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世纪中国文学遗产的考量

王家平 王家平 武汉出版社 (2011-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王家平 武汉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

王家平  

页数:

3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中国文学遗产的考量》汇集了作者王家平20余年来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从1988年首次发表论文至今,王家平的学术工作主要围绕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遗产的两个论域而展开。其一是以鲁迅为中心的中国现代作家精神遗产及其传播状况的探究,其二是对中国当代诗歌独特领域“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的创新性研究。

作者简介

王家平,1965年10月生于浙江庆元,北京大学毕业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研究会理事。2004年至2006年受国家汉办委派在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大学担任汉语和中国文化教授。在国内外出版《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诗歌研究》(韩国汉城新星出版社2001年版)等学术专著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发表文学作品、艺术评论和外文译作20多万字。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科基金项目两项:“重绘现代文学版图:鲁迅翻译文学研究”(2009年)和“八十多年来国外鲁迅研究的学术历程”(2000年)。

书籍目录

第一编 鲁迅精神世界凝望回归人世的鲁迅——对一个20世纪文化偶像的再认知被遗忘、被鉴赏、受迫害、被“吃”——鲁迅对先驱者充当“牺牲”悲剧命运的体认彷徨于真话与谎言之间——鲁迅对知识分子“言说”困境的体认永世流浪与过客境遇——鲁迅对精神探索者生存方式和悲剧命运的体认鲁迅与基督教文化鲁迅与道教文化鲁迅宗教文化思想综论再论鲁迅与中外宗教文化鲁迅性学思想论略第二编 鲁迅精神遗产的传播与接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迅研究的生态系统新世纪鲁迅研究的难题和学术生长点20世纪前期欧美的鲁迅翻译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世纪之交西方鲁迅研究的新趋势(上)世纪之交西方鲁迅研究的新趋势(下)“竹内鲁迅”的范式、特质、影响及其对它的超越百年来鲁迅在世界上传播的区域格局及其重要学派在阐释与抵抗阐释张力下的鲁迅遗产第三编 中国现代文学考量许地山创作特色再论缔结人与城的精神契约——评赵园的《北京:城与人》在历史体验与现实关怀之间诗与史纠葛中的文学史写作——评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述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述评第四编 “文革”时期诗歌论辩“文革”时期主流诗歌理论体系的建构红卫兵小报及其诗歌基本形态红卫兵诗歌时空意象的神话原型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红卫兵诗歌的精神特质之“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简论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一)在苦难中探寻获救之路——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二)附录 艺术论评及其他贝多芬: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纪念贝多芬逝世180周年民族艺术教育的新收成——彝族画家俄狄史卓作品审美功效论在鲁迅周边世界的朱安——朱安年谱初稿

章节摘录

版权页:生前的落魄窘困与死后的声名显赫,似乎是所有思想文化先驱的普遍命运模式。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眼前。……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为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从孔子的奔逃于列国到屈原的怀沙自沉,从苏格拉底的服毒身亡到布鲁诺的烈火焚身,中外文化史上无数事实无不显示了先驱者在人世中的悲剧遭遇。鲁迅的这种悲剧体验得之于他本人一生的坎坷与不幸,而世人对已逝的鲁迅的顶礼膜拜则成了这一古老文化命题更具悲剧意味的现代注释。鲁迅生前阅尽人世的悲欢和世态的炎凉:官府的迫害接踵而至,论敌的围攻四面而来,他暴怒,他躲闪;亲人和朋友的误解、隔阂乃至背弃遍布周遭,他欲哭无泪,他的心在滴血……鲁迅去世至今已70多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里,鲁迅一步步被推上了“神圣的祭坛”,享尽了人间世俗的香火和供品,成为20世纪中国最为显赫的文化偶像。然而一旦我们抛弃了过去那种对鲁迅庸俗化、神圣化的认知模式,一旦我们以平等的视角面对鲁迅,便会产生新的困惑和茫然。鲁迅的思想太丰富了,鲁迅的性格太复杂了。在鲁迅的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和“悖谬”。他是坚忍不拔的反封建斗士,同时又是听从母命,与自己根本不爱的小脚女子拜堂成亲的“孝子”;他是传统道德的叛逆者,然后当爱神叩击他心灵的门窗时,他又显得那般地犹疑、怯懦和畏惧;他一向乐于助人、牺牲自我,却又举起复仇之剑,攻杀仇敌和亲朋;他不断地同虚无、绝望抗争,却元时无刻地生存于“精神的囚室”之中……这一系列的矛盾和悖反,撕扯着鲁迅那颗异常敏感脆弱的心灵,把他推向了人间最痛苦的精神炼狱,并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后这也铸就了鲁迅犀利无比的思想锋芒、深刻精敏的感知力和“残酷的天才”那般的文学表现力。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文学遗产的考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11”工程项目出版资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世纪中国文学遗产的考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