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取决于父母1mm的转变
2010-2
南海
孙皙汉
180
陈琳
近年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关注。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人们开始更多地为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着想。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依然抱着陈旧的观念: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和焦虑?父母给他吃、给他穿、供他上学,不像我小时候……压力和焦虑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生病,而且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质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i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障碍,学龄儿童的患病率约为5%~10%。感到有压力和焦虑的孩子无法独自找出原因,也没有能力自行应对,因此迫切需要来自身边人的帮助,尤其是父母的帮助。但大多数父母在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时,通常是加以训斥,甚至施以体罚,这种现象无疑令人十分痛心。本书围绕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实例,介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焦虑、障碍的种类与应对方法,并提出了正确的育儿方法。当胎儿还在母亲体内的时候,就开始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孕妇与婆婆的矛盾、与丈夫的不和、工作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困难、对意外怀孕的排斥感,等等,都会一一被胎儿感知。如果孕妇受到了精神困扰,就会导致供给胎儿的氧气和养分发生异常变化,并分泌“压力激素”,严重影响胎儿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婴儿,吃不好、睡不稳、时常哭闹,而且极易发展成敏感乖僻或自由散漫的性情。近年来,多动症患儿激增,也能从这里找到一部分原因。婴儿从出生到1周岁这一阶段,吃、睡、排泄是最重要的3件事。如果这3种关乎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婴儿就会对世界产生最初的信任感。再加上母亲的安抚与关爱,婴儿就会生活在安宁、美好的“刺激”之中,远离不安与痛苦。但是,如果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婴儿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就会用哭来表达这种焦虑情绪。这一时期的焦虑直接影响到婴儿的身体发育与智能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给予密切的关注。过了1周岁以后,宝宝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和自己吃饭。以前,这一切都是由妈妈帮助的,而从现在开始,宝宝逐渐独立了。宝宝在独立过程中不断重复着错误与失败,这也是焦虑的来源。排便训练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在排便训练时,如果父母过多地管束和责骂宝宝,宝宝就会产生羞耻感和对世界的不信任感,还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再如,这时的宝宝还不懂得等待,“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没有发育完全,当他们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哭闹、耍赖。这一时期的宝宝如果产生了焦虑情绪,除了哭以外,还会出现怕羞、胆怯、不安、做噩梦、逆反、愤怒、攻击性行为等各种各样的反应。要使孩子很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最重要的是妈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鼓励。孩子满3周岁时,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飞速发展,虽然他们还不具备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逻辑,进行思考、判断和行动。
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焦虑?父母给他吃、给他穿、供他上学……有些父母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口非常敏感,却对他心灵的创伤熟视无睹。身体上的小小伤口经过简单的治疗便可痊愈,但心灵上的创伤却有可能成为孩子毕生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粗暴,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 本书作者儿童医学博士孙皙汉多年来针对儿童心理问题做咨询服务,本书既有医学、心理学的依据,又通俗易懂,所有称职的父母都应该读本书。
延世大学医学博士
大韩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
延世大学医学院、成均馆大学医学院、翰林大学医学院外聘教授
韩国编辑记者协会顾问医生
SBS电视台《紧急出动SOS 24》顾问委员
SBS电视台《心理剧场“千人夜话”》专家组成员
基督教电视台(CBS
前 言1 如何拉近1mm的距离,抚平孩子的伤痛 妈妈!你别走 / 分离焦虑 乖巧中隐藏的愤怒 / 好孩子综合征 戴着假面具的忧郁 / 隐匿性抑郁症 多愁善感的孩子 /广泛性焦虑症 孩子的悲伤需要治疗 / 哀悼抑郁症 孤立,抹不去的创伤 / 集体孤立 无法忍受的痛苦 /抽动障碍 另一种留下伤痕的痛苦 /创伤后应激障碍2 如何消除1mm的隔阂,理解孩子的行为 胆怯的孩子,伤心的妈妈 / 表现焦虑 自言自语的孩子 /幻想中的朋友 不学所以学不好,还是学不好所以不学/学习障碍 孩子的梦说明了什么 / 睡眠障碍 偷窃是必经的成长过程吗 / 品行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ADHD 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 对立违抗性障碍3 如何应对1mm的变化,促进孩子的成长 天生的气质可以改变吗 / 性格遗传 批评也要讲究策略 / 定制批评 智慧的战争 / 吵架与打架 家庭教育已进入定制时代 / 构成育儿法 伟大的礼物 / 读书习惯 直升机父母与咨询师父母 / 依赖与独立 魔鬼妈妈与天使妈妈 /矛盾情感后 记
插图:有时需要眼泪与安慰的“离别仪式”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应对呢?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时,首先应该审视一下,妈妈是否给予了充分、优质的养育。其中优质的养育更为重要。即使妈妈一天到晚在家里照顾孩子,孩子还是有可能产生分离焦虑。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再这样妈妈就走了”、“不听话妈妈就把你从家里赶出去”等表示离别的威胁性话语,或者对孩子的感情起伏强烈,缺乏一贯性的养育态度,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孩子无法预测妈妈什么时候会发脾气,什么时候心情会好转,就老是在妈妈身边转悠,努力观察妈妈的表情和行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当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难免会发火。但是父母应当牢记,无意中冲口而出的威胁性话语会对孩子造成莫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会长久地留在孩子的心中。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父母虽然提供了充分、优质的养育,但由于客观原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双职工家庭。可以说,这些家庭的父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育儿问题。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应当尽量按固定时间上下班,让孩子明白与妈妈分离和重逢的时间有规律。和孩子道别的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由于急着上班,就瞒着孩子悄悄地溜走,或是为了让孩子早日适应,就匆匆忙忙地和孩子告别,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试试看,明天早上上班前和孩子举行一个眼泪与安慰的“离别仪式”。我们大人都明白上班不能迟到,但孩子还不能理解这一点。因此,妈妈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和孩子面对面地说话、告别。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孩子会撒娇、耍赖,缠着妈妈不让走。但只要经常重复这个过程,孩子就会逐渐适应。慢慢地,孩子就不再排斥妈妈去上班了,而是愉快地和妈妈告别。上班的时候,妈妈可以时不时地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应当让孩子明白分离只是暂时的,妈妈不会永远消失,而是马上就会回来和他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安心。这时,应当在孩子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尽量具体地说明,例如,“你去小伙伴家里玩一会儿,妈妈就回来了。”“天黑了妈妈就会回来,到时候我们一起洗个澡吧。”这种具体、明确的话对孩子有很好的安抚作用。当孩子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分离焦虑,或原本较轻的分离焦虑症状突然加重,肯定有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情况是弟弟妹妹的降生。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小宝宝,孩子生怕妈妈的爱被夺走,便整天缠着妈妈,一刻也不愿离开。此时,妈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使孩子明白,即使多了一个宝宝,妈妈对他的爱也不会改变。其次是孩子受伤或生病住院的时候。孩子身体不舒服,自然比平时更期待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如果这种期待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不安。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不安心理,妈妈应当细心地照料孩子,向孩子传达“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照顾你,直到你好起来”的信息。孩子的分离焦虑有时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即使孩子对于分离的不安没有发展成为分离性焦虑障碍,但如果这种消极情绪没能得到适当缓解,孩子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忧愁,长大以后可能会形成消极、悲观的性格。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也会变得不稳定,尤其是当妈妈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应对他的焦虑时。为了克服分离焦虑,有的孩子会刻意排斥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形成回避型人格,与此相反,有的孩子会更执拗于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形成执拗型人格。无论哪种情形,比起那些与妈妈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的孩子,这两种性格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都更容易出现各种精神病理症状。孩子自己也应当学会一些克服分离焦虑的方法。首先,妈妈应当使孩子明白:“妈妈非常爱我,在这个世界上,我也最喜欢妈妈,但妈妈和我是不同的两个人,她不能时时刻刻陪在我身边。因为妈妈除了照顾我,还要帮助爸爸,要上班、做家务、照顾兄弟姐妹。妈妈也像我一样有好朋友,有时候也要和朋友们见面,度过快乐的时光。家里缺了什么东西,妈妈还得去商场、超市买。”此外,还要让孩子相信:妈妈的一天非常忙碌,但无论妈妈在做什么,她的心里始终想念着我。妈妈可以经常和孩子说:“哲洙今天在学校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吧?”“哲洙一定很听老师的话。”“哲洙一个人也会乖乖做作业的,是吧?”这些话语会告诉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爱他。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妈妈在我的心中,我也在妈妈的心中。孩子相信并记住这一点后,即使妈妈暂时不在身边,他也不会感到不安了。
从胎儿时期开始到青少年阶段,孩子一直在迎接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挑战。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旅程无疑是异常艰辛的。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那么勇敢、坚强地面对困难,因为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他们最有力的后援。尤其是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像坚实的大地一样。孩子可以采摘大地上的树木结出的果实来吃,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地奔跑跳跃,累了的时候,大地还能为他提供最安宁的休憩之所。对妈妈而言,孩子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妈妈愿意为他付出一切而无怨无悔。所以,即使孩子凡事都依赖妈妈,有时耍赖、逆反,妈妈也愿意包容他。可以说,母子之间的关系是神所创造的关系之中最为奇妙、亲密和幸福的。但是,妈妈和孩子都是人,都会受到情感的左右。当情感上难以承受的困境来临时,请妈妈们记住,孩子是能够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应该让他自己去面对。妈妈要做的,只需把你的心向孩子靠拢1mm。妈妈与孩子之间1mm的心灵距离如果能够成为爱、尊敬与信赖的交集,这交集将把妈妈与孩子永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克服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1mm的心灵距离,父母必须要理解孩子的心。用理解、爱和尊重来填补这1mm距离,比数学和英语考100分、早期留学、进入一流大学都更为重要。
《孩子的成功取决于父母1mm的转变》是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这本好书,差点错过了。
这个是韩国儿童心理医生写的,配图也非常棒。
因为作者是临床心理医生,而且是电视上的明星专家,所以写的东西非常面向大众。
他把孩子心理容易走歪的倾向条分缕析,分门别类。
各类别都有非常具体的例子、
语言很生活化,读起来很轻松,但是对心理的把握非常专业。
读到最后 直升机父母 的时候,不禁给自己敲了警钟。
好多时候,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多么可悲!!!
推荐这本书,有责任心的父母都要应该读一读,防患于未然啊。
就像那谁说的,孩子说: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深刻反省中……
孩子的成功取决于父母1mm的转变,还没好好看看,纸张不错。
书的内容和观点很不错,孩子的成功取决于父母。书不厚,但给人很大的观念冲击,父母才是孩子成功的引导者
父母是孩子首位老师
了解父母和孩子的一本好书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性格、习惯、处事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全部都是家长在影响孩子,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是物质上满足,其实真正对孩子有深远意义的,是我们教给他们更多非物质的东西,这更能锻炼孩子,让孩子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朋友的孩子三岁了,性格比较内向,令她叫烦恼。在杂志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买的。据说还是有一定的启发的。
虽然孩子还只有一岁半 已经买了N本关于教育的书 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写得最好的 比较适合我自己吧 感觉西方人写的还是有些不适合我们东方人的 再一翻译 很多时候简直写得实在是太广义的 妈妈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解决问题的 以后买教育类书主要以买东方人写的为主了
还不错。比较适合未成年人的孩子的家长或直接监护人看!
很好的书。教育孩子是门学问
最应该受教育的应该是父母,不能过嘴瘾,更重要的是一起成长
案例充实具体,语言清新简约。
虽然是韩国人写的,可是对现代的许多中国家庭来讲很有益。
内容一般,是正版,快递服务好。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了。看了以后感触很深,很喜欢这本书。
是正版。观念都比较正确。如果你对教育有很深的领悟和体会,并且看了很多种育儿书籍,这本书就不要买了。如果你需要普及基本概念,看很深的书籍头晕,那么这本还可以。
写得不错,是一个很正确的角度
对家长很有帮助,点错了买了三本,打算另外两本送人呀!
有些很常见的家长毛病都找到对应的名字了,有启发
很好看的书!!!
说的很对,太好了
我觉得书名取得不错
看的越多 在加上实践 思路就越来越清晰
可以!就是内容太少了、翻翻就么有了
还没看,书的纸张和印刷不错。 为了孩子从小能养成好的习惯,父母也应该多学习。
看完后,学会了控制,至少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有所改变。
相比较来说,韩国的这本比大陆的很多教育读本更亲切、通俗易懂些,并且重要的是作者结合了儿童心理学的很多方面予以阐述,个人觉得还可以。
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孩子有了更大的信心
应该细读
6本书最先看的一本,有所感“足”
一次买了很多教育类的书,希望好好学习。
感觉不是很符合我的理念
还行,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还没仔细看,看好评入的。
这本书我感觉一般
理论性太强 不是太吸引人 只能说有些观点还不错
还在阅读中,觉得内容说得有点笼统!
是我需要看的书,翻了一下觉得还不错,看完后再追评。
买来放这的
韩国人写的,挺细致
有用,再看
bu不错的一本书,
孩子的成功取决于父母1mm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