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2011-1
江苏文艺出版社
苏缨,毛晓雯
239
无
自序: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西西弗斯的所作所为触怒了众神,众神惩罚他的方法,是让他将一块巨大的石头推上山顶。巨石的重量加上山体的陡度,使得他每一次都会在接近山顶的地方失手,眼睁睁看着巨石沿着自己努力过的轨道滚回山脚,落在同一个位置,分毫不差,精确得令人愤怒。每个清晨,西西弗斯都从那个起点推动着巨石向唾手可得的胜利进发;而每个黄昏,西西弗斯只能对着又回到起点的巨石叹息,心和太阳一起沉到山的另一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百年前,康德在哥尼斯堡小城里为他的学生们讲述了西西弗斯的这个故事,他说这故事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抗拒过一些不可抗拒的东西,留恋过一些始终挽留不住的东西,我们的努力常常给我们造成一个幻觉,让我们以为负累就要被摆脱掉了,让我们以为目标就近在咫尺了,但生活每每会以最吊诡的方式开着我们的玩笑。一个人如果不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些虚假的安慰和寄托来麻痹自己,就终将承认生命的徒劳的本质。讲到这里,学生们纷纷点头,敏感的人甚至长吁短叹起来,似乎是被什么过于真实的东西打到了似的。但康德突然话锋一转:“当我们想通了这个道理的时候,西西弗斯其实早就想通了。我们因为想通了这个道理而畏缩,但西西弗斯仍然每天都在用十足的力气推着那块巨石——他知道自己在命运面前完全地无能为力,但他还是每一天都要摆出那副不屈的姿态。西西弗斯的故事,不是一个哀叹命运的故事,而是一个赞美英雄的故事。”是的,纵然无力改变命运,至少可以摆出反叛的姿态;纵然赢不到任何的实利,至少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份尊严。那么,如果我说这本书的传主,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也是一个西西弗斯一样的勇士,你会不会感到诧异呢?——这个问题如果拿来问几年前的我自己,我一定不会理解。在我那时候的心里,仓央嘉措不过是一个披着袈裟的荡子,一个不修佛法的活佛,在他那些被广为传唱的爱情故事里也看不出有多少真挚的情愫,反倒尽是些荒唐放荡的浪游和艳遇(在这一点上,如果给纳兰容若100分的话,我至多只给仓央嘉措20分),所有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姓名之所以要么根本无传,要么无法确考,我颇为恶毒地认为那是因为连仓央嘉措自己都记不得,甚或根本就没有问过。但这些年来和仓央嘉措有了太多的因缘——呼朋唤友地在青藏高原上漫游,听当地的喇嘛讲述历代活佛的事迹,在兴趣越来越浓之后又不断讨教于校内搞宗教研究的老师,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专著和论文。对仓央嘉措的了解每多一点,对他的好感和同情就增加一点。不过,直到今天,对仓央嘉措的爱情一项上我仍然只打20分,但我终于明白了,他虽然是一个绯闻缠身的名人,他追求的却根本不是爱情本身。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以想像的是,去爱,去被爱,这些之于仓央嘉措只是一种叛逆的姿态,他也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于是,我们才看到他种种惊世骇俗的作法——以六世达赖之尊却跪求还俗,拿佛门的修辞技巧写作旖旎风流的情歌,以俗人的装束浪游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和贵族女子幽会,和酒家女子狂欢……他的结局注定是一个悲剧——他明明知道,但他仍然在每一天都摆出西西弗斯式的叛逆的姿态。所以,我不相信他的涅槃,但我相信他的永生。 苏缨,毛晓雯
极端渴望自由的六世达赖喇嘛传奇人生,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 仓央嘉措之所以被世人珍爱,不仅仅缘于他的六世达赖之尊位,更缘于他自身洋溢着活灵活现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恰恰在他的诗歌里获得了忧伤而又得体的表达。 在本书中,作者用传记与诗词结合的方式,对仓央嘉措的生平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这些梳理与重译的基础,只能是历史,只能是还原仓央嘉措作为一位领袖的身份,只能是他的诗歌原本传达的内容。
苏缨,活跃于网络的神秘才女,不是科班出身却也饱览群书,纵横诗词。已出版的作品《纳兰词典评》《纳兰典评宋词英华》。
毛晓雯,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出版作品有《写给时代的情书——唐诗的唯美主义》。
苏缨、毛晓雯合著:《纳兰容若词传》(2009年)
楔子:“假活佛”的死亡或消隐第一部 前世 第一章 活佛的前世今生 1.一波才动万波随:佛教初传 2.墀德祖赞和金城公主的时代 3.进退失据:墀松德赞的时代 4.莲花生的斗法之旅 5.桑耶寺与七觉士:密教之种 第二章 光荣的荆棘路 1.顿渐之争:摩诃衍与莲花戒的斗法 2.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3.从知识到力量:佛教从西藏底层的兴起 第三章 转世伊始 1.噶举派的创始与秘术 2.第一位活佛 3.被斩断的转世之路 第四章 格鲁派(黄教)的活佛 1.从宗喀巴开始 2.达赖活佛 3.五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前身 ……第二部 今生第三部 后世
1.仓央嘉措情歌的汉译今天我们能从各种汉文材料了解仓央嘉措和他的诗歌,还要归功于于道泉先生在八十年前播下的一粒种子。于先生是山东临淄人,1924年在北京学习梵文和藏文,因为对藏文的兴趣最大,便设法结识了雍和宫附近的几位达赖喇嘛派驻北京的藏族僧官,还和他们作了邻居。借着这个机缘,于道泉读到了一本《仓央嘉措》的藏文书,大感兴趣,并因为这是藏族民间通俗读物的一种,佛教术语和文学典故不多,一经藏族朋友的讲解,大部分内容都很容易搞懂,于先生便着手把内容译为汉文。后来屡经波折,译稿终于在1930年作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在北平出版,题为《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其中由赵元任为藏文记音,于道泉作了注释和汉英译文。于先生在“译者小引”里说:“下边这六十二节歌,据西藏朋友说是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是否是这位喇嘛教皇所作,或到底有几节是他所作,我们现在都无从考证。”据于先生向西藏友人的讨教,藏人的歌曲一般有五种类型:(1)排歌,歌词大多是吉祥祝福的话,只在新年或婚姻嫁娶的时候才唱,平常是没人唱的;(2)大歌,这是在乡间农事完毕之后的宴乐上唱的,因为歌词冗长,所以才叫这个名字;(3)环歌,男男女女手拉手围成一个大环,左右旋转,同声歌唱;(4)字母歌,以藏文的三十个字母依次作为歌词中各句的第一个字,所以歌词以三十句为限,情人之间的唱和常用这种形式;(5)短歌,一般每节四句,每句六个缀音,藏人口头随便吟唱的小调以及跳舞时最爱唱的歌曲都是这一类。在西藏歌曲的这五种类型里,仓央嘉措情歌属于第五种,即短歌。于道泉所用的藏文母本是两句一段而不分节的,于译本之所以分为四句一节,是以西藏特定的短歌体裁和藏人对仓央嘉措情歌的传唱方式为依据的,而不是像有些书里说的那样是出自于道泉的主观裁定。所以,我们区分某一首诗是不是仓央嘉措情歌,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四句,即便偶有变体,也不会差异太大。举例来说,譬如流传极广的一首所谓仓央嘉措情歌: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在于道泉的译本里,这首诗只有前边的“第一”和“第二”: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而从“第三”直到结尾,全部是后人的自由发挥。译本的时代越是晚近,自由发挥的程度也就越高,登峰造极者就是2009年《仓央嘉措诗传》一书中所作的新译,说是“译者根据仓央嘉措诗歌内容的暗示性与象征性,经过慎重考虑,心安理得地将其诗的总体数量框定为70首;分为地、水、火、风四辑。每辑中的每一首诗都有据可查。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新译本用的是自由体的,这里仅举第一首诗为例: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告诉我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暗示着多少祭日专供我在法外逍遥这样风格的自由体新诗风格多见于1980年代以后的中国诗坛,纵然“每一首诗都有据可查”,但经过译者在如此广大空间里的自由发挥,这个译本与其说是仓央嘉措情歌,不如说是译者本人的原创了,更何况“水地火风,四大皆空”这样观念先行的编排方式为一生都拼命想要挣脱枷锁的仓央嘉措又套上了一重新的枷锁。译本终于发展到这种风格也算是大势所趋,因为最早的于译本是学者型的译本,对“信达雅”的标准尤其重视一个“信”字,后来出现的各种译本则多在“雅”字上作文章,更追求文辞的优美,相应地牺牲了对原文的忠实。后者的代表是同时在1939年出版的刘希武译本和曾缄译本。刘希武翻译的母本是一个藏英合璧本,但他本人并不熟悉藏文,故而“参证时贤英译及汉译语体散文”,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译出,比如:倘得意中人,长与共朝夕。何如沧海中,探得连城璧。獒犬纵狰狞,投食自亲近。独彼河东狮,愈亲愈忿忿。这样的译笔的确古风盎然,但连城璧、河东狮这样的汉文典故反而消磨了藏族民歌特有的淳朴之美。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如何选择总是一件难事。至于曾缄,他也不懂藏文,只是在读于译本的时候嫌其太过直白,缺乏文采,故而以于译本为母本重新用七绝体把仓央嘉措情歌翻译了一遍,人们最熟悉的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出自曾缄的译本。——其实严格来说,这两句诗应该算是曾缄的原创,因为在于译本里,仓央嘉措的原作根本就没有这层意思。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这首诗的于译本是: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曾译本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一比较就很容易看得出来,曾缄用前两句就概括了于译本全部四句的内容,后两句则完全是凭空着力,在毫无原文依据的情况下自行创作出来的。但事情就是这样奇怪,原汁原味的仓央嘉措情歌太西藏了、太民歌了、太质朴了,今天的汉地读者接受起来实在有些隔膜,而只有把它们汉化、文人化、时尚化,它们才能在汉人的世界里流行起来。——这个道理,在近年的一些流行音乐里表现得最清楚了。
后记:一场朝圣之旅的结束结束了仓央嘉措的故事,如同结束了一场朝圣的旅行。只是,每个归来的旅行者都心情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能说什么。什么是信仰?——对这个问题似乎认识得更深了,却说不出来。什么是幸福?——从不曾觉得这也算是一个认真的问题,但如今却困惑了。一位宗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古代的传说:一位贵族男子和一名女子双修,不虞这女子却爱上了别人……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让我们自己去想事情的结果。他说这是一件真事,见诸史料的记载。他说谁要是想通了这个结局,无论是对仓央嘉措的理解,还是对生活的理解,一定会更深一层。但很遗憾,我一直没想出来。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借机转交给各位读者吧。祝你们顺利! 苏缨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内文附赠仓央嘉措歌全集中英对照版和三大中文译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记与诗词最全典藏;传世情僧的爱情传奇,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
无
在当当网买过几次书后,每逢节假当当有促销,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一并收到消息。终于没能按捺住“疯狂促销”几字的诱惑,点开了网址。新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好评如潮,看到苏缨,仓央嘉措这,传记与诗词结合,不假思索就买了。
读“人生若只如初见”知道纳兰容若,又由《纳兰词典评》知道苏缨,苏缨的文章清丽自然,纵横诗词,流畅优美。而仓央嘉措,他的诗,他的歌,他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小学时就极为熟悉,但这些纯天然的诗歌作者,惭愧,是去年读了新浪博友的一篇博文才知道,原来六世达赖是也。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罕见才华,下意识地把他归为“有病”的诗人。
大约是“促销”惹的祸,以前第二天可到,现在迟了好几天。拿到手上,有点迫不及待,打开是白色的封面,除了书名就是一片空白,雪白雪白的,右边一僧人披着红色僧衣,留给读者一个背景,颇有点雪域高原和西藏的味道。
全书共三部分,前世,今生,后世。近些年,“前世今生”“今生今世”等出镜频率甚高,我以为,这书也要落入一俗套,读了此书才知道,“前世今生”对于活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是同一个生命在不同躯体上永恒的延续。刚开始也不太明白,作者为何从西藏历史,宗教,社会着笔,兴味索然,读到第二部分,才慢慢地有了些了解,而读完全书将书合上最终明白,是不得不从西藏的政治、宗教、外交、文化写起。
想要了解仓央嘉措,就得知道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西藏政治,宗教,文化了解得越多,对仓央嘉措的理解和同情也就越多。六世达赖,转世灵童,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多少人勾心斗角,甚至不惜出卖人性也要得到的位置啊。只是,大约他是不屑的,而那些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到了他这却成了最宝贵的。
想要走进仓央嘉措,复习他的爱情是必经之路。只是,他所爱过的那些女人,早已埋入了那片遥远的土地,然而,我们依然执着地相信,她们始终在那些黄得已经发脆的古老爱情和这些爱情中所栖居的仓央嘉措的精魂里。一些女人也从他的情诗和情歌里,从故纸堆里款款走出来,活色生香。文章作者从为数不多的史料,西藏的民间传说,借由丰富的想象,全方位地展示了雪域高原的情诗王子。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先赞一个。
夜里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
还有什么秘密,雪地足印明白。
那个裹着单薄僧衣,在铺天盖地的雪和夜色中来去匆匆的年轻人,像一支针剂注入她的血管,在她滚烫的血液里升起一个细弱的泡后,不发出任何声响,便消失不见了。只是,从此往后,不会再有人,你一支针剂注入她的血管,在她滚烫的血液里升起一个细弱的泡。
人们说的话,我心中是承认的,
我少年琐碎的脚步,曾到女店东家里去过。
他得到“活佛”的称号,一辈子按神的方式活着,这只是让人羡慕的生活,不是让人幸福的生活。
在当时的人看来,或者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样看,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达赖,行径实在过于荒诞,接近于疯子。小说家切斯特说过,所谓的疯子并不是失去理智的人,而是失去一切,只剩下理智的人。或者,她是懂他的。
我接受了她的爱,我却牺牲了佛缘。
若毅然入山修行,又违背了她的心愿。
海拔三千六百五十八米,高一百一十米,布达拉宫几乎可以触摸到天堂。布达拉宫的高度,可以送一些灵魂展翅飞翔,也可以折断一些灵魂的翅膀。
他走遍拉萨的大街小巷只为寻她,小心翼翼地捕捉她的每个语气、眼神,将它们一个一个拼凑起来,组成一座刻着她的名字的秘密花园,终日徜徉其中。
在那高高的东方山顶,
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浮现在我心上。
她让他想到,她一定是迎着太阳出生的,他还在琢磨她的表情,她已抱着酒坛转身离去。待他追出门去,世界又恢复到她出现以前的样子。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与她擦肩而过的瞬间,他觉得自己正与春天并肩。后来,每天都看到她,他却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话,渐渐地,她不再作为特别的情节存在,而是成了他烂熟于心的街头故事的一部分,同样让他烂熟于心的,还有他每次看到她时卑微的心情。
故事结束的那年冬天,街头故事都一样,只是,她并没有走进来。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仓央嘉措的爱情。
仓央嘉措的爱情总让我想起电影《死亡诗杜》中的一句台词:“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汉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我以为,爱情是仓央嘉措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能找到的唯一 的“丛林”。
自由是上天付给每个人的一笔特殊的货币。每个人都用它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付出了自由,把自己束缚在每天七八个课时的课堂里,以换取将来谋生的一技之长;我们付出了自由,把自己束缚在朝九晚五的打卡生涯里,以换取面包和牛奶,汽车和房子。我们付出了自由,以换取金钱、权力、社会地位,我们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所以仓央嘉措才成了一个另类:他天然地拥有着另人艳羡的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却反过来用所有这些来换取自由:可以随性去爱,随性去恨,随着季节的变迁去浪迹天涯,随着心情的起落去饮酒作歌。但是,从他被选定为转世灵童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并不再属于自己,他注定要过一种没有选择的人生,尽管那样的人生崇高而尊贵,他们需要一尊神,而他只想做一个凡人。
他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他被芸芸众生顶礼膜拜,他被拉藏汗等争权夺势的能人当棋子摆弄。在权力的大网面前,即使是活佛转世也一样微不足道,一样是一颗棋子,一个命运的囚徒,也一样无法实现自己那简单纯朴的梦想。
但是,在雪域高原那些虔诚的朝圣者心里,他是他们永远的活佛,是他们永恒的诗人。
而他,只想是他自己,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所以,他的结局,注定只能是悲剧。他却始终处于政治权利争夺的中央,以至25岁便沦为阶下囚,并且不知所终。
但是,他有他的信仰,他的追求,因而,我们只能祝福他,如果有来世,“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本书得来的如此慌措,应该就是应了“关心则乱”的说法吧。
一是因为对于两个作者的熟悉与喜爱——爱极了作者在洒脱之间娓娓道来的诗词鉴赏与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历史的寄托——来自于对《纳兰容若词传》以及《唐诗的唯美主义》的印象。二是因为对于书中人的好奇与未知,仓央嘉措——那个风流倜傥不拘束缚的六世达赖——对于他的知晓,大部分人来自于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和“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知”。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并不只是讲诗词的书。
一是作者的写作结构,作者的《纳兰》和《只为》两书的开篇都是一个楔子,将尚未翻书的我们吸引到了一个神秘的境界,过程都是故事般的内容缓缓的倾泻而出,历史的典故与痕迹在作者的整合下,异常的干净整洁却不失小说节奏开篇、高潮、结尾紧凑的吸引力。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仓央嘉措所在的“黄教”的起始以及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原因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二是在作品的选择上,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在很多人眼里似乎都是以“情”字作为标签,从他们的诗词、作为来讲都是如此,而且二人都算是英年早逝的才子。两个人被很多人熟悉也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诗词的经典,陌生是因为两人诗词的华丽遮掩了许多二人的生平事迹。两人似乎都是锦衣玉食、生活可算是无忧无虑,却又让人能从中能看出他们隐藏着的哀伤。在尚未读此书之前,我们或许是认为两人是“为情所困”。但是在读完之后会发现,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是用自由所换取,而在命运、他人的欲望的束缚之下,仓央嘉措的无从选择,只好以“爱情”作为他最后的自由与慰藉的奋斗,才使得他的生活以除了六世达赖之外的别样的异彩而在他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并不是他想要的,而是在与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的结果——从他前世为他所累积的光环、到后世赋予他的各种称号,我想没有一个是他想要的,在权利与金钱的斗争当中,他只是一个牺牲品,一颗棋子。纳兰容若的经历也是如此吧?
书的封面,除了书名以外只有个一藏僧远去的背影,剩下一片空白。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仓央嘉措的出生和他成为转世达赖的经历、也并不知道他死亡的原因和结果,甚至都不知道他因何而死、何时而死。他的存在,似乎只是封印在他的诗歌当中——可是这些优美、深情的诗歌也并非都真正的属于他。我们爱他,如同他爱自由般的盲目——那些好的、类似的都归存到他的名下,并不是那些诗歌属于他,而是他已经成为了那些诗歌的精神,属于着他们。
书中内容的存在,为我消解着一些美丽的误会,让我剥去了那些存在他的身上的哀伤的痕迹,去了解到了他的曾经,他为何这样,有着怎样的过往。我想了解之后,也许会有些释然,有些超脱。对于他的认识,不再只存在于那些唯美的诗句之中。重新、或者说是完全新鲜的认识,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的诗也是一种好事儿吧。
或许这么说来有些幻想,引用一句他自己的诗,作为对他的祝福“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说来惭愧,知道仓央嘉措其实是从两部小说《伏藏》和《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一部小说算是个探险类小说,以挖掘仓央嘉措的伏藏为主线,拨开历史迷雾,歌颂仓央嘉措情诗的小说,而《不负如来不负卿》则是借助时下最流行的穿越情节,让女主穿越到彼时的西藏,感受仓央嘉措的情感纠葛。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正是这首诗让我顿时对这位传奇中的六世达赖、才华傲骨的藏族诗人仓央嘉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曾疯狂的百度有关他的一切信息,可惜老觉得所得琐碎不堪,幸而得到苏缨和毛晓雯的这部《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阅读后受益匪浅,所有的碎片都被系统的串在一起,融会贯通。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在她们娓娓道来之中,最神秘的西藏佛教起源与分支,最复杂的政权和宗教同处,最纠结的爱恨情仇,都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在听诗人缓缓朗诵一部历史长诗。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分为“前世”、“今生”和“后世”三部,在“前世”中,作者介绍了在西藏佛教的起源、莲花生法式传奇,还讲述了第一位活佛的转世之路,在这一部中,我们明白了转世活佛的溯源,也就明白了仓央嘉措被赋予的重大使命,这对于后面阅读中理解仓央嘉措纠结的思想状态大有裨益。
“今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五世达赖的圆寂多年,桑结嘉措隐而不报,直到被发现才推出仓央嘉措,奉为六世达赖,这种看似应付之举,自然会有人产生怀疑之心。仓央嘉措小小年纪一方面要面对研习大量佛法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面对芸芸众生的期待和敌对教派的怀疑,如此重的压力无处发泄,青春懵懂的他就连与生俱来对于美的追求也被遏制,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也许离开人世对他才是最好的解脱,书中讲到了很多种人间流传的关于仓央的结局。我最喜欢第五种结局,那就是仓央在途中施展密术申通,脱身而去,之后隐姓埋名,游历各地,相信在这个旅途中,他一定参透了佛法,也一定创作了更好的诗作!
“后世”部分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了被不同译者翻译的仓央诗歌,默默在心中吟唱这些动人的诗句。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时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辛苦作相思。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苏缨和毛晓雯合著的一本仓央嘉措传,并收录了仓央的所有诗歌。这本书总体说来写得还算忠实、诚恳、严肃,和市面上众多的有关仓央的书不大相同。近年来,关于仓央的书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书要么荒诞不经、要么就是过分吹捧,把一个仓央描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让人莫衷一是。
《只为》既然号称是仓央的“传”,就要老老实实地去写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仓央。在这一点上,两位作者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为了讲清仓央,他们讲了仓央的“前世”“今生”和“后世”,其实就是仓央之前的藏区历史,以及仓央的一些身后事,当然,这样做还是为了讲清仓央本身的人生。如果没有仓央之前的藏区的政治、宗教的那些纷争,也不会让一个简单单纯的仓央卷进那么多的是非之中;同样,如果不写仓央的一些身后事,那么这个仓央就是不完整的。
所以,这个传还是比较完整的。它讲述了仓央为什么会是仓央,以及为什么仓央不是仓央。仓央嘉措其实是个很普通的青年,之所以受到关注无非是因为两种原因:一是在当时,所有的力政治力量都想把这位名义上处在西藏政治最高点的人物纳入己方势力和不让他进入敌方势力范围;另一种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会对这位青年身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才气与他本身的身份的格格不入产生兴趣,这一点尤其影响了现代人。现代人爱情泛滥,于是爱情就开始荒漠化——这并不矛盾,爱情的泛滥恰恰证明真爱的难得,因为“爱情”的泛滥是极大的考验了人们的爱情观——或者是反过来,人们爱情观的低级化导致了爱情的泛滥。于是低水准的爱情泛滥,同时人们却在痛斥爱情只是一个传说,于是就更加地爱情至上。那么,一个夜里潜出庙宇出去情人的僧侣、一个用诗歌吟唱爱情的活佛,就成为了“爱情至上”信仰者的偶像。那些要打破一切束缚去争取“爱情”的人,那些完全不愿意去顾及柴米油盐的“爱情浪漫主义者”,无不向往仓央的爱情方式。这不知道是仓央嘉措的幸抑或不幸,而我却觉得这从某种方面来说,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时代,是青年人吟诵着仓央的诗作高喊着爱情至上啃老的时代。
其实,仓央只是仓央,他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他也承受着常人所没有的一切。这本仓央嘉措传也对很多地方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所以,它对于想要完全了解仓央的人来说,可能会留下更多的遗憾。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尤其对于一人传记来说,那些空白恰恰就是这个人的某种真实的历史存在方式。仓央那也许永远也解不开的死亡之谜的本身,就是仓央在历史当中的定位——他是一个不能明确死去的活佛。
然而,他的那些求解之谜却在后世也成为人们爱他、研究他的理由,越是不清楚的事情人们越感兴趣,越是谜一样的人就越会让后世人对他崇爱有加。仓央在爱情中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并不知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他的情诗里的美好,所以他是情圣;而他最后是如何死去的,人们也不知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他是一个非常沉静的囚徒,所以他是活佛。而那些喜欢他的诗歌的人,也可以把任何一首美丽的藏族诗歌放到他的名下,因为人们关注的不是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仓央嘉措,只是关注着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仓央嘉措。
“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这句话用来形容仓央很合适,也很无奈。无论在人们的心目中仓央是个什么样的仓央,仓央都只能是一个仓央:一个十五岁游走于山水间的放牛娃,然后成了活佛,然后又爱上了姑娘,然后又要被押往北京……这一切,都是他的命运。包括在几百年后,人们对他的各种态度,为他塑造出来的各种“命运”,说到底,也还是他的一种命运。
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流浪者非仓央嘉措莫属,他的身虽贵为活佛,心却一直在流浪。读完仓央嘉措的传记,最大的感叹莫过于此。
仓央嘉措的诗歌有三个中文译本,最喜欢的是于道泉的白话本,简单直白,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至于刘希武的五言古体诗本和曾缄的七言绝句本,则更多地掺杂进了译者的想象和艺术加工。然而,最吸引我的不是仓央的诗歌,而是他的身世。
仓央嘉措童年的生活无从考证,他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已经十五岁了,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当时的第巴桑结嘉措足足将五世达赖圆寂的秘密保守了十五年,他或许是为了藏地的安定考虑,殊不知,这次的隐匿恰恰埋下了日后仓央嘉措命运多舛的种子。转世灵童的寻访和认定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偏偏有人无声无息的做了,直到五世达赖圆寂的秘密瞒不住了,桑结嘉措把当年秘密寻访到的业已成年的仓央嘉措推上了前台,十五岁以后,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开始生活在人们的膜拜中。
这至高至上的地位在仓央嘉措看来,却是一把枷锁,禁锢了他渴望自由的心,布达拉宫严严砌死的外窗即不透光也不透风,他在思虑中放逐自己。据传说,他每晚溜出布达拉宫,与情人幽会,并且留下了一首首情歌,其中就有“住在布达拉时,是瑞晋仓央嘉措,在拉萨下面住时,是浪子宕桑旺波”的句子。
仓央嘉措最为叛逆的举动是在他的授比丘戒仪式上,公然对五世班禅说出了“我要还俗”,这一年,他二十岁,弱冠。纯真率性的他并不知道,政敌们早已虎视眈眈,他的举动,无疑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口实。
仓央嘉措最后神秘地消失在青海湖畔,当时他正在蒙古军队的押解下赴北京,听候康熙帝的决断,真活佛或者假活佛?关于他的下落,坊间至少有六个版本,我倾向于康熙帝派人暗杀了仓央嘉措的说法,如果仓央嘉措真的到了北京,如何处置,倒真成了一个两难的命题,还不如早早让他消失,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政治的牺牲品。
从世俗的眼光看,仓央即便如此,也不妨碍信徒们对他,六世达赖的尊崇,他们至多把他称作“迷失的活佛”。而在我看来,他并没有迷失,他只是执着地用自己理解的教义去身体力行,他写的那一首首情歌,或许就是他传教的一种方法。当时藏地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佛经里的佛理对他们而言显然过于高深,仓央嘉措把佛理喻于最容易传唱的短歌里面,而这些短歌还往往都是人们最乐于见到的描绘爱情的,故而流传甚广,殊不知,佛法也就这样流传到了社会最底层。仓央嘉措溜出布达拉宫或者确有其事,观察体验考量大众的日常生活比封闭的高墙大院里苦钻经书应该更有用,佛不是讲究普渡众生吗,你要看到众生方能想如何普渡,退一步,即使仓央嘉措为了与情人幽会,那又如何?活佛也是人。
也许,仓央嘉措烦恼的是:即做了活佛,就该只管佛的事,为什么连俗人的事都要去管,佛门清净,为什么还会有权力的争斗?他对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不惑,他要还俗,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的修行者,而不是集金钱地位和权力于一身的统治者。或许,这才是他真正的悲哀,这才是他行事叛逆的根源,他这是在宣战,虽然知道自己必败无疑。
细细想来,还有两个人跟他极其相似,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便是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后人对李后主的判词是: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纳兰则是: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同仓央嘉措一样,显赫的身世反而成为自由追求的障碍,他们的人生耀眼夺目,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流浪者。
拿到此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我已经是看第三本有关六世达赖仓央嘉错的书了,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 ?),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
仓央嘉措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这位情歌大师写了数百首多意缠绵情诗,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这种婉约细腻的诗歌来。他的诗歌清新爽朗,包含着深厚的自由与爱情的元素,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价值,而是超脱于价值之外的灵魂。
与其他转世灵童不同,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仓央嘉措并非自小被迎请入宫,直至15岁,这也就揭开了他悲剧命运的序幕。而当时西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局势动荡不安。这些使得本置身于此之外的人,突然被迫进入如此漩涡,只能给他带来是厌倦与失望,看不清未来,一切都是未知,叛逆的情节在他的心中慢慢滋生,清规戒律、威严的环境、险恶的周边以及他多情的性格,终于在20岁那年不可遏止地爆发了。 在后来的许多天里,不仅没有转机,甚至变本加厉: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大师收回此前所受的出家戒和沙弥戒。说这番话的时候,仓央嘉措痛彻肺腑:“若是不能交回以前所受出家戒及沙弥戒,我将面向扎什伦布寺而自杀。二者当中,请择其一!”
这就是仓央嘉措,无可奈何的仓央嘉措。15岁以后的他开始了身不由己的生活,命运由别人来掌控,自由对他来讲是奢侈品,虽然这些压制着他的心灵。但是同样,也正是后期他参看佛教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它的诗歌才能更具有文学的魅力,也正因为受制于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写的如此尽心竭力。这种无意中的矛盾成就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
“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这位六世达喇从心底吟出了这充满矛盾的诗句。
如果仓央嘉措一辈子只生活在东山顶上,也许他会幸福;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成为活佛,也许同样的他会幸福。但是世上没有这么多的如果,面对这些,他唯一能做的除了叛逆无其他,这也就铸就他最终成为一个不成功的活佛,但是却是一个成功的诗人。
仓央嘉措最传世的一首诗: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生命时常会产生错误,但有时恰恰会错出一段美丽。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随书附赠仓央嘉措歌全集中英对照版和三大中文译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记与诗词最全典...
知道仓央嘉措这个人的存在,是源于一首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记得当时读到此诗时颇不以为然,打听到写诗者为六世达赖时,更无好感,觉得此人好贪心,鱼与熊掌皆不想放过。
而现在,我明白了,如有可能,仓央嘉措一定会大声地说:“谁能让我拥有自己,我愿倾我一生的所有与他交换。”这不是我一厢情愿的假想,有仓央嘉措的情歌为证。有仓央嘉措曾经以死相要胁苦求还俗的壮举为证。这首诗实际上已经是经过了译者曾缄的再加工,原歌为:“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份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林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不可推卸的使命,一个人一生的自由,不是难以取舍而是容不得他取舍。
爱的自由,自由的爱,对我们现代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对于仓央嘉措来说,无异于天上星,水中月。
他是纯洁而高尚的,他纯洁高尚在忠于自己的心,随心而行,哪怕惹几世的非议,也不愿意向命运妥协。但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他却又是自私的。他的自私也在忠于自己的心,本该担起的责任,却弃之一边。我们常说,一棵好的植物应当是适应环境,而不是企图让环境来适应你。显然,仓央嘉措就是那棵不愿适应环境的植物,命运的风将他吹到了那片土地上,他想的不是荫泽众生,想的却只是要开出自己的花。
如上所说,仓央嘉措单纯而执着,以爱为名争取自由。但是,深读下去,似乎又没这么简单。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还是一部藏传佛教的断代史。读完之后,不知为何脑中一片空白,宗教到底是什么?宗教领袖在历史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就拿藏族黄教的这一段历史来说,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桑结嘉措为何要隐瞒长达十五年,若不是因为那个意外而暴露,他还想瞒多久?到底他是为了教派的生存还是权力?
据桑结嘉措解释,仓央嘉措早就被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安排在一个秘密地方学习,可是,仓央嘉措有一首情歌却唱道:“第一不如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不如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要与爱人达到相知的地步,那该是多大的年龄?一个从小就被隔绝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的孩子,是如何开始通晓人世间的风花雪月?
关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尽管情歌中有仓央嘉措的情人们的影子在摇曳,但是,除了人世间的传说,似乎作者从史料中也找不到更精确的记载,这一切到底是因政治需要而故意隐瞒,还是只是人们因着情歌而加以妄猜得出的结论?一支本该是抄经写偈的笔,却写下了情歌,这似乎是有些荒唐,但是,满纸荒唐言,却有可能是一把辛酸泪,人们喜爱仓央嘉措的情歌,并将它久久传唱,是因为那些歌曲唱出了人们自己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渴望。至于仓央嘉措在写这些歌时的心情如何,即使有多情者细心揣摩,那揣摩出来的恐怕也是自己的情感。因为谁也不曾走过他那样的路,仓央嘉措到底要借着情歌唱出怎样的情感,他所争取的自由是爱的自由还是权利的自由?他是借爱抒情还是借情明志?后来之人,想是谁都难解其中之味。作者从仓央嘉措的前生一直说到了后世,意在寻求一个答案,只是历史的烟尘早已掩埋了诸多真实。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仓央嘉措那些寄托了情感的情歌,决不是像译歌者曾缄所期望的那样,要追问这世间可有双全法,能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是为了心中所愿,宁可去负如来。
才翻了几页,就知道苏缨、毛晓雯的《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应该是我最喜欢的关于仓央嘉措的文集。“一千多年以后,人们会期待在这里与一位纵酒放歌的活佛擦肩而过,在瑰丽的幻想里亲吻他踏过的尘土,唱着他留下的无尽的情感,忘记他的佛法,膜拜他的爱情。”谁说当初在拉萨的街头、在玛吉阿米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随着一页页的翻过,很多关于仓央嘉措的谜团被打开,也深深的被如此优美的文字所折服,书的最后还附了于道泉关于仓央嘉措诗集的白话译本与英译本、刘希武五言古体诗译本、曾缄七言绝句译本;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苏缨和毛晓雯合著的书,第一本是《纳兰容若词传》,这也是我第二本仓央嘉措传记的书……
不是第一次在当当买书,但是第一次写评论。
以前也有读过苏缨,毛晓雯的作品,没有一次失望过,而这本《仓央嘉措诗传》让我对两位才女的喜爱达到顶峰。在此特别推荐给广大读者。
只因电影《非诚勿扰2》中的一首诗《见与不见》很是打动人,网上查其作者是仓央嘉措,便挑了这本书。可从头至尾读完,也没找到这首诗。
原来《见与不见》不是仓央嘉措写的,再仔细查,原来是现在的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扎西拉姆·多多,她的诗集《疑似风月》有这首诗。这一首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标题后来更被篡改为《见与不见》,被很多人误传为是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作品。
虽然《见与不见》作者不是仓央嘉措,但还是为他的一生感慨万千。雪域高原,康熙年间,一位十五岁的纯真少年,被确认为达赖转世,被至身于权力的顶端,被权势包围,被政治左右,最终被杀,年仅二十五岁。一切身不由已啊。难得他有那么纯真的诗歌。
传记写得很好,不仅了解了仓央嘉措,也了解神秘的西藏历史,西藏佛教,了解了达赖和班惮的来历。
意外的是,《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是出自仓央嘉措的诗。
仓央嘉措这么流行于世, 再读这本书,便不觉得意外,是感慨。
读完了《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心情难用语言表达的感受,也改变了对仓央嘉措的执迷的爱,我以为了解他越多越会迷恋他,但人就是这样奇怪,读完作者整个历史只能说我爱仓央嘉措对爱情的诗歌和有爱情的仓央嘉措。而做为面对现实的人他的确是不真实的为自己存在,没有考虑身边的人和事,反而从了解历史开始很讨厌的桑结嘉措最后却对他生处敬佩,可能我们的现实很超酷,我们知道现实中要保持自己的爱情先要保持自己的面包。当然做为任何一个旁人我们都无法和了解当事人更无权判决别人是对或错..........
还是会迷恋仓央嘉措就像有信仰的藏人无论面对任何谣言都信奉他是第六代达赖活佛,几百年过去了也是因仓央嘉措我们更爱他的故乡西藏,也让西藏在我们心中增加美好诗词。
看这本书的今生的时候是在家里床上看的,放的河图的《拉萨乱雪》。拉萨雪纷乱了几千年
安静堆积到红尘湮灭 手中的香燃得明明暗暗 雪地上的脚印深深浅浅 好象是没有结局的预言
这样的歌词很容易就将我带进了仓央嘉措的世界里,看着书里他的第一次叛逆,看着他夜里出去幽会情人的情景,想象着想象着不能自抑。仓央嘉措他太单纯,单纯的有点离奇。我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不是不懂,是装不懂。或者是不看重,对于被欺骗,他虽然伤心,这是并不能太能牵绊他阻碍他的追求,——因为他为这个追求付出太多,而且他能得到自由的时间太过于短暂,短暂得他不能,不忍让任何事情去阻止他享受的自由时间,哪怕一秒都不可以。他生活的环境过于复杂,牵扯的势力有太过多,而他本身的身份又过于神秘复杂。对于他,我一直觉得他所追求的只是爱情又不是爱情,——实在是太过于纠结而无法形容的感觉。他爱过太多女人而也不曾留恋过任何女人。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甚至恶毒的觉得他连那些女人的名字都没问过。——我这样感觉的原因很简单,书里的他有过两段还是三段关于他爱情很模糊的描写。看的时候总觉得他爱上的只是爱情的本身而不是那个人,而是她身上关于爱情的诠释。我想这些应该是毛晓雯写的,苏樱写不出那么感性的东西来。
关于他的诗,文中一直用的是最真实的最还原的于道泉版本的,而不是汉化后的五言或七绝的。其实真心的不懂他的诗好在哪里,以我的水平看着真的觉得挺口语听日常的,不过到后面翻回去看时总有种微妙感,可能是因为他的经历原因吧。以至于对他产生了同情或者更多其他复杂的感觉。
这本书说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就会把关于有关这个人这类美好的东西全都堆到他身上。即使知道了真相还是一厢情愿的去相信。”这是一个信仰问题,然后看的时候有不可避免的想到河图,想到荼蘼,想到NC粉荼蘼。以前一直不能了解不能明白的东西好像瞬间就可以解释开来,很奇妙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错,对于我来说可以说受益很大。会能想到很多事情,关于信仰,关于自由的定义好像明白了很多却又迷茫了很多,感觉有什么东西呼之欲出却又不知道那是什么。同学很奇怪我为什么能看下这本书,因为他们觉得很无聊。可我深深地被折服了,我不知道他写的又会有多少写实会有多少艺术加工,可我现在相信它上面所说的是史实——尽管可能会有些出入,但应该不大。
冲着仓央嘉措~冲着苏缨买的~
不是全部的诗词~
而是用诗词来串联起仓央嘉措的人生~
后面还有英文版的诗词~
对中英对照的诗歌感兴趣就可以看看~
很美的诗!
“那一天,我升起风马,不为...”第一次见到这首诗,感觉心中就被深深而温柔地触碰了,禁不住好奇,是谁?谁做出了如此美丽而又深情的词句。每一次的感动,每一次的震撼,都是和一个名字“仓央嘉措”连在一起。大家都为这些诗、句感动,一边搜寻着作者的信息,是他写的?不是他写的?流传在网上,流淌在心里。使得在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不是为了求证什么,也不是为了多想知道“六世达赖”的生平,“只是为了途中和他相见”......
这本书有仓央嘉措的传记有全诗。六世达赖的传奇神马的。很精彩啊~
买来的一摞书里,我最先看的这一本,因为一直对仓央嘉措有一种情节,也因为一个人一个情境让我对这个有些叛逆又很无奈的六世达赖着迷。这本书是从他的前世,今世后世三个篇章写起的。让我对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入过程和达赖喇叭的转世体系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附带了几个版本对他的诗的翻译并且告知我们那些现在广为流传的很美妙的诗歌其实都是现代人在其思想上自己的发挥。但是其实那些被后人发挥过的诗歌我更喜欢,其实这些诗歌是不是真正出自他手下并不重要,大家对他的看法和在其诗歌上的各种自我理解反而更有意义。我还会看更多版本对这个神奇的喇叭的描述和诗歌发挥。
一本好书,喜欢仓央嘉措、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不应错过。
书以优美的笔调和丰盈的细节,展示了传说中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生平,并附上最为全面的仓央嘉措诗集,是一部难得的集文学性与资料性于一身的作品。书中不但介绍了仓央嘉措本人的成长史与生活情形,还以“前世”一部,详尽叙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和宗教背景、以“后世”一部,补完了与仓央嘉措有关的故事情节,使主角仓央嘉措得以在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视角中呈现自身,给读者足够的遐想空间,同时又让读者能够更为细致、有依据地体会他的喜怒哀乐。其中,“前世”一部,信息量巨大,既见作者功底,又见作者诚意,实在是非常的难得。文中对于佛法的分析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令人受益匪浅。
作者流畅的行文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对比,以及丰厚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在对仓央嘉措故事的描写中,几次以深情款款的文字描摹了这位青年的内心;同时,作者历史逻辑感也很强,行文很有深度,风格踏实,非常适合对这个的写作。
知道仓央嘉措的名字是十年前,在八廓街上的一个叫“玛吉阿米”的黄色房子里头,看见《在那东山上》那首诗。当时就很好奇,到底这是怎样一个“迷失的菩提”? 后来,发现了很多说明为仓央嘉措的诗歌,包括《见与不见》《那一天》,仓央嘉措到底写了些怎样的诗?这是我买他传记的原因,而且一买就买了两个版本。这本和《不负如来不负卿》那本。
从书本身来说,这个版本整体感觉比较深入浅出,书的前半部分基本是藏传佛教的入门,还是很有意思。叙述方式偏理性,不像其他版本整体像作者的抒情诗。由于政教合一,对仓央嘉措的关注最后变成了对藏传佛教和那段历史的好奇。然而,既然涉及到历史和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历史记载人记载多少,记载的正确性、旁述的证明、翻译者的水平和主观都极大地影响着所见,因此,这本书基本在仓央嘉措在青海失踪后戛然而止,也写了些民间的说法和传说,不过,实际是怎样的,估计大家都不得而知了吧。
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看看的书,作为浅显易懂的入门书籍。
一段历史,一段旅程,一个故事,一次人生,仓央嘉措“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六世达赖,活佛,可又向往世俗的生活~~~~
不同的身份,注定了他不一般的人生~~~~书中的好多历史与佛教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一本很好的记述仓央嘉措生平的书,了解了六世达赖一生的命运转折,相比其他的同类书 更能让人感动于其中的故事之中。很推荐。。。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前世、今生、后世三个部分。
前世主要介绍了西藏的教派,对于西藏历史上社会和宗教的布局做了一个介绍,也是为仓央嘉措生活的年代及背景有一个交代。这部分对于希望了解西藏宗教文化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启蒙。
今生,主要是介绍了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仓央嘉措的生平,从不为人知的童年,到活佛之后的叛逆,最后在风雨飘摇的权利斗争中的消失,甚至无人知道他最终的结局,他是生是死,也是有各种说法。在整个生平之中,最让我触动的片段却是,仓央嘉措在面对士兵闯入,意图掳走他的时候的平静和满不在乎。作者写道:“离开拉萨,年轻的仓央嘉措并没有太多的恐惧,自从15岁那年,他的命运便不在属于自己了,今天的遭遇,也不过是操纵着自己的命运之手换了一只罢了。没有留恋,便不怕失去。纵然是八廓街的酒,纵然是妙音天女所歌唱的女子,又何尝真正地属于自己呢?”
成为活佛,又因其“人性”,天真,风流这些特别之处流传至今,于仓央嘉措而言,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后世,交代了风波之后,西藏权力斗争的余波。
最后是仓央嘉措诗的全集,收录了三个版本的译文,我最喜欢的无疑还是曾译的七言版本。最喜欢的诗句依然曾缄译作时发挥的那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摘自豆瓣)
关于仓央嘉措的书市面上多如牛毛,但质量上也可谓良莠不齐,苏樱写得这本可以说是写得非常不错了,读这本书不但能让我们深刻体会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的身世浮沉、备感无奈之绪,还可以使读者对藏文化和西藏历史有所了解。
女儿要买的,她特喜欢纳兰和仓央嘉措的诗词,今天中午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看呢
喜爱仓央嘉措,是因为痴迷他的诗歌;
探究仓央嘉措,是因为喜欢那段边疆历史;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正好满足了这两个需求,既有诗歌又有历史。所以,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本欢喜的书,又是一本好书。
以前对佛教的文化不是很认知,感觉藏传佛教很神秘,西藏也是很神秘的地方,看过这本书对西藏地区的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对西藏文化的了解有很好的作用,对西藏的历史也有一点了解。文章收录了仓央嘉措的所有是诗词,以及坊间认为是他的诗词,值得一读。
还可以,了解了一些佛教历史背景,本来看安意如的写把仓央嘉措写得至臻至美的,结果看苏缨写的以后,好像没那么喜欢了。我更喜欢桑吉嘉措。书写得很好,只是对书里的人物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不错的说 和网友的评价大致一样 我就是看到网友的评论后才买的这本 内容没细看 不过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吧网上流行的仓央嘉措的诗词单独列出来 它只把那些短片诗以三种译本列出来了
作者是以史学的角度描写,相对其他以诗歌为主线描写仓央嘉措的书来说会比较枯燥和累人,另外从序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仓央嘉措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一个反面的人物,是远远不如纳兰容若的,是想思想观念里就把一个人否定了,之后又怎会写好呢,此外,作者冷静的分析和指出了很多仓央嘉措美好的诗歌都不是他写的,我想看了此书后估计会大大打破仓央嘉措在我心中原有的形象,也许这是真实的,但谁看书不是想愉悦自己呢?所以看此书要有点心理准备。
一直不喜欢由作者角度去写一个人的传记,因为或多或少有些作者个人的情感,既然是看传记就要看这个人自己写的,这本书的优点是作者没有很大的把个人感情放进去,但还是有很多抬高仓央嘉措这人的痕迹,已经算不错了,难得的是把藏传佛教从头到尾都仔细的来龙去脉罗列了讲了一下,给后面很大的铺垫,不错,看看还可以,有闲的钱可以买个一本,基本这书就是图书馆借阅的拿一感觉,收藏依个人所见吧
刚拿到书迫不及待地翻了,于是乎对于仓央嘉措这个人的幻想就破灭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原版和翻译差好多,只能说翻译哥太强大。因为信仰这首歌喜欢他的那一世,但还是很认同作者书里写的:若因爱生信,人们便会会略善变的历史而选择不灭的神话。很多诗其实不是他写的,或者是翻译的问题,但我们仍这是那个多情的男人写的,因而选择相信他喜欢他,这便是因爱生信吧!
是蛮详细说了仓央嘉措的生平和藏传佛教的来龙去脉.但是我确是冲着他感人的诗歌买的,却没有收录我喜欢的诗啊,还是蛮遗憾的~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喜欢
他不是一个好的活佛,甚至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但这又能怎样呢,谁能去抹杀他诗歌的天赋,谁又不去吟唱呢。《非诚勿扰2》中的诗歌,最后的片尾曲,把一个久违的人又重新再人民的心灵中唤起,请不要称他为六世达赖喇嘛,他就是诗人仓央嘉措!
买回去在家看的 夏天家里没网线 还经常停电就一直在看买回去的几本书~~最先看完这本吧 还有《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两本书 都是在那几天就看完的 很喜欢这本书,感觉写的非常之真实,最喜欢后面三个版本的诗词,还是最喜欢仓央嘉措那种直白的写法。真的想那本书里写的一样,因为喜欢所以把一切自己觉得好的都安到他身上~~ 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到他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会让人不知觉的更加喜欢他 也为他感到伤心和心痛。多希望他只是一个平民啊~~
很好的一本书
前面是仓央嘉措的生平介绍
也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很多知识
后面是仓央嘉措情诗的各种译本
比较全面
值得一读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神一样的爱情 神一样的传奇 神一样的爱恋!
比起某些不知所云的传记来说简直有云泥之别,而且书的最末收录了王道泉、刘希武、曾缄三位先生的经典译作,喜欢仓央嘉措诗歌一定要买这本收藏
知道仓央嘉措还是从电影“费城勿扰”开始的,不知道是谁成就了谁,但总归是喜欢电影中提到的诗,才会去想法扎到他写的东西,因为懂得,所以喜欢,或许能从他书中的字里行间对仓央嘉措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吧,或许才能对他的诗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一段传奇的历史,带我走进了那个年代,那种无奈和悲伤。值得一读。好评!
大家如落叶,飘荡在时代的风中。不是我们不想选择,而是时代已经帮我们选择好了。我们只有服从,只有无奈,只能在这困境中做好自己。如果仓央嘉措不是达赖,我们还能欣赏到这么美好的诗歌吗?但世上从没有如果,所以我们有了仓央嘉措。
世上没有“不负如来不负卿”这种好事,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在众多介绍仓央嘉措的书中,比较满意的一本,既包含了仓央嘉措的故事,又包含了仓央嘉措的诗集,买一本书,真是一举两得。而且这本书在介绍仓央嘉措故事的时候,分为前世、今生、后世这三个部分。前世主要普及了藏族地区各个教派的历史和文化,为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今生讲的主要是仓央嘉措如何成为转世灵童,又在成为达赖后遇到、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来世主要说的是仓央嘉措本人和他的诗对后世人的影响。个人感觉,三个部分加到好处地介绍了仓央嘉措,没有前世部分,而且在对藏族地区和藏族文化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理解仓央嘉措的选择和事情的前因,而后世主要讲出因为仓央嘉措,给藏族地区和人们的影响。诗集是中英文对照的,不是另外的一本书,其实算是这本书的第四个部分。所以刚刚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是不是忘记送了,结果翻了才知道,原来在后面。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仓央嘉措、了解藏区佛教、历史、文化,和欣赏仓央嘉措诗歌很好的书。推荐想了解仓央嘉措的,可以购买这本书。
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关于仓央嘉措传记式的习作~不管两位作者对他做了多少的调查和研究,也不论是有多少的历史的真实性。但是仓央嘉措,这样一个焦虑的,犹豫的年轻活佛,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感动的种子……
整个人都沉浸在仓央嘉措的诗里,朴实而优美的诗词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他 受尽世人的膜拜 却极力挣脱这个枷锁明明知道,结局是伤痛的但仍然每一天摆出一副高傲的叛逆姿态
一次买了两本写仓央嘉措的书,这本感觉很不错。脉络清晰,读后对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仓央嘉措的生平、生活背景都有比较清楚了了解。
可能前面真的有点罗嗦,不过前世那一部分却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所以一点也没跳过,了解了很多藏地佛教的历史,可能并不全面,毕竟不是研究说明文,但是确实是非常好的!后面的诗的一本是不错的,是网上和大家评论中比较权威的译本!毕竟要从藏文翻译过来,不是对仓央嘉措做研究,想了解的,这本书OK了
仓央嘉措的诗写的好,我觉得这本书翻译的也很棒,从藏传佛教的起源开始讲的,有助于我们了解藏传佛教的发源和历史,正在阅读中,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一直想了解藏传佛教,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写仓央嘉措不学究气但是又不肤浅的书。不管是数的内容还是数的手感都不错。
里面还有不同译本的仓央嘉措的诗歌选,很是受我喜欢。
内容丰富,个人比较接受曾版的诗词,毕竟是接受汉文化久了,对于原汁原味的“仓央嘉措”反而有点不适应
书的手感好。内容大部分是传记式的,仓央嘉措的诗不全。
我很喜欢,就是好可惜,那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不是仓央嘉措写的~是在是好可惜~
对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介绍脉络清晰,浅显易懂。纠正了比较流行的对仓央嘉措诗的误解,很受益。
一直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这本书很详细的介绍了他的生平,他生活的时代,并分析了他的性格及行为。作者写得很好!
仓央嘉措的诗词着实让我着迷,那一世……
这本书对于仓央嘉措的介绍较全面,诗歌全集和别的版本不太一样。仓央嘉措作为转世活佛,为了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时而放浪形骸,敢于挑战一切,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了吗?读完了这本书,那个迷还在那里。
一直喜欢仓央嘉措的诗,一直想买一本书好好品读,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完非2,认定了无论如何必须买回家仔细研究,而这本书,真的让我达到了这种目的,不单单只有诗歌,更多的是站在仓央嘉措的角度去了解他的境况,读出他的人生。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故事深入浅出。仓央嘉措带给汉人太多感动,只是不愿世人只把圣者当情痴。然而他对藏区的影响,使得如今逃亡在外40年的“活佛”变得微妙、不明不白死去的班禅留给世人太多悲凉。
这本书带着尊重,客观地述说了一个故事,会在多少读者心中种下菩提?!本来向佛之人无关政治,然政治又常常对信仰产生影响。我们就是生活在缺乏信仰的环境,于是大家的追求充斥着各种现实利益,于是那些三步一匍匐轻而易举就感动到我们内心。环境是:有太多感慨,却不能说.......
本来就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歌,作者写得很生动,仿佛真的看到书中的姑娘那欢快活泼的身影。
条理比较清晰地从一般层面上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来龙去脉,以及社会上风传的仓央嘉措的诗的正确版本
不错的书,每晚都会按时读,仿佛置身于西藏一般~~不仅对仓央嘉措本人有了了解,对西藏的历史藏传佛教也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就超级喜欢他的见或不见,但是这次才知道原来都是误传的啊。不过藏区所有好的诗篇的,藏民们都希望是仓央嘉措诗歌,所以就足足见到他在藏民心中的崇高的地位了。
经过几百年的洗礼后,人们已对当时发生的事情都不再考究了,人们扼腕叹息的是年轻的达赖,年轻的诗人就这样走了,在那个被藏民膜拜的青海湖边,在那个西塘……
他仿佛走下神坛的神,很人们有着太多的纠结的事情,有着太多的人的本性显示在世人的面前,这也就是人们这样爱戴他的主要原因,他是不可亵渎的达赖,他也是藏民的达赖,他是藏民的孩子,他更是放荡不羁的诗人,即使他最终是政治的牺牲品,但是他就是他,那个永远的仓央嘉措。……
趁着放假这几天读完了全书,最大的感受倒不是对仓央嘉措其人,而是对作者的文笔印象深刻。很优美很有哲理的文字。其中第一部分“前世”叙述条理清晰,将藏区的佛教传播、各主要派系情况、活佛转世、达赖、班禅的由来简明扼要说清楚,评价仓央嘉措其人也比较客观。
后面附赠的仓央嘉措是个全集超赞。
这本书真的很好,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来龙去脉,到后面的时候对仓央嘉措本人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一代大师仓央嘉措,诗很美,人也很传奇,
还不错,让我了解了仓央嘉措和藏传佛教的一些知识
如果你对仓央嘉措和藏传佛教感兴趣的话,这本值得一买。
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历史宗教等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仓央嘉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的诗歌很美
赞,推荐此书。这大概是众多关于仓央嘉措最好看的一本传记了
正在看,一开始作者对藏教文化做了全面的解释,对于藏教历史文化一点都不了解的人,可以算是上了一课,由开始的神秘而带入仓央嘉措的神奇人生,很值得期待下面的故事~~~
他的人被困住,心却不会同样困住。他追求爱情追求平等。他留下千古绝唱。
仓央嘉措,永远的传奇。
我在佛前苦等百年,只为求你这一世的道别。转身,希望再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你好
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不错的专辑
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我,坚持把这本书读完了,前世的部分确实让我读的不太耐心,仓央嘉措的今生以及后世,让人觉得这么一个才情横溢的人,对政治毫无兴致的人,如同一个内心单纯没有任何心机的初生儿被那些权利者利用着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想这样的得与不得间,成就了仓央嘉措,成就了这么一个有情的诗人。
也或者,不是僧人,没有那么25年的经理,作为凡人的成长我们就不会读到这么多的情和诗。我想人间永远没有一种两全的办法,来获得人们内心的眷恋。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景描写宏大壮观,情感细腻温柔,讲述起来娓娓道来,仓央嘉措的诗太美太感人,作者描写的角度也非常好
傀儡六世,是他的不幸,仓央嘉措,是诗人之幸
通过该书,能够大致了解仓央嘉措的一生,书中附有两种译本的诗作
这本写的不错,故事逻辑性强,从前世、今生后世三方面讲述仓央嘉措的生平,是部好书!文字优美!推荐
想了解他是从最开始的见或不见,想知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喇嘛。
这本书从历史开始谈起,语言确实很诗意。
后面还有仓央嘉措的诗集,说实话,真正喜欢古体诗的读者也许并不喜欢他的诗,因为他大部分诗作都很直白,用最直接的语言去描述。
总之,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他,这本书都可以看做是了解仓央嘉措的一个起源……
传奇人物,因非2再度火红
很客观的一本书
心目中的仓央嘉措应该比书中更精彩;但觉得似乎也本就该如此,平淡中的叛逆
本书写的非常好,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写的很详细。让我一个原本对此段历史完全不知的人都能了解到。最后还附有诗集,是闲暇的不错选择,可以让你浮躁的心情沉浸下来。
原来我与本书作者的朋友一样,把好多不是仓央嘉措的诗当作是他的了,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喜欢。纠不纠正都没关系。
仓央嘉措是一个传说,是一个神奇!仓央嘉措的生平与仓央嘉措唯美的情诗……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仓央嘉措的生平,只是以前读到的仓央嘉措的一部分诗原来是后人所作,有些惋惜
很早以前就喜欢上那首情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这本书分三部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后世。一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了后面的诗集,后再从头看起。现在还只翻了前世的部分。希望看这本书时是在非常悠闲的午后,伴着一杯清茶,捧着它慢慢品读。相信会是本很好的书。
仓央嘉措的 诗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仓央嘉措,也了解了西藏和宗教,喜欢上了他的诗歌,读后才明白,原来以前读得很多都是伪作。
这本书之前在朋友那里看到过,当时并没有细细的品读,就觉得这本书很好。于是决定自己买一本,细细的品味。喜欢诗歌类的朋友,会很喜欢这本书。喜欢仓央嘉措的朋友,会更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值得去读!
仓央嘉措的诗很对我的胃口,而且书内容写得很详细
终于买了,一直想买仓央嘉措的全集
这本书刚开始读,并未读多少,但语言感人,能将你吸引进去。墀德祖赞对金城公主的爱让我震撼了,虽然不肯定是真实,但愿存在。书里说很多以前觉得是仓央嘉措的诗实是谣传,但我也抱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大概美的诗都愿记在他的名下吧。
文笔很好,后面还有仓央嘉措的诗歌很好看,很精彩。
因为是我喜欢的书籍类型,而且仓央嘉措也确实很有实力,很多诗歌是我百读不厌的,喜欢这类型的千万别错过哦!
以前一直觉得佛教是很神秘的东西,看了这本书后,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仓央嘉措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前喜欢他是因为被大家误传的《那一天 那一月 那一年》,但是实际上,这首诗并非仓央嘉措所作。所以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一部分是诗作,一部分是作者介绍。
有人说,诗人一辈子能写出一句动人的话,就成功了。
仓央嘉措留下了有很多动人的句子。
我本人很喜欢仓央嘉措的作品,只是这本书的确是朋友拍下的。她的意见表示还是可以的,内容很充实。
不知为何,我一看到仓央嘉措的诗,我就有种想哭的冲动,感动于他与玛吉阿米之间纯洁的爱情。只希望他来世能和阿米一起白头偕老!
很不错,值得一看。本人刚开始接触仓央嘉措的诗,这本书可以给一定的指导,书后面附了仓央嘉措的许多诗,还有英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