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有独钟
2012-9
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俊
184
140000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书有独钟:钱钟书》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大风过耳,东林慧童,始知发愤,亲师重文,船出上海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钱钟书主要著译书目。
《书有独钟:钱钟书》由张俊编写。
张俊,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北京盛金诺管理咨询公司等文化传媒机构。著有《书有独钟——钱钟书》。编注《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第一章 大风过耳
第二章 翻天覆地
第三章 五色韶光(上)
第四章 五色韶光(下)
第五章 东林慧童
第六章 桃坞水暖
第七章 鸟入蓝天
第八章 始知发愤
第九章 寄情山水
第十章 诗学渐成
第十一章 秀在枝头
第十二章 亲师重文
第十三章 水木情话(上)
第十四章 水木情话(下)
第十五章 欢天喜地
第十六章 船出上海
钱钟书主要著译书目
版权页: 钱基博在家不过二十几天,便又匆忙北上了。l临行前,他又给钟书开了一张书单,顺着书名一溜扫下来,钟书一望而知都是些古奥的文字。虽然不像小说那样读起来省力养心,但却使人振奋,钟书就在这时感到一种无名的兴奋。 日来时局更加动荡,县里的事也多得使他难以分身,钟书、钟韩更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必大人亲送,于是由男佣将行李挑到码头,送上船。到了苏州,一上岸便雇人把行李送到学校。一些先到的同学,见他俩背了这么多行李,竟然没有大人送,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等到宿舍一打开包,便有同学打趣他们: “学校这么多书,还不够你们读的,又从家背来这一大箱书。” “是不是嫌学校图书馆太小,要送点书给学校?” “这么好的书送给学校,太可惜了。” “洋鬼子老师可看不懂这些书啊!” “哎哟,都是老古董嗳!” 一个同学说着就翻起书来,钟书一巴掌轻轻拍在他的手上,笑道: “收起鼠爪,你又看不懂。” “哎呀,要是有本数学书什么的就好了。” “有啊!这不是?《数学原理》。” 钟韩见钟书被同学说得有点脸红,忙从书堆中抽出一本书,指着让同学看清楚。那些同学更不示弱,继续说道: “哎呀,不错,有什么物理、化学书没有啊?” 钟书一笑,微红的脸也恢复到平日的神态,从容地说: “图书馆尽有,而且是最新的英文原版,你们尽可以仔细看。” 几个同学一听,无话可说了,因为原版英文的数、理、化专著,他们大多还不能阅读,他们知道钟书是在故意出难题,一时无话可说。有一个人很机灵,愣过片刻,马上请求道: “你给我们讲一个例题吧!” 这一下轮到钱钟书发呆了,可他脑筋一转,计上心来,正要说时,钟韩怕钟书答不上来,忙打圆场,把同学们请了出去,急得钟书直跺脚,没办法。 话说过去,事情也就忘了。剩下的时间就是下工夫读书。课堂的内容照旧使钟书感到乏味,于是他也就照旧不听,看自己的书,所不同的是,看的大多是父亲布置的书,所改不了的是,对英文书情有独钟,尤其是英文名著,更让他如饥似渴,如醉如痴。 寒假又到了,钱基博竟然先于钟书、钟韩回到家中。钟书一进家门,便被叫去大厅,等待着他的又是一张白纸、一杆毛笔和一篇作文题目。
《书有独钟:钱钟书》是观代作家青春剪影从书。
钱钟书先生的个人介绍,可以了解人物的整体形象,值得一读。再说,又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很薄又很快看完的一本书,他描述的主要是钱钟书刚与杨认识没多久要出国留学之前的事。而且偏重于他小时候的事,比较少的收获,不过读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