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伴侣
2010.05
上海译文出版社
[瑞]胡戈·罗切尔
161
张帆
无
今年春天上海世博会开幕期间以及在今后的几年里,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dvetia)精选的瑞士当代优秀德语作家的文学作品将陆续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个文化交流项目在瑞士文化基金会安萨尔维斯贝格(A.Salvisberg)女士和柏林文学研究会(LCB)乌·雅内茨基(U.Janetzki)博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得以实施,中国读者将会在这个当代文学系列中充分感受今天瑞士德语文学中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记忆,体验当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多棱面折射,感悟世界各地同时代人的情感和命运。 说到瑞士的德语文学,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在苏黎世家喻户晓的高特弗里特·凯勒,想到他的《绿衣亨利》和《马丁·萨兰德》。凯勒在他的小说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向世界展现了位于阿尔卑斯山中心地带这个小小的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画卷,描述了个体在社会形态变异中的历程。凯勒19世纪就已经为瑞士德语文学奠定了在整个德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的瑞士德语文学群星灿烂。他们中间不仅涌现出了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德勒、黑塞那样的经世作家,也蕴藏着像罗伯特·瓦尔泽那样鲜为人知、却又充满神秘和狡诡的现代主义文学家。著名的文学双子座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更是为瑞士德语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些作家在中国都有广泛的译介,深受中国的外国文学爱好者的喜爱。然而,我在这里使用的“瑞士德语文学”概念却蕴含着某种悖论,因为这个概念本身说明了瑞士德语文学在存在中的不存在,或者说是在不存在中的存在。 我们若用罗伯特·瓦尔泽语调来说,假如有一种文学叫做瑞士德语文学,那么它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渺小得几乎就像片片飘逸的雪花,然而正是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对于任何-个瑞士人来说,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二都是国外,因此毫不奇怪,20世纪以来的瑞士德语作家几乎都必须融入整个德语地区,或者融人整个世界。洛桑的文学理论家彼得·冯·马特曾经说过,瑞士德语文学是一种语言区域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某种效应,瑞士籍的德语作家若要成功,那么他们必须在其他德语国家得到认同,在那里摘取文学的桂冠。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仅有五百万德语人口的瑞士无法为德语文学的接受提供足够的疆土和阅读人口,如果说要对瑞士德语文学做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它首先是属于德语的,其次是属于德语国家的,再者是属于欧洲的,最后则是歌德意义上属于“世界文学”的,因此它也是属于瑞士的。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近当代瑞士德语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们创作的视角、涉及的主题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世界、生活和命运都远远地超越了瑞士的疆界。
胡戈·罗切尔是继弗里施和迪伦马特之后瑞士文坛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富裕国家鲜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和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 罗切尔精湛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讽刺艺术,奠定了他在当代世界文坛上不朽的地位。他的作品目前已有16种语言的版本。
胡戈·罗切尔(HugoLoetscher,1929-2009),生于苏黎世一个机械师之家,曾在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文学,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早年在报社和杂志社担任文学评论员和文学编辑。1969年起成为自由职业作家。1986-1989年,罗切尔担任瑞士作家协会主席,并任职达姆施塔特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研究院。罗切尔著有长篇小说《污水》、《编花圈的女工》、《挪亚》等;短篇小说集《洗衣房的钥匙》,《有免疫力的人》、《苍蝇和汤》、《驼背》等;文艺短评集《阅读而非攀登》,诗集《曾有这样一个世界》。罗切尔以精湛的文学创作荣获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尔奖(1966)、苏黎世市颁发的文学奖(1972)、席勒奖(1985),瑞士席勒基金会颁发的伟大席勒奖(1992)等。
总序 范捷平胡戈·罗切尔,一位充满世界情怀的讽刺小说家 张帆洗衣房的钥匙重重幕帘母亲的长柄勺枕头鹅——叔叔讲给小侄女的晚安故事离开亚马逊第三十八号工蚁苍蝇和汤金鱼、猫、狗、青蛙和鹳清朝官员的眼睛上校假期伴侣驼背楼管的谋杀计划
戏即将上演。他一个人躺在观众席上,踢腿蹬脚。他的前面是一个舞台,一个半椭圆形的截面,不过被婴儿车卷起的帘布遮住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幕演出。 人们必须记住两个主要角色,长头发的那个很重要,还有留着小胡子的那个,他们大多从左右两边、偶尔也会从中间上场。他们互相拥抱后,指着婴儿车说道:“他的鼻子像我,可嘴巴简直和你的一模一样。”他们像争相占有他似的,弯下身子,讨好似的对他说:小傻瓜,快快,叫爸爸,这是他在舞台上听到的第—句话。 舞台上幕帘的另一边,有两个道具吸引着他,一对乳房和一个奶瓶。不管它们区别有多大,但有一点相同:可以从里面吸出东西来,只是乳汁的温度会更适宜些。 宝宝很喜欢这个表演。他只要一哭喊,表演者就会从左右两边上台来。 起初,他是有呼必应,但外界似乎不乐意随时奉陪。他们露面的次数明显少了,他们俩简直太过分了。开始是每两个小时一次,后来每四个小时,到最后,一天只有四次了,这期间演员们还不时会带着陌生人出现。他握紧拳头,拒绝随时出演他们的戏。 他们给的剧本还是老样子,尽管他们使用了许多道具以丰富剧本的内容。他们在他上方挂了一个铃铛,把一个摇鼓放在他手里,还把一个形似乳头的橡皮玩意儿塞进他嘴里,只是他吸吮得再用力,也不会有东西出来。 他似乎不甘忍受,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长牙齿。 这出戏周而复始,终于在他十三个月的时候,他开始叫嚷着要停演这出戏。他们更频繁地把他从婴儿车里抱出来,带着他到处转转看看,但他只想上自己的节目。他能坐起来了,并开始爬行,他们把他丢在外面,让他自己坐在地上。 舞台上的世界最初完全由各种腿组成,一些是像桌子腿、椅子腿那样不穿鞋子的腿,还有一些是穿着鞋子、即使用头撞上也不会疼的腿。 他就这样坐在地上,看着自己的两只小手,叫喊着,捶打着地毯。他希望他们上台向他展示些什么,但不管他如何呼天抢地,他们都无动于衷。 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舞台经验:有些上场的东西,自己并不会走动,而必须得你自己走过去。于是他学小狗的样子爬向钢琴的腿。 在舞台的另一边,他就要第一次隆重登场了。他很快就学会了关键词“嘎嘎嘎”。他们把他裹起来,这让他在爬来爬去时感到很不舒服。他想丢下外面的“盔甲”,这才记住了这个关键词。他结结巴巴地说着“嘎嘎嘎”,他们连忙跑去给他拿来了一个新的道具,一个圆形容器,他们把它称为便盆。他坐在上面,其他人站在旁边等他结束。然后他爬下来,小心翼翼地不去弄翻东西,精神抖擞却也精疲力竭地站起来。那两个观众都鼓起掌来:多么干净的孩子,多么聪明的男孩。他是位明星,很珍惜这掌声。
全世界都知道,瑞士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瑞士人很有钱。可是70%的瑞士人却是租房子住、大部分瑞士人都梦想拥有自己的住宅,你相信吗? 什么是瑞士人?与瑞士人共同生活将意味着什么? 看完这部小说集,你可能会真正了解到瑞士的“小气”、“大气”对于瑞士来说似乎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词汇。
无
包括瑞士文学在内的德语文学,都在我收藏之列。
将我们带入一个真实的瑞士,走入一个个平凡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