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独自遗忘的岁月

王希翀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希翀  

页数:

19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独自遗忘的岁月》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梵的生活被一位声称占有他一半记忆的人物蓝搅乱,于是他开始了一段疲沓却充满意义的旅途的传奇故事,主要反映了80后在面对感情、工作、求学、求知、性和友情、亲情时的认知和无助,并表现了人们直面内心阴暗面的勇气。

书籍目录

遥远的来信蔚蓝的海贝壳的故事偷窥狂寂寞的职业过去的来信未曾实现的愿望成熟的代价肮脏的交易心灵的对白片断和迷失遗忘的甜美我所感知的世界上帝的馈赠我一直都在注视着你真心祝福你底特律的水成长的影像记忆的汪洋我把时间甩在了身后拯救回忆的来信我在同自己耳语大海,消失我们都在思考

章节摘录

  我离开了医院,我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没有任何预兆。就连被褥都没有被我整理好,它凌乱地散在床上,好像还在等待获取我身体的温度。我床头的开水还在冒着热气,好像显示着我只是出去透透气或是去小解,一会儿就回来。我没有在身上带什么。事实上,我也没有什么东西留在身边,除了从飞机场兑换过来的1242元现金和我的身份证还有护照。  我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那溢满酒精、呻吟、沉静的世界,那个世界就像一棵老柏树,糜烂正默默地发生在它平静的外表下。为了抵达火车站,我需要穿过东面几个街区。这不是一次潜逃计划,我只是去赴约而已。  湛蓝的天空高而远,仿佛被施了魔法的雨阳棚。街道、电线杆、高密度的居民住宅、货车上,都反射着生铁的质色。我路过了一处施工现场,钢筋支架就像一块块暴露的骨骼遮住了半完工的大楼。施工人员们鼓动着口号,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打桩机、起重机、搅拌机释放出频率单调的作业声,好像正朝着过路人传递着那个基本信息,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穿过一条小巷,我来到了我曾经工作过的政府办公厅,门房的老头还是拉着一副严肃苛刻的脸,用怀疑的目光斜睨着每一个过路人。这几年,办公厅甚至没有丝毫的改变,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话:“岁月本身就像沙发、扶手椅和窗帘一样,是单调色彩的微妙变化。”就像关注一部纪实片一样,对于譬如种子变成参天大树这样日积月累的细枝末节,光凭我们的肉眼根本难以觉察。但是,我突然有一个奇妙的想法,如果生活真的能够录像就好了,我可以任意快进,缩短冗长平庸的片断,而暂缓那些为我们带来幸福和荣耀的篇章。不过,生活永远只是别人的录像,我们还得学会一视同仁。  我花费了15分钟到达了火车站。今天的售票台空空荡荡的。我很轻易地就买到了票。登上了列车。我知道,接下来的4个钟头里,我都要待在一个难以理解的语言氛围中。因为,没人能够真正听懂陌生人的话。  就这样,我拿着一份留在铺位上的《艺术观察报》阅读起来,我确实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座掩体。报纸上,我了解到了艺术家的超印象主义思维,他们开始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打出极意被人遗忘的底稿。而这群希望拓新的艺术家却遭来了非议和排挤,他们在学术上被功利主义的创作者称为惨遭精神流放的普希金,也没有商家愿意资助他们的发展。于是,这些留恋记忆的可怜人开始质疑自己的艺术道路。因为穷困,他们转变了风格,开始奉行商业原则。不过,在编辑看来,他们摇撼的精神价值让人悲哀。我继续检索着报纸的标题。匆匆掠过了过于专业性的文章。我发现纯艺术探讨的文章已经明显减少。我的目光很难在报纸上开辟一条灵魂自救的路线,恰恰相反的是,我见得更多的是那些照片上表情狰狞的赞助商,而他们身边,落魄微笑的艺术家却往往淡出读者的视线。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开始流传一句话:让艺术找到你,让利益找到你们!  我就这样在火车上消磨时间。我之所以觉得没有必要为即将来临的约会构思什么,是因为我曾经同蓝打过交道,我们没有优劣势的差别。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够随机应变。此后,我靠在座椅上睡着了。当我睡醒的时候,火车已经到站10分钟。  我有整整一晚上的时间去适应我的过去,我高中的时候就离开了这里,我很想去看看我过去住过的地方、当初遇见伊怜的艺术馆、在烧成灰的日记本里记载的书店和电子街区、那座类似于唤醒花园的市中心植物园、还有大海。  我对自己的过去并非知根知底。我详尽而臻于精辟地观察着这里的一切,这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重温多年以前的夜游,使我像一个披着风衣的皮条客,在城市临近午夜的短暂喘息里,寻找着某种可能甚至渺茫的希冀。  我时而在霓虹灯的闪烁下骤然停下脚步,像只机警的猫科动物一样朝四周望望,我总有一种突兀且苍白的念头,那就是,我的身旁时刻跟着一个盯梢,这盯梢是另一个我的片断。他也趁着夜色及时地注意着眼前流变的光线和空空荡荡的街头。不过,他定格在那些往日的记忆当中,当昏暗的黑夜盖住了种种现时的标记时,他可以永远地构筑属于他自身的欲望都市。他刻意提醒着我,这是记忆而不是现实。他在我耳畔吹嘘着,沟渠、灯火、汽笛的呜叫、昏暗的窝棚,都不曾改变,过去就是现实,男人们忘记了回家该说些什么,因此在街上徘徊,孩子们极力为自己的夜归寻找托词,因此在街上徘徊,女人们则孤单地面对着电视机,搜寻着矫揉造作的泡沫剧和庸俗的娱乐节目,挂念着在街上徘徊的那些人。驾驶汽车的人咏叹生活的繁琐、赶夜班的值班员盼望着提升和愉悦的家庭生活,还有那些海警、那些因焦虑难以入眠的人、守夜人、墓园的看护、红灯区里的性感女郎、酒鬼、神经衰弱的人……他们夸大了这座记忆城市的一成不变。这些都是他拥有的筹码,他用以说服我的理由。  ……


编辑推荐

  《独自遗忘的岁月》是某校经济学院大三学生王希翀继散文集《心灵静水》之后,推出的首本小说。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如此评价《独自遗忘的岁月》:“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表明观点的尝试,也是在相对沉寂中创造某种特殊情愫的尝试。” 这本小说力图展示作者他们这代人在面对感情、工作、求学、求知、性和友情、亲情时的认知和无助,也谈及了他们对待自己内心阴暗面未必不敢承认、不敢面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独自遗忘的岁月 PDF格式下载



  大学最后两个月我都在读这本书,开始时很难懂,慢慢的就进入状态,看到最后竟一气呵成了。从这本书开始了解王希翀---一位难得的、神秘的作者。很高兴看见这本书,也很高兴认识它的作者,这都是我宝贵的经历。


   关于作品
  
   王希翀/文
   《独自遗忘的岁月》正式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一年的时间,包括了创作所用的七个月时间和出版耗费的将近半年的等待。
  我不指望它是一本出色的作品,但是,我的心却被它塞得满满当当的。逐字逐句,我不需要检索就能立刻给予一段漂亮的对白以清晰的定位。我会用自己的拇指反复摩挲着光滑的印刻封面,把食指轻轻压在书脊,像划过丝边似的,轻易而生动。
  
   这是一部使用了框架小说创作手法的作品,油腻的情节被我革职,而那些越过年龄的糙面则被我打磨光滑。故事从书信开始之后,我就落入了记忆之中,哪怕它显得虚假、晦暗不明。伴随着梵的生活被另一个声称占有他另一部分记忆的蓝搅乱,他开始展开了一段疲沓却充满意义的旅途。当然,我还没有像伊恩和帕慕克先生那样布置紧凑情节的能力,他们在《星期六》和《雪》之中紧凑的描述,竟使那么一两天里发生事情饱含着让人挖不完的深意,这是我将继续磨练的方向。之后,故事里,我们见到了安吉,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先生,唯我、自大、谨慎。接着是房租太太,被情感所左右的女人。接着是记忆公司、一笔遗产、一位被遗忘的初恋情人、一次出行、一场火灾……
  
   这本书是任何意外都无法涵盖的意外。我总希望写出一部充满自己身影的书,文字里,我在追逐着自己的身体,被放逐的灵魂就像裸体的仙女一样,躲避着我借用文字制造的坦言、压榨,我的善意的迁就、对疑惑的保留,以及我对于我们生活的思考和辩解。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使原本难于看透自己的我,找到了自画像。它使一些难于启齿的故事,找到了跳板。它使对雏鸟的爱,有了新生的说辞,借我们时代身份的火,点亮了生活的香烟……
  
   另外,写作是想表露一种情感,这点没错。但,在写作的时候,我表露情感的能力将会被另一股冲动取代。是沉默的冲动,让我控制着自己的脾性,朋友们,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吧,说话的权利,去扇那可怜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去把冻死在路边的麻雀放在烤箱里煮熟吧,让它解冻吧,等到解冻后,你再一口将它吞掉……这些暴躁荒谬的情感来源于我的沉默,也只有写作才能创造无声的声音。盯着那只握好笔的手,若有所思,卸下那些只能靠情感输出的密码,叹息,你的语言只会滞留在笔尖,而思想反倒会从嗓子眼冒出来……
  
   记得一年前,当《心灵静水》出版的时候,一部分人曾给予我的创作一定的关注。我要感谢那位北师大的老先生教我如何做一名对自己文字负责任的人!感谢那些同我一样用沉默布置战局的文学发烧友们,当然,我得感谢我的创作动机,那个寒冷的冬季里的那场有些拖沓的晚餐。以及那位我爱着的人……
  
   感谢大家能够给予《独自遗忘的岁月》更多嘱托。给予我未来的生活更多嘱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