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

葛丹东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葛丹东  

页数:

187  

Tag标签:

无  

前言

  进入新世纪,中国决策层连续发出了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宏观政策和时代语境“催生”了乡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气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葛丹东同志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选取乡村规划题材作为其博士论文研究,对于完善乡村发展理论体系、建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指导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的乡村既是农民聚居生活的基层社区,又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层次;因此当前的村庄规划建设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更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因此,乡村规划研究应从具体乡村的具体需要出发,赋权,平等沟通,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与选择路径等,不是以“改变”为目标,而是以“支持”为前提,这是外来者从事乡村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态度。摆正研究者与乡村的关系,应该充分尊重乡村的选择,在充分理解具体乡村的文化传统、社区权力结构、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协商的方式,以解决阻碍机制形成的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协助者而非主导者的身份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  当前,建筑规划学科的主流实践主要集中于城市,其相应的理论体系建设和技术研究往往以城市模型为主,涉及乡村甚微。村庄规划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的严重断层和缺失,使得目前的乡村建设实践缺乏指引。本书笔者以此反思并借用其他学科之“眼”,启迪本次研究的新视角,即从乡村内部看乡村事物,站在乡村历时性、共时性的角度看村庄规划建设,关注城乡统筹下村庄本位、村民主体的凸显;并设计了“宏观认知~微观累积一过程优化”的构思路径和内容体系,从空间和机制两种途径探析村庄规划的技术体系框架与过程模式。其内容与观点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创新是否正确与切于实用,还需实践的检验和读者的指正。

内容概要

进入新世纪,中国决策层连续发出了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宏观政策和时代语境“催生”了乡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气候,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本书秉持村庄本位、村民主体的研究视角,在解读村庄规划建设的宏观城市化背景和梳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从空间和机制两种途径探析村庄规划的新技术体系框架与过程模式。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等管理、研究、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时代的课题 1.1.2 实践的指向 1.2 研究态度与视角 1.2.1 在“邻邦善意忠告”后的“内察” 1.2.2 反思中的方向指认 1.2.3 研究态度与视角的确立 1.3 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乡村、村庄”概念的辨析 1.3.2 “主体、本位”概念的认知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1.4.1 研究内容安排 1.4.2 研究组织框架2 转向:乡村视野的城市化背景研读 2.1 乡村城市化内涵认知 2.1.1 多学科范畴的城市化内涵扫描 2.1.2 乡村视野的城市化内涵探析 2.2 复杂性与特殊性并存的国内城市化历程认识与趋势研判 2.2.1 城市化历程认识与发展述评 2.2.2 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性趋势研判 2.3 城市化“技术”载体之乡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认知 2.3.1 国外乡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评析 2.3.2 国内乡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判断与趋势思考 2.4 城市化与乡村规划建设协调发展下的城乡关系解析 2.4.1 城乡关系的发展 2.4.2 乡村建设可期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5 本章小结3 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3.1 乡村研究的理论索引 3.1.1 乡村地理学 3.1.2 乡村经济学 3.1.3 乡村社会与政治学 3.1.4 本学科的乡村研究 3.2 国内外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发展 3.2.1 中国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实践 3.2.2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理想与实践 3.2.3 国际村庄规划与建设实践及模式评述 3.3 本章小结4 建构:基于主体内涵逻辑的村庄规划体系与模式 4.1 认知:村庄规划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4.1.1 体系建设的雏形期 4.1.2 体系建设的成长期 4.1.3 体系建设的完善期 4.1.4 亟待提升与整合的村庄规划体系 4.2 审视:新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内涵 4.2.1 内涵起点:与一般城市规划比较 4.2.2 内涵基础:村庄主体特征与特性 4.2.3 内涵深入:村庄发展趋势与需求 4.2.4 村庄规划的新内涵提出 4.3 开启: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的构架 4.3.1 健全覆盖全域的村庄规划新体系 4.3.2 层次一:村庄布点规划的体系与模式深入 4.3.3 层次二:村庄综合规划的体系与模式深入5 解构:基于主体内源发展的村庄规划核心技术与策略 5.1 调查策略:“驻村体验” 5.1.1 调查是规划的“基石” 5.1.2 村庄规划调查的特殊性 5.1.3 “驻村体验”——人文转向的深度调查策略 5.2 村庄综合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技术解构 5.2.1 基点:理念的生成与更新 5.2.2 深入一:村庄发展机制与模式的剖析与引导 5.2.3 深入二:维系生态安全的村域空间控制与发展 5.2.4 深入三:结合地域特征的村庄建设布局与村居设计 5.2.5 深入四:彰显精神与“气质”的村庄公共空间重整与营建 5.2.6 深入五:适宜与经济为前提的村庄公共品规划与配置 5.2.7实现:需求导向的村庄行动规划引入 5.3 村庄布点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技术解构 5.3.1 基点:原则的统领 5.3.2 深入一:村庄体系等级与空间的结构组织 5.3.3 深入二:依据调整模式的村庄发展及管制引导 5.3.4 实现:实施保障的策略集合6 机制:社区理念下自治式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6.1 村庄规划建设的内在机制剖析 6.1.1 面对乡村治理真空的困惑与思索 6.1.2 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参与主体的关联分析 6.1.3 乡村治理结构演进下的村庄建设运营机制的转型需求 6.2 村庄社区理念的引入与其建设运行机制的转型 6.2.1 社区、社区发展及其社区规划 6.2.2 村庄建设的机制与模式的嬗变 6.3 “项目—社区论坛”导航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6.3.1 评析城市规划过程模式及对村庄规划过程的影响 6.3.2 “项目—社区论坛”导航的规划过程7 结语:明日乡村——诗意的栖居地附录 村庄综合规划实践:浙江长兴县村庄综合规划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续着历史的脚步,当下的中国总体上已置身于快速城市化及工业化中期阶段,乡村建设可以获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性动力,解决乡村问题正处于最好时期。但9亿农民生活、生产着的乡村地域在城乡二元构架下日益“边缘化”,且其自身相当悠久复杂的体系正发生着某种程度的“裂解”。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公布)以政府立场和国家意志,决意要反哺这个与城市落差日益扩大的世界,要着手施以新的援手,此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舆论基础和运行骨架。并激发了从诸多层面对村庄规划建设进行重新审视与深刻反思……  中国农村社会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社会形态,村落文明背景深厚、分布面广量大、人地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制复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如此复杂的社会形态中进行大规模村庄规划建设的先例和经验。而在预期的健康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必然是一个在推拉力均衡下渐进的、系统的、自然和谐的过程I力Ⅱ之,小农经济存在的长久性,9亿农民不可能顺利转移出去。因此,上述因素注定了我们这时期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面,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农村社会经济也处于急遽转型的历史潮流中,农民消费观念、农民利益与价值观念、农村公共品供给途径、乡村治理方式开始转变,甚至出现了农村的阶层分化,村庄结构也在经历着嬗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 PDF格式下载



只是想学点东西 了解点相关资料


但是不是专业人士不要买,不容易懂啊


切入点比较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城市化的诸多思考。


虽不是正版纸张,但可以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