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安妮的盒子

[英] 兰德尔·凯恩斯(Keynes.R.)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英] 兰德尔·凯恩斯(Keynes.R.)  

页数:

344  

译者:

陈蓉霞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一本值得向中国学界,向科学爱好者,也向每一位已经或即将与学问沾边的人(包括文理科的大学生们)推荐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达尔文,一个充满情趣、充满童心、充满艺术感觉的大科学家。通过娓娓的叙说和色泽浓郁的历史画卷,我们也看到了,学术和研究并不是枯燥的、无趣无味的事,而真正的成果总是伴随着生命的律动萌生的,它们是常青的,不是灰色的!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兰德尔·凯恩斯(Keynes.R.) 译者:陈蓉霞

书籍目录

推荐序引言第1章 鹦鹉小舍 结婚/伦敦的第一个家/第一个孩子/安妮的诞生/幼年第2章 翼指龙馅饼 查尔斯的秘密/剑桥的理念/贝格尔号舰/物种/人性/人和猿/猩猩珍妮第3章 婴儿的自然史 心智和记忆/宗教/人性/爱玛的信仰/对威利和安妮的观察/达盖尔银版法摄影第4章 小鳄鱼 唐恩住宅/大树林/仆人们/布罗迪和帕斯洛/查尔斯的理论/孩子们的生活第5章 飞驰的旋律 兄弟姐妹们/走出户外/拉斯伯伯和胡克/阅读/家庭教师/安妮的盒子第6章 信仰,板球和藤壶 村民/动物/教会和异端/达尔文对基督教的怀疑/藤壶第7章 家人以外的世界 莱斯山庄/切斯特街/伊特鲁利亚/马尔文第8章 一个孩子的烦躁不安 安妮的最后一个夏天/疾病/拉姆斯盖特/冬季/安妮的生日第9章 马尔文的最后几周 马尔文/生病和发烧/查尔斯的到来/复原和恶化/死亡第10章 失去与回忆 葬礼/慰藉/查尔斯和爱玛的想法/爱玛的纪念品/查尔斯的安妮回忆录第11章 毁灭之神 死因/肺痨/对于肺痨的恐惧/查尔斯的了解/儿童死亡率/细菌第12章 物种起源 埃蒂的忧伤/时间和记忆/生存斗争/最后一个孩子/物种起源第13章 走近猿类 猿和人/赖尔和维多利亚女王/水宝贝/同情心/心智运作第14章 上帝的利剑 神意,设计和苦难/回到马尔文/爱玛的信仰/灵性第15章 人类的由来 人类的由来/表情/婴儿成长札记第16章 面对低等生命 记忆/华兹华斯/人和猿/蚯蚓/安妮·里奇/查尔斯逝世/爱玛的寡居生涯/安妮的盒子译后记人物表

章节摘录

第1章 鹦鹉小舍29岁那年,查尔斯·达尔文考虑起婚姻大事。他在一张纸上写道:“这是个问题。”在“不结婚”这一栏下,他草草写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自由——可以选择社交生活但又不受它所限。在俱乐部与有识之士交谈。不必走亲访友并且为生活琐事所累——养育儿女所带来的开支和烦恼——也许还有争吵——浪费时间……如果每天还要陪妻子散步,我哪里还有精力从事工作。唉!我再也不能学说法语,游历欧洲或美洲,或是搭乘热气球升空。”在“结婚”这一栏下,他写道:“孩子(如果上帝赐予的话);长期伴侣(并且也是老年时的朋友),对方也乐于有这样的伴侣。”他权衡利弊。“天哪,光想到一生都得像一只工蜂那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就令人无法忍受。不,不,不能这样。想象一下,整天孤寂地呆在伦敦一间烟雾弥漫的脏房间里。再想想,靠着壁炉,坐在沙发上与温柔可爱的妻子相依相偎,也许还有书和音乐作陪……结婚——结婚——结婚。论证完毕。”几天后,那是1838年7月,他去斯塔福德郡韦奇伍德工厂附近的梅尔府,拜访舅舅乔赛亚·韦奇伍德,乔赛亚的女儿爱玛就住在那儿。爱玛长查尔斯一岁,他们可说是青梅竹马。她活泼迷人,曾有过不少求婚者,但眼下正在照料她那年老痴呆的母亲,很有可能终身不嫁。就在这个月的早些时候,两人曾在伦敦相遇,现在他们正在书房的壁炉前促膝长谈。他决定要娶她为妻。爱玛非常喜欢查尔斯的陪伴,并且推测如果两人有更多相处机会,他也许就会真的喜欢上她。三个月后,当查尔斯向她求婚时,她立刻就答应了。就在这次“重要的谈话”之后,她径直前往为当地孩子开设的主日学校,但是“发现自己变得就像一个傻瓜一样,所以马上就离开了”。她写信给姨妈杰西·西斯蒙迪:“他是我见过的最为坦诚的男人,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他是我见过的感情最为丰富的人。”如同韦奇伍德家族中的不少成员,爱玛常常发现自己难以表达感情,所以她认为能够表达感情就是一个极大的优点,并且确信他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查尔斯和爱玛抓紧时机筹划未来。两人同意定居伦敦,因为查尔斯的事业离不开这儿。于是,次月他就回到大马尔柏拉街的住所,急切地寻找房子。爱玛从梅尔府给他写信:“我要是能来照顾你多好,我可怜的男人,显然你已濒临疯狂,也许我们该为你张贴寻人启事——‘一名绅士在布卢姆斯堡一带失踪,个子瘦高,等等,无暴力倾向。寻回他的人将获重赏’。”自1831年起,查尔斯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同皇家海军贝格尔号舰环球航行达5年之久,回到伦敦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整理航行期间带回的各种收藏物及其标本,现在他正期待着生活中的这一改变。就在婚礼的前几天,他写信给爱玛:“今天早晨我正在想,像我这样一个喜欢高谈阔论、难以坐定下来的人,竟然能够做到安静地长时间独处,并且不以为厌,但我相信原因极其简单,我要说出来,因为这将给你以希望,那就是我正在逐渐远离野性。”在航行期间,“当我漫步于荒漠或茫茫丛林,或夜晚在军舰的甲板上散步,独自欣赏景色时,我全部的愉悦都来自脑海中闪过的事物。请原谅我的自负。告诉你这些,是因为我觉得你将会使我变得更有人情味,你很快将教会我,世上还有更多的乐趣,远胜于在孤寂的状态下构思理论、收集事实。”查尔斯正在思索与他切身相关的事情。他正在构思的理论,就是设想中的物种起源的一部分。他不得不“孤寂地”工作,因为他知道,一旦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想法,将会招来多么猛烈的攻击,他决不能够冒论战之险,除非他的论据已足够扎实。他希望爱玛能使他更有人情味,因为只有爱玛能够使他摆脱这种孤寂的工作状态,与他在一起并且给予他天伦之乐。但他还是拿她可能会面临的困境来开玩笑。在与他的朋友、地质学家查尔斯-赖尔共度一个早上之后,他写信给她:“今天我对自己的处境实在羞愧,因为我们聊了半小时简单的地质学,而可怜的赖尔夫人就坐在一边,耐心倾听。我要习惯于如此苛待女性。我并未发现赖尔有丝毫的不安。我希望能够及时硬起心肠:几乎少有丈夫会发现,要做到这一点会有什么困难。”在上高尔街,他发现了一处房子,这条长街位于当时伦敦的北部。街道通往刚刚建立的大学学院,它的教学医院就横跨这条马路,在主教学楼的前面还有一所学校,学生们正在操场上活动。这所大学学院就是著名的“无神学院”(Godless College)。在辉格党人布鲁厄姆勋爵(Lord Brougham)和其他进步改革者的领导下,学校为来自不同背景和教派的学生提供文理科教育。学校的主楼仿造雅典的神殿,门廊有十根巨型圆柱。除了大学学院,这里还有雄伟的尤斯顿(Euston)拱门(现已不幸毁坏)、圣潘克拉斯新教堂、皇家外科学院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宏伟柱廊,所有这些建筑物赋予这一地段以一种独特房间看起来更为温馨……每晚我都为查尔斯弹奏许多曲目。”只要学生不在学院空地上活动,这里就一片安静。街道没有林立的商店、酒吧,大学学院和医院之间的马路是一条私人通道,夜晚则大门紧闭。查尔斯和爱玛不时会听到奇怪的“汽笛呜叫声”,声音来自尤斯顿车站,代表了铁路新时代的到来。从伦敦驰往伯明翰的火车头没有走完最后一英里的那段下行斜坡,因为当它回程时就无法爬上那段斜坡了。这时车厢被卸下让它们自行下滑,随后由设立在坡顶的两部固定蒸汽机通过一条连续牵引带再拉上去,当车厢要移动时,车站工作人员会吹响一只被压缩空气所驱动的大风管作为信号。查尔斯也许还听到,或者以为听到或感觉到,马路对面医院手术室所传来的呻吟声。10年前,当查尔斯在爱丁堡学医时,罗伯特·利斯顿(Robert Liston)是那里皇家医院的著名外科医师。查尔斯中途辍学,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手术病人痛苦的呻吟声使他难以忍受。在大学学院的附设医院,利斯顿早在爱丁堡时期就已博得名声的精湛技艺还在不断完善。他的绝技体现于速度,手术造成的疼痛以及失血,使得任何一个大手术都需争分夺秒。他能够在30秒之内截下一条腿。一本有关他手术个案的病例记录还保存在医学院内,封面上画的就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1840年1月,一名19岁的乡村女孩被确诊患有右下颚肿瘤。“病人坐在椅子上,利斯顿先生拔掉侧门牙……接着由此稍稍锯开下颚,再用骨钳将其完全分离……整个手术仅持续八九分钟,病人鼓足勇气支撑下来。”6年后,有效的麻醉剂投入使用。1846年,利斯顿在伦敦完成了第一例乙醚麻醉下的手术,一家报纸宣称:“我们已经征服了疼痛!”但呼啸的汽笛和病人的呻吟尚有一段距离。查尔斯发现,新工作室的宁静与他在大马尔柏拉街所要忍受的各种噪音形成鲜明对比。他写信给他的表兄兼密友威廉·达尔文·福克斯,后者是切斯郡的神职人员: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伦敦静下心来,那么他就会感受到这里的宁静无与伦比——这里的烟雾都无比肃穆,还有远处传来的沉闷的马车声。”不过爱玛记得的却是: “夜里出租马车经过时的嘎嘎声似乎从未间断过。”就在婚礼的两天之后,查尔斯的姐姐卡罗琳失去了她6个星期大的婴儿。爱玛的姐姐伊丽莎白写道:“她竭尽全力不愿被击垮,但她确实非常虚弱,在这以前我从未如此同情过一个人。”卡罗琳的丈夫乔赛亚·韦奇伍德三世正勉为其难地替父亲经营工厂。伊丽莎白辛酸地写道,失去孩子也许会使他“不像往日那样有滋有味地去工作,但我却无法想象可怜的卡罗琳能做什么来打发时光。因为最近的几个月来,她的心思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了,我以前从未见过她这样投人。”4月,爱玛发现自己怀孕了。8月,她在日记里写道:“从征象来看,我想,怀孕期已有一半了。”她和查尔斯正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他们与许多朋友相互拜访,其中有他们的远房表亲亨利·霍兰(Henry Holland)博士及其妻子;赖尔夫妇;托马斯·卡莱尔和简·卡莱尔夫妇;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家人称他为巴奇,Baggage);皇家外科学院的欧文(Richard Owen)教授;还有作家哈丽雅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查尔斯和爱玛一起去动物园,一起欣赏亨德尔(Handel)的《弥赛亚》以及贝利尼(Bellini)的《梦游女》(La Sonnambula)。他们还尝试去多家教堂聆听布道,其中包括小波特兰街的一位论派教堂,那也是一幢具有“古希腊风格”的建筑物,亨斯利和范妮夫妇就在这里做礼拜。牧师詹姆斯-塔格特(James Tagart)在讲道时宣称未来将会是一位论教义占取上风,从而拒绝人性堕落的教义,强调社会和谐,家庭友爱,天下一家。爱玛临产时,她的姐姐伊丽莎白赶来陪伴,查尔斯请来一位医生助产。当时对于分娩以及分娩时的疼痛有各种看法。有人认为“分娩的疼痛是应了那最初的诅咒,是我们的始祖夏娃受不住诱惑而堕落的后果”。然而,有一位妇产科医师写道,分娩是一个自然过程,并且认为“根据普遍的看法,分娩过程不可避免具有困难和危险,然而,这恰恰是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观点”。另外一位妇产科医师建议,助产士应当设法打消年轻初产妇的羞怯感。 “面对一个结婚多年且已生育多个孩子的妇女来说,处理起来不会麻烦,并且立即就能上手。护士立刻就会递给你毛巾和猪油……但是一个新婚妇女对于检查却会有厌恶和畏惧感。因此,你必须坐在床边,与她聊些其他事情。不久护士检查胎位,这又会使产妇不安。当阵痛开始时,你要把手放在骶骨处,以减轻疼痛。当下次阵痛再来时,就把另一只手的一个或两个手指插入阴道,以确定产道是否通畅以及耻骨弧度、盆腔开口是否正常。再感觉子宫颈……产后,助产士应当结扎脐带,给婴儿带上帽子,再交给陪护,陪护也许会用绒布或羊毛披巾来包裹婴儿。“不要留下来护理你的病人……因为那样会使她紧张,你也会自寻麻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要讲的故事,跟你所知道的达尔文是不一样的。”  ——杰里米·托马斯这是一本可以消除我们许多误解的书——这样的误解,正通过漫长的学校课程,通过单调的论文制作,通过论文本身愈益程式化的趋势,像病毒一样侵入到我们的头脑里来。这时,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积满灰尘的书斋的窗户,一眼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岸柳翠鸟,真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刘绪源,文学评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编辑推荐

《安妮的盒子(达尔文她的女儿和进化论)》是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第34届多伦多电影节开幕影片、曾获奥斯卡奖的制片人杰里米·托马斯最新力作《造物弄人》即根据《安妮的盒子(达尔文她的女儿和进化论)》改编拍摄。《科学人》杂志当月最佳新书、《苏格兰人报》年度最佳非文学书。《观察家报》、《周日泰晤士报》、《周日电讯报》、《独立报》周日版、《金融时报》等佳评如潮。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四颗半星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安妮的盒子 PDF格式下载



该东东很好,我很满意,是在11月23日买的价格22.5元。好(滨滨)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前13部分。就是装订的不够好,还没读完就断开了。想念线装本的时代啊!


也许书中有些专业用词,有的章节不是太懂,但看完后真的能够感受和理解书中表现的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本书终归是一本很特别的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所以得耐着性子地看!


这段时间一直都想读些名人传记,但当我拿到本书的时候,却失望了.急切的翻开书,却觉得本书的编辑有点让人发晕.这本书不适合一般的读者,内容一点都不流畅,还有书中引用大篇幅的摘选,让人很费解!


读到哪里,书页就掉到哪里。装订的质量太差。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


这本书是描述科学家达尔文的另一面,他作为父亲的一面。我挺喜欢看这类的人物传记的。比如拍成电影的原著小说我就很喜欢。这本书是我看了电影《造物弄人》之后买的,这本书是电影的蓝本。不过这本书看着有些人会觉得枯燥,但是每天看一点,偶尔翻一下,总是可以看完的。书的质量也不错。


还没过一天,刚翻两次就脱页了!


还行,就是书有点破旧。。。。。。


  文/严杰夫
  
  刚过跨年,身边的朋友又纷纷按惯例总结的总结、展望的展望。这种“工作总结”式的年度回顾和展望,似乎是大家将单位年尾的工作文案,发展成了一种日常生活里的强迫症。的确,当生活都如同公文一样,被统一成一般的格式,被填充进大同小异的抬头、导语和内文中的种种“一、二、三、四”时,就表示我们已经成为了雪盲患者,表面上还睁着眼睛在努力生活,其实已经因为什么也看不清,而只能依循长久以来的惯性前进。
  
  想到生活单调的如此可怕,我就不由反感起那些每年都不断重复的故作姿态的庆贺节目。所以当身边的朋友试图继续从各式各样的跨年活动中寻找片刻激情时,我则怀念起小时候耳边萦绕着的老人的碎碎念。尽管它们没有令人亢奋的绚丽色彩,但却能让我着实地感受到生活的质感,也只有这种质感,才能让我时时刻刻能够记得活着是件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于是,在这跨年的时候,特意地选择了《安妮的盒子》来读。
  
  《安妮的盒子》的副标题是“达尔文、他的女儿和进化论”,而该书的作者——兰德尔·凯恩斯是查尔斯·达尔文的直系后代,因此《安》书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达尔文,及那举世闻名的“进化论”的“前世今生”。
  
  在这本书中,凯恩斯着重描写了达尔文的家庭,特别是他大女儿,对“进化论”的构建所起的直接影响。甚至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达尔文的家庭、没有安妮(即达尔文的大女儿),没有安妮的早夭,虽然达尔文可能仍然能构建出一套“进化论”或类似的生物起源发展理论,但那套理论可能就仅拥有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无法深刻的哲学意义,更不会对后世的人类社会产生意识形态上的作用。
  
  由于身份的优势,凯恩斯引用的资料均是书信、家庭照片等第一手文献,并且他并非仅将视线真的局限在达尔文、安妮和进化论这个狭窄范围内,而是将叙述层面拓展到了达尔文的家族,达尔文的亲友,甚至当时整个英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再加上平实细致的文字风格,我在阅读过程中,就因此不时想起另一位英国名人——简·奥斯丁,及其作品。
  
  在这里,我无意提及奥斯丁和达尔文间存在着休谟主义的共通性,而是《安》书里描写的那个查尔斯·达尔文,总是令我时不时地想到费兹威廉·达西,而在身体柔弱却性格活泼的安妮·达尔文身上,我却总是看到玛丽安·达什伍德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在《安》的字里行间,到处闪现着奥斯丁奶奶最擅长的“碎碎念”的光辉。
  
  例如,在安妮病发并已临到死亡的暗影时,凯恩斯依然没有去顾忌读者的关切心情,依然我行我素地在唠叨安妮同亲友间的通信交往,以及达尔文一家生活中那些与安妮病情毫无关系的琐碎细节。所以,就好像彭贝利庄园里婆娑的乡间树影之于奥斯丁,在凯恩斯心目中,拉姆斯盖特娴静的海景显然也比尽早交代安妮的病情发展更为重要。在奥斯丁和凯恩斯看来,生老病死这些对普通人最重大的事件,却敌不过一片天鹅绒所带来的细腻熨贴,可能对于他们来讲,真正的生活细节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所谓的生死则如午后日光下倏然开放又倏然凋落的花朵一般,尽管会带来些微震撼,但的确是普通不过的景色。
  
  所以,对于安妮的去世,最后凯恩斯用达尔文的一篇回忆文章(P.225)作为最高潮的纪念,那并不是一种掺杂了个人意图的故作姿态的纪念,而是一位父亲发自内心的对于女儿的思念。在这篇回忆文章里,结尾的那句“我们失去了家庭里的快乐源泉和年老时的慰藉”,就已经表达了一个父亲在失去幼女后的全部落寞和悲伤,这种悲伤表面看来的确如同花开花落般平常,但却是包藏了一种最深的无奈和绝望,正是这种无奈和绝望改变了达尔文对人生的看法,也最终让他坚定了此前对信仰的怀疑,并且似乎是必然的,这种无奈和绝望也被注入到了他的“进化论”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已无法继续把达尔文仅看作是一个生物学家,当他下意识地从自身体验和经历中获得新的灵感时,当为了探讨人类同情心的起源,而假设其他人也与自己一样敏感时(P.298),他几乎就像文学家那样在提炼个人经历。而当他最终写下《人类的由来》时,达尔文更是俨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位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谁想到我居然还会成为一个传教士”(P.294)。当然,凯恩斯真正希望想向作者表达的,并不是这种角色上的简单转变,而是达尔文因为“进化论”在观念上的改变,令他和他虔诚的基督徒妻子间生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这种沟壑,令爱玛(达尔文妻)对死后可能无法与查尔斯携手同往天国而感到不安,而爱玛的这种不安,对达尔文来说,则与安妮的早夭一样,是其一生中最为悲伤和无奈的事情。
  
  诚然,《物种起源》是人类文明在近代史上最光辉的代表之一,达尔文在这本巨著中曾用无比壮丽的文字对“进化论”进行过描述:“……当这颗行星根据既定的引力法则而不断旋转之时,无数最精致、最奇异的形式曾经并正在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而来,这一生命观无比壮丽。”(P.260,《安妮的盒子》译者引用并改自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物种起源》)。但我们似乎从未意识到,壮丽的“进化论”背后,却隐藏着达尔文一生都无法挥去的悲伤和无奈。
  
  2009年,也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从这个时间点来说,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达尔文,也有必要重新认识“进化论”,不是用一种对偶像的敬慕,而是用一种对普通人的关切。所以,只有在关于达尔文、安妮和安妮盒子的那些碎碎念中,我们恐怕才会更准确地体味到“进化论”对于人类的真实意义。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