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唯美的叙述

张学昕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

张学昕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鉴。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览。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张学昕,1963年12月生于黑龙江。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现在吉林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作家杂志》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曾获辽宁文学评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有论著《真实的分析》。

书籍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自序论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寓言诗性特征论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论纲“边缘文化”: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话题——读莫言小说《檀香刑》所想到的多重叙事话语下的历史因缘——九十年代的“新家族历史小说”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九十年代小说文体的新变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民族身份文学经典永恒的隐秘诗性的消解和精神的遁逸——九十年代作家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二00三,坚守中的文学亟待跨越的短篇小说重铸绿色营盘的光荣与梦想——近年军旅小说创作的观察和思考唯美的叙述——苏音短篇小说论“虚构的热情”——苏童小说的写作发生学透过生活氤氲的精致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解读之一发掘记忆深处的审美意蕴——苏童短篇小说解读之二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在现实的空间寻求精神的灵动——评苏童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苏童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抗绝望:无法直面的存在本相——读余华《黄昏里的男孩》和莫言《拇指铐》余华生存小说创作的精神气度论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在困难中表达怀疑和发现——读李洱的中篇小说《光和影》生命与历史在叙述中流动——评格非长篇小说《人面桃花》质询人性与权力的乡村叙事——评孙春平长篇小说《蟹之谣》穿越情感炼狱的精神游走——评全勇先长篇小说《独身者》现实的“还原”和历史的“重构”——评于晓威的小说创作个人记忆中的历史与生命印痕——评刘庆的长篇小说《长势喜人》梳理文学在内心的细节——读《苏童王宏图对话录》当代汉语诗歌的魅力在于思考生存的价值——与诗人严力的对话跋:从九十年代出发——关于张学昕的文学批评

章节摘录

  八十年代初出现的王蒙小说最早开始对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借鉴,“也许是出于对当时滞重程式的传统手法的反叛和义愤,这类小说一出场,就带有浓烈的异域色彩……这对于冲破当时艺术观念的厚重樊篱是重要的”。王蒙等人的实验可以视为中国作家在当代文体意识的觉醒,是形式感的再度萌生。王蒙当时设想小说写作的语言形式应该是以多方面、多角度、有韵味的描写和叙述去消解主流话语的单调和图解弊端。这就为立体语言形式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即“那种纯粹的、富有色彩和旋律感、节奏感的语言,那种诗化的、哲理的、言外有言的语言……我喜欢那种比较自由、不受拘束、相当解放的文体,我希望把小说的题材、手法、结构、文体搞得更宽一些,更活一些,匠心是没有丝毫匠气的匠心”。随着谌容、张承志、扎西达娃、阿城、李陀、汪曾祺等人的作品的大量涌现,当代作家已普遍地、自觉地参与了当代文学的文体改造。可以说,当代小说的文体变化,致使小说在叙事视角、时空转换、叙述话语的语流、音韵及心理时空系统等方面都采取了切合读者阅读审美需要的姿态,加速了文学观念、小说观念的革命性转变。此后十余年间的小说文体探索可谓风起云涌。莫言、残雪、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徐星、刘索拉等先后写出各具特色的小说文本,一度形成了中国当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高潮。小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文本、开放的艺术感觉,叙述中的重复与空缺造成文本中现实与幻觉的双向转换。这时,作家的文体形式感实质上已经超出自身所能承载的艺术表现功力,表露出对形式主义叙事策略和技术美学的极端青睐。“作家不断地把各种不同的生存体验,化解到词语自身的欢悦之中,一度使文学的价值立场变得模糊不清”。不可否认的是,八十年代的小说文体探索使当代中国文学及时地补上了形式的功课,但令人忧虑的问题也随之显露:对文体形式有些失重的张扬,使文学表达的内在动因发生偏离,使写作的目的成为写作本身。在一些作家的写作中,时代、社会、人生和现实虚幻成语言的迷宫或语词游戏,以致造成小说叙述的偏狭,读者群落的分化和散失。形式的高蹈和沉溺也极易将文学送进象牙塔而日显孤寂。这是中国作家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和注意的。  在九十年代中期,无论是独钟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家,还是喜欢尝试、探索形式的年轻作家都有日趋成熟的内敛。对形式美学策略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显示出文学表达的新的路径。最为突出的是刘震云、阎连科、史铁生、余华、格非、苏童等在长篇小说叙述中表现出的重大转型。他们对文体形式的理解更为接近艺术的真谛。这时他们的文本形式愈加朴素,无论是叙述语言、叙事节奏、文体色彩、情调、意象更见魅力和功力,他们更为内在的文体讲究和形式感追求确实为气势、底蕴尚显不足的九十年代文坛增添了惊喜和自信。  不夸张地讲,二十世纪末的文体实验、探索潮流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达到了形式探索的高潮。这个阶段的文体实验更加显示出九十年代复杂的社会现状和文化语境,呈现出新的状态。其主要特征就是文体的模糊和边缘色彩,在传统文体划分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之间,出现了边缘的文体形式。一些作家倡导“凸凹文本”、“跨文体写作”、“实验文本”,推崇小说的诗性语言、散文文体结构和思辨性议论色彩。大量具有散文品格和小说质地的作品,以对叙事革命的挑战性姿态启发人们寻找思考现实的新途径。文体实验的边缘性在于:它打破了文体间的种种界限,形成不同文体的优势互补,能更加充分地容纳作家的思想和复杂情感,文体形式参与到文学思想、情绪表达的时空之中,成为自由而多元的新载体。无疑,当代小说在世纪末出现的这次跨文体的革命性变化,使世纪初以来的种种小说文体,包括古典文体和西方文体,以“碎片”形式获得新的聚合。这种跨文体革命显然并不只是纯形式领域的,而是要借新形式创造、产生新的体验和新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作家强烈的文体形式感对小说文体风格的探索、尝试确实是一场有价值的艺术革命。  ……


编辑推荐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唯美的叙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