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经贸关系
2011-10
厦门大学出版社
卢国能
363
漳州地区是台湾居民的重要祖籍地,两岸血脉相连,亲情永在,无论 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问信仰、教育文艺等文 化精神的各个领域,自明清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其问经历过 日据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不能完全割断他们之间的“五 缘”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渐次发展。漳州地 区作为对台交流的最前线,海峡两岸的民间互动联系,自然就率先在漳州 等闽南地区恢复施行起来。 为了便利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往来,特别是为了方便台湾同胞的寻根 访祖和投资经营,漳州市政协同样率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在行 政实务上给台湾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漳州 市就开始有组织地搜集民间族谱,寻找、累积有关漳州与台湾的乡谊、族 谊资料,并且开始撰写诸如《漳州寻根揽胜》一类的指南性质的图书。新 世纪以来,漳州市政协更是组织编撰《漳州姓氏》、《闽南话漳腔辞典》 等较大型的漳台关系文献资料图书与工具图书。其中如《漳州姓氏》一书 ,分上下两册,共270多万字,较为翔实地提供了漳州现有的703个姓氏资 料,并提供85个姓氏的祠堂文物的照片资料。全书记述了漳州各个姓氏的 溯源源流、入闽肇漳及其在漳繁衍分布和对外播迁情况,介绍与姓氏血缘 有关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展示各姓氏的开漳始祖、开台先贤、政界名 人、商界名家、侨界名流等著名人物的风采,内涵丰富,内容翔实,图文 并茂。这些图书的出版,大大方便了台湾同胞在漳州地区的活动与相互交 流,促进了海峡两岸同胞们的亲情联系。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 区已经成为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配合海西建设的战略 前进步伐,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漳州市政协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决定把漳台关系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于是,大家仔细论 证,聘请专家,确定选题,组织研究撰写队伍,反复修改。为了尽可能地 保证质量,他们还特地聘请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等权威学术机构 的专家,担任书稿的审稿人。据我所知,这是祖国大陆在撰写有关海峡两 岸关系史书稿时所首次采用的质量把关形式,很值得肯定和借鉴。 现在,这套由漳州市政协组织编写的《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8册出版 问世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最初阅读者,由衷地感到欣幸,同时也深深地 为漳州市政协领导以及众多撰写者、审稿者坚持数年的不懈努力工作而感 动不己。我确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但深具学术价值,为今后深入开展 漳台历史文化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份资料可靠、文字 流畅、论证平实的研究成果,必将为国家海西建设中的文化事业,增添一 缕光辉灿烂的色彩,从而把海峡两岸特别是漳州与台湾之间的社会政治与 文化交流,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陈支平 (作序者为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1年5月
本书内容介绍: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配合海西建设的战略前进步伐,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漳州市政协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把漳台关系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书为今后深入开展漳台历史文化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序
序
序二
导言
第一章 早期漳州经济发展与漳台经济联系
第一节 早期漳州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早期漳州商贸港口形成与漳台经济联系
第二章 明代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兴起
第一节 明代的“海禁”与闽南海商集团形成
第二节 漳州月港的崛起与对台贸易
第三节 月港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漳台经贸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明末清初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发展
第一节 明末闽南海商集团与台湾经贸联系
第二节 荷兰据台时期的漳台经贸关系
第三节 清初“迁界”与漳州人入台开垦
第四节 明郑时期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发展
第四章 清代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繁荣
第一节 开放海禁与漳州土地拓垦制度在台湾的移植
第二节 台运与漳台经贸交流
第三节 台湾郊行的兴盛与漳台贸易交流
第四节 漳州在两岸郊行贸易中的作用
第五节 漳州沿海主要港口的发展与对台贸易
第六节 漳台商品经济发展与贸易交流的扩大
第五章 清末至民国时期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变化
第一节 日据时期台湾与漳州经贸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漳州与台湾民间经贸交流的延续
第三节 民国时期台商在漳州的生产投资
第四节 台湾光复后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恢复与中断
第六章 新时期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合作的发展
第一节 漳州对台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漳州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
第三节 台资企业在漳州的投资
第四节 漳台经贸交流合作载体建设
结语:努力促进漳台经贸交流合作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严重矛盾,宋元时期,闽南人民积极开垦湖田、圩田、埭田和梯田,扩大耕地面积。在隋唐五代时期多集中于对湖田的围垦,沿海埭田和山区梯田数量还不是很多。到了宋代,漳州地区开垦规模更大,谢伯宜在家乡龙溪以私资“疏通九十九坑之水为圩田,由是八九都傍海之地皆成沃土”。人们纷纷仿而行之。南宋初年,颜若敏、傅伯成、丁知几等,都致力于修筑堰陂和开港,漳州遂成鱼米花果之乡。海澄一带“昔为斗龙之渊,浴鸥之渚,结茅而居者,不过捕鱼纬萧,沿作生活”而已,围垦之后皆为良田。在长泰县,据道光《福建通志》水利资料统计,全县有陂152座,其中131座是宋代所建。水利工程的兴修广泛兴起,促使闽南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代是漳州农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时期,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农业开始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在此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北方地区所使用的农具,如主要用于水田耕种的犁、耙等,漳州也普遍使用起来。宋元时期,漳州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甘蔗、茶叶、荔枝、龙眼、柑橘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很有名,柑和橘还是宋代漳州的贡品。 宋元时期漳州的手工业较以前有了巨大发展。矿冶、造船、制瓷、纺织、制盐等业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宋史·食货志》载,治平年问(1064—1067年),建、汀、漳、泉都设有“铜冶”,说明北宋时期漳州已开始采炼铜矿了。另外,《宋史·食货志》还记载当时漳州产矾,“惟漳州之东,东去海甚迩,大山深阻,虽有采矾之利,而潮、梅、汀、赣四州之奸民聚焉”。宋代以前,福建造船业主要分布在福、泉两州,入宋以后,则扩大到沿海四州,“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可见,宋代不仅泉州的造船业继续向前发展,而且漳州的造船业也己起步并发展迅速。宋元时期是闽南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海上“陶瓷之路”向来为学术界所关注。闽南地区发现的瓷窑遗址大部分是宋元时期的,漳州地区有漳浦赤土窑、诏安窑、云霄窑等。此外纺织业、制糖业和盐业也有所发展,宋时龙溪县有吴惯、沐犊、中栅3个盐场,漳浦有黄敦盐场。当时的制盐为官营手工业,煮盐之地设亭、场,煮盐户称亭户、灶户。亭(灶)户往往数十家聚团煮盐,所以龙溪、漳浦煮盐处有“盐团”之称。制盐的方法或用煮,或用晒,产量很大,除本地使用外,还远销各地,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宋元时漳州被称为“佛国”,有寺庙600多所,装饰寺庙需用金箔,漳州金箔业应运而生。金箔是一种特殊手工制品,它以黄金为原料,手工操作,将黄金制为薄片,用于装饰寺庙宫观、神像、楹联、牌匾、屏风、建筑等。我国制作金箔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有这种技艺。唐、宋以后,我国佛教盛行,各地大建庙宇,雕塑神像,金箔需求量激增。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宋代的福、泉、兴、漳四郡,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要靠广东提供部分粮食,有时米船不至,军民便会挨饿。这种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为漳州提供了商品粮的来源,同时也为漳州提供了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市场,是漳州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漳州城市的繁荣,漳州在宋代仅有土城,其后改为木栅,绍定三年(1230年)改为石砌,淳祜九年(1249年)又在城内砌五尺城石路,已形成中心城市的规模了。宋代漳州的集市也很繁荣,龙溪县海口镇位于嘉禾湾北侧,漳州平原物资多集中于此镇然后寻海路出境。熙宁十年(1077年),海口税额与控扼晋江尾闾的溜石镇同,近1400贯。漳浦县此时也“聚为一市,有亭可观,有桥可步,舟车之往来,商贾之出入,井烟繁阜,有无贸迁,万口同音,功施罔极”。 宋元时期漳州农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漳州人开发台湾奠定了生产力基础。 ……
书包装很好,很满意。下次还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