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恩来的故事

石仲泉,陈登才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石仲泉,陈登才  

页数:

375  

字数:

4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系列丛书共有八卷,即:《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开国元帅的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开国大将的故事》、《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虽然书中所讲述的人物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成为我们民族用之不竭的财富。

作者简介

石仲泉,中共党史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8年5月出生,湖北红安荆州人。196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并进入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8年底调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5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后任副主任。  石仲泉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和党史的研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和协助胡乔木、胡绳同志著述等工作。个人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邓小平》、《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周恩来的卓越奉献》、《当代中国的邓小平理论》、《我观党史》和《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等。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思想新论大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等。主编的著作有:《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毛泽东研究述评》、《邓小平论中共党史》、《中共八大史》、《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中国共产党新世纪宣言——从到“三个代表”思想》等。

书籍目录

为了中华之崛起 三位母亲 沈阳求学 南开学子 才华初露 东渡日本 寻求真理 五四狂飚 瓣的觉悟 旅欧岁月 旅欧建党洪流激荡 旅欧归来 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统一广东建奇功 恋爱与结婚 中山舰事件 上海工人起义的总指挥 在“四一二”事变中画壁十年图破壁 八一的枪声 出席中共六大 特殊的点头 奔赴中央苏区 在瑞金的日子里 保卫中面苏区 支持毛泽东 万山千山只等闲 红旗插到陕北一轮红日已东升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山西前线 抗战的喉舌 重庆抗战文化军 智胜“西北王” 重庆谈判前夜山河百战归民主 和产民主使者的智慧 指挥中原突围 梅园新村 南京,我们一定要回来 保卫延安 转战陕北 到西柏坡 开国元勋人民公朴……海内存知已鞠躬尽瘁友谊与情怀春蚕到老线方尽

章节摘录

书摘周恩来出生后的第二天,万青选病情加重,不省人事。守候在他身边的家人告诉说冬儿刚生下一个男孩,老人吃力地睁开了眼睛。他会算命,问过生辰八字后,很高兴地慢慢说:“这孩子有出息!叫冬儿好好抚养他!” 就在这一天,老人离开了人世。 周恩来成了父母的宝贝,他们给他取的幼名是“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幼小的周恩来在温暖的襁褓中一天天长大。 1899年年初,周家又发生了一桩不幸的事: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 贻淦那时才二十一岁,新婚不到一年,没有子女。按封建习俗来讲,不孝有三,无后最大。贻淦此时最难过的事情,也许不是致他于死地的肺结核病的折磨,而是膝下无子。新婚的妻子陈氏还未来得及品味小家庭生活的快乐,就不得不四处求医。她太痛苦了,如果丈夫很快死去,她就会成为没有子嗣的寡妇,成为被人们最看不起的女人。 周恩来是周家长孙,也是周家当时唯一的孙子。周恩来的父母深明“人伦大义”,为使四弟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心有所慰,也使弟媳将来的生活有所依托,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儿子抱给他们“冲喜”。两个月后,贻淦辞世。 陈氏成了周恩来的养母。这一年周恩来的大弟恩溥也出生了。 陈氏那年二十二岁。她娘家在苏北宝应县,父亲陈源是清朝的秀才,兼通医道,她可以说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了。她自幼喜欢书画,熟读古文、唐诗、宋词,很有才学,而且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心地善良。她对周恩来的成长影响很大且十分有益。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她从不外出,谨守妇道,把母性最炽热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幼年的周恩来。她还为周恩来请了一位很好的乳母——蒋江氏(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出家从夫姓,蒋江氏原本姓江,蒋是夫姓),共同精心培养这位被外祖父认定“有出息”的孩子。 周恩来于是有了三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他从三位母亲那里学到了三类不同的学识。 养母是他的文化启蒙教师。 从四岁起,周恩来就每天跟陈氏读书、写字。五岁以后,又跟陈氏学儿歌和简单的唐诗宋词。那时虽说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含义,但已经能够背诵了。 有一次,弟弟恩溥玩刀子,差点伤了周恩来的眼睛,这使陈氏十分后怕。她必须按自己的方式将养子抚养成人,可不能有意外呀!从这以后,她干脆把周恩来整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教他黎明时刻就起来读书识字,等他感到厌倦时,就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和太平天国、义和团的传说,讲得最多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的故事。 周恩来在陈氏的膝下度过了童年。在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一天也没有分开过。这段时间,正是周恩来人生的初始阶段,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教养的提高影响极大。他对养母的亲情甚至超过生母,叫陈氏为“娘”,而称生母为“干妈”。养母死后,他专门写过一篇《念娘文》。他后来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这里说的“母亲”、“嗣母”,都是指养母陈氏。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到了农事。 比起养母来,乳母蒋江氏即蒋妈妈是个“粗人”,但她讲的话周恩来十分喜欢听。她将周围的农事一一告诉周恩来,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比如:从播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 蒋妈妈讲的话,周恩来不但认真地听,有时还学着做。就说种瓜吧,他曾在花坛里埋了一粒瓜子,天天浇水。过了好些天了,还未长出苗来,他便去问蒋妈妈为何不出苗。蒋妈妈笑了一笑说:“傻孩子,现在是冬天,要春天种才行呀。”第二年春天来临时,蒋妈妈带他在原地种了几粒南瓜籽,果然出苗了,后来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极子,觉得蒋妈妈真有本事,好像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秘密。 周恩来对蒋妈妈的感情也是十分深的。童年时,他常到大运河边蒋妈妈家玩。后来在一个姓龚的人家读书时,一天傍晚,风雨交加,蒋妈妈打着伞去接他,要背他走。他却扶着她说:“妈妈,我搀着你走,路滑!”再后来,他去天津读书,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跑去看望他。周恩来高兴极了,陪她四处走走看看。在她要回家时,还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这里说的“妈妈”,就是乳母蒋江氏。 周恩来在生母那里学会了处世。 生母万氏虽然把周恩来过继给了养母陈氏,但母子之情实在是人世间最原始也是最圣洁的情感,是任何力量都分不开割不断的。加上本来就住在一所大宅院里,生母依然和他保持着极密切的关系。P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周恩来:我祖籍绍兴,生在淮安,近几代祖先都是师爷,但我的血液里也还有农民的成份;我的生素养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是个爽朗的人,我的性格中有她的这一部分;我出生后,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她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嗣母身上承继过来的;我十二岁那年离家去东北,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


编辑推荐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本书图文并茂,收入的图片是从1万多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加上传主的一些手迹、档案资料和编著者撰写的40多万文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周恩来的业绩、思想和风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恩来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看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很感动.


是一本好书,可以正面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为中国有过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总理感到自豪,很感动。书写的一般,感觉不是太具体。


原以为是总理自传类的书。结果却是别人写总理的一生。基本没有总理非凡的思想在里面,可以让年青一代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但此书完全是第三者的叙述,而且内容非常枯噪乏味。很失望!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


小孩子看了有点理解,确实书的内容还比较深刻,所以需要时间读


最近在卓越买了9本书,大多数是满意的,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封面弄得有点像老书,退色泛白了!还有那本《围城》和《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有点皱。书都还没有看,内容应该都不错。


   题目思考了很久,要用什么来表达我对周总理的崇敬呢?想写“属于人民的总理”,但是又太显冷漠;想写“黑暗中的明星”,但是又不是特指。所以,只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我无限的崇敬与爱——“周总理,我爱您!”
   1976年1月8日,当翻到书的这一页时,也翻到了周总理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泣不成声,仿佛自己置身于那时那地,就在北京听到这个噩耗一般。眼泪止不住得留下,身体也跟随着颤抖……人民的好总理,就这么走了…为了人民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周总理自幼天资聪颖,跟随自己的“三个母亲”的生活,使得他接受了各种不同的教育。后又到东北求学,继而到天津,然后出国。在青年求学阶段,他勤奋好学,故事又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我们在小学阶段都学过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了。但是,周总理并不是那种读死书的人。他好读书,但是也爱好广泛,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参加、组织了很多社团并担任主要领导。于此同时学习还是名列前茅。他曾经说过五个“不虚度”:“学习不虚度,读书不虚度,交友不虚度,习师不虚度,光阴不虚度”,他确实也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时间。我想这点当代大学生仍然应该学习。周总理也是人际关系上的大师,又很多的朋友,而且和他交往过的朋友都感受他的感情和关怀。在特殊时期,他更是想尽办法保护朋友。
   到了革命时期,总理以全部的热情投入革命,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总理在国统区做统战工作,面临的困难也不比前线的同志们少。新中国成立后,总理更是日理万机,每天的休息时间非常少,而且总理要求自己的伙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自己规定了每个月必须又多少份额的粗粮,他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穿着过来。印象很深刻的是一篇名叫《周总理的黑皮箱》文章,描写的是总理去各国访问的时候常常带着一个黑皮箱,从没有当着外国人的面打开过。很多外国人,都以为里面放着机密文件。其实,总理的黑皮箱里放着周总理的换洗内衣。因为太破旧了,让外国友人看见怕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所以从不敢让宾馆的服务员看见,藏在皮箱里,等到晚上的时候秘书悄悄得拿到中国大使馆里由大使的夫人洗。每个大使夫人,都是流着眼泪洗总理的衣服……总理在工作上更是兢兢业业,大的计划和预算都要亲自过目并演算,如果有人能是过目不忘,那莫属周总理了。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说都说不完。周总理是革命的斗士,更是人格上的偶像,不管从生活、学习、工作上都值得年轻一代去学习。
   我从小就非常的崇拜周总理,但是直到现在才系统的看了有关周总理的传记。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侮辱周总理的事件。看了事件的始末以后,心里酸酸的,摇摇头,叹口气,苦笑一下……实在不明白他们那些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狼心狗肺”!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去形容!!!周总理的“帅”是那些韩星或者日星可以比的么?!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他们这样的行为,只能被大家唾弃!好在这只是一小撮这类“人物”放的“狗屁”(抱歉使用这样的词语!只是表达一哈愤怒!~!!)据我所知,广大的同学们都是周总理的忠实“fans”~呵呵~
   中国曾经是一片黑夜,几颗闪亮的星照着中国走过了黑夜见到了光明!其中,有一颗,既谦虚又闪烁着自己的光芒~他就是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周总理,我爱您!!
  


相关图书