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风格的要素

[美] 威廉·斯特伦克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  

作者:

[美] 威廉·斯特伦克  

页数:

251  

字数:

120000  

译者:

陈玮 译 崔长青 校  

Tag标签:

无  

前言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必备工具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把英语说成是“有金钱价值的语言”,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过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既有扎实英文功底,又有超强英文写作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珍贵。而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恰好是我国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中过分重视由死板、僵化、被动的客观题测试为核心所形成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阅读能力领先,写作、演说能力滞后的弊病。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也朝着减少客观题,增加写作、口语的方向改革。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也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写作能力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落伍。国内流行的写作教材的通病是重学轻术,重术语介绍,轻能力培养;重形式,轻内容。如学生学完subordination,diction,coordination之类的写作术语后,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清如何将subordination,diction.coordination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无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是将英语作为外国语来学的国内读者;无论是有志于漂洋过海出国留学正在准备TOEFL、GRE、IELTS的学生,还是准备扎根国内考研、升职、为公司写报告的各界人士,The Elements of Style一书都将永远是良师益友。

内容概要

威廉·斯特伦克在《风格的要素》一书中确立的精确无暇的英文写作规则,对提高美国大、中学生的英文写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书在中国赴美国的留学生中享有广泛的声誉,经过口口相传,几乎成了每一个出国留学者必备的英文写作指南。 一个人必须首先了解规则才能够去打破它。这本经典的指导书是每个学生和写作者的必读之书。这本书以简短的篇幅阐明了英文朴实风格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集中阐释了英语文法应用、写作技巧以及一般人在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等。

作者简介

威廉·斯特伦克是著名的康奈尔大学英语系教授,英语语法和写作文法方面的专家。《风格的要素》是作者在1918年完成的,从那时起本书就成为英文写作方面的经典必读书,几乎每个美国人人手一册。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英文用法的基本规则 规则一 单数名词加’s,构成名词所有格 规则二 在三个以上的词并列时,除了最后一个词外,其他词用逗号隔开 规则三 逗号之间放插入句 规则四 在and或but前加逗号,引导一个独立从句 规则五 不要用逗号连接独立从句 规则六 不要将句子断成两部分 规则七 放在句首的分词短语必须同句子的语法主语相一致 规则八 根据单词的拼写和发音,在一行的末尾将单词断开分行第三章 英文写作的基本规则 规则九 使段落成为文章的单元: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主题 规则十 通常,在每一段落开始要点题,在段落结尾要扣题 规则十一 使用主动语态 规则十二 陈述句中使用肯定说法 规则十三 删除不必要的词 规则十四 避免连续使用松散的句子 规则十五 使用相同的结构表达并列的意思 规则十六 将相关的词放在一起 规则十七 在总结中,要用同一种时态 规则十八 将强调的词放在句末第四章 关于格式的几个问题第五章 容易用错的词和表达法第六章 容易拼错的词附 英文版《风格的要素》读者心声 写作必备的工具·堪称经典 仍然是最好的 不带这本书别不要出门 简洁是永远的·写作者的圣经 提高写作的最好建议

章节摘录

  本书是专为英文写作课而编写的,该课程将英文写作实践和文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书的目的是扼要阐明简明的英语风格所具备的一些要点。它还通过重点分析一些写作要点、应用原则和一些最常犯的写作错误(第二章和第三章)来减轻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负担。在修改草稿时,本书各章节可供参考。  本书仅仅涉及到英语风格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根据本书作者的经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要点, 再对照他们过去写作时所遇到的问题,都会感到豁然开朗,从而获益良深。每位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关于写作风格的理论,他们偏爱自己的理论胜过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理论。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本书作者得到了康奈尔大学英语系的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乔治?迈克莱恩?伍德教授爽快地同意编者在编写本书规则十一部分时引用其著作《对作者的建议》一书中的一些材料。


编辑推荐

  作者威廉·斯特伦克在《全球英文写作圣经·风格的要素(全新修订版)》中确立的精确无暇的英文写作规则,对提高美国大、中学生的英文写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1918午由纽约一家出版社出版。此书短小精悍,容量巨大,涵盖了母语为英语的人写作和语法上常出的错误,也清晰地解释了一些语法书中很难找到的语言现象。  作者不但在书中指出常常被误用之处,进而穷举式地列出所有相关用法,并附有实例。作为英语教授,他强调好的英语应该是简洁的。他同时强调任何写作上的创新和改变应该以对现有英语写作习惯的透彻了解为基础。这些观点,也贯穿在他关于英文写作原则的阐述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风格的要素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评价


经典的书目,适合自学


本书超级烂,翻译差,责编是不负责任编辑?


写作宝典!


书质不错,快递有些不给力


  原文发表于我的博客
  http://wp.me/p318AK-7U
  
  
  The Elements of Style是在我们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课程的写作部分被老师推荐的。这是一本讲解英语写作中常见技术问题的小册子。它最初是William Strunk Jr. 在康奈尔大学教授英语课的讲义,之后由于其优秀的质量被发行成书并且多次再版,并且由Strunk的学生E. B. White 作了修订。
  
  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单刀直入。从正文的第一句话开始,作者就在讲解具体的标点符号用法。后文也延续了这种风格,没有一句废话。每句话、每个例子都在讨论具体的写作技术。对于一个读惯了数学和理论物理课本的学生来说,这种高效率的写作风格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作者在行文中也展现了强势的自信,来说服读者。他会直白地告诉你,那么做是错的,这么做是对的,没有丝毫犹豫。后记中提到,White在修订的时候其实还为照顾读者的感受“added a rhetorical dimension”,由此可以想象原作者风格的凌厉。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述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第二章是遣词造句的正确方法,第三章是特殊格式(如标题、数字、引用、括号)的使用,第四章讲解了常见的误用词语,第五章指出了写作的整体风格的误区。不足百页的正文里其实知识密度很大,要读上几遍才能把作者列出的密密麻麻的要点铭记于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此书的精神,应该是:尽量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体验,首先做到表意清晰,选择具体而非抽象的词语,其次做到用词简练,砍去没有实际意义的冗余。虽然这本书是针对英语的,但其中的很多原则在所有语言的写作中都是通用的。


  W. Strunk Jr.的原著版本和E.B. White修订增补的版本有较大不同。
  
  除了在前几章中的规则有增删外,White还单独增加了一章新的内容“An Approach to Style”,主要讲解了一些写作的宏观原则。这些原则和前几章所讲的规则相比,更抽象更一般化,有些原则不仅限于英文写作,也可用来指导中文写作。
  
  在这一章的结尾,White画龙点晴地写到
  
  “......style is the writer, and therefore what you are, rather than what you know, will at last determine your style......"
  
  这和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再作文”相得益彰。《The Elements of Style》本来就是要大家养成清晰明了的写作风格,而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德“,反过来想这件事,岂不就是,”德厚文实“?由此观之,White所言非虚。
  
  也许这些东西并不重要,但是点出这些东西,却使得这本书着实升华不少。不然,仅仅几条规则,和一般的中学生作文宝典又有什么区别呢?又怎么值得大家去追捧这样一本50年前书(White修订版),甚至是有100年历史的书(Strunk原版)呢?


  不错的书,可惜如前面评论所说,出版社没有做的很好,看着比较累人。英文相对于中文写作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看完之后,我个人的体会如下,与君共勉:
  ------------------------------------------------------------------------------
  以上都是为了凑字数的废话。
  ------------------------------------------------------------------------------
  
  段落应围绕中心思想,切合逻辑,讲究句型变化,切忌单调乏味,啰嗦不堪。
  
  句子应生动有力,掷地有声,切忌含含糊糊,四平八稳。
  
  用词应简洁准确,讲究效率,切忌堆砌重复,字多累赘。
  
  以上各点中,我个人体会是,对于中国人写英文,用词最难。因为用词不当与词汇量相关,也与文化,场景,上下文有关。很多同义词的细微之处,母语非英语者很难区分。比如到如今,我才知道,compare to 与 compare with 是有截然不同的含义的。


   如果中国的学生以这本书为课本来学习英语的话,那么估计是什么也学不了。书中的内容浅显,给人的感觉是给初中生准备的。我们的英语不地道,这是真的,但是,我们的语法知识却不一定输给native student。所以,在国外很流行的一本小书,在国内没有流行起来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一本小书,翻了好几天才看完。事实证明果然有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行动,前几天收到中介的文书,看了一遍我就愤怒了,写了一封克制而有礼貌的投诉邮件后一气之下将这本书看完了。倒不是希望能瞬间起到奇效,好歹也是第一步。
  
  很简单的一本小书,如果有副标题的话可以叫做英语写作实用手册,主要是基本的英语写作rules。第一,二章是关于如何写出规范英文的rules,强调语法的正确性,语言的简洁性,很像GMAT考试SC部分。第三章强调文章的格式美。第四章收录一些常见的容易误用的单词。第五章Approach to style,也是介绍基本的dos and don'ts。
  
  最后一句话写给自己看的:一定要多写才能运用书中的tips,不写的话。。。效果相当于白看。


  看了京东上的同学们发的书的照片。。。建议大家买之前也去那边看看,再确定,书中有空白页,现在的出版商太差了。。。


  如果一个英文作家不知道这本书,那他肯定不是个英文作家。这本出版了将近百年的小书,已经成为了最有影响的英文写作指导书。先是由教授William Strunk Jr.自行出版,拿这本书教他的学生。他的学生E. B.怀特后来成了《纽约客》的编辑,并奠定了它幽默与优雅并存的文风。当出版社要怀特写一本英文写作的指导书,怀特想起了他大学时的教授的这本小书。于是编辑加入一些新的章节,在1959年出了第三版。
  
  我看得这本是2007年的第四版。其中让我最赏心悦目的,是它的插画。插画作家Maira Kalman在纽约客和纽约时报上都有她的作品。这是她在纽约时报上的博客:http://kalman.blogs.nytimes.com/
  
  话说看了这本小红书,才觉得大学时所有英文语法和写作的老师都是他妈的吃白饭的。这么好,这么经典的书,我大学老师怎么从来提都没提过???!!!手握一本小红书,英文语法都不怕。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必备工具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把英语说成是“有金钱价值的语言”,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过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既有扎实英文功底,又有超强英文写作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珍贵。而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恰好是我国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中过分重视由死板、僵化、被动的客观题测试为核心所形成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阅读能力领先,写作、演说能力滞后的弊病。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也朝着减少客观题,增加写作、口语的方向改革。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也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写作能力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落伍。国内流行的写作教材的通病是重学轻术,重术语介绍,轻能力培养;重形式,轻内容。如学生学完subordination,diction,coordination之类的写作术语后,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清如何将subordination,diction.coordination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无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是将英语作为外国语来学的国内读者;无论是有志于漂洋过海出国留学正在准备TOEFL、GRE、IELTS的学生,还是准备扎根国内考研、升职、为公司写报告的各界人士,The Elements of Style一书都将永远是良师益友。


   本书是专为英文写作课而编写的,该课程将英文写作实践和文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书的目的是扼要阐明简明的英语风格所具备的一些要点。它还通过重点分析一些写作要点、应用原则和一些最常犯的写作错误(第二章和第三章)来减轻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负担。在修改草稿时,本书各章节可供参考。
    本书仅仅涉及到英语风格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根据本书作者的经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要点, 再对照他们过去写作时所遇到的问题,都会感到豁然开朗,从而获益良深。每位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关于写作风格的理论,他们偏爱自己的理论胜过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理论。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本书作者得到了康奈尔大学英语系的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乔治?迈克莱恩?伍德教授爽快地同意编者在编写本书规则十一部分时引用其著作《对作者的建议》一书中的一些材料。


  
  写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既费时又费力。思维比落笔快。因此,学习写作就好比学习弹射偶尔飞过的鸟儿,打下那一闪而过的思想之鸟。
  作者像其他射手一样,必须培养耐心。
  
  提示一:不要有意显露自己
  
  提示二:文章要写得自然(关于模仿)
  不要有意识去模仿他人,但也不要因为模仿他人而担忧。
  
  提示四:多用名词和动词
  名词再软弱无力或不甚精确,也不能凭借形容词的帮助而摆脱困境。
  
  提示八:避免使用修饰语
  Rather,very,little,pretty等
  
  提示十一:不要解释太多
  把话说尽是不可取的。在”他说“等后面少用副词,如:他安慰地说。
  无经验的作者不仅滥用副词,而且用解释性动词代替转述性动词,如:”he consoled“(他安慰道)、”she congratulated“(她祝贺道)。
  
  提示十四:避免使用花哨的词。
  【英语中花哨的词似乎和中文不同。。。。】
  
  提示十五:不要使用方言,除非你的耳朵很灵
  
  提示十六:要写得清楚明了
  
  提示十七:不要妄加评论
  文章中不要随意插入个人的评论,除非有充分了理由。
  
  提示十八:不要滥用修辞手段
  明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有用的修辞手段。但是一个接一个连珠炮似的明喻,与其说有启示,还不如说会分散注意力。读者阅读时需要有时间喘气;我们不能指望读者事事作比较而没有喘息的机会。
  使用暗喻,必须前后一致。比方说,不要开头管某样东西叫箭鱼,末了却称之为沙漏。
  
  提示二十:避免使用外来词语
  作家偶尔会觉得借用外来词语比较方便,也有必要。然而,有些作者纯粹出于炫耀自己,随意在文章中使用外来词语,而不考虑读者阅读上的不便。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应尽量使用英语词语。
  
  
  “但是,“学生也许会问,”如果我天生喜欢进行试验而不喜欢因循守旧,那怎么办呢?倘使我是个开拓者或者甚至是个天才,将会怎样呢?“
  回答是:那么就做这样的开拓者和伟人吧。但不要忘记那些听上去像有开拓精神的话可能只是借口或者是懒惰——不愿受规律的约束。要写出通顺的、标准的英语并非易事。在你能驾驭英语以前,你将会遇到种种艰难困苦,足以满足惊人的冒险精神。
  
  现在必须说说作者。
  作者对读者的关心必须是真诚的:他必须同情读者的困难(大多数读者几乎经常处于困境),而决不要去寻找读者的需求。作者的全部职责就是使自己高兴和让自己满意。
  
  作者充满以高尚的理想作后盾的种种信念,又掌握语法规则,就可以去经风雨见世面了。
  青年作者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说,他必须浑身湿透。


  这书开头非常简单,但翻到最后才发觉朴实无华的语法讲要背后的学问。
  
  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读到优秀的文字时,其实我不会特别有感觉。因为读的时候早就已经顺着作者的思想游走了,哪里顾得了去细细体味措词造句背后的艺术。可是,读到不好的文字时,却常常难受得抓耳挠腮。啰嗦、晦涩、含糊不清、乱七八糟的缩写都是我所痛恨的。也是得到这个时候,才会回想起优秀的作家们,感激他们为我舒适的阅读花下的苦功夫——原来他们那么写是这个原因。
  
  读完这本书,收获不小。虽然里面有一些例子如今已不再适用,但道理却并不过时。作者让我深刻意识到简洁的重要性,我眼睁睁的看着他把一句87字的话缩减到不到40个字,意思却更加简洁明了,心里啧啧称奇。他还让我学到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一句句话要如何撑起一个段落;一个个段落要如何撑起一篇文章。印象最深的要数写作风格是如何培养成的。作者强调了规范用法之重要以及急功近利矫揉造作之不可取。
  
  读完后,还有个感觉就是压力大。以前写字么顺着感觉走就好了,想到啥写啥,想到哪儿写哪儿。现在呢,总觉得Strunk和White在我写字时一人拿着一只小教鞭站在我笔记本的两侧。当我开始咕咕哝哝时,“哌击”一声;当我开始语无伦次时,又“哌击”一声;当我过多的表达自我时,又来了“哌击”一声⋯⋯
  
  感谢这本小书,以后的写作路上,有它的鞭策,我会走得更好吧!


  The Element of Style
  By William Strunk & E.B.White
  
  读完英语书,有一小段时间脑袋是空白的。因为书评都是用中文写的,两者的衔接需啊哟时间。经典果然是经典,《On Writing Well》即便写得多好只是炒冷饭,EOS将英语写作说得很全面了。有一段话在EOS出现过两次。
  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 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s,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a drawing should have no unnecessary lines and a machine no unnecessary parts. This requires not that the writer make all sentences only in outline, but that every word tell.
  E.B.先生说这59个字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整本书的精华也在这59个字上。做人可以很潇洒,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挺直腰板,左手捏起筷子,末端上部架到左手拇指与食指间,双手握筷,双手并拢,“感谢这顿饭,”心里默念。三秒钟后,筷子上部回到右手,开动了。吃饭时,我感受的潇洒,更像是宗教仪式。形式和规则不一样,可是每次的饭菜和心情不尽相同。内衣,里衬,卫衣,外套,层层叠加,没有多余的衣服,也没有多余的皱褶。衣服是我第二层皮,自然舒服是首要任务。EOS不像是一本教写作的小本子,更像是提醒你:原来我是这样写作的。我也是这样生活的。
  E.B.列了21条建议,教这样找到自己的style。我没记住几条,真的记在脑力的:写作要让自己写得得劲。Chuck 写Fight Club的时候一定很得劲(他也必须修改得很给力),于是他的读者——我也读得很得劲。
  E.B.跟我们外教Magnus有一点很像:喜欢收集学生的误用。不同的是,E.B.收集的是美国学生的词语误用,Magnus收集的是北语英语系学生的。看着E.B.老师如此坚持英语的纯正性,我想:中文作家是怎么想的?
  啊,有一位作家发话了,他是借他父亲之名发话的,正如EB老师借他的老师之名规范英语。
  他叫张大春。
  当然,《认得几个字》没有EOS言简意赅,覆盖面更比不上。难道这不可以说中文更博大精深,光是荆、太太的解释就可以横穿战国和民国。
  期待有更多像EOS的书。
  


  建议上a网买第四版的,封面是一只狗狗。
  
  我们精读老师推荐的,她说这本书在欧美学写作的学生中基本是人手一本,称之为“the little book”。整本书叙述得非常清楚,图片和例句也穿插得当,最有意思的是老师在第一堂课给我们印发的“be clear”那章,它非常地不“clear”,甚至会让人产生“这TMD是个啥啊!”的感觉。。。
  
  =。= 太贱了!
  
  目前还在看第一章中 ~ 新书的味道好好闻啊 ~~


  注:这不是我写的。这是一个豆友翻译的文章,他的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1429455/
  
  作者:Matthew Walther 译者:景页
  原文地址:http://www.newenglishreview.org/custpage.cfm/frm/117345/sec_id/1173452011 年 6月,《新标准》杂志(New Criterion)发表了Joseph Epstein 《沉重的句子》一文。很显然,该文是针对Stanley Fish 教授的两本书——《怎样写句子》(How to Write a Sentence)和《怎样读句子》(How to Read One)而作。我说“很显然”是因为,这两本书在 Epstein 先生看来,满纸荒唐言、读完无所得,遂撰文谈谈自己对文风的几点看法。 Epstein 先生的观点我基本同意。(谁会不同意“要想写的好,切记慢慢读”呢?)文中提到, F.L. Lucas (恕我孤陋,在此之前对此君一无所知)所著《风格》(Style)是“非韵文写作”方面的绝世佳作,这燃起我强烈的兴趣。读罢《沉重的句子》,我就上 Amzon.com 搜索这本“绝世佳作”,然而,在“可接受”搜索条件下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一个版本也要 250 美元,下不去手。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没事就上 Amazon (Amazon UK、eBay 和 AbeBooks 以及Alibris),盼着能低价拍下《风格》。越难到手,我就越坚信这里面藏着某种神秘的非韵文“体系”,读完就能写出完美的文章。后来我才知道,被Epstein 先生那篇文章忽悠上网搜《风格》的人不止我一个。英国哈里曼出版社的编辑Christopher Parker 看了《沉重的句子》之后,发现《风格》一书难求(已于1974 年 绝版),找到这位已逝教授的孙子S. Oliver Lucas 博士,询问是否同意将其再版。新版《风格》就这样推出了,和第二版一样,是精美的平装本。从 Lucas 的自序我们得知,第二版只有一处重大改动(为了回应读者来信):为希腊、拉丁、德语、法语原文附上自己翻的译文。在阅读博德莱安图书馆的Alexander Zambellas 为新版《风格》撰写的作者生平之前,我对F.L. Lucas 可谓一无所知。F.L. Lucas 生于 1894 年,曾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任研究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效忠于英国政府,写过诗(其中有一部分被收入各类选集),因制作剧作家John Webster 全集赢得T.S. Eliot 的褒奖。结婚三次,离婚一次,一任妻子去世。年轻时 Lucas 曾追随布鲁姆斯伯里的精英团体,后来成了爱家好男人,一做三十年,1967 年逝世。和其他英语非韵文写作指南相比,《风格》特别在哪儿?美国读者大概会期望我拿它和《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比一比。不过恕我直言,我对 Strunk 和 White 的这本薄薄的畅销书没什么感觉:行文唐突,算不上写作范例。除了一小撮 60 年代穿着丝光斜纹棉布、泡泡纱的本科生,其他年轻作者谁敢对着这本书亦步亦趋学写作。要是六百万《风格的要素》读者都照着这本书写东西,上世纪下半页的美国文学会比现在更加贫乏(简直难以想象!)。一个人该有多质疑真正伟大的英语非韵文作品,才会将“枯叶盖满地面”( Dead leaves covered the ground.)这样的句子奉为经典啊。和《风格的要素》不同,Lucas 教授的书无意充当用法指南(Lucas 给碰到用法问题的读者的建议是,问问H.W. Fowler 的《现代英语用法》,他盛赞这本书“极好”、“随时用的上”。)《风格》的编排不依照重难点顺序或百科条目。以剑桥大学的系列讲座纪要开篇,在接下来的十一章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老师在大教室里讲课时不那么正襟危坐的语气。如果你和我一样,经常一边看Holofernes(荷罗孚尼,基督教《次经》故事人物)一边爆发出困惑的咆哮,定会喜欢 Lucas 四两拨千斤的讲授方式。这种方式只有一处没达到预计效果,那是在“隐喻”一章里,Lucas 写道:“关于意象所能带来的幽默感,我觉得亲爱的 Fuller 做的最好。”这里“亲爱的 Fuller”是指 史学家、传记家、查理二世的牧师Thomas Fuller,仅凭“Fuller”这个姓,多数人很难判断是谁。Lucas 对这位知名度较弱的作家应介绍详细些。Lucas 没花过多时间批判 à la Orwell 的被动语态用法,他用起分号来也和真正的写作者一样:想在哪儿用就在哪儿用。在所有写作风格指导者中,唯独Lucas不会让人看了他的书就想去改写《傲慢与偏见》的第一句话。在他的“词汇救世学”里,他相信,不过分迷信主动动词的人有望得到救赎。Lucas 亦有闲聊聊题外话。政客们“在雅尔塔或波兹坦达成一致意见,但不久就将对这个一致意见的意义产生分歧”,文论家“简直没有风格可言,何谈评判别人的作品。”英国人“懒得思考、懒得付出行动,非得等到危机降临,”法国人却“能用比我们差的肉做出比我们好的菜。”没提供写好句子、好段落的金科玉律的Lucas,告诫读者要写的清晰、简短,富有多样性、幽默感,做一名诚实的作者。记不起现成的“省略不需要的字词”之类规矩的Lucas,力劝作者对读者保持恭谦,克制浮夸,“避开陈旧的意象,多用新鲜的意象。”作者要在两个相同和相反的错误之间找对路,比如文雅、粗野之间。在非韵文写作中 Lucas 最深恶痛绝的文字往往出自学术同行之手:“当读到文学之美的现代解读者写:‘诗的全部目的是读者的想象性整合”,或“我们只能猜想在 James 从主题素材较狭窄的《金碗》的走向两极分化更极端《卡萨玛西玛公主》的过程中’,还是洗洗睡了吧。”Lucas 之后,什么东西变了?这儿有两个句子,是我随手从某学术图书馆 Henry James 选集中摘录的:“几十年来,‘技术爱情’很流行,‘有线恋爱’无论历经多少弯弯绕,都不再有违常情或鬼祟。我们构想着如何亲近这种直白、同时又隐秘的交流方式,James 表达出我们的构想。” 大家觉得评论家世世代代都这么写:Lucas 也这么觉得。关于评论家就先说到这。文豪们的情况如何?Lucas 指出,写作上有天赋的作家也会掉入浑浑噩噩、啰啰嗦嗦、假惺惺的陷阱。Johnson 博士在致切斯特菲尔德爵士的信中表达出的“强硬的厌恶”就算是在天才作家中也不多见。更常见的是 Coleridge 在另一封不那么有名的致 Byron 的信中蓄意讨好的委婉辞令。而 Johnson 本人也是时而浮华、时而沉闷的。Lucas 盛情援引了Anatole France 对好文风的定义(“第一,清晰;第二,清晰;第三,还是清晰。”)但这还不是Lucas 肯定的定义。在他看来,性格才是“风格的基础”。 Lancelot Andrewes、Dr. Johnson 和 Jane Austen 比John Donne、Jonathan Swift 以及George Meredith 好在哪儿?一个字,德。我同意 Lucas 这一观点。Lucas 的文风——苍劲、耿直、风趣却不轻佻——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高尚的品格。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剑桥,Lucas 发现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赤化”,心存警惕。不久,他发现自己成了最激进的反绥靖分子之一。他写了四十封信,谴责张伯伦政府,可惜对方一封也没收到。Alexander Zamebellas 在生平简介里提到,纳粹已将 Lucas 列入攻占英国后立行枪决的黑名单中。二战时期,Lucas 比许多著名作家都引人注目。Sgt. Anthony Burgess (短暂)逃离战场后,在直布罗陀、伊芙琳•沃教英语,这名断了腓骨的突击队员,在战争中写了两部小说。F.L. Lucas 在位于布莱切利公园的英国外交部每日工作九小时,用准确、紧凑的文笔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十全十美的作家委实难寻。Nabokov 下笔清晰明确、世人难及,可惜华丽辞藻不断堆砌,常常破坏原本馥郁的文气。Thomas Browne 爵士写的冗长而艰深,让人琢磨不透,但贵在充满生机和新意,也能让他数不多的书迷读的开心。Lucas 认为Chateaubriand 和Flaubert 这两位风格迥异的法国作家拥有好文风需要的全部品质(可能稍欠艳丽)。Lucas 用五页纸的篇幅一一列举二人用过的意象,又用更多笔墨精心解读《克鲁瓦塞隐士》出了名的延宕文风。读这本《风格》最愉快的体验是:写文章要记得变通、不能死板。 和我一样喜欢叼着烟写东西的人会欣喜的发现,这位教授并不觉得这是个坏习惯。Lucas 提倡抓紧写、悠着改,“风格殉道者” Flaubert 却写的慢、改的快。这本书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难掩瑕疵。首先,对当今的本科教学来说,它太长了,难以有效利用。当然,这主要是当前堪忧的本科教学形势所致,错不在作者。但一章韵律性就写了三十五页纸,的确太长了,很难看不下。Lucas 品味确属独特,但我完全不能接受的观点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说Johnson 博士的《拉塞勒斯》比不上Voltaire 的《老实人》,这太荒谬了。Lucas 从诗歌中选的例句相当多。一连串出自《特洛伊罗斯》和《克雷西达》 的隐喻在韵文里是极好的,但当做非韵文品读就乏而无味了。即便如此,《风格》里没有笨句子,一句也没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段落,一段也没有。二十世纪后半段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中,能有几部达到这个境界?《风格》与“经典”确有差距。但Joseph Epstein 说的对,写作艺术方面,实难见佳作,《风格》堪称最佳。看到下面这个结语,Lucas 应该不会失望:“在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不会出名,也不会被记住。然而,和引领国家或文学走向新成就的精英的少数派相比,沉默的大多数付出同样不懈的努力,为的是这个世界不往后退。我们是守护、延续古老价值的人,尽管我们创造不出新价值;我们是继承信仰的人,将信仰完完整整传给儿孙,就是我们的成就,尽管这成就微小到不为人知。我们这些人,只要拿稳火炬,不让它掉下来,就够了。在不大的交际圈中,要是有人喜欢我们,就该满足;要是他们走了,把我们忘了,也犯不着失望。须知,人类的命运决不由‘主角’主宰。”


  两个可爱的老头,书不仅好,各种点评太经典了
  比如第四部分点评 word and expressions commonly misused,随便摘抄两段: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 cliche, and a fuzzy one. how much of the future is foreseeable? Ten minutes? Ten years? Any of it? By whom is it foreseeable? Seers? Experts? Everybody?
  
  Thrust: This showy noun, suggestive of power, hinting of sex, is the darling of executives, politicos, and speech-writers. Use it sparingly.
  
  Nice Shots!
  
  
  Notes taken
  
  Chapter 1 Elementary rules of usage
  
  1. From the possessive singular of nouns by adding ‘s
  2. In a series of three or more terms with a single conjunction, use a comma after each term except the last
  3. Enclose parenthetic expression between commas
  4. Place a comma before a conjunction introducing an independent clause
  5. Do not join independent clauses with a comma
   Mary Shelley’s works are entertaining; they are full of engaging ideas.
   Mary Shelley’s works are entertaining. They are full of engaging ideas.
   Mary Shelley’s works are entertaining, for they are full of engaging ideas.
  6. Do not break sentences in two
  7. Use a colon after an independent clause to introduce a list of particulars, an appositive, an amplification, or an illustrative quotation.
  8. Use a dash to set off an abrupt break or interruption and to announce a long appositive or summary
   A dash is a mark of separation stronger than a comma, less formal than a colon, and more relaxed than parentheses.
   Use a dash only when a more common mark of punctuation seems inadequate.
  9. The number of the subject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the verb
  10. Use the proper case of pronoun
  11. A participial phrase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must refer to the grammatical subject
  
  Chapter II 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1. Choose a suitable design and hold to it
  2. Make the paragraph the unit of composition
  3. Use the active voice
  There were a great number of dead leaves lying on the ground./ Dead leaves covered the ground.
  4. Put statements in positive form.
  He was not very often on time./ he usually came late
  5. Use definite, specific, concrete language
  6. Omit needless words
  “the fact” “who is ,which was”
  7. Avoid a succession of loose sentences
  8. Express coordinate ideas in similar form
  9. Keep related words together
  10. In summaries, keep to one tense
  11. Place the emphatic words of a sentence at the end
  
  
  
  Aggravate vs. Irritate
  All right
  Allude vs. Elude Allude to
  Allusion vs. illusion
  Alternate vs. alternative
  Anticipate vs. expect
   My brother anticipated the upturn in the market.
   My brother expected the upturn in the market.
  Anybody vs. Any body
  Anyone vs. any one
  As good or better than
   Wrong: My opinion is as good or better than his.
   Correct: my opinion is as good as his, or better (if not better)
  As to whether: wheter is sufficient
  As yet: YET nearly always is as good, if not better
  Being: not appropriate after regard…as
  But: unnecessary after doubt and help
  Care less: I couldn’t care less instead of I could care less
  Case: often unnecessary
  Certainly: indiscriminately used
  Claim: means “lay claim to”. May be used with a dependent clause if this sense is clearly intended. Not to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declare, maintain, or charge
  Wrong: he claimed he knew how
  Correct: he declared he knew how
  Clever: a clever men, a clever house
  Compared to vs. Compared with
  Comprise
  Consider: not followed by as when it means believe to be, when considered means examined or discussed, it is followed by as
  
  Contact: as a transitive verb, the word is vague and self-important. Do not contact people, get in touch with them, look them up, phone them, find them, meet them…
  Cope: use cope with
  Currently: redundant when meaning now with a verb in the present sense. Emphasis is better achieved through a more precise preference to time
  Data: plural
  Disinterested vs. uninterested
  Due to: loosely used for through, because of, or owing to, in adverbial phrases
  Each and every one: avoid, expect in dialogue
  Effect: none, do not use loosely in perfunctory writing about fashions, music, painting, and other arts.
  Enormity: use only in the sense of “monstrous wickedness”
  Enthuse: not recommend
  Etc. at the end of a list introduced by such as, for example, or any similar expression, etc. is incorrect. In formal writing: etc. is a misfit.
  Fact: use this word only of matters capable of direct verification, not of matters of judgment.
  Facilities: do not use facilities for jails, hospitals, and schools…
  Factor: a hackneyed word; the expressions of which it is a part can usually be replaced by something more direct and idiomatic.
  Farther vs. further
  Feature: like factor. Hackneyed word
  Finalize: a pompous, ambiguous verb
  Flammable vs. inflammable
  Folk: singular, equivalent to people.
  Gratuitous: unearned, unwarranted
  He is a man who: redundant expression
  Hopefully: do not use
  However: avoid starting a sentence with however when the meaning is nevertheless. The word usually serves better when not in first position.
  When however comes first, it means in whatever way or to whatever extent
  Imply vs. infer
  Importantly: avoid, rephrase
  In regard to and as regards
  Inside of: in less than
  Insightful: a suspicious overstatement for perceptive
  In terms of: a piece of padding usually best omitted
  Interesting (funny): an unconvincing word, avoid it as a means of introduction
  Lie, lay, lain, lying…lay, laid, laid, laying
  Like vs. as: like governs nouns and pronouns; before phrases and clauses the equivalent word is as
  Meaningful: a bankrupt word
  Nice: a shaggy, all-purpose word, to be sued sparingly in formal composition
  One: in the sense of a person, not to be followed by his or her
  One of the most: feeble formula, threadbare
  -oriented: a clumsy, pretentious device, much in vogue
  Partially vs. partly
  Personally: often unnecessary
  Possess: do not substitute it for have or own
  Presently: means in a short while and currently, ambiguity
  Regretful vs. regrettable
  Respective, respectively: usually be omitted with advantage
  Shall vs. Will
  Split infinitive:
  Wrong: diligently inquiry, Correct: inquire diligently. Unless you want to place unusual stress on the adverb.
  State: not to be used as a mere substitute for say, remark. Restrict it to the sense of express fully or clearly
  The foreseeable future: cliché
  The truth is/the fact is: bad beginning
  Unique: no expression like the most unique
  Utilize: prefer use
  Verbal vs. Oral
  Very: use this word sparingly. Where emphasis is necessary, use words strong in themselves
  While; avoid the indiscriminate use of this word for and, but and although
  Its use as a virtual equivalent of although is allowable in sentences where this leads to no ambiguity or absurdity.
  Worthwhile: overworked as a term of vague approval and of disapproval. Strictly applicable only to actions: is it worthwhile to telegraph?
  


   看on writing well 时候感觉作者超级推崇这本 The Element of Style 撒,懒得看原版就找来译本看看,目前有两个翻译版本吧,一个最新的09年出的风格的要素,评价不是一般的差啊,于是就找来了另一个很古老的版本大概九几年出的吧,看完了之后没什么感觉,大概是因为里面的东西都很基础,很多都是纯理论性的东西,不会像看GRE写作5.5似的教你写作的实际技巧,所以还是得慢慢咀嚼才是。


  最近接受一个网站的采访。其中一个问题是,给你最大影响的书是什么?
  
  我给出的答案是 strunk & white 「the elements of style」。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的。多年后才知道这是一本经典之作。但当时只是在高中那个收藏并不丰富的图书馆里,想找本英文写作的书。我当时正在考虑申请美国大学。而美国大学申请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文书,也就是 essays. 于是我想找本美国人写的有关写作的书来看看。
  
  「Style」 这本书非常简短。与其说是一本书,更象是一本小手册。初版的时候仅仅几十页。增订再版,也不过100 页。里面讲的是一些列英语写作的规范,常见错误,用词,句式上的的好的做法,配以范例。比如:
  
  写作原则12:put statements in positive form
  错误:He was not very often on time.
  正确:He usually came late.
  
  就是这么一本简单的书,给我以巨大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加深的,至今仍在继续。
  
  最直接的,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我的英语表达清晰了很多。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清晰,简洁,有力的表达是怎么一个样子。并且开始了不断向之努力。这个努力是个没有尽头的事情,但是我当时很快就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我后来成功进入 Swarthmore 有很大帮助的「1」。
  
  当我开始不断训练自己去用书中推荐的表达风格时,我的思维也因此而改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书中曾说"不清楚的表达,归根结蒂,是源于不清楚的思维"。的确如此。当我要求自己清楚表达的时候,我思维中的混乱也暴露出来,促使我去改进。
  
  思维的进步使我自信。当我熟悉了清晰的表达和思维(二者我觉得是不可分的),对于其他人的含糊,给我造成的不能理解,我更加自信的认为,这是他们的问题。如果不是有意为之,就是他们自己没有想清楚。而这些人中,不乏代表着权利和威信的人,如师长,学者,官员。面对他们的糟糕的表达,我能够有自信,正确的的逻辑是站在我一边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一个在中国教育系统下,或者中国社会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是更习惯于怀疑自己的,是更被鼓励怀疑自己的。当上课听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作为一个学生,正统的反应是,我不够聪明,或者我不够努力。不能去怀疑老师没有讲清楚,或者老师干脆就是无知的。
  
  而当我过了这一关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自我"变为主体。一切开始以我的感觉为衡量。"我"变为一个越来越鲜明的概念。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人,我的边界在哪里 - 围绕这些,我去计划和进行我的生活。而这个过程,到现在还在进行着。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
  
  =========
  「1」现在想来,之所以这本书能够对当时十几岁的我有这么大的影响,也是因为我当时已经准备好了接受书中所说的,以及后来的那些衍生出来的思想。当时我已经开始怀疑很多人,包括道貌岸然的成年人,猜想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是在一个正确的时刻,读了一本正确的书。我想也有很多人,读了这书,却不以为然,或者不会把十几,几十年后,自己的世界观和这书联系在一起。但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一本起关键作用的书。


  剑桥英语语法主编溥哲夫(Geoffrey Pullum) 痛骂Strunk和White的ELEMENTS OF STYLE. Pullum在句法理论领域的学术水平完全超越怀疑。看完之后,我觉得他的批评很有道理。小白书的两位主编确实是不太懂英语语法的小白,我为我的盲从感到羞愧。
  
  50 YEARS OF STUPID GRAMMAR ADVICE.
  http://chronicle.com/article/50-Years-of-Stupid-Grammar/25497/
  
  溥哲夫说两人的能力及其影响:
  
  This was most unfortunate for the field of English grammar, because both authors were grammatical incompetents. Strunk had very little analytical understanding of syntax, White even less. Certainly White was a fine writer, but he was not qualified as a grammarian. Despite the post-1957 explosion of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Elements settled in as the primary vehicle through which grammar was taught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present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subject was stuck in the doldrums for the rest of the 20th century.
  
  两位在大方面的建议实则无用:
  
  Some of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vapid, like "Be clear" (how could one disagree?). Some are tautologous, like "Do not explain too much." (Explaining too much means explaining more than you should, so of course you shouldn't.) Many are useless, like "Omit needless words." (The students who know which words are needless don't need the instruction.)
  
  至于具体的建议,两位则错误连连,例如在“勿用被动”之下所举例子,不是故意写的别扭来作证据,就是根本定性错误,根本不是被动句,例如:
  
  "There were a great number of dead leaves lying on the ground" has no sign of the passive in it anywhere."
  
  It was not long before she was very sorry that she had said what she had" also contains nothing that is even reminiscent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The reason that he left college was that his health became impaired" is presumably fingered as passive because of "impaired," but that's a mistake. It's an adjective here. "Become" doesn't allow a following passive clause. (Notice, for example, that "A new edition became issued by the publishers" is not grammatical.)
  
  两位的笔下就经常出现自己强烈反对的用法,例如
  And then, in the very next sentence, comes a negative passive clause containing three adjectives: "The adjective hasn't been built that can pull a weak or inaccurate noun out of a tight place."
  
  有些是根本错误的主张,比如split infinitive, 在历史上就从来不是错误的用法,根本谈不上审时度势地用。至于说在动词与to之间插入副词是起强调作用,更是子虚乌有。
  
  又如'none of us' 需后接单数动词的说法,并无证据支撑。历史文本始终显示单复皆可。我刚刚去BNC搜索,结果也大致是五五开。
  
  再如'however'表示'nevertheless'时不能放句首的说法,其实在古今文本里根本就是以放句首占绝大多数。
  
  White在追求语言纯洁之路上走得更远,不仅添加了不用'which'表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规则,还干脆把Strunk原书中所有类似用法都删掉。溥哲夫的评价:“It's sad.”


  小书一本很萌,里面都是一些道理,比较言简意赅,康奈尔教授还是十分严谨的,文风相对现代作家给人一种严肃刻板但是专业的感觉。
  
  喜欢书前面讲的例子,对词语的讲解很有用,但是后面讲解style,仿佛犯了自己说的错误:explain too much,感觉力道就不够了~草草看过。


  记得每次翻完东西再回译过去都是啰啰嗦嗦,老师改完之后只说:conciseness!然后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在我看来,有两本书是很好的,一本是 how to read a book 和 The Elements of Style。第一本告诉读者怎么去读,讲求的effectiveness和efficiency;第二本告诉读者怎么去写。看似关系不大,但是我觉得两本书都要看。how to read a book 看起来很长,有426页,但是却是很详细的对书和文章进行了分析,告诉读者每一种类型的文体是怎么写成的。如果把作者的思想比喻成skeleton,把文字当成flesh,那么第一本书是教会读者X-ray the body and find out the skeleton。聪明的读者反过来用,就可以知道自己写作时怎么去在构建好skeleton之后安排flesh。而第二本书就是教读者简明地写出文字,保证长出的flesh绝不是烂肉。
  
  看了别人的一些评论觉得这个书过于简单,而且八股。但是看完how to read a book 之后就会知道,EOS 教的内容都是精华。毕竟写作也好翻译都是为了交流,不够简洁的文章只会阻碍作者思想的表达,很难称得上好文章。
  
  个人推荐还是看HRB之后再看EOS,会觉得更有效些。


  
  
  From my perspective, no book in shorter sapce, with fewer words, will help any writer more than this persistent little volume which the work remains a nonpareil: direct, correct, and delightful.
  
  Truth be told, i was a student that needed help in my punctuation, word usuage, and style. i hope that the day will come when my English writing can meet the demand that expected from Strunk.
  
  
  i think every one who is ever going to make it in the writing field, this book will be your best guide. Stick to the principle mentioned in its pages and you will achieve your goals. That is , of courese, assuming you have any writing ability in you at all.
  
  
  So, buy it, study it, enjoy it. It's as timeless as a book can be in our age of volubility.
  
  ----------------------
  
  readingnote:
  
  英文文法的基本规则:
  
  Rule 1: Form the possessive singular of nouns with's
  
  单词名词加's
  
  Rule 2: In a series of three or more terms with a single conjunction, use a comma after each term except the last
  
  三个并列,除最后,其他用逗号隔开
  Rule 3: Enclose parenthetic expressions between commas
  
  逗号之间放插入句
  Rule 4: Place a comma before and or but introducing an independent clause
  
  在and或but前加逗号
  Rule:5 do not join independent clauses by a comma
  
  不要用逗号连接独立从句(用分号)
  Rule 6 do not break sentences in two
  
  不要将句子断成两部分
  Rule 7 A participial phrase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muyst refer to the grammatical subject
  
  放在开头的短语要和句子的语法相一致
  Rule 8 Divice words at line-en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formation and pronunciation
  
  根据拼写和发音,在一行末尾将单词分开 (大概不会遇到。。又不是出书)
  
  --------------------
  
  英文写作的基本规则
  
  Rule 9 Make the paragraph the unit of composition:one paragraph to each topic
  
  将段落成为文章的单元,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主题
  Rule 10 As a rule, begin each paragraph with a topic sentence, end it in conformity
  
  在每一段落开始要点题,段尾要扣题(小学就这么教了。。普遍的原则不分语言啊)
  Rule 11 Use the active voice
  
  用主动(有时候也可偶尔用一下被动)
  
  
  Rule 12 Put statements in postive form
  
  陈述句用肯定说法(一定要避免模拟两可,暧昧,拖沓的表达)
  Rule 13 Omit needless words
  
  删除不必要的词(并不是说不要用长句,而是要确保每个词都有用)
  Rule 14 Avoid a succession of loose sentences
  
  避免连续使用松散的句子(也不能连续用紧凑,会显得呆板)
  Rule 15 express co-ordinate ideas in simliar form
  
  使用想通的结构表达并列的意思(即平行结构)
  Rule 16 Keep related words together
  
  使相关的词放在一起
  Rule 17 In summaries , keep to one tense
  
  在总结中,要用同一种时态
  Rule 18 place the emphatic words of a sentence
  
  将强调的词放在句末 (这个狠有道理)
  
  -------------------------
  
  列出这些规则,怎么写可取,怎么不可取,没有解释,没有哲理。
  
  
  
  不过当然是对的。记着即可。
  
  
  
  不过也不容易做到,
  
  
  
  董桥说,“文笔要清楚明白,先决条件不是造句的功力,而是思想的清晰。易言之,看通事体,整理思绪,加上肚子里的学问有条不紊,写文章有了经验,文笔才会清晰明白”
  
  
  关键在于“肚子里的学问”,然后,便是多写了,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共勉:)
  
  
  2012 1. 30
  
  by hammer


  自己的表达能力亟需提高,却苦于不知从何入手。这本书的评价是五星,我选择它作为入门读物。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的主要收获有两点:简洁和清晰。简洁,即尽量去掉一句话中多余的词。清晰,变复杂句式为多个简单短句。唯有保证能够写出简洁清晰的语句,才有基础书写优美语句。
  
  学会如何写简洁和清晰的语句,下一步是学习文章的组织和逻辑。我期待“阅读,写作和推理”这本书能给我答案。


  西方人奉为经典的写作书,早就对它垂涎三尺了。拖到今时今日才看实在是...
  
  一本小书,条理清楚,言简意深。要提一下的是第四章Words and Expressions Commonly Used,因为写作时代的问题,虽然经过几次修订(我看的是第四版的),很多作者痛心疾首大加批判误用某个词的意思现在都已经添加到词典上了,譬如"hopefully",作者批评“I hope”意思的误用,但现在韦氏词典上"with hope"和"I hope/it is to be hoped“两种意思都有;作者认为"nauseous"只可表示“令人作呕的”意思,用来表示“想吐的”是误用,但现在第二种意思也添加到字典上了。对于这类用法的争论,查词的时候就可以在韦氏词典的usage discussion上看到。看来怀特大叔的老师应该是属于保守派吧,坚守语言purity的阵地。不过不管怎么样,语言这个东西还是随大流的,哪种用法被广泛使用,就会渐渐被大家接受,反之,就会慢慢被淘汰。当然,这里只是谈普遍性,语言风格是因人而异的。纵观全书,作者的思路很明确,坚持倡导写作应使用肯定、明确、具体的语言,切勿笼统、含糊、抽象。(第二章规则十六)
  
  窃以为怀特的老师(当然怀特做了修改,也有他的功劳)真是绝了,让我见识到了骂人不带脏字,又滴水不漏的功力。老先生先是语重心长地批评这种用法的错误,360度全角攻击让我有种看和自己一起调皮捣蛋的小伙伴被老师骂而自己幸免于难的这种幸灾乐祸的快感,等到我欢快地不禁摇头晃脑连连赞同时,为时已晚,因为矛头指向了我这个“无知的读者”,顿时羞愧难当,哭笑不得,大呼上当。
  
  再多一句,我是对照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陈一鸣译)看的。总体译得不错,用词简练、传神,没有翻译腔,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不管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便是把这本小书当做一本小说来看,甚至于单是欣赏文字,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我多么希望有人给现代汉语写作也归纳这么一本prescriptive grammar. 起码别老是“你懂得”吧?我真TM不懂。
  
  一. 语法
  
  1. April to June, 1989
   June 4, 1989
  日期与年月
  
  2. If, sir, you refuse to comply, We have to shoot you.
  Mao the dictator
  Perry Link, Ph.D.
  人名与人称代词做插入语,以及名号写法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亦需逗号
  
  3. 句子+逗号+连词+下一句
  Fuck you, and fuck me.
  用;连接无连词的两句,besides accordingly then therefore thus也得用;连
  P10
  
  4. Do you mind me fucking you? 我来?
   Do you mind my fucking you? 能来吗?
  
  其他主谓一致独立主格不提
  
  二. 写作基本原则
  
  1. design, planning
  2. paragraph as basic unit
  begin the paragraph with topic or transitional sentence
  divide large paragraph
  3. active voice reigns
  4. positive, committed statement
  Avoid "no" and "not"
  avoid would should could may might can
  5. definite, specific, concrete language p37少用他妈的抽象学术词,给哥汇报清情况!
  6. omit the useless
  as to whether ------ whether
  there is no doubt----no doubt
  used for purpose----used for
  a man who----is
  in a adj manner----adv.
  the reason why is that----because
  the fact----omit
  7. 简单复杂句并用,请勿连续陈述
  8. 排比句就老老实实用一样的句式 p42
  9.有关的词句要连在一起,否则易产生歧义
  10. 书评,总结,用一种时态,通常是现代时
  11. 重点词放尾巴 P 52
  
  三. 格式
  1. 用俚语别装逼
  2. 别乱惊叹号
  3. 第一页头上留地方给编辑改
  4. 造新词用破折号
  5. 对话中的日期数字请用单词写出
  6. 括号里写的东西必须能够删去而不影响句法
  7. 引用整段的另起一段并且不要“”
  8. reference时不要用单词,用符号
  9. 换行分词时要讲逻辑
  10. 标题前有作者所有格的话要去掉标题中的虚词
  
  四. 误用
  all right= agreed, go ahead, o.k.
  allude to a book
  allusion= indirect reference
  anticipate 不如 expect
  any body= any corpse
  is as good as, if not better
  as yet 放在中间
  regard as 而不是 regard as being
  case 经常可以删掉
  certainly不是very
  character经常可以删掉
  claim 不是 declare
  clever horse= good-natured horse
  大的comprise小的
  compare to是不同类类比,compare with是同类比较
  consider + n + 补语
  contact 别当动词
  cope 别乱及物
  currently 用 at this moment
  data是复数
  disinterested = impartial unintered= not interested
  effect= bring about
  Etc.=other things 不能说人
  factor, facility, case, fact, feature, in terms of, nature, personally, possess多余词
  finalize是垃圾词, 不要乱lize
  inflammable才是个词
  folk用法类似people
  hopefully= with hope
  imply是物,infer是人
  importantly是垃圾词
  in regard to
  nice, meaningful, literally
  不具体的人用one的话,后面也都得用one
  别乱 xxx-oriented
  presently 尽量表示 in a little while
  first, second, third
  state不是say
  少用代词
  there is no degree of uniqueness or perfection
  utilize不如use
  


看了半天才弄明白这是本英文高级语法书,好吧,英语给世界划分了新的阶层


你改名字啦?这书早想看了,作为第二块砖吧O(∩_∩)O


启发了


Being concise is an art.


strunk & white 「the elements of style」。


说的真好,有的时候不是一本书,就是需要一个肯定。


是的,国外的好书会给用惯了中国思维的年轻人一些点拨和鼓舞;


不清楚的表达,归根结蒂,是源于不清楚的思维,或者就是为了别人看不懂,


国外的好书大多数是名著吗?


"现在想来,之所以这本书能够对当时十几岁的我有这么大的影响,也是因为我当时已经准备好了接受书中所说的,以及后来的那些衍生出来的思想。当时我已经开始怀疑很多人,包括道貌岸然的成年人,猜想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是在一个正确的时刻,读了一本正确的书。"
很能理解这一段讲了什么。
十几岁就是一张较白的纸啊
再也回不去,不论错过的还是没错过的。


清晰的思维


以后对儿子教育用的到


擦,都被打脸了啊


可不是


EB White的文风屌爆了好么,但是他去写教科书式的书叫人写作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Pullum在句法理论领域的学术水平完全超越怀疑。”
你写中文的时候不会是先构思英文,再翻译成中文吧?
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beyond doubt翻译成毋庸置疑比较好吧?


我故意的


我必须得说,Geoffrey Pullum是抱着一种纠错(找碴=V=?)的心态去看这本书的,所以也难怪他在部分问题上,至少我认为,太过痴迷于发现作者的slip,反而totally missed the point。
比如说Pullum对书中提的,用楼主的话来说,“大方面的建议”都十分轻蔑,比如他认为:Many are useless, like "Omit needless words." (The students who know which words are needless don't need the instruction.) 但是难道他没有看到之后作者给了一个很punchy的建议("Every word [should] tell")并给出了许多例子么。当然,也许Pullum又继续认为这些反面例子太假了╮(╯_╰)╭。
Pullum认为"Do not inject opinion"这个建议太蠢了,"sometimes that is just what we want from them." 但是White的意思是什么,当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给出自己的意见”(否则他自己加的这第五章就不该存在了),而是当自己的意见与讨论的问题并不相干时就不要过于唐突。我不得不在这里inject一下我的opinion了,我认为Pullum大概只是看了每段头几句话就开始炮轰了,根本没有看完整段文章……
关于passive voice,Pullum自己也承认,作者并非完全否定被动态,The authors explicitly say they do not mean "that the writer should entirely discard the passive voice," which is "frequently convenient and sometimes necessary." They give good examples to show that the choice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may depend on the topic under discussion. 但是Pullum依旧将之后写作课教师与Word的自动纠错功能通通把被动态视为错误也都归在了作者头上,我不得不再次插一下自己的意见,这明明是后人偷懒的错好吧……当然了,Pullum自己也承认That overinterpretation is part of the damage that Strunk and White have unintentionally done。
接着Pullum攻击作者给出的一系列例子,称其中被谴责的例子很多甚至不是被动态,但作者批评的本来就不是被动态,他们希望学生避免的是“such perfunctory expression as there is or could be heard”,或者说,从他们举的例子来看,是避免be动词这样的弱动词。我不得不再次怀疑Pullum到底有没有不带偏见地好好看一遍这本书,先弄明白作者的建议究竟是什么再下笔炮轰也不迟啊。
不过,Pullum有些assertion仍旧有理的,比如split infinitive其实并不是语法错误(只是个rhetorical fault,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喜欢split infinitive,我依稀记得好像是Bill Bryson有提过源头,但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比如however的位置,比如which跟that在限定/非限定性从句上的区别,等等。
Pullum如此不待见这两位作者,我的直觉是,因为这两人抱持的是prescriptive approach,于是我准备去拜读一番Pullum参与写作的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如果的确是descriptive method,那么,the issue is settled╮(╯_╰)╭。


看到Amazon上的评价,果然是descriptive,不用说了,我懂的=___,=。


ls 你真做作。


主要是这些pre得很没头脑,在法国最好的usage guide Le Bon usage也是pre的,但是绝对不犟,实际的规范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绝不拍脑袋编规范。


问题就是神马才是“实际的规范”?


实际的受过教育的人是怎么写的,而不是他们教别人怎么写


那“实际的受过教育的人”是怎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写的?


通过读大量的标准书面语言学会的呀,人是怎么学会正确说话的就是怎么学会正确写东西的


然后学者就可以把正确的书面语的规律(“语法”)总结出来写书


那么请问在“语法”尚未被总结出来之前,是如何判断这一类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是正确的而另一类是错误的?换言之,没有语法,何来所谓“标准”书面语?


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语法呀,每个人都可以直觉地判断出来,这句话说法对,那句话说法不对,不需要付诸语言的语法规则。当然每个人对句子对不对的判断都有些许的差异,但是大的方面是一致的,跟口语一样。
语法的作用在于给没有读过那么多书的人,对literary norm的直观把握没有那么好的人提供如何掌握这个norm的基本信息,以及(optionally)对大家用法不同的边边角角的地方作出规定。对所有人都用的用法硬说是不对就是越界了。


语法在你心里,写出来纯粹是..纯粹是做研究用。母语者的直觉可以否定任何“写出来”的语法。


母语者在婴幼儿时期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会犯一些很典型的错误(例如英语中就是把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规则化或者不规则名词的复数形式也规则化)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渐渐纠正过来,这是“直觉”否定了“语法”还是“语法”否定了“直觉”?
Chomsky是认为对于语言结构的大部分知识都是innate,但他也认为幼儿需要"learn the idiosyncratic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s) the baby is exposed to",我大胆推测LSS说的“边边角角的地方”就是这些"idiosyncratic features ",换言之就是“心里的/脑子里”的语法没有覆盖到的部分,我也认为Pullum抨击那些prescriptive manual的也正是他们对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作出的规定。那么兜了一圈问题还是在这里,这些单靠直觉无法把握的、“边边角角的地方”的语法规定是从何而来的?约定俗成?


我说的比这个要窄一些,多数idiosyncratic features本来就是约定俗成好了的。我只是说那些出现频率较小,或者没约定俗成好的现象。


话说ls几位大神看没看过S.Pinker的书?


LZ的书评很实用


冲楼主这份逗,沙一个发。


受教了。。。
板一个凳。。。


冲楼主这份逗..是什么意思


"1. 用俚语别装逼
  2. 别乱惊叹号 "
一看到这我就想起来“伤不起”和“有木有”了,哈哈


最后一段的误用是LZ的经验之谈么
同、近义词辨析很重要,对阅读和写作帮助极大,这一年多深有体会。


@Charlie'sangel 当然是作者说的咯


@HaiHan 有木有应该是正是!!!!!!用武之地哈


Mao the dictator
Alexander the Great
中间是否应加逗号?比如
Mao, the dictator
Alexander, the great


对了, 尔康认识多多猫(Ugalaxy)吗?


就当妃神是在夸你萌好了。


U?不认识


评论中列出的是LZ赞同的观点么


总结的真好,我也觉得这本书一般,而且有点过时的感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