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鲁迅作品精选

鲁迅 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作者:

鲁迅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阅读一个真实的鲁迅  一、最初五年,鲁迅默默无闻  如果说《新青年》是现代文学启蒙的发源地,相信许多人深信不疑,但要说它曾经名不经传,恐怕很多人难以接受。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曾有振聋发聩之效,相信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赞同,但要说它曾经受尽冷落,恐怕没几人愿意相信。  如果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曾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相信许多人要做仰慕状,但要说他在五四运动时期默默无闻,恐怕很多人不敢想象。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新青年》已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碑,鲁迅和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早已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无人匹敌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早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颗星星,变成了唯一的太阳,把其他星星赶到月亮的身边。想当年,打倒学霸权威的年代,死去的鲁迅都屹立不倒。所以,我能理解,年轻人确实感到鲁迅可厌。其实,他们反感的,不是鲁迅,而是权威。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真相: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初五年,《新青年》不过是北大教授切磋文艺的小刊物罢了,远算不上大名鼎鼎,鲁迅和《狂人日记》更是几乎无人问津。Eva Shan Chou教授曾做过专门研究发现,在《学会解读鲁迅1918—1923:读者群的出现》中开宗明义指出:“从1918年到1923年间,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评论寥寥无几,仅有11篇。”(详见《The China Quartely》总第172期2002年12月号)  事实上,1918年,周树人已近知不惑的年龄,在文学界混了大半辈子,包括在留日期间渐渐成熟起来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观及其文学理想,一次次遭受挫折,意志也有所消沉了。《狂人日记》的创作与发表,让鲁迅一发不可收拾地焕发文学青春,这就是我们教科书上所评价的“现代文学在鲁迅手上开端,也在鲁迅手上成熟”。可惜这次文学新生遭遇了不折不扣的滑铁卢。事后被誉为“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狂人日记》在当时竟然乏人问津。作为曾经大刀阔斧地改革新文学重镇《小说月刊》的文坛闯将,茅盾也是在四年后的1922年才第一次读到它,并坦言:“(《狂人日记》)不曾在‘文坛’上掀起显著的风波”,“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1918年的文学新生是如此不顺利,以至鲁迅五年后仍然耿耿于怀。他在《自序》中自嘲:“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进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物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对于文学启蒙的宿将来说,无人应和的寂寞实在是太伤自尊了。最初的五年,是鲁迅默默耕耘、孤独奋战的岁月,也是颇感失落彷徨、寂寞悲哀的岁月。  但是,1923年《呐喊》的结集出版,包含了鲁迅在1918年到1923年创作的15个短篇小说,鲁迅真正打败了无数文坛明星——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等——的竞争,奠定了无人企及的名望与地位。曾经因为超越于时代,鲁迅颇感寂寞;如今时代苏醒了,鲁迅也终获理解与认同。当年就有粉丝惊呼:“文学界是一片荒凉沙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出现了。”回头冷静想想,误认为鲁迅是平地一声惊雷、横空出现的粉丝实在不免幼稚了,鲁迅成名可谓大器晚成,比少年得志的胡适要沧桑多了。随着褒扬的声音日益响亮,批评之语也让人目接不暇。  其实,很多英雄都是追认出来的。所谓当年如日中天的拥戴,不过是后人的意淫罢了。鲁迅深知,不愿自己意淫,也不愿意被后人意淫。所以,他曾在《药》的结尾留下一个曲笔,后来专门解释:“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深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不过是一个被迫“听将令”的边缘人物。他不愿意发出声音,说这是“无声的中国”;不愿意参与什么运动,哀叹那些请愿的学生惨遭毒手是明摆的,何苦来哉。唐德刚先生在《胡适口述自传》中记叙了胡适的一句定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唯胡适、陈独秀、蔡元培三公而已。说实话,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根本算不上主演,连跑龙套都勉强。如今,岁月变幻,那些在运动前台的主角,却没有留下多少文名,倒是寂寞的观察者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可笑的是,太多人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怪罪于他。

内容概要

  本书从《野草》、《彷徨》、《故事新编》和诸多杂文集中精选了鲁迅经典的散文、小说和杂文作品,全面呈现了他犀利的文笔、冷静的思考、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始用的笔名。作品包括杂文、小说、散文、诗歌、学术著作、译著等。

书籍目录

前言
散文·《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 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 觉
小说·《彷徨》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小说·《故事新编》
 序言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杂文
 言论自由的界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  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辟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但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肤浅的胡适并不理解这句话。只有鲁迅,才真正身体力行的窥见了、探求了、呈现了这种强有力的孤独。  ——李泽厚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林语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鲁迅作品精选 PDF格式下载



很喜欢那个封面很漂亮,鲁迅作品从小看的


很好的~~~~~~~~干净 清晰。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