较具象又不那么直接地表达他的思想而已。相对于小说家的称谓,纪德更应该算是一个思想家。
  小说中提出了很多至今还在社会上广受争议的问题——同性恋、婚外情、私生子等等,而除了感情上的问题,小说的情节还着力反映了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的迷惘、年轻人对于自身认知的模糊。书中充满了谎言、自大、虚伪等社会上不道德的现象,而这些元素或多或少的在书中所有人的身上表现出来。有的人会思考会反省,而有的人就此沉沦。如果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由于感情而引发的私人悲剧,那《伪币制造者》就是由虚伪引发的社会悲剧。
   纪德还在作品中采用了一个写小说常用的小技巧:小说本身的名字和小说人物在创作的作品名称一样,具体的例子我一时想不起来了。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突出小说的名字,而且还能在小说中通过自己的人物来进行一点解释,起到一种反复的作用。
   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书中除了在一开头隐约提到了一点伪币的事,还没有具体点出来,在瑞士有一个关于伪币的小插曲,在文末也有稍微多一点的使用伪币的内容,其实本身与伪币有关的内容虽然贯穿全文,可数量着实不多,如果不看书名我们甚至会把那些情节忽略不计。
   试想我们不理会这些情节,这本书完全可以叫做:《裴纳尔、俄理维、爱德华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侄子与情人》、《爱德华叔叔的贞洁少男》;也可以叫做《少年裴纳尔、俄理维、波利的烦恼》等等。但是“伪币”这个情节虽然不重要,可是却是全书的核心寓意,也是作者最想要表现的东西。因此解决这部小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弄清楚“伪币”的寓意。
   其实在书中,作者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已经痛斥了惯常制造没有意义东西的文学家,但是作者真正的矛头其实是面对社会上一切虚假、丑恶的事物的,而“伪币”大约就是这一切的隐喻吧。同时让他攻击的更为强烈地还是制造这些事物(伪币)的人。纪德让小说中人物自身的迷惘、摸索以及一些悲剧性的事件来点醒读者。以上大约是我从小说中读到的稍微深层次一点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一段裴纳尔和天使在一起的情节,这是小说中唯一的超现实情节,我觉得作者大约是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讲解了裴纳尔矛盾的心态和他天人交战的过程。最后他还做出了一个并不能让人太满意的答案。
   总的来说,本书把复杂的故事和社会关系浓缩到这不到四百页的内容之中,集中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的迷惘、对于家庭的叛逆、对于感情的混乱,而人际关系、两性关系、伦理关系甚至是文学艺术等等都被列入了小说的讨论范畴,可以说《伪币制造者》是一本容量极大的书。
   虽然书的最后还是发生了比较惨烈的死亡,但是俄理维认清了过往、裴纳尔回到了家庭、爱德华也就能如释重负、乔治最终也走上了正途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小说的结尾看作是,即便有一点牺牲,人类还是会完成自我救赎。所有说有的时候绕远路并不是没有路。而一个人的死,让所有人都解脱,难道不像Last Friends吗?好吧,就让我这么狗血下去。
  


  在听了那么多人抱怨翻译得差以致无法欣赏原著后,我发现这个版本的(《诺贝尔文学奖》系列)都被这个出版社搞砸了,居然把上帝(GOD)翻译成高特?!还有很多做作的文字,本来可以很柔顺的翻译成口语化的文字的,偏偏要弄的文绉绉的,光是小说情节已经被这点弄的治理破碎了,拿还有心计去品味原著遣词造句之妙?


  对于某些人而言,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仿佛能窥视到自己的影子,这正是它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纪德创造出了一面向千百个方向折射的幻镜,当我们如道连⋅格雷一样凝视着自己的肖像之时,我们是自鸣得意,是痛苦,是悲伤,是厌倦,是无助,是忿恨,是麻木,还是恍然大悟?
  
  在举起匕首的一刹那,我们已将自己从沉沦中救赎。。。
  
  如果你25岁前读不懂这本书,也许永远也不会真正的感同身受。。。
  
  it tells all about a world of illusions, the decadent troubling souls...a geniusly crafted story with strikingly sedutive language......if u like Edgar Allan Poe, Baudelaire, Wilde, u goona love this one...recommend reading before 25 though...
  
  
  
  
  


我现在正处于LZ所说的第一阶段,读到最后几页我简直要烦躁的跳起来了。


我觉得读书与生活经历需要一定程度的遇合,一本书在不同阶段,就读一本书期间而论,我已经有不同的心境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看不下去啊!!!


卡夫卡也不是很懂


考验智商


两个待查 一个是萝拉 一个是钢琴教师的儿子和学生的孩子波利


很有想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高特”让我迷茫了好久
原来是god。。。。。=_=||||||


有这样一句话:“似乎并不比他更不年轻”,双重否定也不带这么否的啊。我是在图书馆借得此书,我打算在首页写上“请不要借这个版本的《伪币制造者》”。我一边读一边改错别字,后来因工程浩大放弃了。不过还是能感觉这是本好书,我打算买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的。


http://www.douban.com/subject/4246974/
顺带一提译文要出新版了..


只是试一下评论的功能而已。


str re!!!
人名翻得也很古怪
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很神奇。。= =


虽然感觉怪怪的 还是可以间接感受到原文的精妙


这是四十年代的翻译,语言自然不那么符合现代的习惯。盛澄华是属于那批最早译介纪德的人,和纪德本人也有交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