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设计管理

熊嫕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熊嫕  

页数:

276  

Tag标签:

无  

前言

  “设计像科学那样,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以共同的学术途径、共同的语言体系和共同的程序,予以统一的一类学科。设计像科学那样,是观察世界和使世界结构化的一种方法,因此,设计可以扩展应用到我们希望以设计者身份去注意的一切现象,正像科学可以应用到我们希望给以科学研究的一切现象那样”①。设计学家阿克在《设计研究的本质述评》中对“设计”作出的阐释,渲染了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性色彩,使“设计”与“设计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设计的学科性质定位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如“设计学是以人类设计行为的全过程和它所涉及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对象,涉及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方法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②。  可以认为,艺术设计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门类,也是高等教育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其知识内容仍处于不断建构与重构状态,但它已成为一门具有本体意义的、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门类乃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已有专家建议主管部门在学科门类、序列中将其单列,使它不再隶属于“文学”乃至“艺术学”的门类之下。而设计学则相反,是发展较为缓慢的学术领域,它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严重滞后,其基本事实是:从设计内在意义——事理学学理上描述历史发展与形态演化的并具有历史学价值的设计史著作还未出现,从作为“人为事物的”科学或“人工科学”的内在逻辑关系上论述“设计原理”的著述也还未问世,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原理、设计学原理被混为一谈,大多停留于简史、分类、特性等一般格式的重复。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与语义学、设计方法论、设计管理学则处于名词解读与常识阐释的起步阶段,而设计批评学、设计思维与创意学、设计文化学等仍属空白。

内容概要

学科与理论的缺项实际上也反映了课程设置的缺项与课程结构的偏颇,设计学——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等课程,与设计基础、专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中的三大组成部分,显然,它在受重视程度方面,在课时、质量等方面,远未达到与后两者同等的程度,设计史与设计概论课程成为一种点缀或摆设。 因此,虽然我国设计教育界已经编著出版了为数不少的“设计概论”或“设计史”,但设计学领域仍有太多的空白有待填补,仍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开拓。本丛书的编著即是立足于当代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发展的新状况,立足于当代理论视野—当代设计景观,立足于设计学学科的研究、教学等发展现实及趋势。这一立足点的选择规定了本丛书的理论叙述取向、知识框架与设计视觉景观,决定了其体例、方法论关键词及讲授重心。这一切构成了它的一种令人兴奋的挑战性的阅读张力。 设计学系列教材的编写,以逐步建构设计艺术学学科的课程结构与教学体系为基本目标,具有理论研究与教学教材的双重性,又不乏设计艺术学科各专业发展的适用性与广泛性。着眼于各类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也可用于研究生的参考与辅助读物,还可供其他设计研究者参考。 设计学系列教材在设计对象、设计问题结构、设计的价值形态等方面表达一系列见解,进而对设计媒介、设计文本、设计语义、设计体验、设计语境、设计文化、设计审美、设计批评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还就后现代语境、设计的全球化现象、数码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反审美、无意识的商品化、后情感与惊慕体验、异趣沟通等概念与新现象方面作出敏锐的剖析。 事实上,正是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与教学编写三者的互动关系真正推动了设计学学科的发展,理论研究梳理历史演进的线索,从设计现象中挖掘具有规律价值的内在逻辑,建构原创性的知识;而教学经过课程设计、实施及相应的课题设计与作业安排,将理论与知识进行具有实验性、虚拟性与游戏性的验证与演绎,而教材则将知识秩序化。编织成清晰的可供操作的规则。于是,设计学丛书的编写出版将在其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书籍目录

1 历史与理论 第一章 设计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历史回顾:设计管理意识的萌芽与成熟 第三章 走近设计 第四章 走近管理 第五章 走近设计管理2 课程与课题 第一章 课程概述 第二章 以沟通为目的的访谈课程 第三章 以认知为目的的调查课程 第四章 以论证为目的的展演课程 第五章 价值提炼:写小结与写总结 第六章 从确定选题到课堂展演:完全课题介绍 第七章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服装学院“时尚管理”课程3 案例 第一例 起步宣言:不准掉头 第二例 世家:木玩世家与中国木制玩具城 第三例 跨界:整合+专业化 第四例 推手:MOCA·儿童工作坊与艺术设计推广 第五例 国际设计(制造)公司 设计管理课程“案例检索与分析”课题4 阅读与思考 第一章 读“设计” 第二章 读“管理” 第三章 读“设计”管理 第四章 读“中国” 第五章 读“世界”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 历史与理论  第二章 历史回顾:设计管理意识的萌芽与成熟  第一节 工业革命催生现代设计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也催生了现代设计。  工业革命之前,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实际承担着不同阶层人群(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设计。工业革命以后,针对“工业产品”和“消费社会”出现的专门人才需求,刺激了设计师职业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与设计师职业化过程同步出现的,是设计的组织化、产业化。这是手工生产与设计方式向工业生产与设计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设计、生产、销售、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比手工业时代更具独立性,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比以往更复杂,并共同为逐渐成型的各种产业链条提供动力。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因而对“现代设计”的思考也首先出现在英国,无论是理论或实践,19世纪前后的英国都表现出一种领袖气质,毫无疑问成为欧洲现代设计思想启蒙的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在20世纪有所转移,艺术史学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曾经这样分析“转移”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只要这种新风格实际上只是和上层富裕阶级有关,那么英国可以为之付出代价。但当这件事一旦把全体人民都卷了进去,别的国家就会跃居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从来没有生活在、或者不再生活在‘古代政体’的氛围之中,这些国家也不能接受、或者并不了解英国的特权阶级和生活在城市郊区与贫民窟中的阶级在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上的强烈对比。”而德国和美国继英国之后成为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主要实验场,正因为这两个国家此时都在奋力通过设计、设计师、设计教育进行各种社会改造,特别是美国积极兴起的“大众”意识形态塑造和物质生活革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设计管理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编写的很好,又有很多先关的案例,很引人入胜,值得一看。


摘自引言:
这是一本写给初涉“艺术设计”想了解"设计管理"学生看的书。
现有设计管理教材显得比较专深,选取的大部分案例偏向产品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和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希望能够有“浅”一些的读本。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种尝试。

里面的课程实例还是很有特色的。

希望读者对号入座,偶错买了这本书,完全不适合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