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波德莱尔

让-保尔·萨特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

让-保尔·萨特  

页数:

178  

字数:

115000  

译者:

施康强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萨特一系列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剖析作家及其作品的第一部分传记性专著,堪称文学批评独创之答。他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  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名目繁多,兴衰更迭,文艺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家。既为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及至主宰着当时的文坛。

作者简介

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二十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自由之路》、《苍蝇》、《恶心》、《波德莱尔

书籍目录

原序波德莱尔萨特年表

章节摘录

  这个闪电般的直觉毫无意义:孩子刚才确信自己不是随便哪个人,然而正是在他获得此一确信时,他成了随便哪一个人。他与其他人不同,这一点肯定无疑;可是其他人中的每一个人同样也是与别人不同的。他无非经历了分离带来的纯粹否定性的考验,而且他的经验涉及主观性的普遍形式,即黑格尔用"我:我"这个等式来界定的无效果的形式。一项发现使人害怕,又不能带来收益,拿它又有什么用呢?大部分人会赶紧遗忘它。可是把自己禁锢在绝望、愤怒和嫉妒中的那个孩子,将花掉整个一生去思索自己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毫无进展。  他将对父母说:"你们驱逐了我,你们把我从这个完美的一切中赶出来,不让我在其中沉溺,你们判决我分开来存在。那好,现在我与你们对抗,要求这种存在。假如你们日后想把我拉过去,重新消融我,那时候再也办不到了。  因为我已经意识到与你们对抗的自我……"而对迫害他的人,对中学的同学和街上的顽童,他将说:"我是另一个。我与你们不同,而你们让我受苦。你们可以迫害我的肉体,但是不能损害我的他性……"在此一声明中既有要求,也有挑战。他是另一个:他不能触及,因为他是另一个,而且几乎已经报复成功了。他偏爱自己胜过一切,因为一切都抛弃他。可是这个偏爱,首先是个自卫行为,从某一方面来看也是一种禁欲行为,因为它使孩子面临对于他自身的纯粹意识。它同时是对抽象的英勇的、报复性的选择,绝望的剥离,放弃和肯定,它有一个名字:骄傲。这是斯多噶派的骄傲,不为社会荣誉、成就和任何公认的优越性,不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滋养的骄傲,它作为一个绝对事件,一个先验的、没有理由的选择确立自身,居高临下,失败不能击垮它,也不需要成功来支撑它。这种骄傲的不幸与其纯粹性相等,因为它在空转并以自身为养料:它永远不知满足,永远被激怒,恰好在肯定自身的行为中消耗自身;它不依托任何东西,它虚悬在空中,因为确定它的那个差异本是一种空洞的普遍形式。然而这个孩子要享受他的差异;他要感觉自己不同于他的兄弟,犹如他感到他的兄弟不同于他的父亲;他幻想一种可以凭视觉,靠触觉就能把握的,像一种纯净的声音充溢耳朵一样充溢整个人的单一性。他那纯粹的形式差异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种更加深刻的特殊性的象征,并且与他是的那个东西合而为一。他俯身观看他自己,他企图在这条灰色的、平静的、始终匀速流淌的河流中发现自己的形象,他窥伺自已的欲望和怒意以便发现即是他的本性的那个秘密的河底。由于他无止无休地关注自己的情绪的波动,他于是对我们变成了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原初态度是个俯身观看者的态度。俯向自身,如同那喀索斯。  在他身上,没有任何直接意识不为一道犀利的目光所穿透。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看见树和房子就够了;我们全神贯注于观看树和房子,忘却了自身。波德莱尔是从不忘记自身的人。他看着自己看见了什么;他看是为了看见自己在看;他观看的是他对树和房子的意识,物件对于他只有透过他的意识才能呈现,显得更苍白、更小、不那么感人,就像他透过观剧镜看到它们似的。物件并不彼此指示,如同箭头指明道路,书签指明书页,而波德莱尔的精神从不迷失在物件组成的迷宫里。相反,物件的直接使命是把意识发回它自身。  他写道:"位于我之外的真实是个什么样子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它能帮助我活着,让我感到我存在着,感到我是什么。"乃至在他的艺术中,他关心的也是如何透过一层厚实的人的意识表现物件,既然他将在《哲学艺术》中说道:"遵照现代观念,什么是纯艺术呢?这是创造一种暗示性的魔法,它能兼容客体和主体、外于艺术家的世界和艺术家本人。"以致他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阐述这个外部世界缺少真实性。物件无非是借口、反映、屏幕,它们的价值从来不在它们自身,除了给他提供机会,让他在看见它们的同时观看他自己,它们没有别的使命。  波德莱尔与世界之间存在一个原初距离,它不同于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在物件与他之间始终隔着一种有点潮湿,气味很大的半透明性,犹如夏日热空气的颤动。而这个被观察、受窥视,在其完成自己的习惯操作的同时感到自己被观察的意识,在同一过程中便与在成人眼皮底下游戏的儿童一样,失去其自然。此一为波德莱尔如此仇恨,如此遗憾的"自然",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掺了假,因为一切都受到侦查,最小的情绪波动,最弱的欲望在其诞生时已被观看、解读。只要我们记起黑格尔赋予"直接"这个词的意义,我们就会明白,波德莱尔深刻的特殊性,在于他是一个没有直接性的人。  不过,如果说这个特殊性对于我们这些从外部看见他的人来说有其价值,对于他--他从内部审视自己--这个特殊性却完全失逸了。他


编辑推荐

  恶,何以成花?赢弱、无效、过失、性冷、阳痿、不育幻化而成的诗句,何以得踞文学高贵堂皇的殿堂?萨特的言说或许指出一条勘破悖论的精神小径。  因为他是独特的,他完成了对困扰他的常识的超越和回归;他完成了对束缚他的伦理的超越和回归,因此他是独特的。波德莱尔之恶与背叛、下贱、嫉炉、粗鲁、吝啬格格不入,他选择了一种豪华的、贵族化的罪孽。  播种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天才登峰造极,以波德莱尔标本存在主义,萨特的智商是否为理性所窒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波德莱尔 PDF格式下载



该书是一本传记文学,但写的非常有特点,文学性很强。因为该书是由身兼多个头衔的已故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写的,所以该书的写作总体上要比其它的传记性作品高出一筹。萨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作家,戏剧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就很有传奇色彩,而且他也是法国人,相信他对波德莱尔的独到,精准的讲述和分析是最有可信性和到位,可谓剖析入理,栩栩如生,他很了解他。


看完后觉得,这本书是完全可以和<恶之花>分离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波德莱尔"的人的奇异的精神世界.这个人创造了一本叫"恶之花"的书,这个人也把自己的活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本书就是这个艺术品的文字呈现.非常精彩,非常奇异.不亚于那些文艺小说.


萨特和夏尔是我很喜欢的两位大师,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质量印刷上都没有问题,不过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喜欢萨特而想买这本书的话,还是建议先去看看波德莱尔的诗歌散文,这样才能弄懂这本书的含义。绝对的经典之书!!!


由于是波德莱尔的忠实粉丝,所以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又因为它是萨特写的,所以就更有兴趣了,想也没想就买了下来。
文字有些艰涩隐晦,需要细读。不过静静看下来还是觉得受益匪浅。萨特用他的哲学诠释了波德莱尔,用他的眼睛反映出那位诗人的身影。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书。
不过不喜欢萨特,他的文字实在是太“学院派”了,以后大概不至于再看他的书。


封面设计不错,冲着波德莱尔的名气买的,可能是因为语言不同的缘故,翻译再好也无法领略原诗的风貌了


是大家不曾了解的波德莱尔


如果要送人就不要选择,因为不高档。当时内容值得肯定。超喜欢,暴力书皮,当做枕边书。


这个系列的书一口气买了几本,只能说,还不错吧。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非常难懂。


在my1510上见过,随后在图书馆碰到,感觉很不错,收入囊中.很适合安静地阅读,顺便回忆一下萨特和波伏娃的故事.排版简洁,推荐收藏.


书是好书,就是运来的时候封面和前几页被戳了一个大洞……


还没来得及看了 不过感觉蛮好 期待


这本书很不错,能以此书照见自己的心灵.


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一本残缺不全的《恶心》,但一直找不到那个版本。所以买了萨特的其他的来看,这本评论波尔莱尔的书实在看不下去,啰嗦,文字堆砌,思维拧结,还是小说来得清爽。


感觉和萨特和不来~~~


这书很不错,不错得我都看不懂了.


一直想买关于 波德莱尔 的书,现在买到了,感谢


  从这本书里,更多的是萨特本人用自己的思维重塑的波德莱尔来阐述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忽视了波德莱尔本身应该占有的空间。
  所以,应该说这本书无关波德莱尔,只有关萨特。或者说,这里的波德莱尔不会是作为诗人的波氏,而是作为萨特笔下一个人物的波德莱尔。


  没想到萨特的《波德莱尔》这样与众不同,它让我热血澎湃。
  
  第一次读萨特,选的是《存在与虚无》,那是一本果然真实存在而又高深得虚无飘渺的书,恕我没读懂。但是他和波伏瓦的故事,我却一直铭记心头,标为另类。然而,《波德莱尔》让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萨特的才华和博学,还有他极具影响力的热情和感性,同时也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充满矛盾而让人欲罢不能地想去了解的波德莱尔。
  
  萨特说:“‘他的一生与他这个人不相称。’这句给人安慰的箴言,为波德莱尔的一生似乎提供了最好的图解。.........他本人与他的一生难道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假如他的一生与他这个人恰好相称呢?假如,如普遍接受的观念相反,人们的一生从来都是与他们相称的呢?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从开篇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传记,却更像是一次探讨。在传记这个领域,无论自传或是他传,很少看到一部像这样以剖析的角度来探讨人物一生的,更多的是按时间顺序歌功颂德的作品。于是,读萨特的《波德莱尔》除了是跟随萨特的思维和视角来了解看待波德莱尔此人,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的认知和探索。果然,萨特没有让我失望。
  
  讲述波德莱尔,其实不仅仅是波德莱尔,每个引证,都可以看出萨特的博学多才,分析同一种心理感受,他可以分别举出不同作家在不同作品中的描述,然后通过这种描述来让读者体会到波德莱尔的那种心理状态。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就像读侦探小说一样心弦紧绷,因为稍有疏失,你就感到恐惧,然后就要找来他引述的那些著述,读过一遍,才能完全透彻的明白萨特所讨论的境界。当然,所谓读书不求甚解,你也可以完全忽视这些,萨特的文字有足够的魅力让你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直到你读完。尽管是翻译的,也已经足够让你感受到萨特的文字魔力了,如果是原著......要是你觉得学法语不够有动力的话,那么读读这本书吧。
  
  我喜欢《波德莱尔》,我喜欢充满性格魅力的作者和人物!


要了解生平还是去读《波德莱尔传》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