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汶河西去

侯衍涛 侯衍涛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12出版)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侯衍涛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

侯衍涛  

页数:

423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的青春时代只有一次——序侯衍涛的长篇小说《汶河西去》蒋巍一青春是人类的花期。人类有史距今三百万年矣,以文字为标志的文明史也横跨七八千年矣,漫流如河而又时光如梭的岁月中,每一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悲欢歌哭。但是,我敢说,人类史上世世代代的青春——无论在战争年代亦或和平时期,都有极为相似的梦想、路径、追求和阅历。譬如新石器时代的农夫与现代的农民,都梦想获得丰收和获得邻家女孩的爱情,在花前月下漫步,准时在大地上采集食物,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使用石斧,一个开拖拉机。在罗马帝国时代的战争中和现今伊拉克式的高科技战争中,男孩和女孩的爱情同样经历着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矛与盾的激战,后者是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的对撞。只有我们的青春——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类全部进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为此我们深感骄傲。为此我们深感悲哀。为此我们必须留下所有的记忆。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人类。二我面前,此刻摆着作家兼律师侯衍涛先生的长篇小说《汶河两去》,在中国版图上,汶河是一条极特殊的河,据我们所知.中国所有有名的江河,都是由两向东流淌,只有山东的汶河,是由东向两流淌。作者选定这样的书名,其寓意不言而喻:在某一个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礼会,我们的生活以及这个时代的青春,是与文明、自由、幸福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极左思潮、极左政治泛滥的时代,到了十年“文革”浩劫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个时代走到登峰造极的临界点,当然这也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接近崩溃和寿终正寝了。《汶河西去》以浓烈的情感、细致的文笔和重归历史深处的惨痛记忆,再现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和人生历程,其间,爱情成为所有相关人的命运的主宰。这是当然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爱是最难被社会力量所左右的,即便它暂时地被遮蔽、被掩盖、被委屈、被扭曲、被丢弃,但是,它一定是隐蔽在人心深处不散的幽灵,早晚有一天它终会重新爆发或悄悄游荡出来,改变或重塑人的生活与命运。在文明社会,性的功能已不再是传宗接代,它们作为人类文明的内容同时也都属于心灵。《汶河西去》的故事就是由这样的感悟引我们步入一个个或荒诞或悲惨的情节之中。在大山深处、汶河之畔,在一个穷困乡村的插队知青中,美丽而纯洁的女孩陈凯伦与正直好学的韦驰相爱了。但畸形的时代、畸形的命运以及韦驰的固执,讣她不得不深怀痛楚嫁给了纨绔子弟马克。在人生之中,也许什么都可以错,唯有爱是不可以错的。别的错留下的伤都可以随时问而痊愈,唯有爱的伤会疼痛一生并时时发作。这几位知青的命运由此开始了一幕幕悲剧。陈凯伦因此被折磨得形销骨瘦,韦驰因此进了监狱,马克因此死于非命,一切那样离奇,一切义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所有的创痛与结局都是必然!三本世纪初,日本曾经举行过一次关于二卜世纪六十年代世界青年运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在那里发表了一个演讲:《中国知青的爱情三部曲及其荒诞的尾声》,所谓三部曲是:1.为“政治进步”拒绝爱情;2.为生存需要扭曲爱情;3.为回城愿望抛弃爱情。一个荒诞的尾声是:当那个悲惨的时代结束之后,当年一切受到伤害的爱情都在忏悔中觉醒和复苏了,后来风行全社会的“婚外恋”之风,事实上是南知青重拾旧日被损害的爱情而引发的。我在演讲中列举了大量令人泪下的事例,在场各同学者专家无不为之动容,许多人站立起来高举双手鼓掌,向我表达他们的激动与感动。我在演讲中慨括的是抽象的纯理性的历史和情感发展脉络,让我感动的是,知青出身的作家侯衍寿以自己和众多知青朋友的血泪记忆、出色的表达方式和沉重的历史感,艺术地再现了这个悲怆的历史过程。四我也是知青出身。铲地、喂猪、伐木、赶马车,都是我熟悉的劳动、我曾清晰地、恐怖地日睹几位知青战友因种种意外事故,存我眼前死去,他们和她们的墓碑上永远写着“17岁”或“18岁”,他们就这样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年轻着,永远铭记着,伴着我们的眼泪与心酸。因此,我一向不赞成有些知青同仁对于那段悲怆经历过于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评价,尽管所有挺过来的知青都值得庆幸和骄傲,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青春可以重来,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比我们大的一代,曾有过自己美好而壮丽的青春,、比如王蒙先生就写过《青春万岁》这样的激情之作;浩劫之后,他们这一代又有所谓的“恢复工作”;比我们小的一代,更多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在那里“强说愁”。只有我们的青春是破碎的、伤痛的、苦涩的、枯萎的,如同地老天荒之中的一茎野草。为此,我深深地感激侯衍寿先生,他写出了我们的迷茫、汗水、眼泪与鲜血,而那就是我们的全部青春。五我们必须把我们自己交给人类和我们的民族,并永远留存在文明的记忆之中。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地某一人,当他或她不经意地掀开历史的扉页、回望我们的青春花季时,一定会惊讶地睁大眼睛,一定会百思不解地千百次探问,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怎么会出现一个叫作“知青”的族群?未来的这位探问者会发现,“知青”这一代所参与的“义化大革命”让任何义明人都无法理解:——非常奇特。这场运动是以革命的名义发动的,是在和平时期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以建设的狂想造就的一场灾难。——非常奇特。“知青”的前身“红卫兵”犹如一朵恶之花,正是所谓“反帝反修”和“解放全人类”的乌托邦式的“崇高理想”,把“红卫兵”改造成造反的工具、疯狂的暴徒和文明的杀手。——非常奇特。在“义革”的风潮和硝炯中,恶之花结出了它的苦果:“红卫兵”变成了一代“知青”。知青们被迫告别校园和城市,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显然是与文明发展方向和现代化追求完全背道而驰的。——同样奇特。数千万“知青”在广阔天地之间,在风霜雨雪之中,历经千锤万炼,“苦果”竟然变成了“坚果”,从此知青们始终坚定地同人民站在一起,不再害怕危难和畏惧死亡,不再随风摇摆和犹豫退却,其中,有一大批知青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改革开放时时代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擎天大柱。知青们所经历的一切,在人类发展史上独一无二,是空前的,肯定也是绝后的。因此,他们将成为人类义明史中绝无仅有的“义物”,长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为了让历史记住我们——知青,我们应当记录自己。2008年5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汶河西去》是一个可以使你倒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山东泰山脚下一条南东向两流的汶河河畔。文革期间,六个知青下放到汶河畔的一个农村,艰苦的劳动和甜蜜的爱情使他们分分合合。革命干部子弟马克和穷学生韦驰同时爱上了年轻美貌的女知青陈凯伦,三人间一直纠葛不断。高大帅气的马克因钓农民的鸭子和好逸恶劳而声名狼藉,陈凯伦爱上了工农兵学员韦驰而不能自拔,但经不住马克的穷追猛打,终因马克的父亲给了她回城的机会而与马克结婚,又因两人性情不合而与马克分道扬镖,重新回到了省城外科医生韦驰的怀抱。一同下放的美女知青时涛与侯戈终结良缘。离婚后的马克与一个寡妇结合,寡妇冈怀疑马克与养女马俪有染而酸气大放,历掀风波,最后冈迫害马克未果而入狱生病而死。从县剧团下岗的马克穷困潦倒,靠修理自行车维持全家生计,多次舍身救人,从而获得了时涛之妹时华的好感和眷恋,并发愤著书,成了县城的名人而进了县义化馆当创作员,直至为文化馆的事业发展而献出了生命。马克死后,其他五个知青和女友时华、养女马俪为其扫墓,共同怀念这位昔日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知青。  小说一改往年作家写英雄的模式,团结爱情主题,注重人的生命和人性的描写,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故事情节集中起伏跌宥,义字通俗感人,耐人寻味,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侯衍涛,丙申年生于山东泰安,法学博士,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和法院工作近20年。1992年辞官下海,现为广东(珠海)益诺众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仲裁员、珠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律师名案论辩与实务研究》,已发表《东边日出西边雨》《董永故里的叹息》《无人敢踏雷区》《一个死囚的呼唤》《燕子折翅969》《怪圈》等数十篇大案、要案纪实文学和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代价》以及抗日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寒秋》(分上、下卷61万字)。 《代价》2005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我们的青春时代只有一次——序侯衍涛的长篇小说《汶河西去》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章节摘录

“大解放”像没有吃过草料的老牛拖着的小轮车,一路南下,义横跨华厦版图上唯一位于泰山前西去的汶河漫水石桥后,吱吱嘎嘎地在东丘岭崎岖的土路上爬行了一整天,又绕过一片一望无际的长满芦苇的荒湖后,终于在太阳落地之前到达了目的地——泰安县桥南公社乡南大队。一群知青无精打彩地各自拖着自己的安家行头立在村东头一个用土坯垒的院墙门外,等待大队干部致词欢迎。这就是响应号召从县城刚分来的一批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或许这个村多年来曾接待过一批义一批走马灯似的“扎根青年”,因根基不牢,几年下来竞没一个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更别说开花结果了。因此村里人对这批“大军绿”已不再抱什么幻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都是几年前的事了。更让他们不解的是,大队部门口竟连条巴掌宽的红幅标语都没张贴。“头儿,我说贫下中农老大爷好像不欢迎我们,他们怎么这么对待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我们岂不是拿热脸来贴他们的冷屁股吗?”青年学生马克道。“喂喂!闭上你的臭嘴!不会有人把你当哑巴卖了!坐了一天的车也没把你的下巴颠散架?屁股还没着地就那么多废话。”班长沙晖对马克教训道。马克刚想反驳争辩时,眼光刚好与大队的侯支书的眼光相碰,他只好作个鬼脸吐舌移目,避开锋芒。大队支书侯方根年约五十岁,中等健康的身材,皱纹不亚于核桃皮的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当他听到二人的对话,斜眼瞅了一下,也没想解释什么,一顿汤面条便是最大的礼节了:“你们既然是知识青年,就是说你们什么都懂。不过下地干活靠的是力气,娇生惯养只能让野草长得更犴,草锄不掉就长不好庄稼。俗话说:靠山吃山,你们来到农村自然就靠种庄稼。大队部门南面这十亩地就是你们六个人的口粮田。”说着他用手指了一下门外的玉米地,“哦,别忘了先缴够公粮,剩下的才是你们的口粮!”支书侯方根,年龄五十出头,抬头纹深似核桃皮,如果身板挺直身高足有一米七八,身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他看了几眼这几位神态,便根据以往的绎验先给他们来个下马威。的确,前几批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偷鸡摸狗什么坏事都干过,如果不是政治挂帅,社员们才不会接收他们。今天这群知青为了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不得已来到乡南大队,他再也不想像以前一样像供奉祖宗似的供奉他们,他决定他们六个一个也不再留在大队部,统统赶下田,根据表现再择优调用,谁表现好就把谁提到大队部工作。马克听罢问道:“书记大人,每亩田应缴多少公粮?”“春季每亩缴小麦三百斤,秋季缴玉米三百斤。”侯支书用藐视的口气回答道。“那缴后能剩下多少?”马克又问。“打好了每亩剩个百儿八卜斤的,你们吗?哼!……是知识青年有文化、懂科学,一定能超过这个数!”侯支书带着讥讽的口气说罢,倒背着手离去。“我的妈呀!这不是要了我们的命!知识青年,什么知识青年?我们什么时候学过种庄稼,麦苗、韭菜都分不清,那还不饿干牙?”“你是高干子弟,说不定干个三天两早晨的就走后门回城,你怕什么?”侯戈带有调侃的口气对马克说。马克听侯戈这话感到有些不是滋味,轻轻摇摇头说:“高干!高干个茄子!老爸被打倒,到现在都没平反。走他的门,哼哼!房梁上挂马灯还是免提吧!”“你没听支书说‘择优调用’,你那么能说会道,就好好表现表现吧!” “我说侯戈,你别拿我寻开心,惹急眼我就敲你的锣!”沙晖故意逗问:“你还敲他的鼓呢,你们俩也真有心情,怎么扯到敲锣上去了?”马克接话说:“耍猴呗!”侯戈听罢顺手将脚上的臭袜子一抬手扯下扔向马克,马克顺手扔向门外:“见鬼去吧!”马克,身高一米七八,体态清瘦,仪表俊俏,剑眉大眼,口小齿黄,三七式分头。左手食指和中指不离香炯,爱在人前吐烟圈,不学无术,爱吹牛,时常以干部子弟自居,人前显本事是他的个性特征。侠义中含有奸滑,不达目的不罢休,平时注意衣着打扮,父亲马千里那件草绿色将校呢质大衣成了他存众人面前炫耀身份的资本,也是马千里帮给他的唯一可以引为自豪的政治遗产。


编辑推荐

《汶河西去》介绍了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有四男二女知识青年插队到了汶河河畔的一个知青点,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眼泪也由此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开始了纠集他们一生的爱恨情仇。《汶河西去》荣获了珠海市文联主办的“珠海渔女杯”优秀作品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汶河西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