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精神

胡守均 胡守均、 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胡守均、 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

胡守均  

页数:

226  

字数:

1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每一项新举措几乎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到了今天,教育主管部门更成了受批评最多的部门之一。但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题为《不是教育的教育问题》的文章,认为那些备受批评的教育弊病,其实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其根源并不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是在整个社会。所以,仅仅在学校就事论事,非但无法根除这些弊病,而且会愈演愈烈,或者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近年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0%,但高考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中国人对大学、名校、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热烈和激烈的程度。竞争的“起跑线”已经由高中、初中、小学提前到幼儿园甚至“胎教”,由国内扩大到海外。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对读书毫无兴趣、或的确不具备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也被家长软硬兼施向大学驱赶;一些贫困家庭不计后果地供养子女上大学,一些家庭不惜巨资送落榜子女出国留学。本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人都上得了大学,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或者都适合上大学。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一种几乎失去理智的“大学热”呢?原因很简单,众人的回答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不上名校,不拿最高学位,还没有开始竞争就输了。”

内容概要

本书系“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 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本书以适合广大青年学生阅读的对话方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何谓科学精神”、“相信实证传统”、“科学精神与文化”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等话题,并在讨论中穿插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运用具体事例阐明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书读者对象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何谓科学精神 何谓科学 何谓科学精神 科学史上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多元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科学精神的内核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阶级 的 科学的全球化前景 科学精神的培养第二章 相信有序 相信世界有序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有育与无序 对有序的认识和有序的理念是人类特有的 科学精神的有序以存在为前提 有序和无序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有序性是科研的前提 有序性和因果性 有序性不等于没有活力 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化第三章 相信世界可知 在认识上科学与常识、宗教和艺术有所区别 文本与世界的关系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第四章 经验实证传统 什么是经验实证 霍金、培根、伽利略、波普尔与休谟 理论与实践、模型与世界的关系 古代中国有没有实证传统第五章 逻辑分析传统 从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说起 科学理论结构的三个重要品质 什么是公理化数学和分析哲学第六章 科学的非正统性 正统与异端、教条、求真 一部科学史是异端不断取代正统的过程 非正统性的创新与科学研究的阻力 科学精神和雎科学主义在中国第七章 科学精神与自由 自由与科学、自然、社会 什么是内在自由、外在自由 你理解科学与社会吗?第八章 科学精神与民主 先谈谈科学精神的前提——平等 科学精神与民主、自由观念 自由与平等冲突吗 权利是一种机会、一种资格 科学精神与公众 民主制度与“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第九章 科学精神与文化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科学精神与宗教 科学精神与艺术 科学精神与伦理 科学精神与教育 科学精神与传统中国文化的转型第十章 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 你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吗 科学精神与人的全?发展 发展是在创造资源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和谐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科学精神的培养胡教授喝完杯中的茶水,窗外火红色的余晖已被灰蒙蒙的暮色笼罩,小陈已对科学精神有了大致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尤其胡教授前面所举的许多科学家的实例,让他备受启发,深深激励着他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豪情壮志。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暗自思忖着怎样才能具备科学精神,成为新时代的科学人呢?于是问道:“科学精神如何培养出来呢?”胡教授理了理思路,微笑着答道:“对于个人来说,要养成科学精神的话,首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科学史。学科学史是养成科学精神的最佳途径,而且通过科学史能知道科学精神在科学历史上是如何不断发展壮大。其次,当然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来了解。当我们学习一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该门具体学科的发展史。如何进行科学教育?一本好的教科书,会告诉你科学知识是流动的,科学知识是相对的真理。而差的教科书却告诉你绝对的真理。第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个人的实践,和自然、和社会打交道,也会培养出一些基本的观念。培养科学精神的途径很多。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学史。学科学史的目的,就是教你科学精神。科学史的教学的精髓也就是传承科学精神,对于科学的发展其实是很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人,可以去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精神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小陈又问道。“科学精神跨越国界、跨越阶层、跨越语言,同时也是跨越性别。无论是男性、女性,都可以培养科学精神。

后记

本书讨论科学精神。这个问题,我思考了30余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我获平反,走出监狱,回母校复旦大学执教,讲《科学思想史》。作为必修课,最先给哲学系77级学生讲授。这个由来自1966~1976各届高中毕业生组成的班级,非常优秀,后来出了不少人才,仅就学术而言,他们中有成为名教授的,如俞吾金、吴晓明、王雷泉、邱柏生、陈锡喜等。去年参加一次研讨会,陈锡喜还向我提到30年前的这门课:“胡老师,我到现在还完整保留着《科学思想史》的听课笔记。”作为选修课向全校文理各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选课人数之多,学生反映之热烈,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有个学期选课人数实在太多,教室外还挤了许多学生,只好换教室,从第二教学楼2110室换到2115室,再换到第三教学楼3108室——当时复旦的最大教室,大约可坐二三百人。管理教学楼的工友开玩笑:“老师你把我们害苦了,凳子到处乱拖!”真可谓盛况空前,在复旦教学的历史上大约也是少见的。我将这门课宗旨定为:根据科学发展的历史,探讨科学思想的演化,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


编辑推荐

《科学精神》: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精神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内容生动,只是不知道它的权威性如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