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

唐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唐颐  

页数:

543  

译者:

唐颐  

Tag标签:

无  

前言

  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又叫“岐黄之术”,不过可能却不知道岐黄二字的来历,其实岐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岐伯和黄帝。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在中医学中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部托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基础上,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内容概要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全译图解本)》以通行的《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全文翻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加上插图图解的现代解读方式形象直观地向读者展示这部中医养生的经典巨著。它不但包括有具体的针灸疗法,而且从饮食、起居、四时气候、日月星辰、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疾病的发作原理,也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书,是中医的奠基之作,传承了2000余年,被历代医家视为“医家之宗”。它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素问》侧重于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而《灵枢》卷则更偏向于理论的实践与运用。《灵枢》的核心内容包括经络和针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经络作较多论述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们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书籍目录

序言:中国传统养生的瑰宝目录本书内容导航卷一 针刺篇一 九针十二原:针刺的一般规律篇二 本输:人体的重要腧穴篇三 小针解:针刺的艺术篇四 邪气脏腑病形:邪气对脏腑的侵袭篇五 根结:经脉的根结部位篇六 寿夭刚柔:寿命与体质篇七 官针:九种重要的刺法篇八 本神:“神”是人体的根本篇九 终始:两处脉象的诊察篇十 经脉:主要经脉的介绍卷二 经脉篇十一 经别:十二支脉的循行篇十二 经水:经脉与河流篇十三 经筋:经筋的路线篇十四 骨度:骨骼的长度篇十五 五十营:营气运行的循环篇十六 营气:营气的运行规律篇十七 脉度:经脉的长度篇十八 营卫生会:营卫与气血篇十九 四时气:四季与针灸篇二十 五邪:邪气对五脏的侵犯卷三 论治篇二十一 寒热病:寒热病的治疗篇二十二 癫狂:癫狂病的治疗篇二十三 热病:热病的治疗篇二十四 厥病:逆乱引发的疼痛篇二十五 病本:标与本的选择篇二十六 杂病:杂病的治疗篇二十七 周痹:气滞血淤的疾病篇二十八 口问:生活小病的治疗篇二十九 师传:问诊的技巧篇三十 决气:六气的功能卷四 藏象篇三十一 肠胃:消化道的介绍篇三十二 平人绝谷:肠胃的功能篇三十三 海论:人体中的四海篇三十四 五乱:五乱的治疗篇三十五 胀论:胀病的治疗篇三十六 五癃津液别:津液的病理篇三十七 五阅五使:五官与五脏的关系篇三十八 逆顺肥瘦:胖瘦对针刺的影响篇三十九 血络:血络的变化篇四十 阴阳清浊:清浊之气的介绍卷五 病能篇四十一 阴阳系日月:人体的阴阳之分篇四十二 病传:疾病的传变篇四十三 淫邪发梦:梦境的原因篇四十四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治疗要顺应四时篇四十五 外揣:通过声色判断病变篇四十六 五变:五种特殊的病变篇四十七 本脏:脏腑的重要性篇四十八 禁服:诊脉的技巧篇四十九 五色:面部的五色篇五十 论勇:勇怯的分别卷六 摄生篇五十一 背腧:背部的腧穴篇五十二 卫气:营卫的运行篇五十三 论痛:对疼痛的忍受力篇五十四 天年:影响寿夭的因素篇五十五 逆顺:经气运行的顺逆篇五十六 五味:食物的五味篇五十七 水胀:胀病的治疗篇五十八 贼风:虚邪贼风的侵袭篇五十九 卫气失常:卫气失常的治疗篇六十 玉版:痈疽等疾病的治疗卷七 色诊篇六十一 五禁:针刺的禁忌篇六十二 动输:脉搏的介绍篇六十三 五味论:五味对人体的影响篇六十四 阴阳二十五人:二十五种类型的人篇六十五 五音五味:五音与气血的联系篇六十六 百病始生:疾病产生的原因篇六十七 行针:针刺后的不同反应篇六十八 上膈:膈症的治疗篇六十九 忧恚无言:失音症的治疗篇七十 寒热:淋巴结核的治疗卷八 运气篇七十一 邪客:失眠症的治疗篇七十二 通天:阴阳五种类型的人篇七十三 官能:针刺之前的准备篇七十四 论疾诊尺:尺肤的利用篇七十五 刺节真邪:五节刺法的介绍篇七十六 卫气行:卫气运行的周期篇七十七 九宫八风:虚风对人体的影响篇七十八 九针论:九针的功能篇七十九 岁露论:疟疾的治疗篇八十 大惑论:眩惑症的治疗篇八十一 痈疽:疮症的病理附录附录一:《黄帝内经·素问》原文附录二:《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章节摘录

  卷一 针刺  篇一 九针十二原:针刺的一般规律  补泻如何选择  经气已去的,脉虚而小,是为逆;经气已来的,脉平而和,是为顺。明白逆川页之理,就可以大胆施行针法而不必犹豫不决。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正确掌握迎随的补泻方法,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的道理,也就尽在其中了。大凡在实施具体治疗时,属于虚症的,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实症的,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气血淤结日久的,当用破除法;邪气亢盛的,则用攻邪法。古经《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以使邪气外泄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以使正气充实的,为泻法。气本无形,在于有无之间。针刺得气的后与先,可以体现出正气的虚或实、邪气的存或亡,应该给以相应的治疗。然而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有所得,泻之有所失。  九针的方法  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  泻法:要很快持针刺入,待得气慢慢出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使针刺在属于阳的体表部分打开一条出路,让邪气外泄。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不得而出。  补法: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使病人心中若无所觉,轻轻入。行针导气,按穴下针,就像蚊子叮在皮肤上一般似有若无。出针要像箭离弓一样迅速,用右手取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以坚牢有力为贵。进针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对准穴位,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要将精神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同时仔细审察血脉走向,并在进针时避开它,才不会发生危险。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色的盛衰,对此不可疏忽。如血脉横布在穴位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按起来也坚实的,就是由于外邪聚集所引起的有病部位,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编辑推荐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全译图解本)》集中而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成就。相信这些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养生理念一定会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指明方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