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顾朝林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顾朝林  

页数:

397  

字数:

567000  

内容概要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领域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第2
版)》由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框架、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大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规划实例四编组成。
顾朝林主编的《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第2版)》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地球科学、公共管理等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1 城市规划与应对气候变化
  1.1 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
  1.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
 2 低碳城市研究
  2.1 低碳经济及其研究
  2.2 低碳城市及其研究
  2.3 低碳城市研究主要内容
  2.4 低碳城市研究方法
  2.5 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3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3.1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3.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第二编 低碳城市规划编制框架
 4 低碳城市规划编制框架
  4.1 低碳城市规划原理
  4.2 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可能性
  4.3 基于低碳理念的我国城市规划编制框架
  4.4 我国大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研究框架
 5 低碳城市规划案例
  5.1 国外低碳城市规划案例
  5.2 国外城市低碳转型案例
  5.3 国内低碳城市规划案例
  5.4 国内城市低碳转型案例
第三编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6.1 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6.2 区域规划
  6.3 园区总体规划
  6.4 起步区规划
  6.5 中心区城市设计
  6.6 规划实施
第四编 大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规划实例——哈尔滨总体规划低碳专项研究报告
 7 哈尔滨低碳转型规划
  7.1 哈尔滨低碳城市研究
  7.2 哈尔滨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7.3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10—2030)
  7.4 低碳规划方案指标体系设计
  7.5 低碳情景总体规划方案
  7.6 低碳情景总体规划方案及碳排放量估算
  7.7 规划管理行动计划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名词解释

章节摘录

  无论是公交导向型的开发模式(T,ansit Orientated Devel opment,TOD)还是库里提巴的“三路体系”(Trinary Road System,TRS)均可以使得公共交通的效率提高,城市空间可以被更加有效地利用。同时,传统城市规划中被视为“问题”的城市用地连绵扩张(俗称“摊大饼”)以及“钟摆”交通的合理性应得到重新审视。在“低碳”目标的导向下,未来城市的空间格局将从道路交通导向的、基于随机交通联系的、松散的、趋于匀质的形态转向轨道公共交通导向的、基于有规律的密集交通联系的、紧凑的、强度非均衡的空间形态。其次,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公共交通应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角。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私人机动车交通。在此前提下,城市交通系统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构建自行车与步行专用系统,并探索新型个人交通系统(Persnal Rapid Transit,PRT)的应用。再次,土地利用方面形成适度的功能混合。事实上,适度的功能混合并不意味着对近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原则的彻底否定,而是以“大分区,小混合”为原则,对可“混合”的功能和具体情况进行甄别,以取代对“功能分区”僵化的理解和执行。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条件所形成的各式“大院”获得了重新被审视和评价的机会。此外,各种“低碳”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中,例如新型(非化石依赖)能源供给系统、地区能源供给系统、垃圾回收利用及焚烧系统、水处理再利用系统等。最后,经过优化的城市绿化系统也可以起到吸收部分C02的作用。  ——社区层面“低碳”规划。构建以“低碳”为目标导向的社区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基础。建设功能适度混合、密度适中的社区是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仅就社区密度而言,过高的密度不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过低的密度又会给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带来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社区在实现“低碳”目标时的侧重点和主要途径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就城市中心区(CBD)而言,在实现轨道公共交通、统一的地区能源供给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避免过高的开发强度,在室内外环境调节、垂直交通等方面减少对人工手段的依赖则是需要努力的领域。再如,对于生活居住区而言,恰当的密度,绿色节能建筑的普遍采用,紧凑、便捷而富有活力的社区中心,舒适、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自行车交通和步行环境的完备以及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利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则是在实现“低碳”目标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而在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产业园区中,除通过生产工艺自身的改革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外,统一的能源供给系统,生产流程的上下游接续,废水、废弃物的处理回用系统以及碳捕获系统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PDF格式下载



跟我目前工作有关的书,我很喜欢,很多内容帮助了我,顾朝林确实让人崇拜!


书内容好,但给了一本破损的,美中不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