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折翼天使

【美】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美】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页数:

233  

译者:

李卉  

Tag标签:

无  

前言

  正像哈姆雷特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所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生命的毁灭总给人以惊心动魄的震撼;尤其是在人们将上帝的特权夺过来,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之际,它更难以让人平静地正视。无怪乎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开篇便将这一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从标题上便可得知,《折翼天使》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讲述的是花季少女自杀的故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李斯本家的五姐妹先后投入了死神的怀抱。很多时候,自杀有着明确的理由:接踵而至的打击使人脆弱的神经訇然崩塌,连绵不绝的不幸将生的乐趣消耗殆尽。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掐断生命导索的勇气。在各种各样的疑虑的牵制下,生命大多延续了下来。然而,这部小说中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李斯本家姑娘的自杀并没有具体可触的理由。第一个实施自杀,年仅13岁、排行最小的塞西莉亚就是这样。这个姑娘的自杀震动了整个街区,使她的全家陷入一种无法修补的残损状态之中。更重要的是,她为姐姐们树立了一个可资仿效的楷模,像古希腊神话中塞壬的歌声,有着一种无法摆脱的魔力,它在那座房子里悄悄地蔓延,膨胀,一年之间竟使她的四个姐姐随她而去。  要知道,李斯本家的姑娘们不是生活在贫瘠的阿富汗,而是被人们目为天堂的美国。尽管她们的家境称不上富裕,但足于维持一种相对体面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广大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度中的孩子们苦苦企盼的。可她们并不珍视这一切——作这种比较只有对局外人才有意义;对生活在这个沉闷的城市中的姑娘而言,她们根本体会不到这种巨大的反差。于是,她们中了邪魔般的自杀行为在美国这一天堂的背景上戳了一个硕大的窟窿,那令人心悸的黑洞将人们从沉滞的日常生活中唤醒,打扰着他们的美梦。曾几何时,冷战刚一结束,就有人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但就这一自杀事件而言,历史并没有终结。终结的是某些形式,但历史还是在前行。  还是回到李斯本家姑娘们身上,人们急切想要知道的是:她们为什么要自杀?这一巨大的问号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盘桓在人们的脑海中,尤其是那些钟爱她们的男孩,更想寻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小说的叙述便从那群男孩的视角展开,男孩们与李斯本家姑娘短暂的交往以及对她们命运的关注、惊诧、追寻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刨根问底的追寻中,总能找到某些线索,尽管可信度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霍尔尼克大夫是这样推断的,“自杀就像玩俄罗斯转盘……一颗子弹来自家长滥用职权;一颗子弹来自遗传基因的安排;一颗子弹来自历史的不爽;一颗子弹来自不可避免的动力”。这些都是理由,但似乎都打了擦边球,没有击中要害。  从那些男孩的目光来看,李斯本家的姑娘无疑分外强烈地感到了青春期的狂躁不安。但问题是这一切并没有到置人于死地的地步。尽管她们的母亲想要把她们软禁在家中(一度也的确这样做了),但她们并不是别无选择。她们有的是机会;只要她们愿意,她们完全可以远走高飞,摆脱那令人厌烦的环境。自然,未来并没有镀上玫瑰色的光焰,但它向她们还是敞开着大门。但她们不愿意。她们太累了,累到失去做任何新的尝试的地步。就在那些男孩想将她们带走之际,她们急不可耐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些男孩在细心搜寻了各种证据,列举了各种“捕风捉影”的揣测后,在小说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这些自杀不是源于悲痛的心情或是神秘的力量,而是源于单纯的自私心态……她们太关注自我,把未来看得太透彻,以至于对现状成了睁眼瞎”。和上面列举的其他解释相比,它并没有更强的说服力。它依旧无法说明死亡的冲动在姑娘身上为什么会如此强大,以致于她们会采取如此果敢的自戕行为。  也许,根本就不必追问为什么。问题就出在人们习惯于非得找出一个理由。生命本身就没有理由,它不是某个理性按照图案一丝不苟地设计好的程序。人们会说,爱不需要理由。同样,死亡也不需要理由。也许,在某个致命的瞬间,存在的深渊清晰无比地展现在李斯本家姑娘们的眼前,也许她们的神经纤维组织(与理性无关)经受不了如此猛烈的冲撞,也许在那一刹那她们将日后的生活道路看得一清二楚:像海德格尔勾勒的人生在世种种令人心力交瘁的操持、操劳的情景,她们都事先体味到了。她们再也不想忍受这烦心的一切,不愿意,也没有兴趣。就这样,强大的死神将生命的意志压得东倒西歪。  我们并不礼赞死亡,更不主张自杀。自杀并不能解决生存的困境。但李斯本家姑娘的悲剧却使人们对生命保持了某种敬畏。它永远超越于我们的理解力之上,那么鲜活,那么不可思议,展现出绚烂的美艳和令人惊惧不已的残酷。  这就是生命,包含着死亡,各式各样的死亡。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迷惘的小说。其中糅合了爱情和恐怖,情爱和自杀,以及回忆和想象。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映,由著名新人影星克里斯滕·丹斯特担纲主演。 作者把我们引到美国七十年代的郊区,一座四周环绕着榆树的房子里。李斯本夫妇一共养了五个漂亮女儿:有头脑的特丽萨、挑剔的玛丽、虔诚的邦妮、放荡的露卡斯以及纯洁而脆弱的塞西莉亚。但这五姐妹却神秘地接连自杀。小说通过一群邻家男孩的眼睛,开篇就写了玛丽服安眠药而死,继而又回顾了塞西莉亚的割腕自杀。 故事在倒叙中开始:这五姐妹的言行情状,男孩们的困惑,神秘的青春以及青春时期的信仰,还有隐隐约约的忧愁恋爱。五姐妹性格迥然不同,有时却又像是同一个人,男孩们总是通过一扇窗口向对面观看着、迷恋着、迷惑着这五姐妹……

作者简介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1960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他的祖父母是从小亚细亚来的希腊移民。 他曾就读于美国著名私立大学布朗大学,并于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及创作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他发表了首部长篇小说《处女自杀》。《中性》是尤金尼德斯的第二本小说,此书以希腊

章节摘录

  对于她为何自杀,每个人都有一套说法。比尔太太说应该怪她的父母。“那姑娘不想死,”她对我们说。“她只是想离开那幢房子。”希尔太太补充说,“她是想远离那种装修风格。”塞西莉亚从医院回家的那天,这两个女人捧着蛋糕过去表示慰问,可李斯本太太死不认账,说自己家里没发生过什么不幸的事呵。我们见到比尔太太的时候,她已经人老珠黄、臃肿不堪了,仍然在和她信基督箴言教的老公分房睡。大白天里,她仍然戴着那副猫眼形状的太阳镜斜靠在床上,仍然把高脚杯里的冰块搅得嘎啦嘎啦响,声称杯子里装的只是白开水;但她懒洋洋的下午又多了种新的消遣,那就是看肥皂剧。“我和莉莉捧着蛋糕一进屋,那女人就叫姑娘们上楼去了。我俩说,‘趁蛋糕还热乎,咱们都来吃上一块吧。’可她接过蛋糕就把它放进了冰箱。太不给我们面子了。”希尔太太的说法却大相径庭。“我本不想多嘴的,可是琼酗酒已经好多年了。实情是这样的,李斯本太太对我们表示了感谢,她的举止挺得体的。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我都开始怀疑,说不定那姑娘真是摔了一跤才划伤了自己呢。李斯本太太把我们请到外面的玻璃日光室坐了一会儿,我们每个人都吃了块蛋糕。有一阵子琼没了踪影。也许她跑回家喝酒去了。她这么做,我一点都不吃惊。”  我们在走廊尽头找到了远离他老婆的比尔先生,他的卧室里挂满了和体育有关的物品和画像。书架上放着一张他前妻的照片,和她离婚之后他就没停过爱她。当他从桌子后面站起身和我们打招呼的时候,依旧是那副弯腰驼背的样子,信念并没能治愈他的肩伤。“在这个令人痛心的社会里,所有的事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他对我们说。“那就是他们不信上帝。”当我们提醒他说不是有那张圣母马利亚的画像嘛,他说道,“她要有画像,也应该有耶稣的画像才对呵。”透过他满脸的皱纹和胡乱支棱的A眉毛,我们还能够依稀辨认出多年以前教我们传橄榄球的那张英俊的面孔。比尔先生是二战时期的飞行员。在缅甸上空被敌机击落后,他带领自己的队员在热带森林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公里走到了安全地带。从此以后,他便拒绝接受一切药物治疗,连止痛片都不吃。有一年冬天,他滑雪时摔伤了肩膀,好说歹说才拍了张X光片,治疗的事根本没门。打那以后,每次玩橄榄球,看到我们想拦截他,他就畏缩不前,扫树叶也是单手握耙子,星期日早晨也不再拿薄饼抛着玩了。除此之外,他坚定不移地恪守着自己的信仰,每当我们对耶稣大人的名字稍有冒犯,他便会委婉地纠正我们。他待在自己的卧室里,让肩膀和背连成了一个形状优美的驼背。“想到那些姑娘就伤心,”他说。“那么不珍惜生命,太可惜了。”  当时有一种最流行的说法,说要怪就该怪多米尼克‘帕拉佐罗。多米尼克的父母是移民,他家在新墨西哥州安顿好之前把他放在了亲戚家里。他是我们街上第一个戴墨镜的男孩,刚到没一个星期,他就陷入了爱河。令他朝思暮想的对象不是塞西莉亚,而是戴安娜·波特,那个女孩长了一头亚麻色的头发,那张马脸虽说长了点,但还算漂亮,她家住在湖边的一幢房子里,房子四周爬满了常春藤。遗憾的是,不论她在黏土建的网球场上与人一决雌雄,还是身上挂满晶莹的露珠靠在泳池边的躺椅上休憩,她都没注意到多米尼克透过篱笆对她的深情凝视。在我们的地头,和我们这帮人在一起,多米尼克对棒球和校车的话题从来不插嘴,因为他说不了两句英语,但他总会时不时地仰起头,让太阳镜反射出天空的影子,说上一句,“我爱她”。每次他说这句话,都好像在吐露一段真情,令他自己都惊叹不已,好像被迫吐出一串珍珠似的。六月份刚到,戴安娜·波特就去了瑞士度假,多米尼克因此焦虑不安。“操他妈的圣母,”他说,像只泄了气的皮球。“操他妈的上帝。”为了表示他绝望的心情和对爱情的执著,他爬到亲戚家的屋顶上,从上面跳了下来。  我们都看到了那一幕。我们也看到塞西莉亚站在她家门前的院子里看到了那一幕。多米尼克·帕拉佐罗,身穿紧身裤,脚蹬尖头靴,梳着飞机头,走进了屋子,我们看着他穿过一楼的落地窗;没过几秒钟,他便出现在二楼的窗户前,脖子上还系了条真丝手绢。他攀上窄窄的窗台,跳到了平坦的房顶上。站在高处的他,一副弱不禁风、病恹恹、喜怒无常的样子,我们想象中的欧洲人不就这副样子嘛。他像高台跳水运动员那样把脚尖顶着屋缘,低声说了句,“我爱她”,便纵身跳了下去,身体滑过窗户,落在了测算好的灌木丛中。  他毫发未伤,摔完后从地上爬了起来,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可在这条街上,有人坚持认为,塞西莉亚萌发了她的爱意。艾美’施拉夫,是塞西莉亚的同学,她说在放假前一周,塞西莉亚不停地谈论这个多米尼克。眼看就要考试了,她不是复习功课,而是待在自修室里,在百科全书里寻找与意大利有关的一切资料。她开始见人就用意大利语打招呼,还偷偷溜进湖边的圣保罗天主教堂,猛往自己的额头上洒圣水。在咖啡馆吃饭的时候,就算是酷暑当头,就算是整个餐厅都弥漫着那股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饭菜味道,塞西莉亚也只点意大利面条和肉丸子,好像和多米尼克吃同样的东西就能离他近一点似的。在迷恋的高峰期,她买了那副十字架,就是彼得·西森见到上面挂胸罩的那副十字架。  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总是指出一个关键的事实:塞西莉亚企图自杀的前一个星期,多米尼克·帕拉佐罗的家人打来电话叫他去新墨西哥州。他又四处骂了通上帝,因为新墨西哥州离瑞士更远了,而在瑞士,就在那一刻,戴安娜正漫步在夏目的树阴下,一步一步地远离他正要前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桩清洗地毯的生意将等着他接手呢。塞西莉亚在浴缸里放血,艾美·施拉夫说,是因为古罗马人对生活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她认为多米尼克听到这个消息,不管他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听到的,还是行走在仙人掌丛中听到的,都会意识到爱他的人是她。P15-18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难得一见的处女作,有这样绝妙的结局,流露出一种最深沉、最优雅的哀伤。  ——约翰·豪克斯  重要事业的起步……像菲利浦·罗斯的《再见吧,哥伦布!》和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样,这样的处女作让你自己也想写上一本书。  ——《娱乐周刊》  初出茅庐的尤金尼德斯是个重量级人物:证据就在这本令人惊讶的好书的每一个完美无瑕的句子中……他写到了十几岁男孩的欲望,神话制造和半理性的想法,写得比最近记忆中其他任何人都不差……一部处女作,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功,像这样真正的富有诗意,也许在威廉·华顿的《泊尔蒂》之后是唯一的一个。  ——《科克斯评论》  一本机敏的处女作……抒情而富有寓意。  ——《纽约时报》评论家角谷美智子  一部独具纯正美国风味成长小说,《折翼天使》属于那些从青春萌动的欲望走向长大成人的幻灭的目击者,它糅合了天真的稚拙和这个时代的恐惧,其中古典、神秘和宗教的成分足以在那些想要拿英语文学博士学位的人中间掀起研究的高潮。  ——《迈阿密通讯》


编辑推荐

  备受争议的全球畅销书!《中性》作者震惊文坛的处女作!派拉蒙公司推出的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2002年度美国MTV“最佳制片新人奖”!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迷惘的小说。其中糅合了爱情和恐怖,情爱和自杀,以及回忆和想象。作者把我们引到美国七十年代的郊区,一座四周环绕着榆树的房子里。李斯本夫妇一共养了五个漂亮女儿:有头脑的特丽萨、挑剔的玛丽、虔诚的邦妮、放荡的露卡斯以及纯洁而脆弱的塞西莉亚。但这五姐妹却神秘地接连自杀……  一本难得一见的处女作,有这样绝妙的结局,流露出一种最深沉、最优雅的哀伤。  ——约翰·豪克斯  重要事业的起步……像菲利浦·罗斯的《再见吧,哥伦布!》和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样,这样的处女作让你自己也想写上一本书。  ——《娱乐周刊》  初出茅庐的尤金尼德斯是个重量级人物:证据就在这本令人惊讶的好书的每一个完美无瑕的句子中……他写到了十几岁男孩的欲望,神话制造和半理性的想法,写得比最近记忆中其他任何人都不差……一部处女作,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功,像这样真正的富有诗意,也许在威廉·华顿的《泊尔蒂》之后是唯一的一个。  ——《科克斯评论》  一部独具纯正美国风味的成长小说,《折翼天使》属于那些从青春萌动的欲望走向长大成人的幻灭的目击者,它糅合了天真的稚拙和这个时代的恐惧,其中古典、神秘和宗教的成分足以在那些想要拿英语文学博士学位的人中间掀起研究的高潮。  ——《迈阿密通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折翼天使 PDF格式下载



原来的挺好的呀。
小说比电影强多了。


我一直对伤痛文学感兴趣,如《姐姐的守护者》、《不存在的女儿》等。从无奈、忧伤、坚守中总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撞击我们的心灵。看到时评对该书的评价,尤其是外媒对作者处女作的期待:“一本难得一见的处女作,有这样绝妙的结局,流露出一种最深沉、最优雅的哀伤”,不觉引起了自己的亲切和好感。
读了几页,多多失望。翻译用旁白的方式处理语言,不见忧伤,只觉如社论般中规中矩,仿佛在讨论商场产品般,毫无七情六欲中六情五欲,只剩好、恶的定论。这样的翻译方式,恐怕适合侦探类小说。可见文字的影响力。翻过,束之高阁待阅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