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风声鹤唳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语堂  

页数:

348  

字数:

2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的安息所。 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 《风声鹤唳》的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章节摘录

“不,我不能这样。”梅玲看看木板床和不太干净的棉被说。不过房间还算暖和。“只过一夜吗?”老彭说,“另一房间有张小床,但那边很冷。我可以搬一个火炉进去,不过也不很舒服。”“噢,别麻烦了,”梅玲说,“我们可以明天再安排。”她感觉本能地被这位中年男士所吸引。博雅已告诉过她,老彭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徐徐讲话的时候,低沉的声音,很悦耳。她看看他高额上的皱纹,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好感更加深了。此外他还有一副天真、常挂的笑容,在中年人间很少见。“我真不好意思,”他们走出卧室,她说,“占用了彭大叔的床。”“你能不能睡硬板床?睡地板?”老彭说。“对骨头有好处哩。”“我小时候常跟母亲睡硬板床。”梅玲说。他们坐下来,梅玲仍兴奋得满脸通红。“你怎么不用夹子把头发拢在后面,像以前一样?”博雅问她。“你喜欢吗?”梅玲问,跳起身来走进卧室。博雅开始告诉老彭那天早上发生的事,但是她几分钟就出来了,头发拢在后面,只有几撮在额头上。“我找不到镜子。”她说。“墙上有一个。”老彭指指角落的脸盆架上挂着的一个生锈的小镜子。“谢谢你,我用我自己的好了。”她由皮包里拿出一面小镜子,开始凝望。“你不觉得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小杰作吗?”博雅对老彭说。梅玲由镜边抬头看他并微笑。“她有一颗朱砂痣。崔小姐,转过来让彭大叔看。”梅玲回头,老彭站起来,“到灯下来,让我看看。”他说。梅玲顺从地走到灯下。老彭非常仔细地看她。“正朱砂痣,很少见。”说着用手去摸。梅玲觉得很痒,就闪开了。他们已经像老朋友了。博雅继续谈警察搜人的经过,梅玲静坐着。“我明白了,”最后老彭说,“你们两个人恋爱了。”两人相视而笑,梅玲满脸通红。“你们有什么计划没有?”“我们没有计划,只是两人必须在一起。”博雅说。“你太太呢?”“我会给她很多好处。”“如果她不同意呢?”“喔,那很简单,她爱住哪就住哪,甚至她想要我的整栋房子也可以。我宁可和梅玲在一起,当难民也行。”“换句话,如果不离婚,你便是博雅的姨太太。”老彭不客气地对梅玲说。这句话使她又脸红了。“我只想跟着他,我只知道这些。”她说。博雅起身返家,他告诉老彭他四五天后就能离开。老彭问梅玲是否已带够了衣服,现在早晚的气候已经开始转冷了。博雅说他第二天早上会把她的毛衣和外套送来。梅玲跟他走进庭院,送他到大门,紧握他的手,爱怜地说:“明天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


编辑推荐

《风声鹤唳》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风声鹤唳 PDF格式下载



先读了《京华烟云》很期待的又买来《风声鹤唳》风格与前一本不一样。但人物的刻画同样的传神。不论是姚木兰还是莫愁亦或是丹妮,书中的角色真的是呼之欲出。大师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也许,经历过战争的人,笔峰下的时代烙印会格外鲜明,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我是因着当年的电视剧才买来一读,和电视剧相比,我更喜欢书中的内容.被老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丹妮(梅玲)和博雅的纯真无私的大爱所打动!更为,其中蕴含的高尚而深刻的佛理所教化!


总体感觉比京华烟云更精彩,故事情节更紧凑,人物个性也饱满。在战争的背景下,人物的最终命运肯定是悲剧首尾,但感觉博雅的死亡太过仓促,结局可能太过潦草了一些些。


看完了《金华烟云》之后看的《风声鹤唳》,原来是接着的,博雅的故事,很好 ,很喜欢。


。。。京华烟云姊妹篇。。。林语堂的语言很朴实


很喜欢林语堂,喜欢他文章的感觉,也很喜欢京华烟云。


做为京华烟云的续集,主要描写的是博雅的故事,感觉还可以!不过这个版本的书质量不是很好,建议不要买!


其实这本书看完很久了。情节都有点忘记了。
上一册是近代的红楼们,这一册是中国的乱世佳人。
林语堂先生好像也挺喜欢女性主角的。很大女人的说一句:在历史大环境下,女人才是最佳的主角。:P


看大师的书是不能脱离时代的,虽是小说,写的是爱情,可那个变革的大背景促成了书中的种种性格。虽然背景和时间跨度并没有《京华烟云》宏大,但却写出了那段时间普通众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感觉比《京华烟云》要来的含蓄,已爱情为主线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惆怅。很喜欢。


让灵魂沉淀下来,回到那风声鹤唳的时代……


质量不错,读起来很爽
内容当然没得说,是京华烟云的续集。


很喜欢林语堂的这套书,以前没有看过,版本非常好,译得也非常好,盼望当当赶紧再卖英文原版的。


非常喜欢这部小说。林语堂先生真不愧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想知道这本风声鹤唳是谁译的...


喜欢林语堂的小说


因为很欣赏林语堂先生,所以,对他写的东西总是很喜欢.


三人行有我师,那么凡是书,是碟,是歌,是声皆可为我师。仔细阅读此书,会发现一个人的成长由小的环境到大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在乎你身边的朋友的素质。女主角,在我看来是一个由很自我走向关乎整个社会的人。是因为她遇到了不一样的人。老彭的话:在给于真理真诚声明的时刻,并付诸行动,发言者的面孔和声音有着无比的力量和真实感。我想书中的三位主角都做到了这一点,无论在生活,在爱情,在事业上。


欣赏博雅的成长


很好看,非常耐人寻味.爱情有很多注解,并不因为两个人不相爱了,这感情就不能变得伟大.


发生在那个时期的爱情,我喜欢~~~`


情节虽平淡,但不乏令人惊喜之处,有点<围城>的味道


还没看,物流好快呀,5分


daai


印刷不错,便宜


名师大作


暂且不谈内容,就是外观看着就满意。纸质也超赞!!!


不愧是大师的作品,很不错的


很精彩!强顶林老的作品


还没看,借出去了,至今还没还


自己明确选的书,自然是好看的。书质也不错。封面是自己挑了好看的来买的。


先看了《京华烟云》,之后很期待的买了《风声鹤唳》。想知道伊能静曾经饰演的角色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如果说《京华》给我的更多是对大家族的感慨,木兰的欣赏,和姚老先生的敬仰,那么《风声鹤唳》中对日本侵略者真实的罪行描写所带来的愤怒,博雅和丹妮的爱情,老彭的大爱与小爱也让人激动。在博雅最后一个人引开日本人的骑兵队而与丹妮诀别的时候,泪水忍不住掉落。之后,我想大家都会明白丹妮最后的决定了。值得一看!


忧过于喜了。喜只是因为此书为林语堂著作,忧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理想主义的烂漫爱情还是被现实的动乱社会打破。西方将本书女主人公丹尼比作飘中的郝思嘉,但是她所经历的磨难要多于郝思嘉;而我不忍心看男主角博雅的“牺牲”。在故事开始,林先生通过博雅对中日战争的分析还是不错的,似乎当时很多人都具有了老毛的持久战战略远见。


明显感觉风声鹤唳和其前传京华烟云不大一样。但是前半部分的冗长、结构松散和京华烟云的后半段略相似。也有可能是翻译风格的问题。不过两部林著拜读下来,发现林语堂喜欢把人物性格神圣化。


与《京华烟云》比起来,实不足也,它没有后者的宏大,也没有后者的气魄。如果说《京华烟云》是一个千金小姐的话,其只不过是一个小家碧玉。不过,小家碧玉却有小家碧玉的美丽与韵味,它着重于爱情,于爱情之中见人物性格,且感情细腻!在我看来,《京华烟云》是一部哲学式的小说,而《风声鹤唳》则是一部更加文学性的小说!


从《京华烟云》看到《风声鹤唳》,觉得都非常能启发人,写得很好!


两年前看过“京华烟云”,非常期待“风声鹤唳”


和《京华烟云〉比,我更喜欢《京》。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有种道家的思想在里面,可以读一读。


这个版本的风声鹤唳怎么连个目录都没有啊?序言也没有。我看陕西师大同系列的其他林语堂的书都有目录、作者自序或者译者序,这个风声鹤唳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喜欢林语堂的文风,他的小说不像其他小说一般读后只是让心里多了一个故事,而是有一种想再看一遍的冲动,想去细细咀嚼那里面的每一句话,我喜欢老彭这个人物形象,虽说有些不太现实,但读他总会怀着一种崇敬而又高尚的心情……


本书作为<京华烟云>的姊妹篇,还是挺让人觉得读之回味良久的!小我包容大我之中,小爱融化大爱之内,让人读之动容!


听说是京华烟云的序所以买的看了之后感觉根京华烟云虽然有点关系但还是京华烟云较之好看无论从气势或给人的感觉上


头一回看林语堂的书。还是译过来的。战争时代的人物命运。三个人。最终无爱之大爱。情节回旋,结局出乎意料。总体来说还不错。


据说该书是京华烟云的姊妹篇,但是没有看过京华烟云,觉得这个故事还可以,能让人感动。


战争年代飘散的爱情。。。。。有好多不曾经历的事儿在书中看来是那么真切。


书很好,书的质量也不错.京华烟云的续集,非常感人,文字也很优美.


先看了《京华烟云》,很受感动!继续看了这本!、,也是很受鼓舞。好书还需要好的印刷版本,这么好的书,如果印刷一般,还真有些愧对林老先生的大作。这本书的印刷版本没有上次买的《京华烟云》的版本好。纸质一般,还有些粗糙,墨色很深,显得有点脏!期待更好的版本


比‘京华烟云’更好看,真的!


虽然比不上<京华烟去>,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


物有所值,我拿到的那本,书的封面有一小块地方被折了。


有一定的代表性。


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喜欢大师的作品


为了用券,买了一大堆书,留着慢慢看吧


三步曲之一,绝对值得一看


买了还没看完呢,但是书的质量还好!


整体不错,结尾反而有点不够自然


好看是好看,有点过于理想化。


本书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很赞很感人!博雅的死我很惊诧内心即痛苦又震撼我相信这个人最后的感情是高尚的纯洁的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这句话感动了我许久


买书时看到上面写着“《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但是细读之后却让人有点遗憾,也许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很难理解书中的女主角——崔梅玲(后来叫”丹妮“),不能理解她的感情、想法、举动,仿佛她的所做所为都与她的身份不相宜。书看到一半就搁下了,毕竟没有看完,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


看了老人的京华烟云,个人的感觉比不上红楼的,不过写的那个时代的人物和地方和环境倒也是不错的


先读的京华烟云,再看的这本,感觉差了很多,内容很少,人物也不多。


感觉这部作品没有京华烟云写得好,后者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书的质量一般性,收到时没有内心的欣喜,希望不要影响阅读的心情……


因为上班所以才看了几页看完一定会评论的


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看到了好几处错误,觉得很不舒服。“银屏”写成“银霜”,“她”和“他”不分。希望校对的仔细一些。


故事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本是为了收藏,但送来时封皮折得厉害!太遗憾了


还没看完,因为看看就睡着了


大师的书没说的


翻译太差,不如啃原版


没有想的那样好看


完全是因为买了京华烟云才买这本书的,尚未翻看,但是书的质量明显不及上回买的京华烟云,开版大小也不同,而且送来的书有明显的翻折印,封底也有好几道土印,怎么看都像是在哪个地方放很久了,压在角落里压得底边都变了形.


能把大师的作品译成这等水准,建议还是先学好国文,有了好的国文底子再译.


图片看上去还可以,但买回来后。。。。。总的来说,不太好,要买的我建议先考虑在入手,免得后悔。


非常喜欢,舒服的封面,合适的间距,厚实的纸质,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看了大家的评论, 没人提及(可能是没人注意到)林先生原著是用英语写的.我也是看到一半,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一看封面--张振玉译.林的其他一些小说也是用英文写的( 他英文极好), 大家看时留个心.张好象是个台湾人, 他的译文很好,自然而温婉, 我想即便林用中文写也不会胜出太多吧.想想有趣, 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师用英语写了个中国故事, 再要翻回中文..呵呵


估计放很久了,有点霉了,第一页还有个十字的划痕


内容正规,纸张质量不错,比较满意


读小说是积累词汇很好的途径,地道的英文使我们在学英语的路上少走弯路,贴近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使我们便于理解(和猜词)。一本不错的书,推荐。


林语堂先生的经典之作


纸张太一般了,很次的!不过也对得起这个价位了!


作品里面能够体现国共对抗战的态度 和作者本人对抗战的态度


很喜欢这个作品不愧为大师


有不少关于抗日战争的分析,层次很高,很深刻,但是语言又那么通俗易懂,不愧是世界级的大师。对爱情也有很独到的见解,推荐大家读一读。


有很多句子明显看出是英文直译过来的,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所以读起来怪怪的。相比之下,《京华烟云》就翻译的极好。


奔着作者来的,仔细看看


用来练习英语还是不错的,比看国外的书更能浅显易懂


一直喜欢新修的精装版本。湖南文艺的版本非常喜欢。


   读完说来还真有那么一点意犹未尽,即使感觉有点亲蒋之嫌疑。不过换做那个时代,鼓吹战事的人比比皆是,作者其实角度也许更多是放在了民族大义、战斗豪情、抗战决心等等。全书读罢,人物关系紧连着《京华烟云》,故事也是其续传。可以这么说,一年间隔发生的确实很多。就比如,这个文中的女主-崔梅玲,后面有改叫丹妮。这个人物设计的倒是有几分林语堂惯有风格,在他笔下,男女一律平等。就如对丹妮的整体刻画,女权主义,独立担当的个性,对爱情的执着等。相比在《京华烟云》中那个近乎完美的姚木兰,还是稍显不同的,至少前者出身,更有了曲折之经历,反响自然会大有不同了。
   老彭是个实在的人,越看越觉得这样的人,是在太少,过于理想的东西,皆不可得之。就拿后面丹妮突然去郑州找到他来说,我就觉得这个时候的老彭似乎变了一个人,丹妮的转变我一时也无法接受。爱情若是如此随意,顷刻间就能区分个世界黑白出来?山洪海啸,实不为过。如果真是这样,我真的好不信服。
   来简要说下博雅,性格就不说了,只是觉得最后跑去那个村庄,带着丹妮这个孕妇,真是想不明白,还遇到鬼子,我想说这不用刻画这么复杂吧,大老远你们在这么多城市跑来跑去的,我还真怀疑当时交通真这么发达?再说台儿庄附近明显很多鬼子,谁让你们没事游山玩水了?信件寄得飞来飞去的,全国都玩回来了。(语气有点重,只是想说下故事情节略假,不过小说嘛,不计较了)博雅对丹妮就是真爱了?小说最后一句:“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说的像是那么个意思,可是博雅自愿舍命,即便如此,丹妮就悔悟了?爱若如此,同样我不信服。丹妮最后为其守寡,只不过是追求自己心中的“业”罢了,换了我,人情冷暖,真到那时,自知之明还是有的。这一切的一切,全是不可谓之道。
   比较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错,虽说此本小说更主张一种佛性,一种无常的说法。事在人为,不可谓之“业”,有如其中谈到婚姻和爱情时,谓之为孽业。强调人之痛苦来源于人自己的感官欲望,爱憎乃由我们的感官以及互相之间的差别心而来,若要于此解脱,需要知道这一切因果缘由,但是我觉得这很难达到的。而要通过此达到博爱的幸福境界,想想更是遥不可及。人都想摆脱痛苦,可是生活的哲理就是没有道理可言,怎么能没有伤害呢?最大的例子,就是萍萍,由于各种巧合,文中的人们走到一起,他们后面所经历着的一切,其实本来会发生,本来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可是历史的狂风,就是那样把他们吹到一起,而萍萍呢,她被吹落了,她的死就像一个未完成的梦想突然消失,
   “因为她也是风雨之中的一片树叶,在世上旅程中小小年纪就被风刮落,现在单独飘走了,甚至飘的有些快活。她是如此充满希望,渴望美,如此喜欢玩这个游戏。路人会踩踏它,清道夫会把它扫开,却不知道它会包含这么多美、勇气以及对生命法则的敬意。”全书最感人的地方,读到这真还会有一丝悲痛,就如今天在3.01惨案中被无辜杀害的同胞们,人生呐,有时还真是没有道理可言。因为你真不知道自己这片叶子会飘向何方,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更别说恐怖袭击什么的。因为这一切的法则,定有一个规律可循,那就是归于天知道的东西。
   想也不得,就归于天吧。上帝好像还有那么意思被信奉的可能了。当然我不信奉任何宗教,这都是后话。
   一句话总结,风,就像人生。


  
  一
  昨日借到这本书,终与今日读完。
  读着读着才发现原来是《京华烟云》之续集,我是极爱《京华烟云》的,单单是这个四个字的名字就是极爱。林语堂老先生说用英文写的,Moment in Pekin,“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而这个四个字的意味却要比英文好了好多倍,这就是中文的魅力。我也极爱《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连大师林语堂都说“娶妻当如姚木兰”,更何况我一个凡夫俗子呢?《京华烟云》中有姚木兰,而《风声鹤唳》也有这样一个女子——梅玲或者说是丹妮。脑子越来越枯槁,所以只能变成僵化的思维,分条条来写。
  二
  首先,我很赞同或者我深有感触,一个人深爱着另外一个人,在不平衡的爱面前总有一方的位置的很低的,他总觉得配不上另外一个人,那个人的一切都是好的。而那个人,对他满不在乎,慢慢的,他就死心了。而当时间越来越久,他们或分开,或者继续在一起,当他已经对那个人不那么在乎,那个人突然发现他的优秀,自己已经开始“配不上”他了。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吗?
  不知如此,可能无论多伟大的男性在普通的女性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吧?看看林语堂笔下的男人们,荪亚是显赫曾家的儿子,却在有婚约的情况下仍然和女学生同居生下孩子,而木兰虽然心有所属却谨遵家人和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所爱,终于用自己的胸怀迎来了荪亚的回归。而在《风声鹤唳》中,博雅却有家室,却是风尘之地常去之客,即使与丹妮相爱期间,却仍与舞厅女子厮混,相比之下的丹妮,虽是各种男人的姘头,却有真情真意。就好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觉得男人都是浑水浊泥,倒不如这女子般干净。
  可是也有例外,便是《京华烟云》的孔立夫和《风声鹤唳》的彭,这两人一直深爱着一个女子,可是一个迎娶了自己最爱的女人的妹妹,另外一个只能看着心爱的人永远守着活寡。
  三
  然后就是爱了。
  丹妮一直在追求爱,甚至她做过很多男人的姘头、情妇或者姨太太之后还是对爱情充满了期望。刚刚在姚府的时候我其实很讨厌她,博雅已经有家室,她还故意或者不经意间挑逗博雅。可是,就像她在书中说的那样,男人找女人情有可原,而这个女人却是最不可赦。她想要爱,可是她更像一个普通女子一样想要一个稳固的家庭,一个爱她的丈夫。就像她说的那样,男人就是车,妻子是车主,虽然不常开但是仍是主人,而情妇则是司机,时间长了,就想占为己有。可是,战争改变了一切。
  很多爱情都是很感人的,可是放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却显得尤为动人,连活命都变为一种奢侈,尊严竟不知何处的年代,他们之间的感情就显得那么惊心动魄。我倒是真的很希望她就和彭一直在洪山上生活下去,接济难民,照顾孩子们,而我也觉得,那应该是丹妮最快乐的时候,当俩个人狭隘的爱上升到对全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大爱的时候,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真的不算的了什么。甚至,那个时候,我觉得博雅倒是一个闯入者,我开始恨博雅了。
  可是,博雅却是真的爱丹妮的。北平的博雅更像是一个婚后男人想偷腥而已,上海的博雅爱的更多的是她的肉体,甚至他还可以同时和一个舞女发生关系,而丹妮离开上海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他不仅仅爱上她的肉体,还有她的灵魂。虽然博雅家族显赫,相貌才华都是人中龙凤,可是,他的爱、他的灵魂在丹妮的爱、灵魂面前败下阵来,原来自我优越感很强的公子哥在一个大家眼中的“姘头”面前深深的自卑下来。当博雅已知丹妮爱上彭的时候,他选择了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方式深深地与这个大时代印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沧海一粟的渺小参与了这个时代风起云涌的伟大。
  四
  全书我唯一哭的地方就是陈妈见到儿子的时候那一段,也许是因为《京华烟云》的缘故。
  在《京华烟云》中陈妈就一直在找自己的儿子,而在《风声鹤唳》中,陈妈即将死去,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儿子。她应该是幸福的,在她死的时候,她看到了她一辈子都不敢奢望的木棺,还有儿子媳妇围绕在她身边。母爱的伟大是跨越了种族和时代的,无论她多么微不足道,也不论她目不识丁还是身份显赫,历史洪流中,爱是最伟大的。
  其实,全篇都在谈论爱,并且是在佛教理论的情况下。林语堂写过一本书,《从异教徒到基督徒》,虽然他从小生活在基督教环境下,可是恃才傲物的他还是经历了各种宗教,或许那个时候他还是更倾向于佛教,但基督教的思想毕竟从小耳熏目染。冥冥之中,上帝早已把归他的心赐给了他。
  就像这本书的最后一句,博雅的坟墓就在附近,墓志铭上丹妮选的,老彭也表赞同。那是佛教名言,而且是全世界通行的圣经诗句:“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就像《圣经》中《约翰一书》写的那样:“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A leaf in the storm , a masterpiece of Dr. Lin , whenever I found this novel , I can’t help reading the whole story ,just like a spring flowing down from mountains , like flowers blossoming in the Spring , it also feels like amazing music flying from the fingers of musicians.
  It’s about love in the war-swept time , each one is just like a leaf in the storm , life is so tiny and fragile that there is too much we can’t hold tightly , no matter how wealthy your family was or what age are you in .In time of war , every leaf has its own fate or tragedy ,it flies frequently and no place to settle down , no enough food to feed themselves, tanned face and bony body is their usual appearance .Life can be taken away irresponsibly and common people have nothing to tie to , fear drives them from daily happiness, separation and death make families and Chinese closer and united , maybe that is the only thing keep Chinese going on fighting .
  Tanni ,Boya and Lao Pen are the main roles of the novel , they may be millions of Chinese at that time .Love come by stealthily ,and Malin comes to Boya , the Prince garden is full of romance as it was, with also misunderstandings , Red Jade with Afei 30 years ago, Tanni and Boya at present. People get to be different between peaceful era and war time . Boya’s aunts and uncle are living in Prince garden happily and easily,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into literature, travel and personal hobbies , but when the Japanese swept over China , people were trying to protecting themselves getting hurt from the enemies , nothing else was more precious than life . Comparing with the two generation of the Yao family , we can distinguish civil war from invade aggression . Common people are innocent ,if they deny to be part of the civil war, their lives can be guaranteed , but no one can spare from the invasion. And in such a big ,long-lasting war, each Chinese moved to the inner to keep safe, but where was the safe place ,Beijing ,Shanghai ,Hankou or nowhere ,when was the end , no one can tell .They were just the epitome of the time , we can see other leaves from their stories , though most of their lives passed away like leaves in the storm or candles in the wind, to live is the best way to fight back, for love ,for family ties ,for the whole nation to survive.
  Love is also the main stream through the whole novel , Tanni fell in love with Poya in the Yao garden , but war separated them .In about half a year they met in Shanghai , after a few day’s entangling in hotel, Tanni was in danger of being captured by the underworld as in Beijing, so she went away with the desperation for Boya. And it’s this separation make their love and destiny changed orbits . Tanni found out who she really was and what kind of life she wanted to live , so she hesitated on marrying Poya which she desired all the time , finally she realized it’s Lao Peng she loved truly and deeply in her heart , so she alienated Boya and cried when she had to separate with Lao Peng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 then Boya knew Tanni wanted to married Lao Peng ,not him . Causality do exists , fate bring Tanni to him , and misunderstandings take them apart, Lao Peng acting as the guardian from the beginning , played a role as a friend and father , they went through too much ,which made them rely on each other and can’t separate in the end ,maybe that’s called destiny, all things were done at the very beginning.
  Each people in the novel is alive , I can feel their struggling with love and war , it’s like a soft song , romantic and miserable , sometimes it’s sweet ,when Poya and Tanni were together. There was an episode about Chen Man and her son Chen San ,after 27 years’ searching ,it’s a tragedy for the mother and son , war separated them for such a long time and Chen San was the only reason Chen Ma survived , and they were lucky to meet each other before it’s too late , but those who gave up their elder children ,how many of them can be alive and got united with their families .Too many lives perished when they were still very young , they should have a splendid future before them , but lives stopped all of a sudden , because of the war . No one can escape from it , death took them away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 The destiny of our nation hold in the hands of common people , their furious faces like sunshine in the east shy shone hope, no matter how much sacrifice we may pay , we wer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last one. After seven years continuous effort , China won the war .
  The story is about 80 years ago , and people then and present are so alike in their life styles. Fashion is similar with time passing away, it’s always the educated who think differently and wisely lead the trend of fashion ,they have good feelings of what’s literate ,elegant , and they never spare time and energy to act more properly .Some people would say there are no gentlemen or real ladies in China , I would argue with them there are ,even a hundred years we were not in lack of gentlemen or real ladies. From Poya’s view towards female body , he can be an excellent fashion star at present. When a country is in a war ,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ood and shelter, no elegance ,no fashion.
  
  Note: This is the third masterpiece of Lin Yutang I’ve read , from “Moment In Pekin” to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I can feel how excellent Dr.Lin’s English is ,the more I read , the stronger I admire him , I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him ,and want to read each word on his books , I hope I can recite most of his words , just imaging that life turns to be a song. He is the greatest musician ,and I’m his listener.
  
  


  A leaf in the storm , a masterpiece of Dr. Lin , whenever I found this novel , I can’t help reading the whole story ,just like a spring flowing down from mountains , like flowers blossoming in the Spring , it also feels like amazing music flying from the fingers of musicians.
  It’s about love in the war-swept time , each one is just like a leaf in the storm , life is so tiny and fragile that there is too much we can’t hold tightly , no matter how wealthy your family was or what age are you in .In time of war , every leaf has its own fate or tragedy ,it flies frequently and no place to settle down , no enough food to feed themselves, tanned face and bony body is their usual appearance .Life can be taken away irresponsibly and common people have nothing to tie to , fear drives them from daily happiness, separation and death make families and Chinese closer and united , maybe that is the only thing keep Chinese going on fighting .
  Tanni ,Boya and Lao Pen are the main roles of the novel , they may be millions of Chinese at that time .Love come by stealthily ,and Malin comes to Boya , the Prince garden is full of romance as it was, with also misunderstandings , Red Jade with Afei 30 years ago, Tanni and Boya at present. People get to be different between peaceful era and war time . Boya’s aunts and uncle are living in Prince garden happily and easily,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into literature, travel and personal hobbies , but when the Japanese swept over China , people were trying to protecting themselves getting hurt from the enemies , nothing else was more precious than life . Comparing with the two generation of the Yao family , we can distinguish civil war from invade aggression . Common people are innocent ,if they deny to be part of the civil war, their lives can be guaranteed , but no one can spare from the invasion. And in such a big ,long-lasting war, each Chinese moved to the inner to keep safe, but where was the safe place ,Beijing ,Shanghai ,Hankou or nowhere ,when was the end , no one can tell .They were just the epitome of the time , we can see other leaves from their stories , though most of their lives passed away like leaves in the storm or candles in the wind, to live is the best way to fight back, for love ,for family ties ,for the whole nation to survive.
  Love is also the main stream through the whole novel , Tanni fell in love with Poya in the Yao garden , but war separated them .In about half a year they met in Shanghai , after a few day’s entangling in hotel, Tanni was in danger of being captured by the underworld as in Beijing, so she went away with the desperation for Boya. And it’s this separation make their love and destiny changed orbits . Tanni found out who she really was and what kind of life she wanted to live , so she hesitated on marrying Poya which she desired all the time , finally she realized it’s Lao Peng she loved truly and deeply in her heart , so she alienated Boya and cried when she had to separate with Lao Peng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 then Boya knew Tanni wanted to married Lao Peng ,not him . Causality do exists , fate bring Tanni to him , and misunderstandings take them apart, Lao Peng acting as the guardian from the beginning , played a role as a friend and father , they went through too much ,which made them rely on each other and can’t separate in the end ,maybe that’s called destiny, all things were done at the very beginning.
  Each people in the novel is alive , I can feel their struggling with love and war , it’s like a soft song , romantic and miserable , sometimes it’s sweet ,when Poya and Tanni were together. There was an episode about Chen Man and her son Chen San ,after 27 years’ searching ,it’s a tragedy for the mother and son , war separated them for such a long time and Chen San was the only reason Chen Ma survived , and they were lucky to meet each other before it’s too late , but those who gave up their elder children ,how many of them can be alive and got united with their families .Too many lives perished when they were still very young , they should have a splendid future before them , but lives stopped all of a sudden , because of the war . No one can escape from it , death took them away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 The destiny of our nation hold in the hands of common people , their furious faces like sunshine in the east shy shone hope, no matter how much sacrifice we may pay , we wer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last one. After seven years continuous effort , China won the war .
  The story is about 80 years ago , and people then and present are so alike in their life styles. Fashion is similar with time passing away, it’s always the educated who think differently and wisely lead the trend of fashion ,they have good feelings of what’s literate ,elegant , and they never spare time and energy to act more properly .Some people would say there are no gentlemen or real ladies in China , I would argue with them there are ,even a hundred years we were not in lack of gentlemen or real ladies. From Poya’s view towards female body , he can be an excellent fashion star at present. When a country is in a war ,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ood and shelter, no elegance ,no fashion.
  
  Note: This is the third masterpiece of Lin Yutang I’ve read , from “Moment In Pekin” to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I can feel how excellent Dr.Lin’s English is ,the more I read , the stronger I admire him , I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him ,and want to read each word on his books , I hope I can recite most of his words , just imaging that life turns to be a song. He is the greatest musician ,and I’m his listener.
  


  丹妮與老彭在一起雖是情理之中,卻讓我為博雅傷心不已。丹妮太過狠心,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自己愛的人愛上了自己的朋友,心會很痛。漂泊的丹妮需要一個像老彭那樣的人安撫她的心,安定她的心。老彭給了丹妮博雅不能給的,丹妮拋棄了博雅,博雅成全了丹妮和老彭。
  
  丹妮作為現代女性的代表,在愛情中迷失過自己,卻也在愛情中找回了自己。她真誠,靈動,敢愛敢恨,忠於愛。沒有什麽比這樣的女人更迷人。
  
  


   浅白光阴,阡陌流年,谁曾许你不灭情缘。
   箜篌断线,心思难续,多少已是过往云烟。
   种种烦恼忧愁,难以割舍,不过与一“情”字息息相关。曾以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着无尽的幸福与甜密,少女幻想总是如此的简单,现在想来单纯中却满是傻气。
   近来读了林语堂的《风声鹤唳》,有人说丹妮是中国版的斯嘉丽,有着女人感性和柔美,也有这英雄的侠气和胆识。可我却没读出半点气质,多是些优柔的小情、小调。本是续写《京华烟云》的书,不免将丹妮与姚木兰相比较。在我看来,姚木兰有着中国传统女人的惆怅,却也深受新思想的影响,与孔立夫之间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蓝颜知己更为贴切。再观博雅、老彭与丹妮,三个人本是完全的独立体,却都因为战争走在了一起,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在不停息的奔跑中,丹妮在博雅的怀里找到了宁静,却在老彭的肩上找到了安全。一开始觉得博雅不过是欣赏丹妮的姿色,他爱的自私,可真真读过全部,才知道,他的情最为纯粹,一个为了保全朋友、保全心爱而牺牲的人是无可厚非的。老彭,绝对是大男人的代表,也是佛教的传授者,看人的心而不是外表,善良使他更加完美。如果说崔梅铃是个庸俗红尘女子,丹妮就是梅玲的升华,而这个坚强、善良、有着大爱的“观音姐姐”便是老彭创造的,他教会她独立,教会她生活,更为她讲授“佛”,讲解“无知业受生"——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毕,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战争使人坚强,佛理使人蜕变,丹妮的思想和意识在经历一次次“业”的洗礼后而升华。老彭说她是个命苦的女人,可她也是个幸福的女人。
   最可悲的莫过于平淡,有经历是种幸福,无论结局怎样,有过放声大笑,有过肝肠寸断,才算的上完美了。


  读完了《京华烟云》,顺理成章地继续读《风声鹤唳》。我一直觉得《京华烟云》应当拍成电视剧电影,因为里面的山水、摆设、场景、人物都是那么美。而《风声鹤唳》应当被拍成话剧,因为人物对白很多,且有深度。特别是那些叙述的旁白,如果由一个沧桑有力的声音念起,该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
  
  
  
  姚木兰在这本书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依然表现出她自由的性格和人到中年的豁达。这一次,女主人公是丹妮(梅玲),于国家,她完成了一个弱女子到女战士的转变;于个人,她完成了从依附于男子到精神独立的转变。她蜕变的过程配合时代、时事的节奏,命途多舛,但是散发着神秘与美丽。
  
  
  
  两位男主人公:老彭和博雅,一个见证了这变化的过程,一个惊喜这变化的结果。虽然直到书的结尾,我才从博雅舍身为友及笑谈战争的事迹中承认他亦有雄壮的人格,但是他和老彭,无疑都是懂得欣赏女人,欣赏人性的人。
  
  
  
  
  
  
  
  战争
  八年中日抗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这场战争,日本人令人发指的残酷,至今让人无法原谅。武士道的高贵,建立在没有人性之上,甚至兽性都不如。在人类还是古老的猿类时,都不会以虐杀同伴为乐。当时日本军人的惊人的退化,仿佛他们来自于另一个残酷的星球。
  
  每一次有关抗日题材的电影出现,就会在中国掀起一股反日的高潮。我的一个朋友看了《金陵十三钗》,回来整整一个星期陷于其中的情绪不能自拔,我看着她难受的样子,一直不敢观影。我不知道电影是否能还原当时的场景,但我知道这种罕见的灭绝人性的行为,就算是同为帝国主义的美英也是不齿的。
  
  
  书中用英国人占领印度和日本人占领中国这两个历史事件对比,作者说:“英国人自信、自重、穿自己服装、吃自己食物、说自己语言,而且有希望别人也说英语的魔力。”这样的占领,让印度人没有感觉到自己被侵犯,相反很多印度人去模仿英国人的行为,认为那样高贵。书中的爱国女英雄裘奶奶说:“该死的日本人比我们的强盗更坏!假若没有打仗,我们或许听信传闻,一直怕他们。但是当你看到他们屠杀、掠夺、威吓老弱妇孺,没有半点君子风度,你就不再怕他们了,你只会瞧不起他们。上天赐给我们这场战争,让我们的人民和军人并肩作战,看谁才是最优秀的人种。当一个民族看不起某个征服者时,对方不可能征服他们。”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帝国主义也是人性的艺术,没有人可以因为泯灭人性而称霸。
  
  
  这本书写战争,也写爱情。女主人公丹妮从最初地纠结于自己到底是情人还是妻子的身份,到收养孤儿照顾难民,到看清自己爱上了老彭;最戏剧性的是她不再爱博雅时,博雅却因救她而死。一般到这种情况下,女人会因为愧疚而陷入更深的自责,那么故事又落入了俗套。还好丹妮在佛教的熏陶、战争的残酷中把自己的心变得坚强而理性,她接受了木兰和老彭的建议,与博雅的灵位结婚,为姚家生下惟一的男孙。但之后,她仍投入到战争中,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她与老彭,这个时候已经不拘于俗流,知道彼此的爱,并心里默许了彼此的爱。我想战争结束后,丹妮会在抚养儿子的过程中,体验做母亲的快乐;也会在与老彭的神交中,体验爱和被爱的快乐;更因为这场战争,她体验到了独立、思考、美感、悲伤、过程、虚实,她可以用出世的心过入世的生活。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她可能会做博雅的情人,即使博雅会爱她的鹤发鸡皮,她自身的顿悟,就没有办法催生出来了。
  
  
  
  
  
  
  
  情书
  
  博雅和丹妮聚少离多,否则老彭人格魅力再大,也没有机会向丹妮展示。这就昭示着异地恋并不可怕,一个稍微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寂寞而随便爱上身边的一个人渣。但是如果身边是优秀的人就不一样了,人都愿意和好的事物、好的人在一起,这是天性。
  
  
  所以博雅和丹妮鸿雁传书,那些缠绵的句子,常常让我感叹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真是个情深意厚的时代。因为有时间去念想、去思考、去谴词造句、去脸红心跳......
  
  
  比如丹妮每次信的收尾,都会写“献上满纸的情意!妹莲儿上”;比如博雅每次都会署名“长伴知音 博雅”
  
  
  
  
  
  
  老彭
  
  从《京华烟云》到《风声鹤唳》,终于出现了一个完美的男人。且看他与丹妮的对话——“丹妮,也许我不该说……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父姓:我不敢要你爱我。”“你是说要娶我——不让我蒙羞?”“不,我太老了,配不上你,但是我还没有老得——不能欣赏你,重视你——我无权说这种话——”他没有杂质的爱情观已从这段话中呈现。
  
  
  他爱了,也守护了;而为了朋友博雅,也为了丹妮能在姚家的大院子里过安稳的生活,他在酒馆里默默喝了一夜的酒,然后消失在丹妮的世界里。丹妮发现自己也爱上他之后去找他,他仍然以45岁的智慧,替丹妮选择了最好走的路。这种爱情,有一种父爱在里面,当然丹妮的确比她小,但他能摆脱占有欲,实在可贵。
  
  
  姚思安最后选择了道学,老彭一直在佛学里面找答案。这与当时的战争有关,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姚思安生活在军阀割据的年代,对于他的产业并无多大影响,他修身即可;但老彭看了太多的超出常人想像的杀戮,必须从心底换起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和宇宙相通的,不仅要从大环境中看到个体的兴衰,还要把许多的个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生离死别。
  
  
  如果说姚思安身上更多的是洒脱,老彭身上则闪烁着慈悲的光芒。众生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受苦的影像,倒影在他充满爱意的心里。
  
  
  在书的开头,博雅对战事的评价是:“除非敌人格外残忍,你不能教老百姓逃离家园。战争的担子要落到一般百姓身上,而一般人民也必须能够挑得起,必须忍受可怕的艰辛和匮乏。”而老彭则说:“这是一场百万人民的戏,演员都是'兄弟、姊妹、丈夫、妻子和祖母们'。”这就是老彭,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弱者的一边。
  


   最近读了林语堂老先生的作品,觉得林老先生果然是英文大家,Moment in peking 他翻译成京华烟云,A leaf in the storm 他翻译成风声鹤唳。其实两本书的关联说大很大,说小又很小,说大是因为两本书的背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讲述中国从满清、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下几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史和爱情故事,以及风声鹤唳的主角博雅,后来陈三的母亲一系列与前书相关的角色,说小是两本书阐述的主题关系不是很大。
   阅读的时候,虽然会稍微对丹妮具体的身世感到好奇,猜测丹妮可能和牛家有关,甚至是牛怀瑜的某个私生女之类的,后来发现没有这么复杂,仅仅只是某个有背景人家的女儿而已,情绪一直波澜不惊,只有到最后,博雅单手拿着手枪,昂然不惧地面对着十几名日本骑兵队时心里才小激动了一下,大叫好帅、好帅,但是知道了他这样做的背景后,虽然对他又增加一丝丝的敬意以外,但觉得他这样做是无奈之举,当他们抛下老彭而骑着脚踏车逃命时,丹妮情不自禁的抽泣使他确信丹妮真正爱的人是老彭而不是自己,于是他痛下决心牺牲了自己,原本可以逃命的,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 老彭对待丹妮也一直恪守着这条原则,如果一般人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把持不住的,老彭虽然自己也爱丹妮,却极力促成博丹二人的婚事,让自己自然地和他们相处,不让彼此尴尬。友情常常容易转变为爱情,而爱情却不容易转变成友情,有些恋人分手之后连朋友都做不成,甚至会在相遇时形同陌路,但是丹妮和老彭似乎转变的还过得去,从他们二人互相爱上彼此到最后丹妮成为了博雅的妻子却依然和老彭友好地一起为战区难民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可以看的出来,看了书评看到大多数读者都不是很希望丹妮和老彭在一起,而我内心却是希望老彭能和丹妮在一起,因为他为丹妮付出了这么多,应该有一个应有的回报,顺便也希望这个故事有一个稍微圆满的结局,但是仔细想一想,有时候爱情就是单方面的付出,即使一个人付出再多,也有可能会遍体鳞伤,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世上不如愿的事情还有很多,何必要强求圆满呢,月缺时多月圆少。
   老彭年纪近五旬,家徒四壁,钱财也只是够用,自从丧偶之后便一个人清心寡欲地生活了多年,陪伴他的也只有老仆人和博雅这个唯一的朋友,按照当下的说话就是一老屌丝,唯一的优势可能是老男人特有的安全感和人格魅力。而博雅,为人英俊多金,又对服饰之类的有很高的品味,在北大校园里面就有众多的女生追求,活脱脱的‘高富帅’,这样的人追女孩显得轻而易举,当然也令丹妮对之一见倾心,但最终丹妮真正爱的人却是老彭,因为老彭让她变成一个有灵魂的人,在她怀有身孕时,为保护她的声誉而答应娶她,当博雅将要来到汉口时,为了丹妮和博雅能毫无芥蒂的相见而独自北上,即使生病,孤独的在小旅馆躺着也发电报告诉丹妮自己一切都好,得的也只是小感冒而已,而丹妮则认为博雅只当她是玩乐的对象,给她很多钱花并出席于各种社交场合,对于战区的难民表现出异常的冷淡,二者孰轻孰重可想而知,所以当下时兴的“大叔控”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所谓”高帅富的爱我承受不起,大叔的爱却使我越陷越深“。


  林大师的书总是那么细腻,书中内容在那个年代又是那么大胆。书中的人物均是民国时代的标志,名字又那么好听。书中总能找到中国城市百年来的缩影,许多地名也是那有历史意义,如果上海大场、大连、天津。林大师不用直面刻画日帝的丑陋,从侧面渗透,就可以让读者了解日本的兽行,让群众恨之入骨。总想一口气读完林大师的书。(林先生喜欢玉足,总有对脚的详细描写,嘿嘿)。


   《风声鹤唳》,描绘了一段在中日战争时期背景下萌发的爱情故事,博雅和丹妮,一对对彼此有着炽热而难以掩盖的爱的青年人,博雅风度翩翩,丹妮漂亮天真,看着好似天造地设的一对,博雅有家室也曾有过情人,却丝毫没有影响丹妮对他信任的爱,他们的爱情一路坎坷,却引不来我的一丝同情。也许在我眼里看到并不止爱情,我看到的是日本人对中国难民残暴的一幕,感受到的是历史比小说更残酷,那代人所受过的伤痛远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我看到的是丹妮在饱受爱带来的痛苦后心智变得愈加成熟的美丽,当她把她的爱不再只给博雅一人而是分给了更多需要关爱的难民时,我懂得她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她以忧郁的心情承认她的失败,可是她似乎得到了一种超越男女爱情升华的爱”;我看到的是老潘对难民疾苦的慈悲,对佛性的崇尚,感慨改变世界的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而是懂得从给予身边人温暖做起的平凡人。
  
   《风》里多次提到了禅宗佛学,记得某个在三亚夜晚,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应该去信教,让自己有一个信仰,当时我什么也没答,他的话说出口之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我依旧疑惑,我如何能真正懂得何为“教”何为“信仰”,我如何能像信仰藏传佛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信仰,但是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老潘是个信佛的人,但他却不拘于形式,照样喝酒吃肉,在他看来,慈悲在心,由心而生的爱让他懂得体恤他人。所谓“教”就在我们的心中,“信仰”也埋藏在我们心里,无需要刻意加入任何组织来表明我们的决心和信仰的偏好。
  
   一开始我就猜测《风》的结局,我想我猜对了一半,在丹妮与老潘在内地为难民筑建收容所时,在老潘慢慢开导丹妮学习佛学、重新感知生命的日子里,丹妮不知不觉爱上了老潘,而当时的博雅,依旧自大,还沉迷在他自认为自己军事政治形式分析得当的自我世界里。如果说丹妮和博雅的爱情是热烈的,那么丹妮和老潘的爱情就是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前者的爱情更多的是荷尔蒙的滋生和肉体上的依赖,后者就像一股暖流慢慢地注入彼此的心房,这样的爱才能细水长流。但是结局他们并没有在一起,博雅走了,怀着博雅孩子的丹妮最终选择做博雅的遗孀,但我也没有为他们感到遗憾,因为“老潘和丹妮在他们共同的事业中,找到了一种他们以前认为绝不可能得到的幸福和欢欣。”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好的作品了,语堂先生的文字冷静、深刻而耐人寻味,字里行间透着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是一部完美作品的延续,很多时候续集都会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第一部总是先入为主,续集则成为再而衰,再往后就更穷竭了。但是《风声鹤唳》仍然能够给人以力量感。小说虽然仍然延续北京姚家和曾家的线索,但是主人公几乎已经脱离了大宅门,以乱世飘零的战争逃亡生活为大背景,讲述了不同际遇三个男女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时刻做出的对生活和命运的选择。
  三个主要人物里面我最喜欢“老彭”。老彭的形象很可爱——善良、慷慨、仗义、富有爱心又不修边幅,这样的形象很接地气。书中没有详细讲述老彭的职业,但是从他的穿着上推断他不属于有钱阶级,甚至中产阶级都算不上。但是他慷慨地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开办难民屋,救济无家可归的难民、资助游击队,这点实在难能可贵。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民国时期的雷锋,小说的前半部在我看来老彭简直是个活菩萨,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朋友两肋插刀,除了善良乐观没有七情六欲,美女坐怀不乱……但是小说的后半段这个人物才走下神坛,变成活生生的。他也会爱,会患得患失,会纠结,会失意,尽管禅宗佛教说得天花乱坠,因果报应业障心魔样样门儿清,仍没逃过爱别离怨憎会。但他无疑是个好人,正如玉梅所说,彭先生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好人,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他会用爱心感染别人,也会净化世人的心灵,他做了那么多好事,世间若真有因果也该饱尝他这样的好人。
  再来说说博雅。博雅是典型的“富二代”加“高帅富”。但他和一般土包子的高帅富不同,他是有点文化的富二代,他有一颗壮志报国的心,但是他没有血染疆场的胆儿(最后他虽然倒在日本人的枪下,但他终究是因儿女情长而死)。他对蒋介石的战略研究和对古战场的查勘都是纸上谈兵,处于战乱当中的抗战各部也不会采纳他的战略研究成果。他对西南诸省的铁路公路线的游离的现实意义与现今大热的驴友自由行没什么区别,无非是游山玩水体验乡土民情。他对崔梅玲的感情我不敢妄加判断,肉体和灵魂本就不可分割,很难分清爱一个的灵魂多一些还是爱肉体多一些。两个人相爱就是接受对方的全部。如果他们最终在一起,会从此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么?我觉得未必。一个人不会因为另一个人改变什么。博雅之前也很喜欢凯男,但是他们结合后他却发现他不喜欢凯男。而梅玲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凯男。
  最后说梅玲。其实梅玲这个人物我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她不过是个运气不太好的灰姑娘而已——生在穷人家的富有爱心的美女(大多数女孩都富有爱心)。命运使她在众多有钱人间周旋,她在夹缝中用青春美貌换取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与时下的捞金美女没什么区别,不过是战争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遇见了老彭,仿佛白骨精遇到了弥勒佛被点化成佛从此过起了粗茶淡饭但是恬淡怡然的神仙生活。
  未来还远,生活还在继续。有时候我总是想,小说中的人物还活在小说里,虽然小说结束了,但是书中的人物还继续活在故事,还在延续故事里的生活……
  愿他们过得好。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为《京华烟云》写的续集。
  
  原本想看一本纯粹的中文小说,不是翻译的那种。看了简介才知道林语堂是用英语写的《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这两本书。再次看翻译作品。当然,书还是非常不错的。除了故事之外,引用的佛文化都非常的贴切。
  
  故事讲述了姚木兰的侄子姚博雅这一代的故事,博雅、丹妮和彭在抗日背景下的“三角恋”。也许不该用这个词,显得太不庄重,与全文体现的风格也完全不符。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他们的友谊更加令人钦佩。
  
  博雅是一个富家公子哥,心中满是谋略,碰到老彭是他一生中的幸运,这是一个能够理解并且给他指路的人。又有点像伯牙和子期,知音难遇,才会有后来的为友舍命。
  
  不似博雅,太富有,不能体会普通老百姓的疾苦。而老彭却是设身处地为寻常百姓着想。常常帮助他们。后来和丹妮在洪山建了一个贫民屋。也就是后半部分故事的主要地点,常常提到武昌、汉口和洪山,此刻身处武汉,倍感亲切。
  
  丹妮被评为《飘》中郝思嘉一样的女性。不看这样的评论我是不会想到这上面去的。确实,她们有很多共性:放荡不羁,个性飞扬,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依然坚强不屈。
  
  个人觉得故事中的爱情描写特别的真实,不是那般理想中的虚幻缥缈、纯美无暇。博雅对他的妻子凯南失去了兴趣,他才发现当初他选择妻子时太过于理性,不带感情,只是觉得想要这样的妻子。(再次证明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博雅曾认为凯南会像她的名字一样拥护女权主义,会像她高大的身材一样充满活力,会像她的屁股一样能够尽快生育(这一点得到了老一辈人的肯定,也是他们同意结婚的主要原因。这得有多滑稽!)。但,一切与博雅的想法相悖。这时他遇到了梅玲,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彼此欣赏。
  
  又因为梅玲曾与卖国贼同居,正遭到日本人等等的追击,与老彭一块逃往上海,这时期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玲对于不知如何开口向博雅讲的事情,很轻松的就对老彭讲了,她的身世、遭遇。从中就可看见他们不同寻常的情谊。
  
  上海,博雅与丹妮(即梅玲,为逃避日本人已改名)重逢。短暂的重逢有因误会再次分开。丹妮来到武昌找老彭,至此他们共建了贫民屋,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丹妮和博雅的误会也慢慢解开。木兰一家也早些时候搬来武昌,在她的帮助下,正在筹划丹妮和博雅的婚事,只等博雅赶到武昌。
  
  转折再次来袭。老彭故意躲避丹妮,去了前线。他爱上了丹妮。博雅是他的好友,他不容许自己插在中间,况且他比丹妮大十几岁呢。
  
  博雅快要到了,没有给丹妮一些些激动,她更加发现她爱上了老彭。
  
  Love isn‘t an easy thing。
  
  博雅也赶到前线去找他们。当他发现了这一切,并不十分生气。他没有输给老彭,更没有输给自己,是输给了时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不是证明了,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太遥远的相爱,就算再深刻也会被时间冲淡。
  
  当日本鬼子返回时,博雅本可以躲过这一劫的,但是,他没有。因为身边的可人儿在为另一个人担忧。冲向前去,杀了三个日本人,与他年轻的生命就此别过。告诉丹妮嫁给老彭。照顾好腹中的孩子。为了朋友的幸福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丹妮伤心,自小带的玉镯一直拿不下来,碰在棺材上碎了。
  
  要怪她薄情吗?可是谁能说清楚爱呢。
  
  最后,她还是当了博雅的新娘,生下了一个男婴,拥有足够的资金去帮助更多的人。
  
  爱,不单单是一个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