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外名人传记

邓鼐 长江文艺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长江文艺  

作者:

邓鼐  

页数:

174  

内容概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一个璀璨的名字,照亮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星空。他那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文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宋文“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宋词“苏辛”;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一;他的画,虽略逊于以上艺术形式,但毕竟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鲲鹏俊少年第二章 宦海初浮沉第三章 西子苏堤畔第四章 拳拳爱民心第五章 凶险横天降第六章 黄州听风雨第七章 三咏成绝唱第八章 江湖不老翁第九章 华章奏汴京第十章 知州润乡士第十一章 南海望无边第十二章 天地一大士

章节摘录

  苏轼的故乡在美丽的四川小镇眉山。眉山方圆周边,有佛教圣地峨眉山,有雄伟壮观的乐山大佛,还有浩荡长江的支流——岷江,真可谓是山川秀丽,地灵人杰。除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外,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氏三父子: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真可谓一门三杰,父子英雄。  苏轼出生于公元1037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景韦占三年。这一年,作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仁宗勤于政务,国力也在一天天增强之中。同样在这一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因遭小人谗言,而获罪降职,远贬越州。  但是这些对于安居于大宋帝国一隅的苏家来说,都太遥远,太缥缈了。对于他们来说,儿子的降生才是天大的喜事。虽然添丁加口,家家皆有,但对于这家人来说,却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孩子的父亲,苏洵可谓是欣喜若狂,夫人程氏生的前面几个孩子都先后天亡了,只剩下一个两岁的女儿,乳名八娘。因此,这个承载着父亲,更承载着家族无限期望与寄托的儿子的出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或许意识不到,这个襁褓之中的婴孩,中兴的不仅仅是苏氏家族,而且他日后一跃而为北宋的文坛领袖,成为光耀千秋的文坛泰斗。  这个孩子果然不负他们的期望,很小便显现出早慧的迹象,聪明伶俐,6岁就进入学堂接受严格的教育,大量阅读经、史、诗、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文章佳句,也常常被乡绅士人传抄。  嘉韦fi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三月的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告别亲人,告别朋友四邻,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去参加进士考试。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的进士考试中,不负众望,同时考中。按照宋朝的规定,进士考试之后还要进行更高级别的礼部考试以及最高级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所以,兄弟俩不敢怠慢,考试完后继续用功苦读,准备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第二年的正月,礼部考试如期开考。考试由当时礼部的最高长官,同时也是北宋文坛领袖的大文豪欧阳修任主考官。当时文坛的文风不正,堆砌辞藻、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欧阳修对此早就厌恶到了极点。而这次考试就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利用选拔人才的机会,准备发起诗文革新运动,以彻底清除当时那种恶劣的文风。得到同道文人的支持后,欧阳修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配合诗文革新运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而对应试文章的要求,一定要内容充沛,气韵生动。  考试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中,苏轼认真审题,沉着应答,几易其稿,最后用不到千字便阐明了他一生坚守的“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之嗟叹之;所以乐其  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  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文章写道,为政者应“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一方面,当政者的赏罚一定要黑白分明,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执法中的人性化。可赏可不赏时,要尽量多选择奖赏,可罚可不罚时,就不要惩罚了,因为奖赏如果重了,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惩罚重了,则会过于残忍,不可补救。总而言之,无论赏罚,都应该本着“以仁治国”的仁爱之心,这样才能达到儒家理想的文治昌明的大同世界。  当苏轼放下笔,信心满满地走出考场的时候,也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篇应试之作居然也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在评卷时,一眼就相中了这张试卷,觉得文章引经据典,论叙充分,既不失儒家的仁爱传统,更不乏个人的真知灼见,本想立即就评个第一。但是转念一想,这篇文章笔力雄健,质朴厚重,字里行间流露出古文大家的风范,极有可能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如果就这样取了第一,天下人岂不是都会说我营私舞弊吗。唉,就取个第二吧。  接着马上就是礼部复试,苏轼获得了第一,苏辙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而都获得了殿试的机会。三月的殿试,仁宗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显示皇帝对人才的重视。苏氏两兄弟完美发挥,同时获得了进士及第的功名。  要知道,这两兄弟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不难想像,兄弟俩不凡的气质、出众的才华,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作为皇帝的仁宗更是喜不自禁。殿试结束后,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后宫,逢人便说:“好呀,好呀,真是太好了,这苏家两兄弟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也算给子孙后代储备了两个栋梁人才!”


编辑推荐

  他生长于北宋最好的年代,皇帝宽容仁厚,又在一个最昏庸窝囊的皇帝任中逝去,蒙羞受辱,一生经历了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政治上起起落落,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既享受过位极人臣的尊荣,也忍受过生死一线的忧患失意。  面对现实社会,他不免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不平,但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能保持着乐观豪迈的精神和一颗赤子之心。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他的精致心灵,一千年来时时会出现在中国历代文人的梦乡中。  正是这种超凡的魔力,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苏轼都一直让无数的中国读书人为之倾倒和仰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外名人传记 PDF格式下载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能保持着乐观豪迈的精神和一颗赤子之心。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他的精致心灵,一千年来时时会出现在中国历代文人的梦乡中。


四年级上册时,老师要求看的课外阅读。值得购买


买给孩子看的.


帮朋友买给女儿的,听说不错。


帮同事买的,说还可以,了解一下


青少版比较简短,作为入门读本,逐步进入苏轼的世界。了解历史,理解苏轼,学习诗词。。。
准备阅读更深厚的读本。。。


苏轼大家


很喜欢那些著名的诗人,可是关于他们生平故事的书很少这本书满足率我和孩子的阅读欲望,文字优美介绍转详实好书值得拥有


孩子不爱看,他11了,喜欢看故事性强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